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钱”狂赌人民币升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热钱论文,人民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万亿美元的对冲基金正蛰伏在中国金融市场大门之外——摩根士丹利亚洲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语惊四座;中国大陆涌进了高达400亿美元的“热钱”——香港经济学家郎咸平大声疾呼;在中国大约5500亿美元外汇储备中,足有1000余亿美元是“热钱”——国内外汇专家齐声呐喊;决不会放过任何破坏外汇市场秩序的行为和迹象——央行高官严厉警告……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在传递着同一种可能:几乎大多数国际投机家在梦想着今后几年的某个时候,手拿香槟,满脸欣狂,来欢庆中国人民币升值。
房市狂赌
在作为中国贸易、金融、航运及最大工业中心的上海,其房地产市场供需两旺的势头已经持续了5年之久,而只是到了最近,上海市民才感到了房地产价格的不同寻常。
来自上海“房产之窗”新房监测系统的数据确认,目前上海万元单价以上的楼盘交易量达到19.3万平方米,一周竟然能够上涨36%。其中,住宅成交均价攀上了8508元/平方米的高位,而万元单价以上的住宅占总住宅成交量已突破了30%。不仅如此,房市的火爆在不断刷新纪录:徐家汇花园,二十多套的大房型房屋仅仅一个月全部卖光,单价在2.5万元/平方米,总价在500万元左右;仁恒滨江园,很长时间卖不动的尾盘,一下子卖出42套,其中多数是一次性付款;静安雅筑,还未开盘,预计在1.8万元/平方米左右,已有许多人托关系购买……
然而,比上海房地产的异动更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些交易背后似乎能看到一个共同的身影:境外“热钱”。这些被人们称作“过江龙”、“金融鳄鱼”的短期国际套利资本正企图在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演一场惊心动魄的赌博游戏。
放眼上海的房地产市场,外资的背影在繁华的商圈和高档住宅区已经随处可见:罗斯福中国投资基金在中国设立了罗斯福科技城发展总公司,并与当地开发商合作,投资兴建了上海罗斯福科技城;香港房地产五虎之一的信和置地,通过参股来福士广场19%,进入繁华商圈;荷兰信托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收购上海捷盛国际服务公寓,整体收购浦东浦项广场;美国资本巨鳄洛克菲勒国际集团与新黄浦集团签署合作协议,组建中外合作企业,共同开发建设外滩源项目;而金桥、陆家嘴、徐家汇等黄金地段的高档住宅小区如今俨然成为了庞大的“台湾村”。
究竟有多少境外资金砸向了上海房地产?根据媒体报道,目前每个月到上海房地产市场来寻找投资机会的海外基金有40至50家,投入到上海房地产市场的外资有100亿美元左右,占了同期整个上海开发市场投资总额的13.7%;在与上海房地产企业合作的项目公司中,外资所占的股本份额由11个月前只占5%,迅速上升为50%以上。摩根士丹利公布的一项对海外基金投资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查研究表明,未来的2年—3年,将有20亿—30亿美元的海外资金投向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上海是一个投资重点。
中国房地产市场20%的投资回报率当然是无数境外资金纷纷下注的筹码,但豪赌人民币升值却是投资者们共同不愿错过的机会。其中虽然部分资金的本意是为了投资房地产而来,但却意外地碰上人民币升值预期这个机会,这又使得他们加大对房地产的投入,从而进一步地推波助澜。不仅如此,因为上海楼市的重要特点就是新房、二手房市场均很发达,投资者购房后可以顺利地在二手房市场转让出去;而且,上海的地位显而易见,如果上海的房地产市场垮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乃至金融都将受到严重危害,这与以往的“海南房地产泡沫”完全不同。正是如此,资本持有者才敢在上海房地产市场疯狂撒钱,等候人民币升值,而且,似乎这是最保险的途径。
