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反全球化”现象的认识与判断_全球化论文

对当前“反全球化”现象的认识与判断_全球化论文

对当前“反全球化”现象的认识与判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309(2001)10-0011-08

一、什么是“反全球化”——反全球化的兴起与含义

在全球化(globalization)迅猛发展的过程中,近年出现了一种与之针锋相对的“反全球化”(anti-globalization)现象。自1999年西雅图反世界贸易组织的大规模骚乱以来,凡遇到一些重要国际会议,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皆举行“反全球化”示威游行,而旦每一次几乎都会不幸地演变成严重的暴力冲突。反全球化示威浪潮似乎成了国际会议场外的必备场景。广大发展中国家政府和普通民众亦在各种场合、以各种形式对全球化带来的弊端进行批评。西方舆论把对全球化的抨击和不满笼统称为“反全球化”。已经“全球化”了的反全球化运动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对全球化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面对这种情况,人们不禁要问:反全球化,所指为何?所为何来?所反为何?所向何去?它又将给世界和中国带来什么后果?有许多值得思索的地方。

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相伴而生。如同全球化概念的宽泛性与模糊性一样,人们对反全球化的理解也是莫衷一是,难以统一。它已经不仅仅是指对全球化极端激进的否定,而且也包括了对全球化片面性的批评,对全球化(跨国公司、自由贸易、科技创新与国际经济体系全球扩张)的担心,对全球化代表的新阶段资本主义(即“全球资本主义”)的回击,对全球化加剧所带来的贫富鸿沟、社会分裂、环境灾难等社会与环境问题的不满等等,不一而足。很多情况下,反全球化和反经济自由化、反全球资本主义、反全球经济、反自由贸易、反美国化等说法等同起来。概言之,反全球化是对全球化力量的抵制,属于当代的反世界体系运动。它已不仅仅是一股思潮,而且已越来越成为一场世界性的运动,其本身也已经“全球化”了。

二、为什么要“反全球化”——反全球化的背景及原因

要想深入了解反全球化为什么会发生,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全球化的发生、发展、实质及其对世界的巨大影响,这是我们理解反全球化现象的关键。

全球化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有着深刻的历史和制度原因,是世界科技发展的结果,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内在要求,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全球化的核心是经济全球化。

虽然经济的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和不可抗拒的客观现实,但是人们对于经济全球化认识仍很不一致,特别是对其本质的争议仍然很激烈。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化过程;是把全球作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是不同的民族主体争夺生存发展空间的过程。全球化在本质上就是西方文明的世界化,也是一种“西方民族主义”的表现;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是极其有利于发达国家而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和经济生活造成严重威胁的全球化,所以全球化就是西方化,甚至美国化。但主流的意见是,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客观结果,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是中性的。

对全球化认识和态度的巨大分歧,说明了全球化现象的复杂性,我们不能简单视之,不能轻易地用“好”或“坏”加以肯定或否定,也不能简单地选择“反对”或“支持”态度。

但是可以肯定地指出的一点是: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已触动许多人的切身利益。无论富国还是穷国,虽然全球化提供了巨大的机遇、潜力与可能,但全球化同时产生了人类必须面对的新挑战与新威胁,对大多数人来说,教育、就业、收入、健康、文化、环境等人类切身方面的问题都变得更加不确定与不安全。这是“反全球化”现象兴起的根本原因所在。

1.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发达国家间和发达国家内部经济利益的冲突。发达国家虽然是全球化进程的主要获益者,但全球化对它们同样存在不利影响。首先,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将不得不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从而使得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源密集型产品和低技术产品能够大量涌入发达国家的市场。发达国家的相关产业也将遭到沉重打击,甚至濒临破产。其次,在全球化经济中,发达国家的企业为节约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它们被迫会不断向外转移在本国已经没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和生产线。这不仅会使发达国家丧失许多就业机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本国“产业空洞化”,削弱了发达国家政府限制、控制高新技术产品向发展中国家出售和转移的能力。再次,由于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和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规模的扩大,经济全球化难免会对发达国家的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工资和收入水平产生不利影响。

