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少儿图书出版状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少儿论文,状况论文,图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霍玉英: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香港教育学院中文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香港儿童文学、儿童文学与教学及中国现当代文学。近年,致力于推广儿童文学的教学与创作,与一线教师协作,建构以儿童文学为中心的小学文学课程。著有《天宇星繁》、《童心诗心:儿童诗歌选集导读》;编有《新苗:儿童文学赏析集》、《飞,只是想飞而已:儿童诗歌选集(一)》、《我们旅途上的小白杨:儿童诗歌选集(二)》、《语文教革与儿童文学研究——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研讨会论文集》。除研究与教学外,还从事儿童小说创作,著有《无声的音符》。
谭旭东:儿童文学评论家、童书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
谭旭东(以下简称谭):你从事儿童文学教学,也做阅读推广研究,能向内地读者介绍一下香港少儿图书出版的现状吗?
霍玉英(以下简称霍):我是教儿童文学的,对香港少儿图书出版只有一个大概的认识而已。相对于内地,香港儿童文学创作队伍并不壮大,这当然与历史、政治、经济与社会等因素有关。就目前出版的少儿图书而言,香港儿童文学出版仍以儿童读物或青春校园小品为主,纯儿童文学的原创不多。
谭:目前,内地少儿社以出版教辅读物为主,香港少儿图书出版最大的一块是什么?
霍:以低幼读物或课外补充练习为主,当然这一块并不能视为儿童文学。在应试的教育制度下,这种现象同样出现在内地和台湾地区。
谭:香港少儿图书出版最有发展空间的是哪一块?为什么?
霍:我认为香港未来的少儿图书出版应该侧重在儿童文学方面,尤其是童诗、童话与少年小说。童诗语言浅白简明,但不失示范作用,诗人以儿童的眼睛观照万物,道尽了儿童世界的丰富多彩,是文学欣赏与语文教学的最佳典范。童话的特点是夸张与想像,既与现实有距离,但又建基于实际生活,因而能让小朋友在虚幻的世界里探寻人类永恒的美善本质。至于富含启蒙作用的少年小说,最能给予成长中的儿童一方慰藉之地,借着人物的可认同性、情节的可经验性等,让少年人在阅读之余,能从认知、顿悟与挫折中认识真实世界。目前香港本土作家的创作中,少见童诗、童话与少年小说的创作(青春校园小说不在此列),而这却是未来香港儿童文学出版的重要项目。至于图画书,在香港画者中,大都是在为儿童读物或文学作品插画,鲜有配合作家或个人创作的图画书。此外,不少家长没有意识到图画书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加上价格不菲,所以香港还没能形成阅读图画书的风气。
谭:目前,内地已经有不少人意识到了少儿图书推广的重要性,香港这方面的情况怎样?香港的出版人重视童书的推广和阅读吗?一般都有些什么推广阅读的方法?
霍:香港少儿图书出版一方面缺乏推广儿童图书的概念,另一方面则没有与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因而未能有效地推广阅读。我认为如要在香港推广童书阅读,在现阶段必须与教学结合,大学要开设相关的专业培训教师。在香港教育学院成立前,虽然也有大专院校设立有“儿童文学”课程,但课时与规模都不如今日的香港教育学院,研究和推动做得很少。近年来,因为语文教育改革的关系,儿童文学在香港小学教育中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由于儿童文学的边缘特质,还很少有研究者投身这方面的研究。就是我个人,走进儿童文学园地这片天地也纯属巧合,所幸的是,在踏足这片园地后,我发现它乐趣无穷,于是辗转已有十一个年头。起初,因为职业的关系,我做的是儿童文学的研究,然而,研究所得,往往仅止于少数人间用来讨论交流。不过近年来,我在考虑将儿童文学领域的工作转到推广与介绍上来,希望把儿童文学真正推广到儿童身上。
就现时的阅读推广活动来说,大都由香港政府属下的教育统筹局来操办。近年,教育统筹局多次委托香港教育学院举办“从阅读中学习”及“儿童文学创作”的工作坊,这些工作坊旨在向小学教师介绍阅读及儿童文学创作的策略,使之能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惠及学生。
在民间,也有出版社举办相类的工作坊,但大都出于推广教科书的目的。我认为除教育统筹局推动阅读外,民间组织及香港儿童文学出版社应一同联手推广阅读(或与大专院校合作),从赞助举办学术研讨会,到普及阅读活动。
谭:能谈谈香港少儿图书出版的前景吗?
