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课的智慧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智慧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教育既关涉知识,也关涉智慧,因而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更要对学生进行智慧教育,只有知识转化为智慧才算是真正的教育。高中思想政治课也是这样一门由知识教育走向智慧教育的课程。 一、解读:智慧与智慧教育的含义 (一)智慧的含义 智慧这一神圣而美妙的字眼,常在我们的生活中闪现,也常在我们的教育中跳跃,因而,它既是人们的生活理想,又是人们的价值追求。然而,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智慧的意蕴却是异彩纷呈的。在哲学领域,智慧是指人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理学领域,智慧是由智力、知识、方法、技巧、意志、情感、个性意识倾向、气质与美感等要素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在心理学领域,智慧是指人的聪明才智,是人的智力发达,思维有创造性,处理问题有机智。在社会学领域,智慧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敏锐地、明智地、合情合理地处理各种问题。在教育学领域,智慧是指“人们运用知识、经验、能力、技巧等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的本领”。[1] (二)智慧教育的含义 智慧作为教育的永恒追求,它与教育密不可分。智慧引领教育,教育生成智慧,智慧需要教育的开发,教育需要智慧的滋养。于是,智慧与教育的有机结合,便形成了“智慧教育”与“教育智慧”。前者指向学生,是对学生生成智慧所提出的要求;后者指向教师,是对教师生成教育智慧所提出的要求。本文主要针对前者进行研究。 对“智慧教育”这一概念,我们将从两方面进行研究,一是对其内在本性进行界定,二是对其外在表征进行描述。从内在本性方面来说,不同学者界定的视角各不相同。湖北大学靖国平教授从教育本体性的视角来进行界定,认为“所谓智慧的教育,是以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培养人的智慧品质,引导人过智慧的生活的教育。”[2]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从教育信息化的视角来进行界定,认为智慧教育是“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为发展学生智慧能力的教育”[3]。江苏师范大学杨现民博士从生态学的视角进行界定,认为“智慧教育是依托物联网、云计算、无线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所打造的物联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是数字教育的高级发展阶段,旨在提升现有数字教育系统的智慧化水平,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主流业务的深度融合(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评价、智慧科研和智慧服务),促进教育利益相关者(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会公众等)的智慧养成与可持续发展。”[4]浙江大学蓝劲松教授则从大学教育的视角进行界定,认为“智慧教育乃是以人和世界、理想与现实的互动为背景,以知识、道德和情志为基础,以确定的认知、正确的行动、恰当的言语为核心,以人与世界的和谐共生为终极目标的教育。”[5]笔者比较赞同靖国平教授的界定视角。笔者认为,学校的智慧教育,简言之是生成学生智慧的教育,也就是使学生成为一个融机智、睿智、理智、明智、德智、才智等各种品质于一身的教育。 从外在表征方面来说,我们可以对“智慧教育”做出如下的描述。其一,智慧教育是教育的理想。教育理想是人们对教育发展状态的美好追求。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追求过教育理想,如孔子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作为他的教育理想;苏格拉底把“培养理性的人”作为他的教育理想;蔡元培把“培养完全人格”作为他的教育理想。而如今,“让教育充满智慧,让智慧伴随人生”[6],已成为我国当下的教育理想。其二,智慧教育是教育的理念。其实,教育理念总是伴随着教育理想而生成的。正是在上述新教育理想的指引下,我们才确认了“让智慧引领教育,让教育生成智慧”[6]的教育理念。而这一理念所塑造的不再是“知识人”,而是“智慧人”。其三,智慧教育是教育的期待。如今的新课程改革诱发着人们很多期待,其中最主要的期待就是通过改革实现用教育的智慧去进行有智慧的教育,从而使“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创造”等成为“智慧人”的大智慧。