这样,一方面,在缺乏国际有效监控和管理的情况下,资本和商品在全球更加自由的流动,使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更趋失衡和不稳定;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发达国家间和其内部的贫富差距,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现象更加突出,出现所谓“第三世界化”(Third Worldization,是指原来的“第一世界”出现了贫困与边缘化,虽然这种贫困与边缘化不能与穷国的类比)。作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牟利者的美国,却正是西方国内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也是“反全球化”声势最大的地方。

2.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南北矛盾。尽管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有这样、那样的挑战,但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发达,经济自主能力强并拥有资金、技术经验、产业结构优化、经济结构相对合理等优势,以及处于全球化进程的主导地位,发达国家能够有效避免全球化的挑战。而发展中国由于处于全球化进程的从属地位,一些国家甚至处于全球化的“边缘”,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低下,经济自主能力差,而且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科技开发和创新等各方面都处于劣势。因此,全球化的消极作用将主要由发展中国家承担。主要表现在:第一,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冲击;第二,对其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会造成一定的冲击;第三,使发展中国家的自然环境受到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资源浪费严重;第四,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差距和贫富差距有可能进一步扩大;第五,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被迫承诺遵守现有的国际经济贸易规则,并将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第六,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可能进一步受到影响。

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仅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扩展,而且还伴随着资本主义政治、法律制度和观念的蔓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近年极力倡导“国家主权弱化论”、“新干涉主义”等,主张实现“全球治理”,把所谓“政治民主化”、“良政”等作为与发展中国家进行经贸合作的条件,严重威胁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国家主权完整,已引起发展中国家的高度警惕和强烈反应。

3.经济全球化同样加剧了全球范围内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经济全球化输出其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传媒手段推广西方尤其是美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使许多古老文明国家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面临威胁。历史地来看,冷战后的“全球化”运动实际上是过去500年来西方扩张运动的一种继续。全球化绝非是一个纯经济性质的运动,它同时也是一个通过经济的扩张而推行西方的政治理念和文化价值的历史过程。“全球化”既是西方价值的全球化,也是西方利益的全球化。全球化决不会以牺牲西方的利益为前提和代价的,相反,其最终目的是保证西方的优势和利益。在国际政治方面,新的“民主”、“正义”的国际秩序并未出现,国际政治的主旋律仍然是大国、富国霸权主义。“民主”、“自由”和“人权”的标准都是以西方的意志为转移的,惟有西方认可的“民主”和“自由”才是真正的“民主”和“自由”;惟有西方认可的“人权”才是“人权”。

三、谁在“反全球化”——反全球化所代表的不同力量和利益

最近几年来,全球范围的反全球化运动不断,一些重要的全球会议已经接连不断成为示威者的目标。“反全球化”已经成为一场“全球运动”,反全球化运动本身已经全球化了。

反全球化运动的组成人士来自全球各地,他们的构成非常复杂,主要有:担心失业的工会活动分子、认为全球化加剧了环境退化的环境主义者、同情债务缠身的第三世界者、反对各国政府与国际组织的无政府主义者与极端主义者、发达国家的农产品保护主义者、社会主义者、性别平等主义者、抵制新经济自由主义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左翼力量,以及那些担心全球化将导致资本统治的民主派。他们的组织形式是形形色色的非政府组织与抗议联盟,以年轻人居多,但也有许多长者,他们因为反全球化而走到一起。

就地区而言,正如西雅图世贸组织会议、魁北克美洲国家组织会议、哥德堡欧盟首脑会议与最近的热那亚八国首脑会议遭遇的抗议所展示的:反全球化的中心与动力源在西方与其他发达地区,因为那里也是全球化的中心与动力源。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由于发达国家在全球大市场的竞争实力中占据优势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常常处于劣势和弱者的地位,好像他们对于全球化应该是持抵制态度的。然而,现实恰恰相反,发展中国家推进全球化、试图从全球化中寻求新的发展动力的愿望空前强烈;而发达国家中的部分阶层,则已成为全球化的坚决反对者。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本身就是要求全球市场的统一,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最高效率的配置。在这个问题上,发展中国家的认识似乎更现实一些,他们开放市场以后,一些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经受了相当大的冲击,但是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却获得了相当大的发展。但是,这一结构性调整的过程在发达国家却遇到了相当大的阻力。一方面,发达国家在一些优势行业充分享受了全球化的好处;但是,另外一个方面,在一些可能因为全球化推进而遭受冲击的行业,一些可能受到影响的利益集团又奋力反对。

