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要把握好核心素养落地的“四个切入点”论文

校长要把握好核心素养落地的“四个切入点”论文

校长要把握好核心素养落地的“四个切入点”

□郭秀艳

[摘 要] 核心素养被定义为学生应具备、 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是学生所应具有最关键、 最必要的共同素养。 让核心素养落地, 需要校本化的表达, 需要课程的重构、 课堂的再造。 校长只有从学校实际出发, 基于核心素养、 育人目标、 学生个性化需求, 找准侧重点和着力点, 才能让核心素养在学校落地、 在课堂生根。

[关键词] 核 心素养; 重构课程; 课堂再造; 机制创新

基于核心素养, 学校如何找准侧重点和着力点, 如何让核心素养在学校落地、 在课堂生根, 笔者尝试提出如下核心素养有效提升的切入点。

一、 课程重建: 扩大核心素养的广度

课程目标: 在 “培养什么样的人” 的问题上, 学校应有明确的表述, 要从 “盲目” 走向 “规划”;在学生成长的问题上, 要从 “知识” 走向 “素养”。 课程内容: 重塑课程体系, 要从 “碎片” 走向“系统”; 从 “局部” 走向 “整体”。由此, 实现学科中融合、 学科内关联、 学科间跨越, 以及学科外超越的各学段、 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 最终促使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课程实施: 要实现高效学习,就要实现从 “封闭” 走向 “开放”以及从 “机械” 走向 “灵活”。 课程评价: 助力个性成长, 实现从“单一” 走向 “多元” 以及从 “主观” 走向 “客观”。

课程整合: 学校应立足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 根据学生实际需要, 将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进行整合, 由此促使国家课程校本化、 地方课程综合化、 校本课程特色化呈多元态势发展, 让课程真正贯穿学生的生命。

学校根据 “本根教育” 思想,围绕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不断整合新资源, 开辟新阵地、 探索新路径, 对已有的课程进行补充和完善, 开发多类型、 多规格的课程,建构集目标、 内容、 实施、 评价为一体的 “本根课程” 体系。 完整的国学课程体系让学生汲取先人智慧、 领悟做人哲学, 完善人格、培养人性。 丰富、 有趣的社团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CCUS技术应对气候变化的作用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据IPCC研究,在几乎所有应对气候变化的情景下,都需要CCUS的贡献。因此,我们应该尽早发展和布局CCUS技术和产业,特别是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区域环境容量矛盾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发展CCUS更具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课堂再造: 拓展核心素养的深度

教育科研是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 教师应立足科研, 通过引领、 互助、 交流、 研讨、 探究和发展, 真正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以研究促进成长、带动教学。 为了引领教师在课堂中关注学科素养,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校长应引领教师依托课题研究, 聚焦核心素养, 开展国家课题、 核心课题、 滚动课题等项目研究, 助推质量提升, 结合校内具体工作, 达到经验共享,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学内容的再造: 实现由 “分散性” 向 “关联性” 转变, 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包括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关联; 教学内容要与前后的教学内容相关联; 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发展规律相关联。

教学方法的再造: 由 “机械讲授” 转变为 “灵活引导”。 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敢问多问。 针对学生所提出不同水平的问题, 教师还要加以引导, 哪些是 “有用” 问题,哪些是 “无用” 问题, 做到审问、慎思、 明辨。 教师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 “减少” 自己的参与度, 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时间, 同时做到由 “个体学习”向 “小组探究” 转变, 由此打好学生走向社会的基础。

普通消费者主要针对最终零散消费者,系统模块主要帮助消费者浏览和选购鲜果,并可随时对订单进行查询和跟踪。

教材使用方式的再造: 由 “唯一” 走向 “多样”。 教材只是课程目标实现的一种手段, 教师需要重新认识教材, 科学、 合理地运用教材, 树立课程中心意识, 教材只是素养养成的手段, 学生素养的提升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师应合理地使用教材, 而不是被教材 “绑架”。 在教材使用中,走出定势思维, 在处理教材时要有灵活性、 自主性和创新性。

三、 科研引领: 拔升“核心素养” 的高度

教育科研是落实 “核心素养”的理论支撑, 是提高课堂时效性的有利方法、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教育科研引领着课程专业化和系统化的发展、 教学科学化多样化的实施, 以及学生 “核心素养” 的落实与完善。

教学观念的再造: 学会尊重学生, 学生学会尊重。 教师集体与儿童是一个教育集体, 教育不是针对个人的教育, 而是针对集体的教育。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是主导者, 课堂只是教师的 “一言堂”。教师怎么教, 学生怎么学; 教师教多少, 学生学多少。 教学变成单边活动, 丧失学生的独立性和主体地位。 因此, 课堂中教师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会倾听学生的诉求, 顺应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和人格人性。

基于天然先导化合物的结构优化是创制新农药的重要途径[1]。以天然杀菌活性成分大蒜素为先导化合物,中国开发出了农用杀菌剂乙酸素[2];以高等真菌代谢的杀菌化合物Ibotenic acid为先导化合物,开发出了杀菌剂恶霉灵[3];Shell公司开发的烯酰吗啉和中国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开发的氟吗啉则是基于肉桂酸化学结构而开发的杀菌剂[4-6];近年来,农用杀菌剂市场占有重要地位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其先导化合物是从高等真菌中分离的化合物Strobilurins,因此这类杀菌剂也被称为Strobilurins 杀菌剂[7,8]。

综上所述,从放疗物理学角度来讲,当处方剂量为50 Gy时,与常规固定野放疗6F与7F计划相比,VMAT旋转计划在满足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靶区剂量分布适形度和均匀性临床要求的同时还可以更好的降低肺组织和心脏、脊髓等危及器官的照射剂量和照射体积进而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具有实际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

四、 机制创新: 增强“核心素养” 的力度

机制创新是学校落实核心素养的活力源泉, 是改革可持续发展、充满活力的保证。 好的机制可以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内驱力。机制变了, 学校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也会随之改变。 实现核心素养落地, 学校的办学机制必须创新, 由此促进学校的发展。

核心素养的生机在学校机制创新中焕发, 面对核心素养时代的挑战, 学校应穿 “新鞋” 走“新路”, 寻找新的 “光景”。 机制创新应在校长管理、 教师成长、 家校共育等方面实现突破性转变。 校长要跳出学校, 进行战略思考, 做深入课堂教学研究的教育者, 同时做学校具体事务的管理者。 让学校管理有人性、 有故事、 有温度、 有美感。 教师要扩展视野, 扩充知识, 更新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 掌握新的理论、新的观点, 进行与教育实情相结合的教育科研, 提高专业化水平,与学生共同成长, 体味职业幸福。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学校要积极推行 “家校共育”模式, 共同搭建孩子们稳步前行的坚实桥梁, 形成 “家校共育” 的良好氛围。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949 (2019) 08-0027-02

(作者: 辽宁省凌源市实验小学校长, 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 严加红]

标签:;  ;  ;  ;  ;  

校长要把握好核心素养落地的“四个切入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