其四,智慧教育是教育的目标。自古希腊以来,智慧就被确定为教育的根本目标。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指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7]其实,现今的智慧教育并不否认新课程改革所确定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但它始终把“为了智慧的教育”和“生成智慧的教育”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审视:思想政治课智慧教育的价值指向 我们这里所说的思想政治课教材,主要是指现行高中思想政治四个必修课模块的教材。对这四个模块的教材内容从智慧的视角进行审视,我们发现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智慧元素。 (一)可形成学生的智慧品质 品质是人的思想、行为、习性、作风等所显示的本质。智慧品质是智慧所呈现的状态、境界与内在品性,它是人的智慧之花。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门关涉学生品质教育的课程,可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意志品质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智慧品质教育。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对学生进行智慧品质教育已成为思想政治课智慧教育的重要内涵。 由于智慧品质是一种智慧之真、智慧之善、智慧之美的品质,因而,形成学生的智慧品质,实际上也就是使学生的智慧达到至真、至善、至美。使学生的智慧达到至真,就是要通过对学生进行知识之真的教学,使学生获得最真实、最真诚、最真切的知性智慧,这是形成学生智慧品质的价值根基;使学生的智慧达到至善,就是要通过对学生进行道德之善的教学,使学生获得最完好、最仁爱、最淳厚的德性智慧,这是形成学生智慧品质的价值向度;使学生的智慧达到至美,就是要通过对学生进行知识与道德之美的教学,使学生获得最完美、最美好、最美善的审美智慧,这是形成学生智慧品质的价值标尺。 (二)可塑造学生的智慧人格 智慧人格是一个既表征智慧特质,又表征人格特质的概念,是二者的有机统一。因而,从实质上来说,智慧人格是人格的智慧性特征。过去,我们比较倡导通过道德教育来塑造学生的道德人格;而如今,我们比较注重通过智慧教育来塑造学生的智慧人格。这正如孙绵涛教授所说,“教育活动既要促进人的智慧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也要促进人的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但归根到底要促进人的智慧人格的形成和发展。”[8] 其实,思想政治课正是这样一门既能塑造学生的道德人格,又能塑造学生的智慧人格的课程。从塑造学生智慧人格方面来说,通过对学生进行“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等必修课程相关知识的教学,可形成学生“博学”“多知”的智慧人格;通过对学生进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教学,可形成学生“多能”“通道”的智慧人格;通过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可形成学生“崇善”“尚德”的智慧人格。这一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以智慧开启智慧”“用人格塑造人格”的过程。 (三)可点亮学生的智慧人生 智慧人生,就是富有智慧与充满智慧的人生。智慧人生是对世俗的超越,是对人生的超然,也是对生活的微笑。智慧人生是人生历程的最高境界与永恒追求。思想政治课智慧教育的最重要之点,就在于能点亮学生的智慧人生,从而使学生的人生道路因附着智慧而更加绚丽多彩。 思想政治课之所以能点亮学生的智慧人生,是因为通过教学能修炼学生的人生智慧。主要是可以让学生作为一个智慧主体,以智慧的心态来追求自己的人生梦想,体悟自己的人生情怀,坚守自己的人生信念,拓展自己的人生阅历。通过这样的修炼,将会使学生成为一个想得通的聪明人,看得准的精明人,走得远的高明人。 思想政治课之所以能点亮学生的智慧人生,是因为通过教学能引导学生过一种有智慧的生活。主要是能引导学生过一种古人所主张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生活;还能引导学生过一种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9]的生活;更能引导学生过一种现代教育所认同的教育可以怡情、可以知理、可以养德、可以明智的生活。 (四)可提升学生的智慧力量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然而,如今随着知识向智慧的转化以及智慧价值的显现,我们越来越发现智慧比知识更有力量。“智慧是一切力量中最强大的力量,是世界上唯一自觉活着的力量。”(高尔基语)在现实生活中,“知识的获得,靠智慧;理想的形成,靠智慧;行动的实现,依然靠智慧”[10]。