东莞市文化馆 广东 东莞 523000
【摘要】美术手工制作课是一项实践性、操作性、发展性都很强的活动,有着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在提升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启发学生空间想象力、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让学生“活”起来,学生出的作品就“神”起来,作为学生走上美术创作之路的启蒙者的我们,都应该给以更新的理念、全新的观点,以一个创新的姿态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以适应新课程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
【关键词】 手工 制作 兴趣 玩 想象
《美术新课程标准》编制的美术教科书增设了大量让学生动手、动脑,体现个性的手工制作内容,与传统手工课的教学相比形式灵活多样,综合性强,贴近孩子们的生活。 剪纸、贴画、纸模型、纸浮雕、纸立体雕塑、泥工、陶艺等等,这种多样性,在使手工制作课具备了丰富内容的同时,也给学生学习时手的动作的多样性拓展出一片空间,在手工制作课中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想象,手脑并用、“玩中学”,将会让学生学得更有劲。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活”起来。
美术手工制作课的意义是在于给未来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们以最初始的形象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的训练和审美的启迪。然而,在教学实际中,一些教师往往对这一重要作用缺乏足够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导致在手工制作的教学中产生解读教材较粗疏、课前准备不充分、热情不够、指导不力等弊端。有的学生认为美术课是副课,会影响升学,学得好不好没有关系;有的学生觉得手工课要准备很多的材料,太麻烦;有的学生缺乏耐心,对于比较细致的手工制作根本就没有信心把它做完。因此部分学生对手工课兴趣不浓,面对这些情况,如果美术老师每次上课总是单一的教学模式,只对学生进行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对手工课更没有兴趣……这些现状极待改变。
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富有生气的内动力,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所以皮亚杰主张:“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新的美术课程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它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游戏的方式,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
案例:
在三年级手工制作《夏日的凉风》一课的课堂教学中:
镜头一——教师首先以“帮助老师解决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上课的兴趣。
师:同学们,炎热的夏天到了,这段时间由于降雨量的下降,导致很多地方出现了停电的情况,同学们有没有试过?
学生都说“有” !
师:我就试过在上课的时候突然停电,尤其是晚上睡觉,我们都正在享受空调时,突然停电了你说这是什么滋味呀? 学生有的说很热,有的说很难受、有的说很不舒服等
师:这时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既能降温又环保呢?
学生:用书本来扇;用纸皮扇;用扇子扇等等。
镜头二——教师以自编有趣的故事来介绍扇子的来历。
扇子在我国已有了3000多年历史了,从前扇子在当时并不是用来招风纳凉的,而是用来装饰的,传说有一天天气非常热,皇帝穿的衣服可多了,他热得满头大汗,吓得有个宫女在忙中用大扇子摆动了几下,咦?皇帝感到阵阵凉风吹过,非常凉爽啊!传说真正的扇子就这样出现了。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人使用扇子了,到了现在呢,扇子已成为一种既可以凉风,又富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品了。
镜头三——教师以游戏形式来探究扇子的种类和结构。
师:老师这里有个箱子,里面装有几把不同的扇子,谁愿意来摸摸、猜猜它是什么样子的扇子?有谁愿意来感受一下?
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去摸一摸、猜一猜……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龄段的学生)爱玩好动,注意时间短,行为思维较发达。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地模糊学科界线,以跨学科、多种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营造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要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把重点放到形成学生基本素养和学习能力上。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努力创设出一个个让孩子们感兴趣的手工课堂,让其在轻松愉快的美术活动中体验美术文化的人文情趣。因此我觉得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转变观念。
教师要做教材的主人,而不是教材的奴隶,应转变观念,做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学生,做学生的朋友,探明学生现在的智力基础、生活经验、个性差异等等,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在具体教学中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根据教学需要添加内容或作适当改变,找出课与课之间的相互联系,整合成富有童趣的美术活动课。具体在手工课教学时,可以将手工课制作内容加入特定的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就如学生对扇子这一生活用具较为熟悉,因此在《夏日的凉风》这一课中,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结合环保的主题,教师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妙用各种废纸材料,设计制作一把美观又实用的扇子,且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把扇子的外形创新设计与扇面的装饰定为本课的难点,激发学生通过观察、欣赏、探究、联想进行创作活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学会引导学生。
教师示范学生跟做已是传统手工制作课的一般模式了,教师常常扶着学生向前走,教给学生走好每一步,这种方式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注重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不再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教是为了不教"。这就告诉我们应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兴趣还给学生,一切让学生来支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手工制作课以动手为主,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活动机会,让学生自主讨论,探究各种制作的方法,把融折、剪、画、讲、玩为一体。
教学片段:
