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黄新江

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黄新江

襄阳市熊河水库管理处 湖北省襄阳市 441212

摘要:水旱灾害的出现,损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现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各项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捷,在水利防汛抗旱工作中,可以开展信息化管理,加强收集、传输、分析数据信息,以此为基础开展工作部署,有效提升当地防汛抗旱能力,全面掌握水利信息,从而制约洪涝旱灾造成的影响。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本文将针对水利信息化展开探讨。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防汛抗旱

引言

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应对洪水以及干旱灾害的能力,但由于各地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同,再加上数字化信息的覆盖面不够,从而使得防汛抗旱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为了进一步提升防洪抗旱能力,需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

1水文信息化技术

当前我国很多水利工程项目中都开始采用信息化技术,其中包括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通讯技术等,在水利防汛抗旱工作中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也充分体现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价值。在水文管理中应用这些信息技术,有着较为明显的效果,尤其是现如今面对不断恶化的气候天剑,水文情况变得更加复杂,社会的发展从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水文气象的影响,所以,如何做好相关工作至关重要。GPS是现代水利工程中一项较为先进的技术,她可以通过电磁波信号对水利项目进行测定,有着高精度、高效率等优势。水利工程项目中各个测站有着较大的高差,确定气象参数工作有着较大的难度。有的GPS控制网数据处理在高程精度上有着特别的要求,那么就要进行气象参数改正。我国各个地区水资源分布不均,我国水利工程部门重点工作之一就是水文的检测,防洪防汛部门可以通过分析和研究水平确定水文状况,从而避免周围地区的人民遭受洪涝灾害,造成生命财产损失。

2防洪抗旱中信息化技术应用

2.1提升防洪抗旱技术的处理能力

在防汛抗旱中,指挥系统是一个关键性的部分,因此需要在信息采集、通信网络、数据统计等方面加强建设工作,一方面需要提升不同部门所管理的水流情况,然后通过分析这些信息,使得各个单位都能够有针对性的灾情应对以及作出处理方案;另一方面是再进一步升级现有的技术系统,弥补已经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有效提升防汛抗旱的能力,此外,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加快研发新型技术以及防汛抗旱的产品,对于没有及时处理的灾情可以通过这些产品而达到减少人们生命财产受到损害的目的。

2.2加强旱情监测

(1)应用土壤水分传感器监测土壤含水量是常用的点墒情监测方法,但监测范围小,数据代表性差。(2)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大范围土壤墒情监测时效性快、监测内容丰富,包括流域土壤含水量、蒸发、作物缺水程度等,目前应用越来越多。但遥感监测也带来了一个问题,传统的遥感监测遇到云就看不到下面的情况,故受时段限制。因此,适量的墒情监测站点、卫星遥感墒情反演、基于降雨量和水量平衡的流域水文模型,综合分析流域的墒情是非常必要的。旱情综合分析系统应考虑大量的气象信息,综合降雨利用模型,分析计算降雨的蒸散发量,并考虑各个墒情站点的监测数据,综合分析大范围的旱情信息。

2.3水利数据中心

在防汛决策中需要应用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但是受到地域、气象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工作场所很难集中。可以说,地域和时间制约了决策人员交流知识和共享水利数据信息,决策人员急需一个能够共享数据的平台。在完成一次决策后,决策人员可以将相关的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然后提供给其他成员作为参考。防汛决策需要由诸多专业人员共同配合完成,所以这就需要加强决策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为此,建立水利数据中心非常重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水利数据平台,决策人员能够共享数据信息,能够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共同针对某个问题开展决策的制定和研究;通过共同协商制定更加合理的防汛抗旱方案,提高决策的可行性。汛期期间共享防汛的技术知识,节省查找资料的时间,提高防汛的工作效率。

2.4建设具有专业信息技术的人才队伍

①要对现有的人员进行培训,根据不同工作岗位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而制定出不同的培训内容,以便更好地提升水利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②需要积极引进信息化技术的人才,在坚持公开、公平的原则下,扩大对人才引进的途径,能够有效补充水利部门对各种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地提升水利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的有效性,使得应对防村抗旱的情况时,能够在信息技术的指导有步骤、有计划以及有目的地开展工作;③水利部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设立良好的人才考核以及评价制度,通过这样方式督促工作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积极探索创新路径,从而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除此之外,水利单位还可以与各大高等院校、IT企业以及科研单位开展广泛的合作,进一步推动化水利单位中信息技术的发展。

2.5 加强技术改造升级,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水利信息化在防洪抗旱工程中应用中,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研发出多需求、多层次的防洪抗旱信息化产品,才能逐步完善信息共享机制,为防洪抗旱工程业务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比如:苏州市的太湖防洪抗旱信息化建设项目总体上包含 4 个层次:数据层、网络通讯层、应用支撑集层和人机交互层。其中数据层的数据主要以太湖数据中心提供的数据为基础,以防洪抗旱工程运行管理和调度控制业务需求为重点,对工程现场信息、设备设施的信息进行及时收录并加以分析;网络通讯层,建立了 4M 网络连接宽带,有效的满足了数据发送、信息共享、制度工程视频监控、视频会议等各方面的具体需求;应用支撑层,包括:工程管理、三维仿真控制、多媒体综合展示系统、水政管理系统、办公管理系统等,为水利信息化在防洪抗旱工程中的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人机交互层,其主要目的是为用户提供系统登入服务,把用户具体需求,进行输出和显示,并为不同的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方式。

3对防汛抗旱信息化未来发展的思考

信息是信息化的基础和前提,首先要解决信息不够、不准、不及时的问题,包括:中小河流水库电站水文数据(图像)的自动采集全覆盖;山丘区控制性多要素气象站,墒情站及融合遥感监测、蒸散发模型的土壤含水量监测预报产品;基础工情数据库、农业及灌区数据库等的完善,社会经济数据库向更小单元延伸;水情、险情、灾情的应急监测;与其他部门间数据共享渠道和共享设施建设,水利系统内部数据信息互联共享机制建设;等等。

进一步提升决策支持业务化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包括:洪涝灾害遥感快速监测评估业务应用系统,旱情旱灾遥感监测评估、预警系统,基于灾情遥感监测评估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全国报灾系统,融合地面水、地下水、土壤水、降雨预报、作物生长及遥感监测评估等多源信息的抗旱决策支持业务应用系统,防汛抗旱资源应急调度业务系统,全国中小河流及山洪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体系联合实时调度系统及超标准洪水非常调度决策支持系统,城市内涝监测预警及应急管理系统,等等。在技术标准方面,应及时修订完善或者新编技术标准,以适应新形势下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结语

综上所述,在防洪抗旱工作中,我们一定要严格制定相关的政策规定,并采取合理的措施来提升防洪抗旱工作水平,信息化手段的应用能够使得防洪抗旱工作更好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降低损失,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梁继烈.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6,29:282-283.

[2]杜得彦,袁静,叶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信息化建设总体思路探讨[J].人民长江,2013,11(28):137~140.

[3]郑州新洪安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一种低功耗太阳能电池充电控制装置:中国,ZL201620832521.8[P].2016-12-28.

论文作者:黄新江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9

标签:;  ;  ;  ;  ;  ;  ;  ;  

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黄新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