显然,对于如今上海房地产出现的火爆需求局面,专家们开出了一样的诊断结论:不真实。“如果上海楼市有泡沫,泡沫一定从这里——高档楼盘开始破裂。”上海福卡经济预测研究所提供的分析报告得出了这样令人不安的判断。我们也完全可以作出如下推理:如果未来人民币升值后,达成目的的海外资金一定会抽逃出境,接着房市需求萎缩,价格暴跌。而一个可以对照的经验是,1997年香港楼市崩盘,跌得最厉害的就是豪宅市场,最高跌幅达65%;高档楼盘狂跌,必定波及一般楼盘,并拖累整个楼市下跌,最后出现可怕的崩盘。
剑走偏锋
虽然为数不少的境外资金将投资中国房地产作为押赌人民币升值的首选路径,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本都能顺利登陆中国房地产。因为与国外完全不同的是,境外房地产基金要进入中国,必须在国内先有投资项目,然后才能通过外资委引进相应的资金。正是这样,中国国内目前还没有一家境外基金直接以房地产基金的名义在中国注册,多以离岸投资公司的身份出现。不仅如此,境外资金进入中国博弈人民币升值的意图已是昭然若揭,这有可能迫使中国政府采取更强有力的手段调控房地产市场。
管中可以窥豹。据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统计的数据,上海市中心城区某些地段的涨幅已经超过50%。而根据业内人士的估计,上海房价正在形成新的历史高峰。基于此,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在会见香港媒体访问团时,就上海房地产问题表示,“兼听则明,对此我们以如履薄冰的心态,确保安全。”而为了稳定房市,上海市房地局在前不久推出了总面积高达277.7万平方米的住宅用地,以平抑日益爬高的地价和房价。
房地产市场放出来的系列拦截和阻击信号已经让国外嗜赌如命的“热钱”开始寻求更加隐蔽的避难所。而最不为人们注意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就成为他们安全的栖息地。
在北京,刚刚鸣金的中国嘉德艺拍会成交额逾4.8亿元,而去年才2.5亿元,几乎翻了一番。与此同时,北京翰海艺拍会的成交总额更高达6.25亿元,刷新了中国艺术品拍卖会成交总额的历史纪录。与此相映照,很多标的单价的大幅飚升更让业界瞠目。一只明朝黄花梨雕双螭纹方台,成交价高达429万元,是10年前成交价的5倍;而仅0.6平方尺的八大山人的《鱼》最后以484万元成交,超出了拍卖师估价的四倍。
在广东,艺术品拍卖每年以20%的速度在递增,而前不久落幕的广州嘉德艺拍会上,徐悲鸿的三幅素描《蒋碧微人体》、《自画像》、《蒋碧微像》,皆被场外不同买家以电话委托竞投的方式拍走。
更加令拍卖师感到惊讶的是,参拍的人群中除了那些十分熟悉的面孔外,竟然出现了历年艺拍会上根本见不到的黄头发、蓝眼睛之类的“新脸面”。对此,中国收藏界的专家指出,国际“热钱”已经潜入到艺术品市场,伏击人民币升值,从而抬高了艺拍会的总成交额和一些作品的单价。
此中推断引致了许多人的诘问:潜伏于艺术品市场中的“热钱”如何通过赌人民币升值而获利?据业内人士的解释是,人民币一旦升值,以人民币标价的收藏品必定水涨船高;其次,国外资金进入国内,以目前的汇率购置收藏品,待人民币升值后再抛出,可以赚到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收益。以100万元人民币的作品来说,根据现在的8.3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的汇率,买家只需要支付12万美元;如果人民币升值,变成7.3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的汇率,买家再套现,即使不计算收藏品升值,他也净挣2万多美元。特别是,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已经十分开放,兑现的渠道畅通,手段繁多,如圈内交流、同行转让;或者重新拍卖(周拍,月拍及一年一度的拍卖盛会——春拍和秋拍),或者拿到国外拍卖公司进行回购。条条大路通罗马,炒家并不用担心逐利之后无法脱身。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著名金融专家、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指出,艺术品市场本身的资本容量很小,本来不属于“热钱”喜欢追逐的短、平、快行业;但随着近来中国加强监管股市、楼市的异常资金流动,艺术品市场成为“热钱”进入的一个新的重要渠道。不仅如此,中国经济很多领域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热钱”潜入很容易产生金融方面的风险,因而要防止其集中进入到某一领域,形成合力,大进大出。
