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效应、报酬递增与产业内贸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报酬论文,效应论文,业内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79(2006)01—0118—07
一、引言
马歇尔的外部经济概念是将报酬递增引入贸易理论分析的传统方法,但外部经济条件下贸易模型的真正创新需要将比较优势和报酬递增结合来解释贸易现象。[1](p.57) 与外部效应相对应的比较优势是动态的,Redding对动态比较优势进行了解释:当一国在时点t上关于i部门生产活动的机会成本增长率比其他国家低时,该国在时点t上关于i部门的生产活动才具有动态比较优势。[2] Redding 是将“干中学”效应与动态比较优势结合起来考虑的,而“干中学”效应所引起的比较优势的动态演进是外生于厂商或产业的,是外部效应的重要方面。
Krugman首先将动态比较优势与内生技术进步同时内生化, 分析了贸易模式的决定问题:部门特定的累积生产经验决定着比较优势和贸易模式,而生产经验的积累是通过“干中学”实现的。[3] Krugman引入学习曲线在产业层次上考虑了动态规模报酬递增,他认为,产业中过去积累的产量决定着当前的生产率;动态比较优势是相对经验指数的函数,而一国的经验指数与其贸易品产量呈正相关。Krugman的思路为后来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但Krugman模型没有考虑不同产品具有不同学习效率的情形,这一工作开始于Lucas的研究。Lucas考虑了不同产品具有不同学习效率的情形,强调每一产品的生产和技能的积累都取决于该产业中的平均技能水平,一国一旦选择了擅长生产的产品,就会形成规模报酬递增。各国从事各自擅长的生产,并通过“干中学”效应积累技术、不断强化初始比较优势。[4] 但Lucas模型假定在同一组产品上学习是以同一速度进行的,而实际上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上的产品具有不同的学习效率。
Stokey基于学习效应分析了产品结构的内生变化过程,从静态角度描述了“干中学”的前向溢出效应大于后向溢出效应的情形,[5] 并进一步从“干中学”效应角度对弗农的产品周期现象进行了解释。[6] 但Stokey模型没有将增长纳入一般均衡框架之中。这一任务是由Young完成的。 他将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学习效率进行了内生化,在“干中学”效应有界性的条件下,考察了贸易开放对产出结构的内生变化和内生比较优势的动态演进过程。Young强调,产品的复杂程度随产品数量的增加而上升,学习效率随产品复杂程度的上升而增加;经济规模大的国家就会专业化生产复杂产品。[7] Young在其多种贸易均衡中也预言了穷国赶超富国的均衡:当穷国的人口规模扩大产生很强的规模经济时,学习效率的提高使得技术差距消除的可能性存在。Lucas对Stokey和Young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扩展和应用:一是将体现在单个产品上的比较优势与整个经济的增长率联系起来;二是为“干中学”效应对经济增长率差异的解释找到了微观证据。[8] 在他看来,各国不同的经济增长率和动态比较优势就是源于其劳动力从简单产品部门向复杂产品部门转移的速度和程度的差异。
Krugman、Stokey、Young和Lucas的基于“干中学”效应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在分析贸易模式时未能将比较优势与报酬递增结合起来,本文试图基于相关文献将两者相结合,建立“干中学”效应下的动态比较优势模型。这一基本模型主要阐述两个两难:一是一国是按初始比较优势进行完全专业化分工,还是进行自给自足的生产以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中积累起生产经验;二是一国是按初始比较优势从事专业化生产,还是按初始比较劣势从事专业化生产以在“干中学”效应的作用下使初始劣势产品变成比较优势产品。在这一基本模型的基础上,本文试图进一步扩展模型,第一步扩展是考虑外部报酬递增的不同弹性对贸易模式的影响,第二步扩展是讨论外部报酬递增时的贸易福利。下面的分析是这样安排的:第二部分分析基本模型;第三部分讨论外部报酬递增的不同弹性对产业内贸易模式的影响;第四部分讨论外部规模报酬递增下的产业内贸易福利问题;最后是结论部分。