在言论方面,反全球化的各种观点如同主张全球化的那样多。自由左派、生态主义、女权主义、和平主义等等都是全球化的批评者。他们的观点五花八门、鱼龙混杂,有些行为与观点是错误的、过激的、非理性,找错了对象,例如攻击国际经济体系及其会议,诉诸暴力,完全“厌恶全球化”(global-phobia),追求轰动效应等。一些极端的口号与行为是不可避免的,后果也许是十分严重的,但却不是反全球化的主流。

四、反全球化的特点及趋势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反全球化”现象的主要特点有:

1.“反全球化”的社会基础广泛。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利益具有不平等和不均衡性,少数国家和少数社会阶层受益较多,多数国家、广泛人群受益有限甚至受损,对全球化的不满在世界范围内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在发达国家,“反全球化”活动的参与者不仅是下层民众,越来越多失落的中产阶级因生活条件和环境的恶化也加入其中;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反对全球化的声音遍及各个社会阶层,只是由于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多数反对全球化的呼声未能广泛传播和引起足够的重视。

2.“反全球化”势力背景庞杂,动机和目标各异。总的是,联系各种“反全球化”力量的主线是反对不受限制和约束的经济全球化及其衍生物,但具体目标千差万别,从反对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到反对跨国公司,从强调环境保护到倡导宗教自由和性别平等,不一而足。值得注意的是,多数发达国家非政府组织的“反全球化”目标往往实际上与发展中国家的目标背道而驰。前者主要反对全球化给发达国家带来的产业“空洞化”和由此产生的失业增加、社会福利下降等现实经济利益问题,其中不乏民族排他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和针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竞争的色彩;后者则主要反对由全球化带来或强化的不民主、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以及由此加剧的南北贫富差距。

3.“反全球化”的主导地区具有不平衡性。东亚不如欧美,东欧不如西欧。原因是东亚与东欧仍然处于“西化”与“爱西”阶段,特别是,年轻一代认为全球化是好事。美国与欧洲是全球化的中心,同时也是反全球化的中心。一些从全球化中受益较多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西、墨西哥、中国等(即西方媒体经常称的几个“全球化成功故事”,globalizationsuccess story),目前反全球化力量相对较小。而在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遭受金融危机重创的发展中国家,如马来西亚、泰国、韩国、印尼、菲律宾等(可以叫做“全球化失败故事”,globalization failure story),还包括长期受美国封锁的古巴,反全球化的运动与言论很多。

4.“反全球化”活动目前基本处于无序状态。从国际上看,“反全球化”势力尚未形成统一的组织和协调机制,在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中缺少合适的代言机构和发言机会,大多是以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形式出现;在发达国家国内,“反全球化”运动也未上升为一种影响其内政走向的政治势力,同时也缺乏有指导性的理论基础;斗争形式多集中于大规模的群众示威,偶有非理性和极端暴力发生,比较偏激。

5.反全球化的力量来源与产业的兴衰更迭有密切联系。一般而言,更多的反全球化力量来自原第一与第二世界中处于衰退产业的“旧经济”部门,而不是“新经济”部门。这与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所造成的利益分配不均,生态环境受损及生存条件变差等直接相关。因此,这部分人群是反全球化的直接力量来源。

6.反全球化体现了一种新的政治与意识形态。作为后冷战时代新的意识形态,它与全球化是针锋相对的;同时,反全球化与冷战后全球范围上升的民族主义、排外主义的力量与情绪普遍联系在一起;而且,在全球化时代,一些弱势文化、文明、传统的生存与延续受到了全球化强大而空前挑战,反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在为此而斗争。

全球化的浪潮会将我们带到何种彼岸?而反全球化又将催生怎样的未来?这些都难以预言却值得我们深思。从发展趋势上看,预料“反全球化”现象将长期存在,还要深入发展。其队伍和声势将不断壮大,但各种力量间将出现分化和重组。同时,“反全球化”组织也会对其斗争形式进行反省,试图为“反全球化”找到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努力寻求既能扩大影响又能被广大民众所接受的活动方式,带有一定暴力倾向的街头示威甚至冲突活动将逐渐减少,反全球化力量会重新思考他们的策略与手段,以使他们的行动取得真正的效果,推动“反全球化”运动从无序向有序发展。但这种乐观的前景并不是十分明朗。

