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大成注建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510095
摘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精髓,有着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中国古代园林作为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现出中国文化的精英,显示出华夏民族的“灵气”。本文主要探讨我国古代园林艺术对近代建筑设计学的影响,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古代园林艺术;近代建筑设计学;影响
引言
公元1323年至公元1871年是中国建筑的鼎盛时期也是明清建筑发展的高峰,期间北京故宫,苏州园林都是在这个时期发展并完善起来的,本文论述了在百年王朝兴衰,中国历史建筑自繁荣、战争、闲置到再生所经历的曲折历程,通过对城市工业历史及其建筑的发展轨迹的回顾以及大量的实证研究,为现代建筑学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1明清建筑学派制度化及设计学理念
明清时期,官式建筑已完全定型化、标准化。在清朝时期,政府颁布了《工部工程作法则例》,另有《营造法式》、《园冶》。由于制砖技术的提高,此时期用砖建的房屋猛然增多,且城墙基本都以砖包砌,大式建筑也出现了砖建的“无梁殿”。在园林艺术方面,清代的园林有较高的成就。明清代建筑具有明显的复古取向,官式建筑由于形式上斗拱比例缩小,出檐较短,柱的生起、侧脚、卷杀不再使用梁坊的比例沈重,屋顶柔和的线条轮廓消失,故不如唐宋的浪漫柔和,反而建立严肃,拘谨而硬朗的基调,明代的官式建筑已高度标准化,定型化,而清代则进一步制度化,不过民间建筑之地方特色十分明显。但也有极少数特例,如飞云楼在万荣县解店镇东岳庙内,相传始建于唐,现存者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重建。楼面阔5间,进深5间,外观三层,内部实为五层,总高约23米。底层木柱林立,支撑楼体,构成棋盘式。楼体中央,四根分立的粗壮天柱直通顶层。这四根支柱,是飞云楼的主体支柱。通天柱周围,有32根木柱支擎,彼此牵制,结为整体。平面正方,中层平面变为折角十字,外绕一圈廊道,屋顶轮廓多变;第三层平面又恢复为方形,但屋顶形象与中层相似,最上再覆以一座十字脊屋顶。飞云楼体量不大,但有四层屋檐,12个三角形屋顶侧面,32个屋角,给人以十分高大的感觉。
张十庆、王其亨(2006-01)各层屋顶也构成了飞云楼非常丰富的立面构图。屋角宛若万云簇拥,飞逸轻盈。此楼楼顶,以红、黄、绿五彩琉璃瓦铺盖,木面不髹漆,通体显现木材本色,醇黄若琥珀,楼身上悬有风铃,风荡铃响,清脆悦耳。飞云楼楼体精巧奇特,像这样造型繁丽的建筑在宋元绘画中出现很多,但实物保存极少,所以它具有重要的价值。张十庆、王其亨(2006-01)而近现代建筑风格的变化是巨大的,其中既有与西方建筑风格平行发展的一般类型,也有受中国本土社会文化制约的特殊类型。而新内容、旧形式和中外建筑形式能否结合、怎样结合,一直是近代建筑风格变化的主线。寻求时代风格与民族风格相结合的道路,一直是建筑艺术创作的主题在结构及平面上它又仿西洋古典派的普通组织。在细项上窗子的比例多半属于西洋系统,大门栏杆又多模仿国粹。它是东西制度勉强的凑合,这两制度又大都属于过去的时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明清园林景观建筑中的经典规划布局、纵轴为主,轴线曲折的建筑规划布局
明清建筑最主要的代表北京故宫以及苏州园林的设计,小巧的体形融会于自然之中,将建筑看成为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故宫建筑布局是以主体建筑放在中央,其他建筑成十字轴线对称的建筑风格这种规格礼制性很强。而轴线曲折的布局设计多用于明清的园林空间布局设计,这种布局设计学又分规整式与自由式之别。马可•维特鲁威(MarcusVitruviusPollio)(2004-1)不管明清建筑中是以纵轴为主的设计学风格还是以轴线曲折的建筑规划布局设计他们都在人文上反映出当时的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性而且设计出的建筑总体性、综合性很强。这点在我们现代设计中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体会。中国传统建筑在于讲究个体与群体组合的风水地理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地面上热衷于建筑群体的全面铺排,象征严肃而有序的人间伦理,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空间观念和审美意识。在建筑方面,明清到达了中国传统建筑最后一个高峰,呈现出形体简练、细节繁琐的形象。官式建筑由于斗拱比例缩小,出檐深度减少,柱比例细长,生起、侧脚、卷杀不再采用,梁坊比例沉重,屋顶柔和的线条消失,因而呈现出拘束但稳重严谨的风格,建筑形式精炼化,符号性增强。