霍:我对香港少儿图书出版满有希望。首先,基于语文教育改革的机遇,儿童文学得到开垦的最好时机,内地与台湾地区的作品都在香港得到推广或出版的机会,香港学生也因此拓展了阅读的层面。其次,教育改革不单聚焦于学校教育,家长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项目,家长教育水平得到提高,明白阅读对孩子一生的影响,这种意识的树立也有利于香港少儿图书的出版。第三,作为师资培训基地的香港教育学院,其“儿童文学”与“文学创作”学科也造就了不少有志于文学(儿童文学)创作的年轻人。香港儿童文学创作队伍不断有新鲜血液流入,这无疑给儿童文学出版增添了不少新的力量。
谭:能介绍一下你在少儿文学创作和研究方面、少儿图书出版方面所做的工作吗?
霍:香港教育学院成立后,先后在证书课程和学士学位课程中设置了儿童文学单元,而我在香港教育学院最早执教这一门课,算来已跨越十个年头。我的儿童文学研究大都与教学紧密地连在一起,譬如童诗教学、童话教学等。2003年3月,我受邀为教育统筹局做“以研究为基础的小学儿童文学单元教学材料发展计划”,开发一套以儿文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单元教学设计,至今几近三年。这一套单元教学设计共十二个单元,所选教材涵盖图画书、童诗、童话、寓言、散文与少年小说,所有设计分别在香港近十所小学试行。配合这一套单元教学设计,我与教育统筹局合作举办了两次大型的研讨会,邀请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来港演讲。第一次在2004年3月,我们邀请了内地的孙幼军、薛卫民;台湾地区的陈木城、林焕彰。第二次在2005年4月,我们邀请了内地的任溶溶、孙建江;台湾地区的陈卫平。两次研讨会中,我与香港一线教师分别介绍了试行计划的成果。
此外,教育统筹局在2004及2005年两度邀请我策划“儿童文学创作工作坊”,邀请内地及台湾地区的儿童文学作家来港,让香港小学教师分享他们的儿童文学创作心得,他们分别为金波、林芳萍、冰波与林世仁。
此外,作为一位香港儿童文学的研究者,我的兴趣还在香港儿童文学的本土发展上。香港儿童文学发轫于上世纪的四十年代初,战后,儿童文学杂志期刊如《儿童乐园》、《小朋友画报》、《儿童报》,报章副刊如《华侨日报》的“儿童周刊”、“儿童天地”与“青草地”都为香港儿童文学贡献良多。2000年,我获得香港教育学院研究基金资助,开展了“香港儿童文学研究(1981-1997)”的研究计划,检视了《华侨日报》“儿童周刊”及“儿童天地”,探讨发表在这个园地的作品的本土特色。2003年开始,我搜集创刊于六十年代的《儿童报》,并尝试探讨这一份当年同时面向香港及东南亚的儿童杂志的发展状况。在未来的研究中,我的焦点仍在香港的儿童文学的资料整理方面,目的是让有志于香港儿童文学研究的学者有迹可寻,同时希望通过整理资料,让被遗忘了的作家与作品重新浮出,让年轻人重温前辈走过的道路。
除儿童文学的研究与教学外,我还引介内地和台湾及本地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以开拓香港学生的阅读广度。2003年夏天,我搜罗了一批儿童诗,编选了一套儿童诗选集:《飞,只是想飞而已》与《我们旅途上的小白杨》,选收作家有:金波、徐鲁、薛卫民、林焕彰、陈木城、杜荣琛、黄庆云、洛美和韦娅。在引介作品之余,我还为作品撰写导读,著有《童心诗心:儿童诗歌选集导读》,为小学语文教师作些欣赏文学作品的指向。此外,我还尝试创作儿童小说与散文,但碍于研究与教学两项工作,再加上教院日常的行政事务,创作时间很有限,已出版的有《无声的音符》,获得过“新地开心阅读计划”十本好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