有一点可以肯定和乐观地预见的是,尽管目前的全球化带有明显的强权主导性,但资本主义不是未来必然的,社会主义不是历史给定的,而都是实践创造的。社会主义已不是一种固定的计划蓝图。全球化所带来的“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对社会主义来说,有助于实现人类的和平合作与可持续发展,加强“全球治理”将逐渐形成一定的规则体系,解决国与国之间无法解决的问题。社会主义者在全球化中必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五、反全球化的主要观点及思想评析

1.“全球化带来了贪婪的跨国公司”。反全球化者宣称,全球化带来了泛滥的商品和贪婪的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几乎主宰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命脉和民众生活,现在的全球化严格意义上应叫做“公司全球化”(corporate globalization),这样的全球化使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地区之间的不平等、不公正进一步加剧。其实,跨国公司的本性就是对利润最大化的贪婪追逐,这与鼓吹全球化还是反全球化并无直接的关系。一国的经济发展的确需要外部资源和市场,但仅指望跨国公司带来一国经济的繁荣是不切实际的。如果参与全球性的资源优化配置的得大于失,那么忍受全球化的痛苦也许是明智的,付出的代价也许是值得的。

2.“全球化带来了无能的政府”。反全球化者宣称,全球化带来了“无能的政府”,使民众的生活失去了政府这道强有力的屏障。这样的景象与其说反映了政府的无能,不如说暴露了政府的实质,即政府本来就是以服务跨国公司并作为利益集团的经济代言人和合法暴力提供者的角色出现。尽管本质上政府应该征得大多数被统治者的许可,作为其代理人而行事,但现实中政府仅仅是企业的代理人、市场的守夜人而已,政府本身不生产,其任何行为背后都是税款和举债,是企业和个人的税款养活政府,而并非政府养活民众。因此反全球化者指望政府作为自身的屏障本身就有致命的逻辑荒谬。

3.“全球化带来了‘亚洲危机’和‘国际帮凶’”。反全球化者宣称,亚洲危机证明发展中国家遵循全球化轨迹是错误的,全球化带来了热钱的泛滥和索罗斯之类的金融大鳄,带来了金融危机和社会动荡。但却忽视了正是全球化,给亚洲带来了资源、市场和就业,带来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亚洲仅用了50年的时间,就走过了西方耗费两个世纪才达到人均GDP2500美元的水准。亚洲奇迹并不是西方赐予的,而是亚洲经济体自身不断努力的结果。亚洲危机仅仅是全球化交响乐中的不和谐音符而已,把它完全归罪于全球化是片面的。

同时,把世界银行、国际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这些国际组织看成是“全球化的国际帮凶”,全球化正是这些既得利益集团鼓吹的结果。客观地讲,正是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这些组织,对减除饥馑和贫困、降低世界贸易的壁垒倾注了大量的热情和资金。虽然它们处理全球事务在表面上还必须依赖强权,但毕竟还偶尔顾及所谓“国际秩序”,即便它们的运作效率低下,也总比赤裸裸的霸权好一些。所以不妨对联合国、IMF和世界银行等宽容一些,并敦促其在全球化利益分配机制的合理化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全球化带来了扭曲的‘社会公正’”。反全球化者宣称,全球化是“少数人的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造成了贫困阶层日益庞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的差距在不断拉大,是对“社会公正”的扭曲。社会分配的公正与否是一个经济发展中十分复杂的问题,把社会公正寄托于全球化恐怕过于理想化,归罪于全球化恐怕也过于简单,毕竟全球化不可能解决一切问题。

5.“全球化带来了工资、收入的降低。”反全球化者宣称,全球化使得发达国家工资和收入水平出现降低。由于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和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规模的扩大,经济全球化难免会对发达国家的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工资和收入水平产生不利影响。但这种影响微乎其微,这丝毫不能说明经济全球化由此而对发达国家的就业造成不良影响,更不能说明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工资水平下降和收入差距扩大的罪魁祸首。因为无论是国际贸易还是国际投资,其带给发达国家的巨大经济利益远远超过对发达国家就业和工资水平所带来的微不足道的冲击。事实上,发达国家只有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和工资问题。