股市筑巢
在中国众多的概念股中,国际资本大鳄巴菲特迄今为止只投资过中石油,而就是这稀罕的一搏,也再一次让人们领教了巴菲特不败的能力。2004年上半年,巴菲特曾经在香港市场买过中石油的股票,在短线暴涨之后接着很快减仓。正当市场人士为这与其一贯的长期持股,持股时间长达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时间不一样而激烈争论时,巴菲特已经通过这一漂亮的做空之举将23亿多港元装进了自己的腰包。
春风得意马蹄急。赚得盆满钵盈的“股神”如今又打起了另一个中国公司的主意——入股中国最大的寿险商中国人寿。业内人士分析,通过占据中国寿险市场半壁江山的中国人寿,分享中国无与伦比的保险市场盛宴,这可能是巴菲特的一个由来已久的想法。而早在中国人寿在香港和美国同时上市之初,市场就有消息称,巴菲特将通过国际投行大量吸纳中国人寿的股票。
目前有关巴菲特入股中国人寿的猜测有两种版本,其一是直接入股,从市场直接买进;其二是让中国人寿定向发行新股,这种方案的焦点可能是发行定价问题。但据H股市场的香港分析师看来,目前似乎找不出任何证据说明巴菲特已持有中国人寿的股票,尽管如此,但不排除一种可能性,狡猾的巴菲特正在钻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空子。他有可能买进了不超过5%的中国人寿的流通股。因为,对于上市公司来说,通行惯例是如果股权变动达到5%以上,或持有上市公司5%以上流通股须进行信息披露。
“巴菲特正在想方设法谋求入股中国人寿的可能性。他的立意就是为人民币升值暗暗下注。”香港大福证券资深首席分析师作出了坚定的判断。而在许多专家看来,巴菲特的最简单手法是将美元换成人民币,然后将人民币滞留于手。而巴氏对此富有逻辑性的解释是:股市不景气,等待牛市的出现。尽管我们能够十分清晰地把握其等待人民币升值的动机,但只能徒叹奈何。
实际上,同巴菲特打着同样算盘的人并不是少数。上海戴盛投资管理公司是全球第一个以上海乃至中国为基地的对冲基金团队。目前,该公司正掌管着至少2亿美元的海外对冲基金,长期持有的是中石油、长江实业、和黄这样在海外上市的股票。
在专家看来,对于习惯了快进快出的“热钱”而言,中国严格的外汇管制和不甚明朗的市场政策都大大提高了交易成本。但由于港币和人民币的高相关性,境外资金更多地在通过QFII等待人民币升值。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尽管内地上市的A股市场严禁卖空,但香港上市的H股却可以合法卖空。像和黄、长江实业这样的公司在内地有很多投资,以之为代表的港股市场和内地因此建立了紧密联系,QFII成为国外“热钱”的首选路径。业内人士认为,一些境外基金选择投资一些红筹、国企,包括和黄这样在内地拥有很多地产的企业,人民币如果升值,他们的价格自然会相对于美元而言有更大的爬高。
当然,QFII是海外资金合法进入资本市场的渠道,与此相对应,对那些通过合法途径进入的“热钱”也不能因为它们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而违背我们事先作出的允诺。因此有市场人士认为,“热钱”的进入对于严重“失血”的中国内地股市而言将是一股强心剂,并有可能使一蹶不振的中国股市出现新的行情。以日本为例,1971年日本取消固定汇率后日元开始升值;1985年的“广场协议”逼迫日元大幅升值,这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日本股市。1986年,东京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值已超过280万亿日元,1987年4月更是猛增至26600亿美元,超过了纽约证交所。1985年12月,日经平均股价仅为13113日元,此后一路攀升,1987年9月达到26000日元,1989年12月29日达到历史最高点38915日元。然而,专家指出,资本的目的就是盈利,“热钱”的本质是大进大出,因此它们不可能长期呆在一个地方,也正是这样,“热钱”的大量进入势必会加大股市大起大落的风险。
暗道黑客