二、基本模型
Redding继承了Krugman的思路,强调比较优势由学习的动态效应随时间演进而内生决定和动态变化,一国如果只从静态意义上理解初始比较优势,可能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2][3] 但Redding分析的侧重点在于政策干预的福利效果。虽如此,Redding模型的基本结构还是给我们分析“干中学”效应下的动态比较优势与国际分工的两难选择提供了基本模式。贾良定将Redding的动态比较优势思路应用于企业内部专业化分工的选择上,讨论了产业均衡问题。[9](pp.153—168) 受Redding模型和贾良定模型的启示,我们试图在他们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引申:一方面将贾良定模型扩展到国际分工领域,另一方面将Redding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延伸到国际分工模式的选择上来,以解释按初始比较优势分工与按潜在比较优势分工之间的两难选择,并为将动态比较优势与报酬递增联系起来形成理论基础。
假设世界由两个国家(1国和2国)、两种商品(非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z 和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h)①、两种投入要素(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构成,即2×2×2世界。世界的消费者都同时消费z和h商品,代表性消费者将收入的α份额用于z 产品的消费,1-α份额用于h产品的消费,α和1-α也就分别代表了z产品和h产品的市场规模。国家i(i=1,2)关于产品j(j=z,h)的生产函数取决于国家i 投入到产品j上的劳动要素数量(L[,ij])和劳动生产率(A[,ij])。从动态意义上看,劳动生产率取决于生产经验积累速度,而经验积累速度ξ[,ij](t)取决于产品j的要素投入水平和国家i的“干中学”效应大小μ[,ij](>0),即ξ[,ij](t )=μ[,ij]L[,ij](t)。假设在国家i的总劳动力中非熟练劳动所占的比重为β[,i](1>β[,i]>0),熟练劳动力所占的比重为1-β[,i]。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将两国的总劳动力人数标准化为1,于是,L[,iz]=β[,i],L[,ih]=1-β[,i]。
根据Redding的方法,[2] 将动态比较优势描述为A[,ij](t)=A[,ij](t[,0])e[ξ[,ij]][(t-t[,0])],动态意义上的自给自足情形时国家i在产品z和h生产上的经验积累速度分别为:
ξ[,iz]=μ[,iz]β[,i];
ξ[,ih]=μ[,ih](1-β[,i])
(1)
“干中学”效应的作用使得此时国家i在产品z和h生产上的生产率分别为:
A[,iz](t)=A[,iz](t[,0])e[ξ[,iz]](t-t[,0]);
A[,ih](t)=A[,ih](t[,0])e[ξ[,ih]](t-t[,0]);
(2)
于是,根据(1)和(2)式,自给自足时国家i的平均跨期福利为:
假设初始状态下按静态比较优势法则,国家1和2分别专业化生产产品z和h。这种静态的完全专业化分工固然能给国家1带来静态贸易利益,但从动态意义上看,国家1一旦按初始比较优势专业化生产产品z,它就放弃了在产品h上的学习机会。事实上存在着这样两种可能:一是一国不按初始比较优势进行完全专业化分工,而是进行自给自足,这样该国就可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中都积累起生产经验,“干中学”效应有可能超过完全分工时的静态贸易利益;二是一国如果不按初始比较优势而是按初始劣势生产高技术产品,在“干中学”效应的作用下,其可能会改变初始劣势而在高技术产品生产上形成比较优势。
在动态意义上的完全专业化情形下,国家1在产品z的生产上以及国家2在产品h的生产上的经验积累速度分别为:
ξ[T][,1z]=μ[,1z]; ξ[T][,2h]=μ[,2h];
(4)
“干中学”效应的作用使得此时国家1在生产产品z上的生产率与国家2在生产产品h上的生产率分别为:
