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虑#183;后悔#183;期望心理咨询师关注和反思家庭教育_心理咨询论文

忧虑#183;后悔#183;期望心理咨询师关注和反思家庭教育_心理咨询论文

忧虑#183;遗憾#183;期望一位心理咨询师对家庭教育的关注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庭教育论文,忧虑论文,心理咨询师论文,遗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一天,马志国先生在心理咨询室值班,已经快要下班了,一位女士急切地敲开了房门。一进门,她就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哭诉起来。

她说,孩子今年15岁,念初三。眼看该毕业了,却不好好学习,既不写作业也不遵守纪律,成绩下降到班上的后几名。最可气的是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总是鼓捣东西,玩钢笔,在书上乱画……整个一个多动症。她曾经带孩子看过医生,请医生开了一些治疗多动症的药物,吃了也管不了多大用。最近听说市面上出了一种治疗多动症的新药,叫什么“益智丹”,几百元一个疗程。孩子刚开始喝的时候,老师和同学都说孩子上课老实多了,可是后来又不管用了……唉,这可怎么办呀,求马老师帮我们治治孩子的病吧!

孩子是多动症吗?马志国要亲自见见孩子才做出诊断。于是,马志国单独与孩子约定了见面的时间。

这一天,孩子如约来到心理咨询室。只见他戴着一副眼镜,文文静静、老老实实的样子,这就是那个让家长愁苦万状的男孩吗?马志国先与孩子随便攀谈起来,打消他等待挨训的紧张心理,然后引导孩子进行了一番推心置腹的谈话。

“你最想和马老师说说什么心里话?”

“我不争气,总让家长生气,是我不好。”男孩儿很自责。

“你哪里不好呢?”

“我懒得写作业,上课纪律不好,不注意听讲,总想玩点东西,总想跟别人说话,我对不起爸爸妈妈。”

“你知道对不起家人,说明你是一个好孩子,你想让自己变好。马老师知道你一定是遇到了困难。也许马老师能帮助你。如果你愿意,可以和马老师讲讲你的心里话,比如,你是从什么时候不愿意写作业、不好好学习的?”

男孩儿的眼泪不止地流泻出来,抽泣着说:“从小学三年级。有一次,我的作业有一题不会做,后来就忘写了,老师罚我写了好几遍。从那以后我就不爱写他的作业了。慢慢地,什么作业都不爱写了。老师就请家长,家长就打我,我就赌气,你越打我,我就越不好好学习。有一次,爸爸打我把一个墩布棍都打折了,妈妈脾气也不好,特爱向爸爸告状,他们那么可怕,我的心里话从来就不跟他们说。现在,我懂得他们是为了我好,我也想改好,可是我上课还是不能集中精力听课,我的学习成绩……”

“你喜欢做什么事情,你做哪些事情时注意力最集中?”

“我喜欢看电视,爸爸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偷着看,看电视时注意力非常集中。”

孩子哪里是什么多动症?经常有些家长把孩子的“多动”与多动症混为一谈。其实,两者有本质的不同,最为明显的一点是多动的表现在活动内容和场合上有无选择性,真正属于多动症的孩子,其注意力难于集中是没有选择性的,比如,他们在自己不感兴趣的学习和听课活动时多动,在自己感兴趣的看电视和做游戏等活动中也多动,没法集中注意力。眼前这个男孩儿显然不是这样。

现在,这个男孩很想改变自己。但是他面临的困难是父母要求他考重点高中,对他来说,这几乎是一个无望的目标。他对自己没有了信心,现在他最需要的就是恢复自信。

于是,马志国先生对男孩儿说:“你愿意与马老师订一个‘君子协定’吗?咱们先不说能不能考上重点,马老师认为你下次考试进几个名次没有问题,你有信心吗?如果愿意,咱们拉钩?期中考试只要你有哪怕一点点前进,马老师也愿意听你的好消息!”男孩儿与马老师拉钩的时候很有力量。

马志国先生还请家长密切配合:一是千万不能再打孩子;二是与孩子平等沟通,听听他的心声;三是不要再把孩子当多动症患者四处求医问药;四是降低对孩子的期望目标,让他从眼前一点一滴的进步开始,让孩子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后来的一个周六晚上,电话那边传来一个男孩儿的声音:“马老师,我是那个和您拉过钩的男孩儿,这次测验我前进了六个名次。您说我该不该报个喜?”

