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与传统自由贸易理论的局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自由贸易论文,地位论文,理论论文,与传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
国际分工的理论有许多,诸子百家,百花争鸣。包括: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西方 国际贸易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分为两大派别:一派是 在理论上居主导地位的西方传统自由贸易理论,即自由贸易理论;另一派是西方传统自 由贸易理论的反对派,即保护贸易理论。
传统自由贸易理论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 利益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论以及里昂惕夫的里昂惕夫之谜。比较利益论是传 统自由贸易理论形成的标志,绝对利益论是比较利益论的基础,要素禀赋论是比较利益 论的演绎,里昂惕夫之谜之后的战后贸易新理论则是比较利益论的细分和新发展。
亚当·斯密绝对利益论的主要论点:①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②分工的原则是绝对 优势或绝对利益;③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是在亚当·斯密绝对利益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认为 在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绝对利益,而是比较利益,并且把比较 利益学说作为国际分工的理论基础。分工的核心思想是“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
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论用在互相依赖的生产结构中的多种生产要素的理论代替 了古典学派的单一生产要素的劳动价值理论。他们认为每个区域或国家利用它的相对丰 富的生产诸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利 用它的相对稀少的生产诸要素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
二、当代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在新的世纪,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最新的官方数据显示,中国的经济规模(1.41 万亿美元)已超过加拿大(8,669亿美元),就产值而言可能还超过了意大利(1.47万亿美 元)。按照全球购买力进行调整后,中国的经济规模排名也许比这还要靠前。中国现在 是汽车和手机等行业增长最快的市场,它还消耗全世界约1/4的钢铁、一半的水泥和1/3 的石油。有人从中看到中国的崛起,但也有人反思: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得到的利益是否 太少了?
有一句话正在流行:“欧美是董事会,印度是办公室,中国是工厂。”言下之意,在 全球化分工中,中国得到的是微薄的工人工资,印度得到了发达国家的服务外包服务, 赚钱的却是欧洲和美国,他们才是真正的全球化国际分工受益者。
(一)“世界工厂”好过“无业游民”
1.美国:服务外包浪潮的兴起。5年前,美国企业开始把电话转接中心(call center) 转移到印度,之后是德国等欧美国家跟进,从数量上美国最多。一些大的长途电话公司 都把电话转接中心设在印度,成为通信交通的枢纽。比如,AT&T、MCI、AOL等。在美国 本土打长途电话,转接的服务枢纽在印度。计算机生产商如Dell、Lehman Brothers、IBM、HewlettPackard Co、Oracle Corp和Computer Associate International Inc都 把他们的Call Center搬到印度,一切售后服务的电话支持系统均不在美国本土,但是 客户可以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享受24小时业务咨询、业务受理、客户投诉 处理、报障保修处理等。
Call Center被搬到印度不是非常敏感的话题,也没有在美国引起太大的波澜,因为在 美国人看起来只是低收入的工作。然而,Call Center的迁移仅仅只是个开端,接下来 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软件及其研发搬到印度成为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因为这些是高 收入的工作,是在美国最易造就百万富翁的三大行业之一。