6.“全球化带来了‘国际强权’”。反全球化者宣称,全球化是“少数人主导的全球化”,其实质是国际强权秩序,因此全球化并非人类的福音书,也并非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的历史必然。因此,面对全球化,可以迎合也可以摈弃,这仅仅是少数强者的游戏,人类可以另有选择。我们能选择既非全球化亦非反全球化的“第三条道路”吗?

全球化的确带来强权秩序,但秩序,尤其是国际秩序,从来都是以经济、外交乃至军事实力说话,除了靠强权维持之外并没有其他的选择。这是几千年的人类历史所反复证明了的。对强权秩序的抱怨,实际上反映出全球化的参与者在瓜分全球化创造的巨大利益时的讨价还价。至于所谓的“少数人的全球化”这一判断不免有些武断,如果全球化仅仅是“少数人的全球化”,只是给强权国家或者阶层带来好处,那么不用反全球化,这样的损害大多数国家和阶层的全球化,最终会无疾而终。而事实并没有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面对全球化和反全球化,我们事实上不存在回避和选择的可能。所谓的“第三条道路”,其实质是与资本主义相容的,在实践上它往往仍是资本主义的。人们借口“面对全球化我们可以另有选择”,是以所言非所指来行反全球化之实,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只不过是怯弱的无能。现实的问题是,如何避免为迎合奉承西方而全球化,如何增强自身的砝码和争得自身的利益。

7.“全球化带来了‘人性漠视’”。反全球化者宣称,全球化促使西方文明和价值观如潮水般涌入,带来了强权对人性的漠视,以及更极端的民族主义的兴起,使世界文明分解成不同文化、宗教和种族的独立领地,而不是什么世界大同。各国的经济发展只有顺应全球化的开放型市场经济这一条道路,而不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反全球化者也许没有看到,开放的市场经济只是意味着人类合作秩序的自发扩展,而扩展的方向则是增进人类福利。那种认为全球化会使得人类未来更单调或更非理性,是经不起推敲的臆想和假设。

如上所述,反全球化的观点鱼龙混杂,有些是错误的、过激的、非理性。其实,当前国际社会存在的问题确实不能完全归之于全球化,全球化不是能够简单反对的。当前的反全球化明显存在着片面性与狭隘性。有的观点虽然切中当今世界的要害,但没有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解决全球化所造成的问题的唯一出路可能仍然是全球方案与政策。

六、我们应如何看待及应对反全球化

反全球化与全球化一样是一个十分复杂和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而且它本身已经越来越全球化了。事关对反全球化——或者说问题的另一个问题:全球化——这一重大现实问题的基本判断,我们不得不谨慎。因为我们的判断和态度,将直接导致我们的战略和策略以及由此而来的代价和收益。对于当前甚嚣尘上的反全球化,我们有以下几个基本的判断:

1.总的看,当前的“反全球化”,已经对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一,“反全球化”不会阻碍全球化发展这一反映当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趋势,绝大多数“反全球化”势力均不否认这一趋势,并不试图阻挡或逆转全球化潮流,其根本目的在于争取自身利益。第二,“反全球化”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和利益分配将产生一定的影响。近年来在各种国际会议中都把减少发展中国家债务、缩小日益扩大的贫富、社会、数码鸿沟作为重要的议题,即与“反全球化”的发展有关。第三,“反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加强南南合作奠定了新的基础。近年来东亚、拉美和非洲的区域和跨区域合作再度焕发生机,其根本动因均是为迎接全球化的挑战。第四,“反全球化”最现实、最直接的影响是使发达国家国内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之间关系出现调整。第五,“反全球化”更易被发达国家利用,成为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施加限制的新借口。对此我们要保持警惕。