鉴于“热钱“短期内即可获取暴利的诱惑,国际范围内各类基金、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以及工商业跨国公司等机构投资者都纷纷涉水。国际清算银行(BIS)日前据此发布报告称,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外汇市场日交易量从1.5万亿美元升至目前创纪录的1.9万亿美元。这当中九成在从事国际金融投机。
“热钱”流入中国的迹象早在2002年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净误差与遗漏”项目12年来首次出现正数时就有所体现,但当时,官方更愿意把这一现象解释为一种合理的变化。近期,官方显然已经改变了在这一问题上谨小慎微的作风,多次确认了这一现象的存在,国家外汇管理局新闻发言人指出,“我们发现在贸易项下存在着进出口价格虚报、预收货款和延迟付汇造假,直接投资项下存在着名实不符、借款过度以及房地产市场炒作等不正常现象。这些行为很大程度上具有投机套利性质。”
略举一例:
境外资金可以和跨国公司在内地的分支机构联系,先由跨国企业在内地的分支机构虚拟出一笔对外采购合同(这样的采购在外管局的账目上算作贸易项下的投资),境外资金持有者就可以把美元汇入中国。这样的资金不管流入多少,外管局都只得照收不误并换成人民币。实际上,由于是假采购,海外可以任意拖延发货时间,直到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以后,等值的人民币可以兑换更多的美元。这时就可以借取消合同的名义退还货款,将人民币换成美元汇出,此时已经获得美元收益。
对冲基金又称套利基金,流行于美国,特点是形式简单、费用低、隐秘灵活。这类基金的基本套路是低价买进,制造价格异动,高价卖出。由于我国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直接持有比较困难。而港币与其他币种相比,与人民币的联动性更大,可兑换性高,兑换成本低。因此,谢国忠指出,“更大规模的资金还停留在海外或者香港,伺机以动。”来自香港金融管理局公布的最新数字显示,香港特区2004年11月底的官方外汇储备资产为1215亿美元,而10月底为1195亿美元。这就意味着,在2004年10月份一个月香港银行体系的总结余增加了近60亿港元外汇储备的基础上,11月份又增加了20亿港元,而正常情况的数字应为5亿港元。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谢国忠抛出“1万亿”这个令人浮想联翩的数字。
与谢国忠得出同样结论的还有瑞士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陶冬。他指出,“实际上就对冲基金而言,其中的多数没有进入人民币资产,更多的是停留于港币和其他的亚洲货币。”陶冬认为,对冲基金更多是会通过赌人民币不可交割远期市场(NDF)或者亚洲其他国家的货币的方式来赌人民币升值。
NDF为一种金融衍生产品,存在于中国境外的银行与客户间的远期市场,这是一个存在于中国境外银行和客户间的市场,用美元结算用人民币交易的客户差价,但不真正发生交割。比如,某对冲基金在2004年12月1日和汇丰银行订立如下合约:该对冲基金将在2005年12月1日以1美元兑7.9人民币向汇丰买入79亿元人民币。但由于人民币不可以自由兑换,合同双方履约存在着政策性风险。到2005年12月1日时,汇丰手上可能拿不出79亿人民币来交收;而该对冲基金如果真的拿到了79亿人民币,也可能承担换不回美元的风险。为了规避风险,金融家们就想到了只结算差价的办法。由于投机家们认定到2005年12月1日人民币会升值,若此时美元兑人民币的价格是1:7.50,那么汇丰就要支付该对冲基金相当于4亿人民币的美元。
“一只鸟儿在西天扇动翅膀,东方的天空就会升起乌云”。虽然NDF市场是一个离岸市场,尽管对人民币币值并没有实质、直接影响,然而,由于对冲基金可以在国际市场上买一些人民币远期交割的指数合约,而通过指数合约,假如有1亿能够进入内地,最后的效果可能通过杠杆原理,被放大10倍。这种结果同样可以显示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与压力。
忍者之战
虽然关于人民币升值的结果已经不止一次地让无数摩拳擦掌的“热钱”失去希望,但他们却又不断地从那些蹩脚预言家的只宇片语中看到了光芒。据报道,美国银行货币分析师预计2005年第一季度,中国将首先尝试将人民币的浮动区间从目前的0.3%扩大至3%。摩根大通近日在刚刚完成的中国投资分析报告中指出,到2005年底,人民币兑美元将会升值7%。