2.印度:“世界办公室”初露倪端。长时间以来,美国IT产业一直吸引印度的优秀工 程师、软件设计师移民美国。可9.11提高了进入美国的门槛。美国一些公司认为,人力 资源移民美国之后劳动力必将自然升值,对公司而言没有太多的好处,把可移动的服务 搬到像印度这样低成本的国家,使他们在降低成本与用户满意度之间找到一种平衡。远 离本土的技术辅助服务设施已经成为很多卖主和他们的用户的生活事实。
2000年,世界银行也开始阵痛:如何少裁员又减少预算?董事会第一次提出“转移”。 世界银行董事会开始考虑会计部门搬到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到底是转移到中国还是印度 ?在此回合的较量当中,中国输给了印度。经过世界银行董事会对中印两国详细分析与 研究后认为:虽然中国经济发展很快,环境也很好,但与印度相比,整体英语水平、软 件开发和技术服务、社会信誉的基础设施等方面印度具有相当的优势,中国目前还无法 与印度相比。另外,印度的整体软环境也比中国好。在体制上,因为它有英国殖民统治 的历史,包括私有权的保护、知识产权的保护、法制的健全与完善及媒体监督等都比中 国要完善。
3.中国:是否会被印度替代?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在本世纪将是最重大的事件,由于两国 国情不一样,优势和劣势不一样,将会有不同的路径和不同的模式。两国有一个互相追 赶、相互竞争和互惠合作的问题。
印度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主要是信息产业和软件技术,均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不仅 如此,印度的银行业、股票市场也比中国规范。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 ,直到2001年,印度的银行资产中仅有大约10%属于不良贷款,占净资产的4.4%,占总 贷款额的比例为8.8%;中国仅中国银行愿意承认的不良贷款就至少在25%以上。2003年 ,印度股指2004年累计上升了64.19%;中国过去两年中,股票市场至少有8,000亿人民 币灰飞烟灭。
印度的优势不可忽视,但其综合竞争力还是要较中国弱。据一些学者计算:经济资源( GDP)量占世界比重:2000年,中国11.16%,印度5.46%;出口货物、服务占世界比重, 中国已经达到5%,印度不足0.8%;平均受教育年限:1999年,中国7.11年,印度5.06年 ;长期经济增长趋势占世界总量比重:2010年中国17.66%,印度6.27%,相当于中国199 0年的所占的世界比重。
对于泱泱13亿人口的大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来之不易,这是中国20年来经济发 展的成果,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不容自我贬低。“世界工厂”比“无业游民”要好得 多,它让中国告别贫穷,告别温饱,昂首阔步地迈向小康。
(二)“大象俱乐部”与“中国蚂蚁”之舞
1.“蚂蚁工厂”生存之道:一个帽子只赚一分钱。
例1:浙江宁波的金伦彩塑加工厂40多个工人,一天可以生产20万个太阳帽,它们经过 贸易商的中转后,将全部挂进沃尔玛的卖场里,随之,身价也将几倍甚至10倍以上飙升 。但是,金伦厂的定位却是一个帽子赚一分钱,这是它跟世界500强之首的沃尔玛做成 生意的关键。
例2:金洲棉麻印染有限公司,在绍兴县倒数第二贫困的富盛镇上,这里有100多个工 人在给沃尔玛做布。沃尔玛的价格最低,比中东都低,比国内的价格都低,一般利润率 10%—15%,而给沃尔玛做毛利率只有5%。
在中国类似的大大小小的沃尔玛供货商至少有5万个以上,它们有的大如格兰仕、格力 或蒙牛,小如金伦厂或金洲公司,就是它们,扛起了沃尔玛高达150亿美元的中国超级 定单。
按照沃尔玛中国采购每年20%的增速,这个数字还在进一步增大。在这种既定的惯性下 ,2004年沃尔玛约在中国实现采购180亿美元,30亿美元的新增定单意味着又有1万个左 右中国工厂将被纳入沃尔玛采购的麾下。
2.沃尔玛们的贪婪长鼻:如何深入到最廉价的地方去。沃尔玛只是一个表现最突出的 代表,在它身边和身后,一溜儿站着的还有家乐福、麦德龙、百安居、IBM、通用电气 等等,这是一个“大象的俱乐部”,它们贪婪而寻觅的眼光都落在那些中国蚂蚁工厂身 上:
2004年,跨国零售商家乐福采购30亿美元,麦德龙30亿美元,伊藤忠商社15亿美元等 等;此外,还有工业原材料采购商:BM采购50亿美元,GE采购30亿美元,SONY采购30亿 美元等等。
