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怎样建设良好家风论文

党员干部怎样建设良好家风

刘忠昌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元素,家风是一个家庭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家庭成员精神培育的重要源头。党员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的好坏。因此,建设良好家风,是党员干部修身、自律的必修课,具有丰富的内涵。

厚德立家。 厚德是家风的承载基础、立家之本。我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以德修家,如《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都是齐家的经典之作。我们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十分注重家风的培养,为党员领导干部树立了榜样。毛泽东要求子女树立平民思想,不搞任何特殊化;周恩来亲自制定“十条家规”,一丝不苟地落实;陈云向亲属子女提出了极为严格的“约法三章”,几十年如一日地认真执行。正反两方面的典型证明,厚德是家风的“压舱石”,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当前,厚德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风、家教,使“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成为每个家庭、每个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其次,创建高产主体。要积极引导绿色高产示范区的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到水稻绿色高产创建栽培中,促进绿色高产示范区向着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一般情况下,绿色高产栽培创建组织规模程度不低于50%。

勤俭持家。 勤俭是兴家之本、持家之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古往今来,历代仁人志士都倡俭戒奢,鞭挞奢靡之风。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更是始终倡导并践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理念。在现实中,勤和俭是一个整体,二者相辅相成。记得有这么一个典故:某兄弟俩,把父辈传下来的“勤俭”横匾一锯两半,哥哥将“勤”字高悬家中,每天辛勤耕作,但由于不节俭,到年底家里余粮不多;弟弟则将“俭”字供放在中堂,全家省吃俭用,但由于不勤勉,日子过得也很艰难。兄弟俩一气之下,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忽见一纸条,上面写着:“只勤不俭,好似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挨饿受穷!”兄弟俩恍然大悟,遂勤俭并重,从此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光俭不勤无源水,光勤不俭水断流”。

书香传家。 书香是家风的文化基因、传家之宝。英国学者培根说:“不读书的家庭,就是精神上残缺的家庭。”我国汉代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所以,读书可以塑造和改变家风。当然,读书一定要读好书。我国清代诗人袁枚曾说:“读书如吃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长疾瘤。”英国作家菲尔丁说:“坏书如同坏朋友,能使我们堕落。”事实告诉我们,读好书才能开卷有益,才能给人智慧,令人富有理性、知书达理;而读坏书则玷污心灵、使人堕落。党员干部只有带领家人真正把“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才能在家庭中营造出浓厚的书香氛围,以此形成家风传承下去。

廉洁兴家。 廉洁是家风的精神内核、兴家之源。廉洁的家风,是抵御贪腐的“防火墙”。从近年查处的腐败案件看,许多都与家风不正有关。一些党员干部为了让家人过上所谓的好生活,利用手中的权力,形成以家庭为单位、以金钱为目标的家族式腐败窝案,既“坑爹”又“坑家”,毁了一家人的前程。俗话说,妻贤夫祸少,子孝家平安。因此,党员干部要坚决不做违法犯纪、愧对家人、伤害家庭的事。同时,要言传身教,念好从严治家的“紧箍咒”,教育亲属子女放眼家庭的长远利益,以家庭声誉为重,不出难题、不找麻烦、不添乱子,支持领导干部一心一意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廉洁家风,赢得家庭幸福安康。

目前,国内博物馆的“馆校合作”正处于积极、全面地开展阶段。但与国外发达国家博物馆的“馆校合作”教育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国内大部分地区的博物馆,目前的普遍做法只是允许学生参观部分展览,其本质重“展”而不重“教”[3]。

标签:;  

党员干部怎样建设良好家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