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石河子第十一小学 丁宏刚 邮编832000
内容摘要:本文从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现状和困难进行了有效的分析,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分别从,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用好教材、教师教学用书等教学资料,适时用教育技术完成课程整合,课之前做到“胸有成竹”;用足用好媒体资源,增加学生信息储备;彰显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的能力;引导学生预习;延伸课堂教学,组成课外兴趣互助小组,增加信息来源途径。五个方面论述了解决困难的方法和经验。
关键词 学校 品德与社会教学 积累
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估的依据。可以说,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现状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少有专职教师,大多数都是兼职,并且大部分是由于文科学科老师课时工作量不够而搭配的课。使教师很难把握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无法实现课程标准所设定的目标。有的教师大包大揽,不管是合作探究内容还是小组活动内容均由教师一人完成。对于知识点内容让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违背了品德与社会的设置原则,极大的影响了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水平。
2、教学时数难以保证,教师的主要精力主要集中在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经常被占用,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删减活动内容,黑板上演示小组活动就成了家常便饭。应有的师生、生生互动变成了纸上谈兵,极大的影响了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的落实和教学目标的完成。
3、我校外来务工子女居多,如我校有近1000名学生,80%以上是外来务工子女。近几年从贫困地区来打工的农民工子弟组成。这些学生家庭教育环境差,信息来源手段单一(主要来源于课堂所学知识),生活知识积累贫乏,很多城市学校学生已经司空见惯的生活常识,在他们面前都是新知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在知识探究过程中的想象力和对知识的认知、理解能力。
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笔者多年在兼任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正视面临的客观困难,不断学习、探究,沉淀了一些不成熟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二、教师面对教学困难采取的对策
教育行业流传着,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至理名言,他道出了教师的知识储备与教学关系的真谛,而知识的储备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不断的学习,经常往自己的知识“桶”内加“水”,始终保持教师知识的常新和高水位,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估的依据。因此,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是品德与社会教师必须修炼的基本功之一。教师只有读懂、理解《标准》的内涵,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制定合适的教学设计、正确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例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拟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得越充分、越细腻,感悟就会越深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创设接近儿童生活世界的情境,让儿童在他们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会、领悟,并使其身心得到各方面发展。
2、用好教材、教师教学用书等教学资料,适时用教育技术实现课程整合,课之前做到“胸有成竹”。
教材是课程标准具体内容的体现,是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学习、探究新知的主要依据。教师教学用书又是学科专业人士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编写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教学参考资料,它是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进行教学设计的最好“拐棍”。因此,在每一课的教学设计前,把握课程标准,按照教材——教师教学用书——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参考资料的阅读顺序,扫清了教学设计前的障碍,然后再进行教学设计。并且抽出时间通过媒体收集大量的相关科学知识的参考资料、优质课视频、课件,增加自己知识水桶中的“蓄水量,来满足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需要。这样数年下来,我由一位品德与社会课的“门外汉”逐渐成为有一定成就感,学生又喜欢的合格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
随着兵团教育均衡发展的不断深入,学校在硬件建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信息化教学设备已经基本上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为了增加学生知识信息量,在上课前尽可能多的通过媒体收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视频进行下载,或增大课容量、或作为课外读物。在课堂里除了用好备课光盘内的素材,还尽可能的的制作课件,通过媒体使形、色、美、光、静、动有机融合,更快、更准确、更形象地传递教学信息,使潜藏的形象显现出来,变得更生动、更直观,强化了感知,即增加了学生信息储备,又促进了理解,有效地把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将现实生活、报刊杂志、电视节目中蕴含着丰富的、具有鲜明时代感的教育资源,我们应随时注意收集。把它们融入到思想品德课中去,教材的说服力和时代感就能明显增强。彰显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的能力。使学生会用自己的方法探究社会。由于教学中学生个体的多样化和复杂性,致使其行为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注重对行为深层次的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行为的选择能力。
4、为了弥补课时紧张的局面总是在一星期前将下一星期所要学习到的,学生可以自主探究、或者合作探究的知识点,以课外作业的形式布置到学习小组,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图片、故事等,在进行相关新课前进行检查评比、并进行点评。由于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对新课的目标、重点、难点的掌握和突破提高了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探究的能力和积极性。
5、延伸课堂教学,组成课外兴趣互助小组,增加信息来源途径。总之,品德与社会要紧紧围绕课程标准,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为目的进行教学。
论文作者:丁宏刚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9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2
标签:品德论文; 社会论文; 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课程标准论文; 知识论文; 教材论文; 《创新人才教育》2019年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