在《夏日的凉风》——装饰扇子的一环节中,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后,学生们用不同的装饰方法来装饰扇子,有的学生画机器人、写书法,还有的学生利用学过的趣味画的方法,如废报纸印画、吹画、剪纸、手印画、剪贴画等,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3)学会评价。
新课标对学生评价作了重大改革,不再是以往的只看结果的单一性评价体系,而强调的是发展性、综合性、过程性和自评、互评等相结合地多样性评价。由于新教材的作业要求不像以往那样单一、固定,所以它的评价标准也是多样性和多级性的,应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促进学生的发展,鼓励和保护学生的个性特点,以成功激励、激发信心为原则,以鼓励为主,充分发现优点,手工作品的评价更应从多方面来考虑,如材料的运用;作品的完整性、实用性、美观性;学生的制作过程;还可采用积极的方法进行阶段性的评价。总之,切实可行的评价机制可以保持学生对制作的兴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制作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培养学生动手兴趣是非智力因素教育的重点,也是学生做好手工作品的内在动力。在教学中,只要老师运用恰当的方法,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就能让学生“活”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兴趣。
二、手脑并用让学生“活”起来。
陶行知说:“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手工制作课上撕、剪、折、刻、捏、揉、搓等和逐步学会对各种工具的使用,使学生的手不断经历各种操作。手的感觉信息和手肌运动反馈的信息在激发脑细胞的活动和促进脑的成熟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脑的发展又反过来使手的动作更加灵巧,从而使手脑并用的能力得到发展。这种手、脑、嘴并用的训练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极为有利,不但能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还能促进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美术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新课程下的手工制作课材料不再是以往较单一的纸材、泥材,而是各种材料的综合运用,更加注重了作品的实用性。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大胆尝试,生活中的许多废旧物品都能成为手工课堂的宝贝。在教学手工课的时候,如果将生活中各种不同的材质和课程要求的单纯材料统一运用起来,如可乐瓶、一次性筷子、落叶、废纸等物品互相结合,或许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这些物品呈现于学生面前时,学生就可以调动各种感观来体验美的存在,通过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等多种渠道去体会、感受物体的肌理、材质的不同特点,产生多种体验,制作出综合性的作品。这样,作品的形式自然也多种多样。
例如《夏日的凉风》一课,可以让学生感受彩色纸、旧挂历纸、纸皮、包装带、筷子及纸巾筒、花纸等各种废材料的特性,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美;还让学生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运用不同肌理的材料组合、拼贴、拓印,分组分工创造制作出各种与众不同、有个性又实用的扇子作品,既发展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就感。只要多动脑,勤动手,美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活”起来,激发学生用双手去创造美,把不美的变美,把美的变得更美。真所谓“变废为宝,全在手巧”。
三、“玩中学”让学生“活”起来。
与绘画相比,手工制作最显著的特点是其中包含着较多的“玩”的因素,因而能够更加吸引学生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玩”的因素的作用,学生易于专注,易于投入,如:孩子们都爱玩电子游戏,你看玩电子游戏的孩子神情专注到了极点。这就是“玩”的魅力。手工制作的教学内容往往更加贴近生活,更加需要依靠生活经验作为基础,手工制作又往往需要学生在课前收集一些制作材料,准备一些工具,作一些有指向的观察。学生由此会在课前课后关注周围的事物、周围的人,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作为美术课内容的一部分,手工制作与绘画教学内容、美术欣赏内容相辅相成。同时,正因为有了手工制作内容,“学中玩,玩中学” ,使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更有兴趣,拓宽了他们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综合能力,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四、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活”起来。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参与者。《美术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传统的制作课程学生一味模仿,创新思维受到了限制,学生没有亲身体验,创造表现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许多学生在制作作品的时候认为只要能做一张像书本上范作那样的作品就算是好作业了,在学科教学时,统一的材料,统一的作业要求,学生很难在构图、造型、色彩以及创造等方面展露自己的个性,作业成果整齐划一,缺少新意。因此在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敢于走自己的路敢于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只要不去重复书本和教师及同学们的想法,那怕一个小小的改进也是一种创造。
教学片段:
《夏日的凉风》这手工制作课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要求和同学做得不一样,让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独立设计,最后一把把特别、与众不同又有创意的扇子呈现在我们的眼前。通过求新求异的作业要求,手工制作课往往成为学生发挥想象的自由天地,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受到不断的激励和鼓动。这样学生有了想象的空间,就不会有束缚感,就可以“活”起来,更好地培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手工制作是一项实践性、操作性、发展性都很强的活动,它有助于锻炼儿童的手脑协调性和创造性思维等。作为学生走上美术创作之路的启蒙者的我们,都应该给以更新的理念、全新的观点,以一个创新的姿态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以适应新课程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使他们在人生的这段行程中“活”起来,激发兴趣,促其获得方法,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才华,其作品就“神”起来了。
论文作者:莫玉瑜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6
标签:学生论文; 扇子论文; 美术论文; 手工制作论文; 兴趣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师论文; 《文化研究》2016年8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