“应该,应该,这就是应该祝贺的喜事呀!马老师祝贺你的进步,马老师相信你会继续前进的!”马老师的声音与那孩子的一样,有兴奋,有希望,有信心。

忧虑:无病乱投医,有“病”乱抓“药”

马志国先生从事心理咨询及研究20余年,在青少年心理、家庭教育心理、成人社会心理的咨询和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长期的咨询与研究工作中,他遇到了许多家庭教育方面的来信、来电和来访,因而对家庭教育产生了独特的情感体验、观察视角和观点见解。

他说,在他的心理咨询个案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先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一些“正常”的问题,家长不能正确认识,却采用“非正常”的方式和手段处理,结果孩子的问题不但不能得到解决,反而说孩子有“病”,乱投医,乱给孩子抓“药”。孩子的心理和思想意识中一旦被贴上消极的标签,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缺乏自信,很可能没“病”也变成有“病”了。

上述这个孩子把记忆拉回到小学三年级所受的伤害,而小学三年级正是一个需要多多帮助的阶段。三年级是孩子从小学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时期,他们的学习内容开始加深,有的孩子适应得慢一些,就有可能跟不上学习进度。这个时候他们需要鼓励而不是刺激,需要动力而不是压力,他们需要父母实实在在的理解与帮助。如果父母跟着自己的情绪走,只知道着急上火,甚至打骂相加,或者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片面提出过高的期望值,正如逼孩子去“水中捞月”,他哪里会有努力的信心和动力?结果家长却埋怨孩子的学业无成,责怪孩子有“病”。

遗憾:求询者不思自救,咨询师爱莫能助

上述这个案例是比较成功的,因为家长、孩子都与咨询师密切配合,有自救的主动性和实际行动。然而,有些求询者却不思自救,表现出对心理咨询师强烈的依赖性,心理咨询效果不佳。

心理咨询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唤起求询者的自助自救的意识和行动,求询者是否自助自救是心理咨询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有的咨询者只是没完没了地写信、打电话、来访,不按咨询师的分析与建议拿出实际行动,不肯发挥自己的主观积极性,渴望咨询师几分钟就开一服马上就见效的灵丹妙药,咨询师对这类求询者只能空留遗憾。

一般情况下,心理问题都不是一个晚上形成的,治疗也不可能一个晚上就立竿见影,因而要进行多次心理咨询会话才能解决问题。然而,有的咨询者企望一次咨询会话就摆脱心理困扰,来了一次就“黄鹤一去不复返”,心理咨询师只能空怀牵挂和担忧。

还有许许多多遗憾使马志国先生认识到:中国人对心理咨询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但是中国人对之了解得很不够,存在许多误解和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国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科学的普及工作任重道远。

期望:真正重视心理咨询,切实加强建设

有人预测,入世之后心理咨询将成为十大热门需求之一,我国心理咨询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至今已经有很大发展,但是还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是心理咨询的专业性问题。目前,我国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不少来自其他专业,如医疗专业、德育专业或管理专业等,相当一部分人员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这种情况很难保证心理咨询工作的独立性和科学性,很多工作人员难免带着医疗、德育或管理方面的工作思路,偏离了心理咨询工作的科学轨道。

其次是心理咨询的操作性问题。对于心理疾病,能不用药物尽量不用,药物治疗本身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心理问题,只是在必要时起辅助性的作用。心病还需“心药”治,如果说心理咨询有什么“灵丹妙药”的话,那主要是语言,这是心理咨询的特点所决定的。

再次是心理咨询的扩延性问题。心理咨询的效果往往与求询者生活和学习等方面的配套情况有关,对于青少年来说,心理咨询常常需要学校和家庭等方面给予支持和配合,有时甚至需要进行干预,否则心理咨询效果要大打折扣。然而,由于我国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薄弱、封闭,家庭只能给心理咨询有限的支援,单独靠心理咨询师的努力,心理咨询的实效性有限。

针对以上情况,马志国先生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各级教育部门需要对心理咨询工作给予实际的重视,目前不少单位和学校只是停留在口头上重视,变革观念和管理工作还跟不上。

二是心理科学自身发展需要处理好理论与应用的关系,积极培养心理学应用型人才,加强心理咨询专业培训。

三是社会需要加大心理咨询的普及工作,让社会了解心理咨询的真实情况。

四是国家尽快对心理咨询进行规范化管理,制定和颁布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积极推进心理咨询的工作的规范化。

标签:;  ;  ;  

忧虑#183;后悔#183;期望心理咨询师关注和反思家庭教育_心理咨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