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陕蒙接壤区污染环境冲突研究

晋陕蒙接壤区污染环境冲突研究

李春晖[1]2000年在《晋陕蒙接壤区污染环境冲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冲突是“一种存在着相互对立局势(情形),在这个局势中有着相互对立的各个方面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环境冲突是环境领域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公平合理地缓解和解决环境冲突是促进环境与人、人与人和谐发展的根本。环境冲突理论作为支持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成为目前环境界研究的焦点之一,并取得一定成果。本文尝试从地理学角度,借助可持续发展理论、协调理论、公平理论等理论,探讨了区域污染环境冲突的分析与解决的方法与措施,从而丰富了环境冲突理论和研究范围。 晋陕蒙接壤区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又是我国乃至世界重要的能源基地。基地的开发建设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特别是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接壤区重要环境问题之一。为此本文对接壤区的污染环境冲突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1.详细介绍了环境冲突的概念、特点及其类型,分析了区域污染环境冲突的特征与成因,并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理论解决区域污染环境冲突。 2.对接壤区近几年的环境冲突局势详细分析。从污染物排放、环境质量、环境纠纷等不同方面研究接壤区的环境冲突形势及其成因,特别是自然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接壤区总体上的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大气环境、水环境都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环境纠纷呈上升趋势,环境冲突局势日益恶化。 3.用协调理论对榆林市的环境-经济系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榆林市1991~1995年环境-经济系统处于较低协调阶段,但协调层次不断提高。采用高、中、低三种方案分别对环境效益指数和经济效益指数进行规划,结果表明按中方案发展在2000年可以达到优质协调发展的中级阶段,此时经济发展年增长速度为14%,环境保持较好水平,环境与经济冲突度为0刀906。另外文中提出了冲突度的概念。 4.根据代际环境公平的原则和涵义,建立了环境代际公平的判别模型,定义了环境代际公平度和代际环境冲突度的概念。出此模型对接壤区1980、1990、2000年连续三代的环境公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 1980年以来,接壤区污染环境越来越差,1990年与 1980年的代际公平系数为0.289,冲突度为0.711;2000年与1990年的代际公平系数为0.ZIS,冲突度为 0.782。它们都是上一代对下一代的环境不公平,而且代际冲突度越来越大。 5.提出针对接壤区环境污染及其冲突解决的措施和对策,认为流域管理是解决区际环境冲突的根本方法,“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应成为治理污染的重要经济手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接壤区必然选择。 6.提出两点思索。介绍边界水质确定的方法,认为它是解决接壤区流域区际环境冲突的重要方法;知识经济时代,接壤区面临的良好机遇与严峻挑战。

李春晖, 杨勤业[2]2000年在《环境代际公平判别模型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环境代际公平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之一。本文根据代际公平概念建立环境代际公平判断模型 ,定义了环境代际公平度和环境代际冲突度的概念。把该模型运用到晋陕蒙接壤区 ,判断该区域污染环境代际公平状况 ,结果表明从 1 980年以来 ,接壤区污染环境越来越差 ,1 990年与 1 980年的代际公平系数为 0 .2 89,冲突度为 0 .71 1 ;2 0 0 0年与 1 990年的代际公平系数为 0 .2 1 8,冲突度为 0 .782。它们都是上一代对下一代的环境不公平 ,而且代际冲突度越来越大。最后提出设立代际环境补偿基金是达到代际环境公平的一种基本思路 ,并针对接壤区提出一些达到代际环境公平措施和建议。

李唯为[3]2015年在《转型期群体性环境冲突事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高速发展,然而,由于发展方式的粗放性,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不断凸显出来,群体性环境冲突事件频繁发生,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群体性冲突事件的重要诱因之一。转型期,群体性环境冲突事件已从偶发变为频发状态,且事件的致害强度更大,危害范围更广,负面影响更加严重。本文依据统计选样的原则,选取了2009年-2014年发生的10起群体性环境冲突事件。这些冲突事件涉及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地污染、噪声污染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将对这十个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希冀得到一般性的结论,以供处理其他类似冲突时参考。研究从六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是本文的引言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的创新点等。第二部分着重介绍环境冲突问题研究的基本理论。研究表明,环境冲突是社会转型背景下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等多方面的矛盾交互作用的产物,它是基于环境权责分配不当而产生的冲突,是人们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导致的结果。第三部分对十起群体性环境事件筛选的原则进行简要概述,同时论述了十起典型群体性环境事件及其特征。第四部分对十起群体性环境冲突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环境事件对民众利益的现实侵害、对民众权益的潜在威胁、民众误解等是导致群体性环境冲突事件的主要原因。另外,民众对权益的诉求也是环境冲突事件不断升级的主要催化剂。第五部分分析这十起群体性环境冲突事件演进过程中,企业、政府、网络舆情、非直接利益相关者四个方面的处理方式上存在的问题。第六部分提出应对环境冲突事件的一般性策略。立足于积极应对、依法应对、科学应对的处理原则,提出了针对环境事件不同阶段的防范机制、应对机制、解决机制,不同主体(政府、企业、民众)的应对策略,以及其他相关问题。

佚名[4]2000年在《生态与环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P901 20021222论现代景观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二The formation anddevelopmation of modern landseape seienee/肖笃宁//地理科学一1999,19(4)一379一384 景观地理学是诞生于德国与

参考文献:

[1]. 晋陕蒙接壤区污染环境冲突研究[D]. 李春晖. 山东师范大学. 2000

[2]. 环境代际公平判别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 李春晖, 杨勤业. 地理科学进展. 2000

[3]. 转型期群体性环境冲突事件研究[D]. 李唯为. 湖北工业大学. 2015

[4]. 生态与环境[J]. 佚名. 中国地理科学文摘. 2000

标签:;  ;  ;  ;  

晋陕蒙接壤区污染环境冲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