3现代建筑设计教育制度典章仪轨规范下的教育基本形态初步建立
由于天人合一思想影响着人的自然观,人们对待大自然山水始终保持着亲和的态度,力图从山水风景构成规律中探索人生哲理的体现。同样,在园林的造园实践中,则自觉的追求阴阳之对立统一和谐的辩证关系,如像建筑与自然诸要素之间的关系、筑山与理水的关系等等,就此而言,中国古代园林也可以称为“哲理园”,其所创造出真正的园林之美。
中国古代园林之所以引人入胜,就是因为采用“咫尺山林,多方胜景”手法造园。园林不在大小,都强调小中见大、大中有小。大观园属大园林,然而在观览中,又不断出现幽趣小景。像颐和园万寿山上出现谐趣园一样,那就是寓动观中以静观所在,游人在此可以得到调剂休息,不能老是走着看景,也要驻足领略静观的妙趣。园林离不开叠山理水,苏州网师园是一个小型园林,园内仅有半亩方塘,但环水池叠石成山,崎岖有致,形成若干洞穴,使人不感单调。临山池建半亭、水阁和小桥,皆低凌水面,居高临下,可见流水潺潺;立足桥上,会引起寻觅流水源头的意思,望去有广远不尽之意,尺幅天地也就不感局促了。
古人说的好:“造园有法而无式”。这就是传统园林千变万化的原因。法,就是造园的法则,是千百年来先人们总结下来高度概括了的造园理论,只有将这些理论融会贯通地运用到现代建筑中去,才能创造出一个优美的环境;式,则是具体的模式,因为园林是人为创造的自然产物,而自然界千姿百态是没有固定模式的,所以,只有充分地理解造园的法则,设计和施工默契地配合,才能把工作做好。在设计中决不能生搬硬套前人的作品,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因地制宜地在创造。中国园林、古代建筑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博大精深的中国园林体系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精髓融汇于现代的建筑中。
质地,色彩,形状,并具有联想性。这些都是建筑学学习中最突出的也是最吸引人的,把建筑的直观具象性和瞬间永恒性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既满足了中国人文思想的寓意又增加了装饰意味的美感。明清园林建筑学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必然和其他艺术交融、沟通、整合。为中国艺术走向世界打开一扇崭新的、美妙绝伦的窗口。
结语
明清园林景观建筑,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自身有着深厚的文化内含。如何将历史留给我们的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建筑学设计的理念结合,把传统民族文化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探寻设计创新的切入点;如何使当代设计从明清园林景观的造型和构图中得到启迪,再发掘、再认识园林景观作品中的元素语言,使其能够"古为今用",丰富当代设计的语言符号和表述能力,是非常值得设计界认真思考并付诸实践的迫切的课题,亦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宁博轩.现代园林艺术的感染力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
[2]李莎.中国文化艺术对园林理法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0.
[3]秦岩.中国园林建筑设计传统理法与继承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
论文作者:陈前程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1
标签:建筑论文; 园林论文; 明清论文; 中国论文; 屋顶论文; 布局论文; 建筑学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