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的效果评价论文_陈燕

血管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的效果评价论文_陈燕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 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超声检查在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将血管超声检查应用于PICC置管的全过程,包括穿刺前的血管评估,穿刺中的血管定位,穿刺结束后X线摄片检查前对导管异位于颈内静脉的检查。结果:2016年15例病人置管均成功,无一例发生静脉炎,病人舒适度提高。

【关键词】PICC;超声检查;外周静脉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1-0201-02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并将导管末端送达上腔静脉的导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传统PICC穿刺技术针对静脉条件良好的患者具有较好的置管效果,但对因长期化疗、频繁抽血等操作影响下的患者、血管条件不好的患者,则无法保证置管成功。超声引导下肘上置管,尤其结合赛丁格技术,通过辅助穿刺和上移置管位置能提高PICC的穿刺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一般认为PICC最佳穿刺点为肘窝下2横指处,超声引导下肘上置管相关研究结果对这一观点提出挑战。

1.穿刺前对血管的评估

患者平躺,手臂外展90度,外旋、充分暴露上臂,在肘上10cm处扎止血带,将超声探头涂耦合剂后轻轻放置于肘窝处,探测欲穿刺血管横截面,间断加压血管,将探头沿血管走向进行探测,探头轻轻压迫,动脉血管受探头压迫时会显示有脉冲现象,而且不会完全被压扁,静脉血管可以被探头压扁,无脉冲现象,选择血管,首选贵要静脉,测量管径。测量置管长度和上臂围,上腔静脉测量法: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到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三肋间隙,测臂围:肘窝以上10cm处。

2.穿刺中超声应用

穿刺点的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环形消毒,先酒精3遍,后碘伏3遍,直径≥20cm,推荐整臂消毒,建立最大无菌屏障,根据血管中心深度选择导针架为最佳,血管中心不在标准刻度上则宁浅勿深。固定导针架,将针尖斜面垂直于探头,放入导针架,针尖不要超过导针架,将探头放在手臂上,使导针架贴紧皮肤,将探头垂直于目标血管,并使其显像于超声仪屏幕上,将血管移至屏幕中心的圆点标记上,眼睛看着超声屏幕,一边用手缓慢穿刺,当针触到目标血管时,可以在屏幕上看到针尖挤压血管上壁,一旦针尖刺破血管,血管壁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观察回血,送入导丝,放置赛丁格,撤出导丝,置入导管。

穿刺后X线摄片前对导管异位于颈内静脉的检查。

当导管到达预测长度后,超声检查颈内静脉显示血管内有一强回声点,推注生理盐水可见不同于正常血流的漩涡,此为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需要进行调整。

3.结果评价

超声引导下赛丁格技术降低了穿刺后出血的发生率,穿刺点的出血原因在于穿刺针较粗,对毛细血管损伤较大,从而引起穿刺点附近不同程度的血管破损而出血。超声引导下操作者能够更好地观察血管状态和监测导管,能够更好地避免血管损伤,减少穿刺点出血发生率。

PICC另一个容易发生的并发症为机械性静脉炎,常发生在术后48~72小时,传统置管方法由于无法准确判断血管状态和导管行进状态,容易在反复调整导管位置时增加对血管内膜的损伤,增加静脉炎的发生概率。超声引导下的置管可以选择更易穿行的血管,赛丁格技术穿刺针较传统置管更细,能有效增加导管与血管内壁间的空间,减少调整次数和对血管的损伤,超声引导置管主要选择肘上区域,这也减少了由肘部活动引发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超声引导下置管可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超声引导下置管主要选择肘上区域穿刺,此部位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及肢体活动影响较小,避免了活动时对导管的牵拉感,屈肘时导管也不会打折,减少了患者害怕活动引起的肢体麻木、肿胀。传统PICC置管选择肘下置管会影响患者手臂伸屈,影响患者正常活动,同时影响美观,特别在夏天,导管不易遮挡,给患者造成不良心理影响,超声引导置管选择的肘上区域即使在夏天,也可以被短袖遮挡。

【参考文献】

[1]殷利,肖红英,江群,李超.血管超声检查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年2月第47卷第2期.

[2]李全磊,颜美琼,张晓菊.PICC超声引导下肘上置管的穿刺置管效果及并发症的系统评价[J].中华循证医学杂志,2013,13(7):816-826.

[3]钟春娥,王恩礼,陈玉,肖宏,刘海英.超声引导下改良赛定格技术与传统PICC置管技术的临床效果比较[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年第12卷第12期.

论文作者:陈燕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9

标签:;  ;  ;  ;  ;  ;  ;  ;  

血管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的效果评价论文_陈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