鼓动“热钱”不遗余力进入中国的还有来自美国政治舞台上的声音。美国众议院在其发表的一份拨款声明中要求美国财政部制定计划,如果中国在2006年1月之前没有实行灵活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将采取应对措施。无独有偶,由美国的一个工会组织联合26家公司组成的所谓“中国货币联盟”,向美国政府提出一份长达200页的文件,要求政府对中国“是否操控人民币币值”进行调查。同时,包括财政部长斯诺在内的一些美国政府高官也多次出面敦促我国“实施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
然而,真正应该深刻检讨的却是美国——是美元贬值这只魔掌将人民币升值推向了一个不确定的未来的之中。资料表明,自2002年初以来,美元兑一揽子货币贬值15%,而兑欧元贬值超过30%。虽然美国政府反复向全世界贩卖自己的“强势美元”政策,但是在他们拍胸脯的同时,美元也随着他们的唾沫一起落下。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布什政府已坚定实施“有序贬值”的美元政策,未来美元仍将贬值15%-20%。美元的持续大幅贬值,引发国际游资的投机狂潮,而人民币首先成为了他们发难的对象。
在经济学家看来,由于国际投机资本大举“进犯”中国,中央银行为了稳定汇率不得不大量抛出本币收购美元,结果必然驱动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步伐。一个标志性的数据是,截至2004年9月30日,中国外汇储备已达5145.4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4%。虽然中国人民银行目前尚未公布2004年外汇储备的数据,但已有专家估计有可能达到6000亿美元左右。这种状况一方面势必加剧国际“热钱”对央行货币供给的冲击,而且由于外汇资金在短期内大进大出,极易造成国内市场动荡,从而引发金融风险;另一方面,因为我国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度,在外汇储备占用我国大量基础货币的前提下,必然加大时下本已存在的通货膨胀压力。
显然,能否经受住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就成为了中国能否彻底击败“热钱”并屏避其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的关键。对此,中国政府已经立场坚定地表示,决不会迫于外界压力而使人民币升值。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日前召开的2005年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上指出:“国际上越是对人民币进行热炒,人民币就越不可能升值。”但他强调,中国将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最有力的声音还来自于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外管局新闻发言人前不久指出,我们要正告一切非法投机者,国家外汇管理局和其他相关执法部门将密切配合、协同作战,严厉打击外汇交易方面的违规违法行为和投机活动。与此同时,国家外管局在打出了一套狙击“热钱”组合拳的基础上,又一记响拳在最近挥出:按照《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管理规定》要求,从2005年1月15日起,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3%:金融机构必须将外汇存款准备金交存到中国人民银行在中国银行开立的外汇准备金存款专用账户。专家指出,根据目前我国银行体系1510.69亿美元的外币存款,这将冻结高达15.1亿美元,此举除了发出外汇银根紧缩的明确信号外,还将缓解目前的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无独有偶,另一项具有重大影响的金融政策——《2005年外资银行短期外债额度核定办法》即将出台,文件将对境内外资银行的中长期外债实施总量控制,并对短期外债余额指标进行更严格的核定。这就注定屯兵中国的投机家们会再一次丧失他们蓄谋已久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