A[T][,1z](t)=A[T][,1z](t[,0])e[μ[,1z]][(t-t[,0])];
A[T][,2h](t)=A[T][,2h](t[,0])e[μ[,2h]][(t-t[,0])];
(5)
根据(4)和(5)式,按初始比较优势分工时国家1的平均跨期福利为:
下面分析国家1(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两难问题:(1)按初始比较优势分工还是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两难。根据(3)和(6)式,令b[,1]=v[T][,1](t[,0])-v[,1](t[,0]),于是有:
可见,对于国家1而言,产品z的市场规模(国际贸易)对于贸易利益的影响是不确定的;② 国家1在产品h生产上的“干中学”效应对贸易利益的影响是正的;在产品z生产上的“干中学”效应对贸易利益的影响是不确定的,这在内涵上与产品z的市场规模对于贸易利益的影响不确定是一致的。因为产品z 的“干中学”效应没有产品h那么强。分工和贸易不仅存在着静态利益,更重要的是存在着动态利益。
由此可以总结出命题1。
命题1:对于发展中国家, 按静态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和贸易不一定能使贸易利益增加,当按初始比较优势专业化生产的是学习效应不强的产品时,它就丧失了在其他学习效率强的产品生产上的“干中学”效应。
(2)按初始比较优势分工还是按潜在比较优势分工的两难。在动态情形下, 发展中国家按初始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可能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一国按初始劣势专业化生产学习效率强的产品会带来动态利益。假如国家1 按初始劣势专业化生产产品h,那么国家1在产品h上的生产经验积累速度为:ξ[*][,1h]=μ[,1h];在理论上,与之相对应的情形是,国家2 在另外一种产品的生产上的经验积累速度则为:ξ[*][,2z]=μ[,2z]。③ 类似于v[T][,1](t[,0])的计算,此时国家1的平均跨期福利为:
根据(6)和(7)式,令b[,2]=v[*][,1](t[,0])-v[T][,1](t[,0]),于是,存在着:
可见,国家按初始比较优势是专业化生产产品z,但产品z相对于产品h而言,“干中学”效应递减的速度快。国家1 如果放弃初始比较优势而按初始劣势专业化生产学习效率强的产品,“干中学”效应确实使这种选择带来动态贸易利益。但这种动态利益的大小要取决于所选择产品的“干中学”效应的大小。由此可总结出命题2。
命题2:对于发展中国家,按初始劣势专业化生产学习效率强的产品, 能得到动态的贸易利益。
三、外部报酬递增弹性与产业内贸易中的相对产出和要素报酬
“干中学”效应对于单个厂商而言是外部的,而且是报酬递增的来源。Romer和Lucas就是分别从知识的外部性和人力资本的外部性角度阐述报酬递增的形成的,[4][10] 而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则将外部经济纳入贸易理论的分析范畴并将该方法一般化。[11](pp.55—81) 但是,他们并没有阐述外部报酬递增弹性大小对产业内贸易中的相对产出和要素报酬的影响。
将外部效应纳入贸易建模的一般方法是,假定国家i中代表性厂商的生产函数依赖于外部效应向量和该厂商所使用的投入向量,同时,假设每个国家只从事一种差异性产品的生产。根据Choi以及Choi和Yu的外部效应模型,[12][13] 可将代表性厂商生产过程中的外部效应g[,i](x[,i])看成是由产出增加引起的,于是,代表性厂商的生产函数为:
x[,i]=g[,i](x[,i])F(L[,i],H[,i])
(8)
其中,x[,i]为国家i代表性厂商的产出,L[,i]和H[,i]分别表示i国非熟练劳动和熟练劳动的投入。在外部报酬递增情形下,g′[,i](x[,i])>0。
Choi以及Choi和Yu模型中突出了外部效应对规模报酬的影响,定义了规模报酬的产出弹性,亦即意味着规模报酬递增。同时,在考虑外部报酬递增时需要使规模报酬的产出弹性严格小于1,于是,1>e[,i]>0。
对(8)式进行全微分,则有:
我们以上标“∧”代表变量的相对变化率,θ[,iL]、θ[,iH]分别表示i国的非熟练劳动和熟练劳动要素在其差异性产品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于是,我们根据Choi模型,[12] 对(9)式进行全微分,从而可得:
由此,我们将产出的相对变化率与外部报酬递增弹性、非熟练劳动和熟练劳动要素在其差异性产品生产中所占的比重建立起了理论联系。根据(10)式,则有:
通过(11)式,我们能够在外部报酬递增情形下将报酬递增的产出弹性与要素投入增加对差异性产品产出的影响之间建立起理论联系。依据这种联系能对贸易模式作出解释,由此得出了命题3。
命题3:在外部报酬递增情形下, 产业内分工和贸易模式仍依赖于要素的丰裕程度。非熟练劳动丰裕的国家在规模报酬递增程度高的产品生产上具有初始劣势;人力资本丰裕的国家在规模报酬递增程度高的产品生产上具有优势。
对外部规模报酬递增情形下产业内贸易中相对产出和要素报酬的分析,需要对此时的Rybczynski定理和Stolper—Samuelson定理的成立条件进行分析。④ Jones认为,基于规模报酬不变假设的这两大传统贸易理论在规模报酬可变的假设下是否成立,取决于报酬递增的程度以及平均和边际要素密集度。[14] Mayer强调这两个传统贸易定理在规模报酬可变情形下是否成立,取决于经济系统的稳定性(马歇尔稳定)和生产函数的齐次性,经济系统的稳定性反映在价格对产出的反应是正的。[15] 但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形下,经济系统具有不稳定性, 价格对产出的反应存在负相关的可能。沿着Mayer的思路,借鉴Wong在分析,[16] 我们根据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不同外部报酬递增产出弹性时产业内贸易中的相对产出和要素收益的变化。
为了分析价格对产出的反应是否一直是正向的,我们根据Wong模型,不仅将真实相对价格引入生产函数,而且假设世界中两国的生产都存在外部效应(贸易模式是产业内贸易),但两国的外部效应程度不一样,我们假设国家1的外部效应大于国家2。于是存在着:
x[,i]=g[,i](x[,i])F[,i](p,L[,i],H[,i])
(12)
其中p为国家1产品相对于国家2产品的价格,对(12)式进行微分,并令为国家i产品的价格供给弹性,于是有:
(13)
我们这里是集中分析外部效应对贸易的影响,为了简便,假设两国的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的数量相等,即H[,1]=H[,2]=H,L[,1]=L[,2]=L。⑤ 令z=, 则,对(13)式进行全微分,从而可得到:
我们假设国家1的要素选择投资到了复杂的产品上,国家2的要素选择投资到了相对简单的产品上,国家1的外部报酬递增程度大于国家2。根据Wong模型,实际世界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严格凸向原点的,[16] 这意味着σ[,1]>0,σ[,2]<0。于是由(14)式可知,是否大于0取决于外部报酬递增产出弹性的大小。当,这意味着相对价格变动对相对产量变动的影响是正的,此时存在着:;⑥ 当,这意味着相对价格变动对相对产量变动的影响是负的,此时形成了一条反传统的供给价格曲线。Rybczynski定理阐述的是一种要素数量增加将会提高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的产量并减少其他商品产量的情形。可见,在外部报酬递增情形下,产业内贸易中的Rybczynski定理成立的前提条件是要保证,由此可得出命题4。⑦
命题4:在外部报酬递增情形下,当两国都从事差异产品的生产时,产业内贸易模式中Rybczynski定理成立的必要条件是两国进行贸易的产业的外部报酬递增产出弹性不大。
讨论在外部报酬递增情形下产业内贸易中的要素价格变化, 需要对此时Stolper—Samuelson定理的成立条件进行分析。在产业内贸易模式下, 两国所生产的差异产品都具有外部效应,我们基于Wong模型进行简单引申,在两国的世界中,他们各自的单位成本函数分别为:
由于假设了两国的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的数量相等,这意味着两国的非熟练劳动和熟练劳动的名义工资相等,即w[,L1]=w[,L2]=w[,L],w=w[,H1]=w[,H2]=w[H],从而影响成本差异的因素就集中在了外部效应的大小上,我们假设国家1所选择的是复杂产品(“干中学”效应强),国家1的外部效应程度大于国家2。⑧ 对产业内贸易中两国成本函数进行微分,则:
根据(17)和(18)式,对于国家1而言, 我们可得到其人力资本要素价格的相对变化率与产品相对价格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借鉴Wong的分析,当0<e[,1]时,,这意味着存在的可能情形。而Stolper-Samuelson定理阐述的就是一种要素价格变化的幅度要大于以这种要素为密集型投入的产品的价格变动幅度的情形。可见,在存在外部效应时,产业内贸易中的Stolper-Samuelson定理成立是有条件的,由此得出了命题5。
命题5:在外部报酬递增情形下,一国选择“干中学”效应强的差异产品生产,当进行贸易的产业的外部报酬递增产出弹性不大时,Stolper—Samuelson定理才可能成立。
四、外部效应、报酬递增与贸易福利
我们需要进一步就外部效应下的报酬递增与产业内贸易的福利进行分析。对于这一问题,Graham的贸易损失论强调,当贸易导致资源从规模报酬递增产业转移到规模报酬递减产业时,实际经济增长将下降。[17] 与此相对应,Kemp和Negishi的贸易受益论则强调,当贸易导致资源从规模报酬递减产业转移到规模报酬递增产业时,一国就能从贸易中获益。[18] Ethier在两部门模型中分析了规模报酬递增情形下的贸易得益问题,强调贸易导致了一国的资源从规模报酬不变产业转移到规模报酬递增产业,经济能从贸易中获利。[19] 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一方面论证了贸易受益论,另一方面论证了贸易受损论。具体而言,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认为,在一个由两个经济规模相同的国家构成的世界中,Kemp和Negishi的贸易受益论可能存在;而在一个由两个经济规模不相同的国家构成的世界中,Grahan的贸易损失论就可能存在。[11](pp.67—68) 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提出了贸易获利的一个充分条件:贸易后报酬递增产品的世界生产规模大于一国在贸易前的生产规模;克鲁格曼扩展了这一分析,“之所以说这只是一个充分条件,是因为比较优势也会使我们从贸易中获利”。[1](p.64) 克鲁格曼的分析将报酬递增与比较优势结合起来解释国际贸易,强调自由贸易后的比较优势和规模报酬递增是同时发挥作用的,与贸易前相比,更小的资源投入就可以购买到一单位产品。[1](p.65) 我们沿着克鲁格曼的思路,在外部效应情形下的贸易福利的分析中引入报酬递增弹性的大小问题。
当世界中两国的代表性产业都具有报酬递增性质时(如(12)式),我们假设福利函数为:
u=f(p,x[,1])=x[,1]+px[,2]
(19)
对(19)式进行全微分,则有:
du=dx[,1]+pdx[,2]
(20)
为分析简便,仍假设:H[,1]=H[,2]=H,L[,1]=L[,2]=L。于是由(13)和(19)式可将(20)式具体化。按照Krugman的思想,一国进行国际贸易,或者说整个世界的自由贸易,对世界福利的影响就是通过L和H的增加引起的。[20] 由具体化的(20)式可得出:
由(21)式可知,在外部报酬递增情形下,对于两个规模相同的国家,产业内贸易的福利是否增进取决于两国外部报酬递增产出弹性的大小,由此得出了命题6。
命题6:在外部报酬递增情形下,规模相同的两国都从事报酬递增产品的生产和贸易,当两国进行贸易的产业都是外部报酬递增产出弹性不大的产业时,两国进行自由贸易才会使贸易福利增加。
命题6对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的结论[11](pp.67—68) 进行了补充,即对于两个规模相同的国家,贸易受益也存在着一定的条件。命题6 还意味着自由贸易过程中存在着导致“贫困化增长”形成的条件。这不仅与H—O贸易模式中的劳动增长不可能形成“贫困化增长”的结论不同,而且与新贸易理论中贸易得益的结论也不同。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认为,“通过国际贸易从国外能得到的规模经济比国内的规模经济更有益”。[11](p.65) 但我们基于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的外部效应贸易模型认为,贸易获益取决于两国外部报酬递增弹性的大小。新贸易理论中的“贸易导致了各国外部效应的均等化”[11](p.70) 的论断, 其实际上假设了各国的规模报酬递增弹性是相同的。但一旦考虑到各国规模报酬递增弹性大小不同时,贸易的确切模式就更难以预测了。在外部报酬递增情形下,存在着多个与要素价格均等化相一致的专业化和贸易模式;从动态比较优势的角度也能理解均衡的多重性。
