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与发达国家农业贸易政策的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达国家论文,我国论文,政策论文,农业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农业对国际贸易的相互依赖不断加强,几乎所有参与贸易的国家都利用农业政策组合干预和影响农产品国际贸易,特别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农业贸易政策体系,值得我们分析与借鉴。
一、农业贸易政策目标比较
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就其本质而言,应排斥人为的干预和保护,但农业属高风险、低收益的弱质产业,比较利益低于其它产业部门,因此,在近代国际贸易实践中,农业成为各经济部门中受政策干预最多的一个部门,大多数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体系建立之后,都逐步建立了工业支持农业、保护农业的政策体系。不同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条件不同,政策目标的选择与组合也不尽相同,但主要目标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稳定农产品供给,支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2.保护农业和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
3.缩小农业和非农业之间的差距,减缓农业部门的人口向城市转移。
4.更有效地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素质并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在这种政策目标下,发达国家农业战后以来都成为经济的巨大产业部门。如美国80年代初农业资产额即达1万亿美元,相当于制造业的88%,农产品对外贸易激增,农产品出口额由1940年的7.38亿美元增加到1990年的393.27亿美元。
我国农业贸易政策目标历来重视农产品供给,轻视农民收入。从国民经济总体政策目标看,也是以农养工、重工轻农。农业政策目标指向于保证农作物面积和产量,通过价格调节保证收购任务的完成。因此农业长期以来主要靠自身积累滚动式发展,劳动生产率低下,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60%,这也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必然存在的状况。而我国对外贸易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农业,1953~1988年,我国农副产品占出口总额的21.3%。因此,在我国工业化已有相当发展的今天,应该由歧视农业向保护农业的政策目标转变,才能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转接过程,才能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二、农业贸易政策措施比较
完整的农业贸易政策措施包括国内措施和国境措施两大类型。
(一)国内措施
国内措施指通过对国内农业生产的干预进而影响到农业的对外贸易的政策措施。发达国家常采用以下措施:
1.价格支持。政府依据以前一定时期生活水平与生产成本所确定的一种农产品标准价格。如美国自1973年以来采用目标价格制,对参加“限耕限售”计划的农场主,当市场价低于目标价时,政府直接补贴其差额或由政府收购农产品以控制价格。欧共体对各种农产品制定一系列的共同价格,干预价格是生产者起码得到的最低价格,通过价格支持起到了保护和稳定农业收入的作用。
2.投入支持。从投资的渠道来看,一是政府对农业的直接资助。其一,以免税或补贴方式,资助农民购买生产资料、大型农机设备等。其二,以直接投资,补助或分担费用的方式,对农业基本建设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助。其三,以建立基金或拨付事业费的形式,对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和农业教育提供资助。二是实行优惠的农业信贷政策。西方国家普遍建立了专门的农业信贷机构,向农民发放各种形式的贷款。
3.农业结构政策。长期结构政策有提高农业综合经济竞争力的农村发展计划、政府支持的农业研究与推广计划等。对贸易的影响是间接的,但能在较长时期内影响农业的结构,从而影响将来的农产品贸易,西方国家还经常根据世界农产品市场状况对本国农业结构采取短期性的调整,最终把农业建成一个国际化的能迅速转换机能的生产体系。
我国历来重视农业的基础作用,曾建立了一套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业政策调控体系,但国内措施的核心是歧视农业,一是利用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取得农业剩余。二是农业投入持续下降,工业投入则稳步上升。到80年代中期,逐步放开了农产品市场和价格机制,相应也出台了部分保护农业的措施,但由于市场发育不全,宏观调控不力等,导致农业发展环境恶化,从农业中取得工业化积累的传统政策未从根本上改变。农业政策的实施产生了负效应,阻碍了农业生产的持续增长。
(二)国境措施
国境措施指一个国家对出入境商品采取的各种管理和限制措施。
1.关税。大部分国家对各类农产品普遍征收关税,尤其是农产品加工品,加工愈细、关税愈高。因而加工农产品很难大量进入发达国家,而且关税往往与配额结合在一起使用,关税制度复杂,税种名目各异,在进出口控制方面应变能力较强。