这充分表明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 由此,从智慧的视角来审视思想政治课教学,可知它既可以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更可以通过智慧教育来提升学生的智慧力量。智慧力量从实质上说是关于智慧的智慧,即化智慧为力量。智慧力量表征为内在智慧力量与外在智慧力量,智慧启迪力量与引导力量。因此,通过思想政治课智慧教育,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将其外在智慧力量转化为内在智慧力量,也就是将外在的知识力量与工具力量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能量与生命活力;另一方面,可促使学生提升其智慧的启迪力量与引导力量。用智慧开启智慧和用智慧点亮人生就属于智慧的启迪力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智慧地获得知识、智慧地解决问题、智慧地形成德性就属于智慧的引导力量。 三、追寻:思想政治课智慧教育的内容 以上我们审视了思想政治课中所蕴含的生活智慧、政治智慧、大成智慧、哲学智慧,下面我们还需要就这些智慧的教育内容做进一步的追寻,以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我们该对学生进行何种具体的智慧教育。 (一)对学生进行生存智慧的教育 人们要想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特别是要想生活得更美好、更精彩、更有意义与价值,就要学会生存。而要学会生存,就必须具备相应的生存智慧。何谓生存智慧?吴卫东教授认为,生存智慧“是人们坦然面对生活的决心和勇气,是创造性地解决生活难题的能力”。[11]如前所述,思想政治课中所蕴含的各种智慧元素,其实就是学生所应具备的生存智慧。这些智慧可使学生获得生存之本与生存之道。因此,对学生进行生存智慧的教育,其实也就是要对学生进行生存之本与生存之道的教育。 对学生进行生存之本的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生存状态的教育,也就是引导学生要正确认知、选择、把握、建构自己所处的生存状态,以使各生存状态达到和谐统一。一是要使学生所处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等各种生存状态达到和谐统一;二是要使学生所亲历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等各生活过程达到和谐统一。这是学生学会生存的根本保障。 对学生进行生存之道的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生存方式与生存能力的教育,也就是引导学生积极选择、把握自己的生存方式和保持、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从选择和把握生存方式来说,一是要对学生进行“生存事实”的教育,即对学生进行生命性教育,使其珍爱自己的生命;二是要对学生进行“生存实践”的教育,即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把握好自己的生存角色;三是要对学生进行“生存价值”的教育,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目标。从保持和提升生存能力来说,一是要教育学生保持和提升在现阶段的独立生活能力,以使其减少对父母及他人的依赖;二是要引导学生保持和提升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适应能力、交往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等。这是学生学会生存的内在力量。 (二)对学生进行理性智慧的教育 智慧与理性密切关涉,因而构成理性智慧。“理性智慧是人类独有的心理品质和认知能力,包括各种从理性方面认识事件、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而指导实践的能力。”[12]据此可知,学生的理性智慧就是学生的心理品质与认知能力。因而,对学生进行理性智慧的教育,实际上就是要通过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使学生对“化知识为美德”和“化理性为人格”有一个理性思考与正确认知。 从“化知识为美德”来说,就是要通过教学实现由知识教育走向道德教育,从而使学生的道德品性日臻完美。这是由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性质所决定的。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德育性课程,其终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美好品德。它的实现是一个“知—信—行”的过程。在这里,“知”是学生求真的过程,“信”是学生向善的过程,“行”是学生达美的过程。学生若实现了如此的“知行合一”“知德统一”以及“明明德”,也就必然会使其理性智慧得以生成。 