五、结论
本文将外部效应纳入贸易理论的分析中时,把外部报酬递增和动态比较优势结合起来,阐述了发展中国家是按初始比较优势还是按潜在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的两难。发展中国家按静态的初始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和贸易不一定能使贸易利益增加,按潜在比较优势专业化生产学习效应强的产品能得到动态贸易利益。也就是说,一国在某种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关键取决于所选择产品的“干中学”效应是否强。外部效应下的产业内贸易模式仍是依赖于要素禀赋状况,熟练劳动丰裕的国家在生产规模报酬递增程度高的产品上具有优势,非熟练劳动丰裕的国家在生产规模报酬递增程度高的产品上具有初始劣势。但分工模式是动态的,发展中国家如果选择生产“干中学”效应强的初始劣势产品,随着学习效应的增强,发展中国家可以在该产品上获得比较优势。在外部报酬递增情形下,供给价格曲线有可能是呈现反传统的特征。当两国都从事差异产品的生产时,产业内贸易模式中Rybczynski定理成立的必要条件是两国进行贸易产业的外部报酬递增的产出弹性不大。在外部报酬递增情形下,当一国选择“干中学”效应强的差异产品生产且从事贸易产业的外部报酬递增产出弹性不大时,Stolper—Samuelson定理才可能成立。对于外部报酬递增情形下的产业内贸易福利是否增进问题,本文强调,当规模相同的两国都从事报酬递增产品的生产和贸易且从事贸易的产业都是外部报酬递增弹性不大的产业时,两国进行自由贸易就会使贸易福利增加。这一结论对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的结论进行了补充,而且还说明了在自由贸易过程中存在着导致“贫困化增长”现象的可能。
收稿日期:2005—08—17
注释:
① 一般认为,熟练劳动(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干中学”效应大于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一国应该选择“干中学”效应比较强的产品进行生产。
② 本文所强调的贸易利益是个动态概念,在某一时点上它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负的,我们侧重于分析影响这种贸易利益变动方面的因素。
③ 为分析方便,我们假设国家2专业化生产的另一种产品就是z。实际上,国家2专业化生产的可能是另一种具有报酬递增性质的类似于产品h的差异产品。作这样的假设不影响分析的结果,因为我们的着眼点在于对国家1专业化生产产品h的分析。
④ Chio和Yu(2003)对这方面文献进行了综述。Wong(2000)在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的情形下分析了外部经济对贸易基本理论的影响,所考察的是产业间贸易。本文借鉴Wong(2000)模型,考察不同的外部报酬递增产出弹性时产业内贸易对相对产出水平和要素收益的影响。
⑤ 这一假设不影响分析结果,因为我们所考察的是外部报酬递增弹性大小对供给价格曲线的影响。
⑥ 对(13)式进行全微分可得出:。我们根据Wong(2000)对实际经济系统中Rybczynski定理含义的描述,再加之我们假设国家1所选择的产品“干中学”效应大于国家2,于是就存在着。
⑦ 我们基于Wong(2000)模型在外部报酬递增与产业内贸易中对Rybczynski定理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与Wong(2000)对产业间贸易中Rybczynski定理所分析的结论是相似的。
⑧ 虽然我们假设了两国的人力资本数量相等,但这并不意味着两国源于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也相等,关键要看所选择产品的“干中学”效应是否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