我国在80年代以前,为保持外汇收支平衡进口商品关税较高,出口商品免征或对少量产品征收关税。从1991年起,重要农副产品进口关税下调幅度都在3个百分点以上,农产品出口一般不征税,但对国内外差价大的少数农产品开始征收关税,税率从10~100%不等。
2.配额管理。欧美等发达国家,用进口配额限制进口比采用关税普遍,前联邦德国,1992年在整个农产品贸易中,关税仅4.0%,非关税壁垒则高达9.2%。
我国的配额管理主要是对出口商品,第一类是计划配额管理,这类商品国内需求量大,但又是传统的出口产品,有一定市场优势,如粮、棉、茶、丝等,第二类是主动配额管理出口产品,主要针对港澳地区,这类商品出口额大,易引起抬价抢购,低价竞争。第三类是被动配额出口管理,主要是国外对我国实行配额限制的商品。由于我国宏观调控政策跟不上,出口配额的分配不合理,过于分散,不易形成规模效益,还会引起恶性竞争。另外配额管理漏洞也大,缺乏有效的出口总量控制,难以建立有序的出口渠道。目前国家在逐步改革出口配额管理,如对部分出口商品配额试行招标分配等。
3.进出口许可证制度。发达国家主要利用进口许可证有效地限制竞争对方扩大市场。如美国、加拿大、欧共体、日本等国对乳制品、食糖、牛肉、果蔬等实行进口许可证和数量限制。
我国在80年代初恢复了进出口许可证制度,到1991年实行许可证管理的出口商品已达110种,进口主要农产品许可证管理的有10种。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是实行许可证管理的根本原因。进出口许可证的变动弹性大,应变能力强,比关税和配额管理要灵活。特别是出口许可证,可保证统一对外,但在我国由于出口缺乏总量控制,一些发证机关不了解国际市场供求状况,大量发放许可证常导致经营秩序的混乱。今后我国要建立严密、科学的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出口协调管理。
4.出口补贴。出口补贴政策实质上也是一种差价税。为了以较低的价格出口农产品,很多国家对生产者实行出口补贴。如美国在1986~1990年期间,每年用300亿美元补贴农业出口和援助,而1991~1995年期间增至400亿美元,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竞争力。欧共体“共同农业政策”的核心就是高水平的价格支持、关税保护和出口补贴,共同体农业政策的预算开支1987年比1980年增加了一倍。
我国在1991年以前,对出口农产品有一定补贴,1987年对初级产品出口补贴额在20亿元左右,占当年初级产品总额的4%。1988年外贸体制改革后,补贴额在1987年的基础上冻结,1991年完全取消了对出口产品的财政补贴。因此,今后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将主要是关税、汇率等政策。
三、农业贸易政策效果比较
(一)发达国家的政策效果
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初期大都选择了直接取得农业剩余政策来发展工业,但到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开始支持农业生产直到从各方面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贸易政策的直接效果是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大大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大量农产品过剩,出口份额增长,进口份额下降,农业发展已偏重于稳定。
同时,发达国家为了支持本国农业的发展,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1.财政负担沉重。欧共体在80年代,每出口4美元的农产品就要补贴1美元。1993年1月起也开始严格生产限额,休闲耕地。美国1990年发布的农业法,取得了种植面积削减的差额补贴,以减少农业开支的压力。
2.农业资源配置不合理。由于各国从本位利益出发,大量补贴使国内价与国际价脱钩,掩盖了真实的市场供求关系,各国比较优势都难以正常发挥,因此牺牲了国内其它优势产业,也影响到世界总体资源的配置效率。
3.加剧了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制造了贸易摩擦。发达国家普遍奉行的奖出限入的各种保护政策措施已日益受到国际经济社会的责难。美、日、欧等发达工业国家为争夺利益矛盾加剧,贸易战此起彼伏。乌拉圭回合谈判中表现尤为明显,欧美在农产品贸易和农业补贴问题上长期达不成协议就是最突出的例子。
(二)我国的政策效果
我国的总体贸易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产品贸易的增长。但由于我国对农业的普遍歧视,贸易制度倾向于工业而不利于农业,贸易增长潜力未很好发掘。歧视农业的政策不仅使农产品产量下降,降低了政府收入,而且长期结果是出口减少。
我国无论从保护的手段和程度上都远不及发达国家,要保证农业生产出满足工业化的需求,并支持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在农产品贸易政策上灵活有效的支持和保护农业。既使乌拉圭回合最终文件能逐步贯彻执行,也不意味着农业贸易能完全自由化。各国对农业贸易的保护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标签:农产品论文; 关税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 三农论文; 价格保护论文; 价格政策论文; 农业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