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疗效观察论文_刘永莉1,李明武1,许序云2

(1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结核二科 云南 昆明 650041)

(2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 云南 昆明 650041)

【摘要】 目的:观察治疗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并确诊为肺结核糖尿病患者57例,并选取同时期住院的40例单纯肺结核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抗结核治疗,同时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控制,对两组治疗的排菌量、空洞、痰菌阳性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3个月、6个月后,两组痰菌转阴数据相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在空洞缩小、闭合及病灶吸收与对照组相比较差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关键是控制血糖,对该病患者应进行早期规则抗结核治疗,积极配合控制血糖,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肺结核;糖尿病;血糖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9-0139-02

肺结核和糖尿病在临床上均属于常见病,随着环境恶化及饮食习惯的改变,该两种病发病几率逐年增加。而两种疾病结合后会互相影响,不仅影响疗效还会加快病程,因此要给予针对性方案进行治疗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1-2]。笔者选取了本院57例患者进行疗效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57例涂阳初治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22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51.2±8.9)岁。57例患者糖尿病病程3~20年,平均病程(9.6±3.7)年;同时选取同时期住院的40例单纯涂阳初治肺结核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53.7±10.6)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较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肺结核病治疗方法:对照组与治疗组均治疗3~6个月。初期治疗采取2HRZE/4HR方案,即以H:异烟肼,R:利福平,Z:吡嗪酰胺,E:乙胺丁醇为主的药物方案医治,两组采用相同剂量,治疗组疗程长于对照组。并按疗程行摄胸片,检查血糖、血常规、肝肾功能及痰涂片检查核细菌,若病灶缩小,痰菌转阴,便可转为巩固治疗。

糖尿病的治疗方法:治疗前先对患者饮食进行控制,给予空腹血糖<11.1mmol/L患者口服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等药品;给予空腹血糖≥16.6mmol/L及酮症酸中毒患者胰岛素进行控制血糖,根据患者血糖值进行计量调整。并对患者进行有关糖尿病的健康教育。

1.3 疗效评定

空洞状况评价:闭合为空洞消失,≥1/2为空洞缩小,<1/2为空洞不变,恶化为空洞扩大。痰菌学:痰菌培养连续3次阴性或阴性转阴。X线疗效评价:病灶≥1/2为明显吸收;病灶<1/2为吸收;病灶无变化为无吸收。

血糖控制标准:患者空腹血糖≤8.3mmol/L,餐后血糖≤13.9mmol/L为良好,主要症状消失;患者空腹血糖>8.3mmol/L,餐后血糖>13.9mmol/L为不良,主要症状基本消失。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17.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痰菌转阴情况对比

治疗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痰菌阴转几率为64.91%,对照组72.50%,两组治疗后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治疗组患者痰菌转阴率为92.98%,对照组是95.00%;两组治疗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3、6个月后痰菌转阴情况对比[例(%)]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P<0.01。

3.讨论

糖尿病患者因机体长期处在高血糖环境下,造成其身体各种组织功能障碍,导致抵抗力明显下降,对于结核菌难以抵抗,因此,其患结核病的几率比正常人高,且感染后不易治愈,而糖尿病患者血糖不稳定还会导致结核病加重[2]。糖尿病属于终身性疾病,是一种具有遗传性的代谢性内分泌疾病,遗传的并非是疾病本身而是易感染性,具备一定环境因素才会诱发该病。结核病属于慢性传染性疾病,可对机体各个系统、脏器造成损伤,而肺结核是临床上常见病,肺结核患者痰涂片阳性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因肺结核是一种慢性病,治疗时间较长,但遵循早期、规律、适量、联合、全程的原则,持之以恒,不自行停药或换药,可治愈。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病情较重,症状较多,病变的范围较大,多排菌,空洞多见,不仅延长治疗时间,治疗效果也不理想。因此,治疗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关键是控制血糖,以药物或胰岛素控制患者血糖为主,患者血糖稳定,再对患者进行强化治疗,治疗时间较单纯肺结核治疗长,治疗1年为宜[3]。

本文研究显示,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和单纯性肺结核患者在治疗3个月后,两组痰菌转阴数据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6个月后,两组痰菌转阴数据相比较差异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菌转阴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治疗初期对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不理想,患者体内的高血糖环境为结核菌提供了生长环境,而导致痰菌转阴效果差;随着患者体内血糖水平得到良好控制后,对结核菌的生长产生抑制,痰菌转阴效果明显提高。根据疗效对比显示(表2),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血糖控制良好的50例患者在空洞缩小、闭合及病灶吸收与对照组相比较差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糖控制不良的7例患者在空洞缩小、闭合及病灶吸收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导致治疗组病灶吸收指标低于对照组的直接原因是患者血糖控制不良,说明控制好血糖水平的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在治疗上可与单纯性肺结核达到相同疗效。

综上所述,糖尿病会加重肺结核病情甚至影响抗结核治疗,因此治疗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关键是控制血糖,对该病患者应进行早期规则抗结核治疗,积极配合控制血糖,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育华,纪春梅,李艳香等.糖尿病合并肺结核118例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2015,37(2):206-208.

[2]舒正菊.糖尿病继发肺结核患者强化治疗末期痰菌阳性的相关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0):5121-5122

[3]郝刚,黄华.86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12):108,111.

[4]李燕妮,任建功,王金霞.糖尿病与肺结核[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7):1084-1085.

论文作者:刘永莉1,李明武1,许序云2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0月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8

标签:;  ;  ;  ;  ;  ;  ;  ;  

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疗效观察论文_刘永莉1,李明武1,许序云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