2003年,我国实现出口4,383.7亿美元,其中15%是通过跨国采购定的,即657亿美元 。如果按照沃尔玛的推算标准,这657亿美元背后就是20万个中国工厂。
沃尔玛等跨国零售巨鳄与中国成千上万的制造工厂的关系,更像是大象与蚂蚁的合作 ,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千千万万的蚂蚁们在肩扛着几只肥硕的大象,蚂蚁们也借此获得 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3.大象与蚂蚁共舞:世界工厂的世纪机遇。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成万上亿的中国 和其他一些国家的蚂蚁们,在扛着巨大如象的沃尔玛们,在全球市场上风驰电掣、无往 而不胜地征战着,蚂蚁们弯腰弓背,口吐粗气,头上流汗…
一个必须接受的事实,是这些弱小的蚂蚁们如果失去了这些大象,它们就失去了迅速 壮大的发展的机会,它们的生存很可能陷入更加艰难的境地——蚂蚁必须与大象共舞。
在内需、出口、投资三驾马车中,出口正成为国家拉动需求的主要依靠对象,2003年 中国外贸依存度高达60.05%。推动跨国采购出口,就是把中国工厂变成世界工厂,将中 国工厂置于世界市场需求之中,将中国置于全球化国际分工之中。
三、剖析传统自由贸易理论的局限性
从大卫·李嘉图以来,自由贸易理论就是建立在“比较利益”这个原则之上的。而这 个原则的前提是生产要素的非流动性。各个国家都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生产效益最好的 商品,用商品进行交换,以满足自身的其他需要,并在自由交换中获取国际贸易的利益 。
但是,所谓生产要素,比如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这些在传统贸易理论中被 认为是相对稳定的因素,在当今的国际经济中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除了土地因素之 外,几乎所有的生产要素都已经从稳定因素变成了不稳定因素了。生产像水往低处流一 样迅速流向那些生产条件最好、生产成本最低的地方。
资本的流动性,过去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流动。中国和印度出现新的政治稳定的局面 促使资本流动开始跳出发达国家的边界。资本在发达国家流动和在发达与发展中国家流 动是不同的。在发达国家之间流动,比如日本、德国公司到美国办工厂,它们在美国生 产、在美国销售,给美国工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对美国有利。而现在的情形是,美国公 司关闭了它们在美国的工厂,把生产迁往中国,在那里生产,然后把产品返销美国。这 是李嘉图当时没有想到的。即使是一些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工作也没有成为美国的“比 较利益”而继续留在美国。
在美国公司纷纷迁移的大潮中,让美国人最为不安的就是工作机会流失。美国人已经 能够较平静地对待美国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低端工作的外迁。原来很多专家认为 ,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工作将成为美国的比较优势而继续留在美国。但是近年来,越来 愈多的事实表明,这类所谓白领工作也抵挡不住外迁浪头的冲击,正如世界银行的会计 部门。
布什与克里争斗的焦点之一就是就业机会。美国劳工部2004年3月3日下午公布的最新 就业报告显示,美国经济在2月份仅增加了21,000个就业机会。与此同时民主党一直表 示,布什担任总统期间美国共损失的就业机会超过了220万个,这是自从胡佛政府以来 就业机会减少幅度最大的一届总统任期。
笔者认为,有三大因素造成美国所享有的“比较利益”不断丧失,第一是由于经济全 球化的过程中资源要素的大洗牌,资本能够非常自由的在国家间流动;第二是通讯技术 的进步和宽频的使用,大大提高了通信水平;第三,最重要,就是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国 家能够培养出数以百万计的高端的、教育程度很高的人才。他们有能力、有干劲,和美 国的人才不相上下,但他们的薪水只有美国同行的1/4左右。
正如一位经济学家在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组织的题为《中国的崛起》的讲演中所说 :“未来若干年,只要是可移动的商品,将形成欧美人设计、港台商人投资、大陆生产 、出口到欧美市场销售。可移动的服务也会转移到印度和中国。也许美国能留住的只是 那些不可移动的服务,比如餐馆、理发店、洗衣店和超市。”这也许是对全球化国际分 工下的一种精彩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