从“化理性为人格”来说,就是要通过教学实现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科学理性等与德性人格的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的德性人格走向合理,止于至善。可见,理性的运用,可使人践行美德,从而实现人的道德精神与道德人格[13]。显然,这是一个“转智成德”的过程。思想政治课正是这样一个“知识化—德性化—人格化”的教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化—德性化”是学生由知性到德性的转化过程,而“德性化—人格化”则是学生由德性到德性人格的生成过程。这一过程的最终教育结果,是使学生不仅要成为一个知识人,也要成为一个德性人,更要成为一个人格高尚的人。 (三)对学生进行道德智慧的教育 如果说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终极目标,那么,道德智慧的教育则是这一目标的核心。因为“道德智慧是道德教育的价值追求,是衡量道德主体德性的标尺”。[14]因此,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必须对学生进行道德智慧的教育。 由于“道德智慧就是人作为道德主体超越自我以至最大限度地完善自我、他人和社会的大智慧”,[15]所以,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智慧的教育,也就是要从学生的道德潜能出发,将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等统一起来,在重视学生道德经验、道德体验、道德生活的基础上,发掘学生的道德直觉能力和道德觉解能力,形成学生的道德审视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的道德智慧得以生成。 对学生进行道德智慧教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生活道德智慧的教育。也就是要引导学生以热爱生活为基点,按照伦理与道德的法则来认识和处理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以使学生在追寻道德生活与智慧生活的过程中获得生活道德的智慧。其次,要对学生进行生命道德智慧的教育。也就是要引导学生以珍爱生命为基点,注重把握和扩展自身的生命本性与生命价值,并通过自我生命(良知、良能)的不断觉解来生成生命道德智慧。最后,要对学生进行人生道德智慧的教育。也就是要引导学生以挚爱人生为基点,让学生在“自立—自为—自律—自主—自由”的道路上,过一种宁静而致远、慎思而明辨、情笃而超验、坚韧而洒脱的幸福生活,从而使学生的智慧人生更加精彩。 (四)对学生进行实践智慧的教育 实践智慧是实践之域的智慧,而不是理论自身的智慧。“实践智慧是一种比理性智慧更高级的智慧。”[16]由此,杨国荣教授指出:“实践智慧是以观念的形式内在于人并作用于实践过程,其中既凝结着体现价值取向的德性,又包含关于世界与人自身的知识经验,二者同时又融合于人的现实能力”。[17]这表明,实践智慧是在实践教学中显现和提升的一种能力状态。 其实,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智慧也正是这样一种基于课堂活动的能力状态。也就是说,学生可通过课堂活动形成各种能力,进而可获得相应的实践智慧。例如,在“经济生活”的课堂活动中,学生可以形成对经济制度的认知能力,对经济生活的体验能力,对经济问题的探究能力,进而可以获得参与经济活动的实践智慧;在“政治生活”的课堂活动中,学生可以形成对公民政治生活的把握能力,对为人民服务政府的感受能力,对国际问题的辨析能力,进而可以获得参与政治活动的实践智慧;在“文化生活”的课堂活动中,学生可以形成对先进文化的选择能力,对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对外来文化的创新能力,进而可以获得参与文化活动的实践智慧;在“生活与哲学”的课堂活动中,学生可以形成对自然、社会、思维等领域各种事务的价值判断能力与行为选择能力,进而可以获得从事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的实践智慧。 四、探究:思想政治课智慧教育的路径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对学生进行智慧教育?笔者认为,最好的路径是:“知识教学—情感体验—实践活动”。 (一)以知识教学为基础 知识与智慧具有孪生姐妹的意味。知识内在地包含着智慧,智慧是知识的固有性质;知识是智慧的基础,离开了这一基础,智慧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但知识本身并不就是智慧,智慧是对知识的进一步升华。这就是说,教学过程并不是直接的智慧教育过程,而是一个从知识教学走向智慧教育的过程。这是一个“转识成智”的过程,正是这一过程才把“有知识的人”培养成“有智慧的人”。 