2.但“反全球化”并未解决全球化产生的问题。首先,有很多问题不能简单地把它归结为是由全球化所造成的,如上面所提到的跨国公司、政府、危机帮凶、社会公正、国际强权及人性漠视等问题;其次,有的反全球化行为虽然切中当今世界的要害,但没有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反全球化者所宣称的“全球化带来的戕害问题”,例如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庞大的穷困阶层、边缘化不断扩展的第三世界化问题、对人权的尊重以及无序的资本流动等,可能恰恰需要通过全球化来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其根源却在贫困人口的生存和政府臃肿腐败问题,闭关锁国和全球化哪一个更对症是不言自明的。而穷国的债务负担,资本流动监管等,正需要全球化的“帮凶”乃至OECD这样的“富人俱乐部”,通过全球性或区域性协调,达成更广泛的豁免共识或监管框架。反全球化戏剧性地说明,解铃还需系铃人,即解决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要倚靠全球化,尤其要倚靠发展中国家从自身利益出发,强调包括劳动力在内的所有要素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双向流动;强调宏观政策的国际协调以分享全球化利益,而不是简单地、情绪化的“反全球化”。

3.不可盲从,防止片面。“反全球化”一方面揭露了当今在“全球化时代”世界问题的严重性;另一方面,一些人又简单地把世界危机、矛盾、冲突都归结到全球化头上。可以看出,当前的“反全球化”明显存在着片面性、弱点与不足,这是建立在他们对于全球化片面乃至极端的判断:将全球化大体视为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霸权阴谋或强权意志的产物”、“少数人的、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发展中国家的“陷阱”等等。尽管持这类判断的人也谈“另一方面”的“机遇和挑战”,但在如此极端的结论中,所谓的“另一方面”只能被理解为是出于某种政治上的考虑而不得不添加的摆设。

如果简单地顺应他们的逻辑,同意他们的判断,那么相应的战略和策略就应是:对外,按“陷阱”论者的说法,来“一个东方的全球化”,以对抗“西方的全球化”,而且坚信,全球化这种违背客观规律的“霸权阴谋和强权意志”的产物尽管可能猖獗一时,但必将是短命的,其实质是要继续闭关锁国,自决于世界和时代的大潮之外;对内,坚守固有体制,“独立自主地发展民族工业”,实质是行历史的倒退,复归旧体制,抛弃市场经济而选择集权的、计划的经济。

尽管多数人赞同以积极的姿态迎接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改革和开放也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这种极端、片面的判断并未成为我国进行战略选择的依据。但危险在于,当遇到危机或比较严重的问题时,人们往往会受到这种判断的诱惑,将问题归罪于外部因素,其结果虽不一定会改变我国的战略选择,但却会对我们的策略产生相当的负面影响,从而扭曲或减慢我们的战略进程,并为我们试图摆脱或反对全球化而付出超额代价。这也是我们不能不警惕的地方。

4.冷静思考,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应对。全球化是一种客观趋势,在某种程度上是无法选择的,是不可抗拒的。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不能置身其外,关键是如何兴利除弊、主动迎战。无法想象一个国家能在封闭的状态下实现发展与腾飞。对于全球化,我们的基本判断应当是:将全球化大体上视为一种本身是中性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和趋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可以利用,但由于基本条件不同,各国从中获取的利益也会有所不同。参与全球化,利用全球化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弥补资本形成的先天不足,获得更多的技术选择和市场选择的机会,借发达国家产业梯度转移之机,加速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是发展中国家后来居上的必由之路。积极参与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接受“西化”或者进入“陷阱”。那种认为必须摆脱全球化、走民族主义的道路的观点,是行不通的,全球化不是能够简单反对的,把已经日益全球化的经济与社会倒退到地方、民族的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这样一种判断基础上制定的战略和策略理应是:顺应全球化趋势,对国内,尽力改善自己的基本条件(特别是制度方面的),并在考虑自身承受能力的情况下协调开放,尽可能将全球化所带来的社会成本降至最低;对国外,积极广泛地寻求国际交流与合作,尽可能降低全球化游戏规则中不平等因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近代及当代的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封闭意味着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之所以在20世纪的后20年里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坚持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世纪之交,我们又提出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方针,将大步走出国门,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潮,这是理性的和正确的选择。

收稿日期:2001-9-13

标签:;  ;  ;  ;  ;  ;  ;  ;  

对当前“反全球化”现象的认识与判断_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