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认识论论文

认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认识论论文

认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认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B0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2-8862(1999)02-0006-08

1978年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是在文化大革命以后打破精神枷锁、实现思想解放的理论先导,并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以此为契机,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全力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哲学理论上说,实践标准是从认识论角度提出问题的,因而这一讨论也必然直接推进我国哲学认识论的研究。

一般地说,在哲学史上,传统认识论基本上是围绕着认识的可能性和认识的可靠性的问题而思辨地展开讨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的意义,突出了实践的观点;在认识论领域,强调认识的可能性和认识的可靠性并不是单纯的理论问题,而是实践的问题,从而把它们从思辨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但是,我们过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理解,并没有把握其丰富的内容,更没有抓住其开放性的本质,所谓的认识论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关于主观反映客观、认识依赖实践的重复论述上。更不用说,在唯心主义横行、形而上学猖獗的时期,连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这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也被抛弃了。

真理的实践标准的讨论,不仅恢复了实践对于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权威,而且以此为契机和动力,启动和开创了我国认识论研究的新局面。

因为要探索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机制,就必然促使人们把实践和认识看作是具有结构的动态系统(活动)进行分析研究。这样也就必然涉及主体、客体和中介。现代社会实践和科学认识的革命性发展,又促使人们扬弃了过去传统的实体性思维方式,把视角由实体转向关系。实践与认识作为活动本身都是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而相关联的动态关系结构,而实践和认识的结果则是这种动态关系结构的静态表现。离开了对这种动态关系结构的考察与分析,所谓实践、认识以及它们的结果就只能是一种思辨中的抽象。同时,实践、认识系统中的主体、客体和中介,也只有在它们相互关联的关系中,才能获得相应的规定性。因此,对主体、客体和中介的理解,也不能离开它们相互关联的关系。

不仅实践、认识是由主体和客体通过中介而相关联的关系系统、主体、客体、中介本身也不是单一的实体,而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有结构的关系系统,因而都是具体的。正是具体的主体和具体的客体通过具体的中介相关联而形成具体的实践、认识系统的动态关系结构,并产生相应的实践、认识的结果。而蕴含于这些结果中的实践和“为我性”与“异己性”和认识的真理性与谬误性,其根源和根据,也存在于具体的主体和具体的客体(通过具体的中介)相关联结构的具体状态中(如正相关和逆相关)。毫无疑问,关于实践和认识以及对作为它们的构成因素的主体、客体及中介的结构分析,对于揭示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机制和关于评价实践本身的机制,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但是,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对认识论研究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范围。事实上,通过对实践、认识以及它们的构成因素的结构分析,不仅使原有范畴的含义得以揭示和完成,而且还引进了一系列新的概念。这样就极大地深化和拓广了认识论研究的思维空间。思维空间的深化和拓广,使我们的认识论研究摆脱了过去那种自身孤立状态,而同其他相关学科发生了紧密的联系,如社会历史观、文化学、语言学、人类学、神经心理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等。同这些相关学科的紧密联系,不仅使认识论研究的视野得到了扩大,资料得到了丰富,而且使认识论研究的方法得到了更新。在此基础上,除了一般认识论原理(或所谓元认识论)研究的继续深化外,又陆续开拓了一些新的认识论研究领域,如科学认识论、社会认识论、认识发生论、微观认识论、认识系统论、认识论史等等。至于同认识论研究有关或由认识论研究所派生的课题,更是不断涌现出来。在认识论研究中,这种敢于开拓新领域,提出新课题、运用新方法的局面,在20年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我认为,20年来我国在认识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是应该肯定的。但是,同当今社会实践和科学认识的飞速发展相比,我们的认识论研究还很不相称,还相当滞后,面临着新的挑战,有许多新的课题等待我们去探索、研究。但这也正好为我们进一步开创认识论研究的新局面提供了新的机遇。

在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认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特点。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是人的认识的结果,另一方面又为人的认识的新发展构筑了新的基础,提供了新的前提。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作为认识主体的人获得了强大的认识手段,这就必然极大地增长认识主体的本质力量,强化认识的主体性,并以新的认识手段为中介,不断扩展和深化认识主体的主体性的笼罩范围和渗透层次,从而使认识的对象(客体)域多维度地不断延伸。这意味着认识活动中由于中介手段的根本变化因而主—客体相关联的时—空结构也发生了根本变化,而这种变化又必然积极地影响认识结果的增长速度。在当今由于越来越普遍的电脑家庭化和电脑网络化,认识主体不再是狭隘地域性的经验型个人、而是同普遍的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时代相联系的科技型个人了。老子所谓“不出户、知天下”,在今天我们不能再简单地斥之为唯心主义幻想了。然而,我们的认识论研究还很不适应当今认识的新发展,特别是对当今高科技向认识论提出的挑战,我们还没有从理论上作出与时代相适应的回应。

新的挑战一个接着一个。我们现在又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挑战。人们认为,即将来临的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对知识经济来说,知识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因而在经济中全面提高了知识含量;同时,知识的生产、创造与应用也成为直接的经济产业部门。在生产活动中,知识不同于其他物质性资源,它是这样一种因素,可以普遍地被共同“消化”(应用)都不会损耗、消失;不仅如此,在实际的“消化”(应用)中,由于具体实际的丰富性,原有知识还会因为获得新的信息内容而得以充实、增殖。知识在生产中的“消化”,可以从多方面(如自然资源、劳力、资本等)综合地按照最大经济原则(在现实的条件下)获得经济增长的效益。知识是对象性的,它植根于客观世界,但又不是客观世界自然地生成的;因为知识是客观世界的事物及其关系在人的思维中的存在方式,是人的思维对所知对象的创造性反映,因而它只能在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的展开中由人的思维来生产和创造。在知识经济中,知识既然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那么,知识创新必然成为知识经济的核心。人作为知识经济的主体,必须同时是知识创新的主体。这样,如何将人的潜在的创造能力充分地转化为现实的创造能力,如何有效地发展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以便真正成为知识创新的主体,并不断推进知识的创新,就成了知识经济时代认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由于科学技术和经济力量的迅猛发展,在当代的人与自然界的能动关系中,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强大的主体性效应。在这种效应中,人们获得了极大的福利,生活的水平和质量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在这同时,伴随着主体性效应的产生,也出现了相当普遍的反主体性即异己性效应。这种反主体性的异己性效应又在危及着人类的持续生存和发展。本来,人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而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是依赖于人(通过认识和实践)对自然界的掌握。这种对自然界的依赖与掌握,就是人同自然界之间的双向适应关系。但反主体性的异己性效应却表明人同自然界之间的双面适应关系受到了损害,因而也必然使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损害。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类实践手段不断强化的今天,如何使人对自然界的能动关系扩大主体性效应、缩小乃至避免反主体性的异己性效应的方向发展,使人同自然界之间的双向适应关系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应该是当代认识论研究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我们特别应该对同高科技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当代的实践——认识按照真善美相统一的尺度进行反思,以便为人同自然界之间的和谐的相互适应关系的持续发展、从而也为人类自己的持续与可持续发展,提供认识论的导向。

标签:;  ;  

认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认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