因此,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首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相关学科知识的教学,并向学生讲清这些知识自身所具有的深厚的历史感、强烈的现实感、巨大的逻辑感、崇高的境界感,以使学生以历史的标准、现实的方式、真善美的尺度,去把握这些知识所显示出来的巨大的说服人、改造人、引导人的力量,以使学生的思想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生命得到提升。按冯契先生的话来说,这是一个从“无知”到“有知”的第一次飞跃,而且是为获得智慧而进行的飞跃。在这里,学生得到的“有知”是“活知识”,而非“死知识”。“活知识”可以转化为智慧,“死知识”却转化不成智慧;具有“死知识”的人只能是个“书呆子”,而具有“活知识”的人才可以成为“智者”。 (二)以情感体验为中介 当学生把握了这些“活知识”后,还需要对这些知识中所蕴含的智慧元素进行情感体验,以实现如冯契先生所说的从“知识”转化为“智慧”的第二次飞跃。在这里,情感体验就成为知识转化为智慧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事实上,“教学总是与学生的体验并行着,教学不可避免地在学生的体验中展开”。[18]唯有体验,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智力得以发展,才能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形成,也才能使学生对知识中所蕴含的智慧元素得以领略。可见,情感体验是从知识中提取智慧的钥匙,或者说是知识达成智慧的必要手段。 那么,学生该如何体验知识中的智慧元素呢?有人说,“知识中蕴含着理性的力量,学生领悟到了这种理性力量,就是在体验知识中的智慧。”[19]其实,思想政治课知识自身所具有的深厚的历史感、强烈的现实感、巨大的逻辑感、崇高的境界感,就是一种强大的理性力量,学生对这些理性力量进行认知、把握、感悟的过程,也就是对其所蕴含的智慧元素进行情感体验的过程。在这一体验过程中,学生可通过对知识的内化,使客观的、静态的、外在的知识,转化为主观的、动态的、内在的智慧。 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进行情感体验时也需要智慧的参与。也就是说,学生不能肤浅、僵化、机械地审视、把握、运用知识,而要站在智慧的立场与高度对知识进行选择、理解、整合、内化,这样,知识内在的思想、生命与灵动才能得以生成,知识中的智慧意蕴才能得以延展,知识中智慧的价值才能得以显现。这说明,离开了智慧的统领,学生对知识中智慧元素的情感体验也是难以进行的。这正应了陶行知先生的那句话:“真知灼见是跟着智慧走的”。[20] (三)以实践活动为过程 如果说知识是智慧生成的基础,体验是智慧生成的中介,那么,活动则是智慧生成的基本过程。也就是说,知识经过情感体验而生成为智慧,最终是在实践活动中完成的。这正如赵汀阳教授所说,“智慧从根本上不是关于‘说’而是关于‘行动’,智慧是‘做’出来的,而不是‘想’出来的。”[21]如孔子的教育智慧就是在他的“对话教育”活动中生成的,陶行知的教育智慧就是在他的“生活教育”活动中生成的。因此,思想政治课要实现对学生的智慧教育,就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要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生成智慧。“知识中蕴含着智慧,但是知识所蕴含的智慧不会自发地呈现出来,需要通过不断探究,知识中的智慧才能被体验到。”[22]为此,教师可采取探究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活动,如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合作探究活动、对话探究活动等,并通过这些探究活动使知识中的智慧得以彰显。第二,要引导学生在反思活动中生成智慧。“知识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能否向智慧转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主体能否对实践活动做出理性的反思。”[23]反思既是智慧存在的表现形式,也是知识达成智慧的必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有效性与现实指导性进行反思,对“知”与“智”的同一性与连结性进行反思。通过这一反思活动,可为知识向智慧转化创造条件,从而直接推动学生个体智慧的生成。第三,要引导学生在创新活动中生成智慧。现代教育是一种创新性教育。思想政治课也是这样一种创新性教育,它既包括教师的创新性教学活动,也包括学生的创新性学习活动。从创新与智慧的关系来说,创新活动是智慧的内在动因与条件,智慧是创新活动的外在表现与结果。因而,教师要想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智慧,就要通过自身的创新性教学来引导学生的创新性学习,并使学生的创新心智得以唤醒,创新潜能得以开发,以使学生在把握知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生成智慧。论思想政治课的智慧教育_智慧教育论文
论思想政治课的智慧教育_智慧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