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库木托尔金矿床改变了吉尔吉斯的经济面貌(论文文献综述)
孙乾龙[1](2020)在《东天山雅满苏地区石炭系、二叠系地层厘定及含矿性分析》文中提出雅满苏地区位于东天山觉罗塔格构造带的中段,是古亚洲洋晚古生代洋陆转换的关键部位,广泛出露以石炭系、二叠系为主的火山岩及碎屑沉积岩地层。为厘清该区域晚古生代地层沉积序列,从而为进一步探讨古亚洲洋构造演化并为评价该区域地层矿产资源潜力提供基础地质资料,本文以雅满苏地区石炭系、二叠系为主的共五组地层为研究对象(包括下石炭统阿奇山组、下石炭统雅满苏组、上石炭统梧桐窝子组、中二叠统阿其克布拉克组、中二叠统阿尔巴萨依组),开展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以岩石学、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古生物地层学为主要理论,对上述地层重新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厘定。在此基础上,采集了大量地球化学样品,运用成矿元素富集系数、后期叠加强度和成矿元素变异系数等评价因子及相关评价理论和方法对其开展了地层含矿性的评价工作,综合评定了雅满苏地区地层的成矿潜力。本文取得的成果及认识如下:(1)在地层厘定方面,重新梳理了五组地层,从时代上初步建立了基本地层格架:将前人原定划归土古土布拉克组的阿奇山组和雅满苏组重新厘定,两组地层形成时代分别为早石炭世中期、早石炭世中-晚期;将梧桐窝子组的形成时代限定为晚石炭世早期,将区内原库莱组解体为阿其克布拉克组和阿尔巴萨依组,形成时代由早二叠世界定到中二叠世。(2)在岩性、岩石组合以及构造背景方面,取得认知如下:下石炭统阿奇山组整体为一套海相火山岩建造,形成环境为俯冲的火山岛弧;下石炭统雅满苏组为深海相火山碎屑岩夹正常沉积岩的岩石组合,为碳酸盐岩台地沉积,形成环境为俯冲消减的岛弧;上石炭统梧桐窝子组为一套构造混杂岩,由基质和块体组成,其中基质岩性为一套深海-半深海的碎屑岩沉积,块体岩性主要为辉绿岩、玄武岩和放射虫硅质岩等远洋环境下形成的岩石组合;中二叠统阿其克布拉克组岩石组合为一套陆地边缘相至浅海相的陆源碎屑沉积,形成于碰撞造山作用过程中;中二叠统阿尔巴萨依组为一套基性火山岩组合,形成于伸展断陷盆地。(3)在地层含矿性分析方面:成矿元素富集系数(K)分析结果显示,雅满苏地区各地层中除阿奇山组和阿尔巴萨依组部分元素相对富集以外,其它地层元素大部分相对贫化,低于东天山背景值;成矿元素后期叠加强度(D)以及成矿元素变异系数(Cv)的分析结果表明,Au、Sb、Bi、Ni等元素在各地层中经历的后期叠加作用最强,其成分变化指数最高。(4)在成矿潜力评价方面:结合成矿有利度系数(Ma),对雅满苏地区晚古生代各地层成矿能力的综合评序,雅满苏组、梧桐窝子组及阿奇克布拉克组三套地层优势矿种均较少;阿奇山组和阿尔巴萨依组最优成矿元素较多,是主要赋矿层位,其中优势矿种组合分别为Cr、Zn、Ag、Co和Cr、Ni、Cu、Co;中二叠统阿其克布拉克组仅有Ag元素具一定成矿前景。
乌云[2](2019)在《内蒙古边境地区演变研究 ——以乌拉特地区为主(1911-2014)》文中研究表明内蒙古边境地区演化过程改变了中国内陆边疆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每个时期发挥了不同的历史作用。从北部屏藩到抗战边疆,再成为现代国家的边境,如今又是“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承载着中蒙俄经济走廊重要桥梁的使命,互通世界。本文以民族学为视角、历史学为基础,结合社会学、国际关系学等理论,选择乌拉特地区为主要考察对象,“以小见大”,全面梳理了内蒙古边境地区从边缘到中心、从边疆到边境、再从无国界线到最终确定边界的历史,探究了新的国际格局下中蒙关系的发展演变历程,以期还原真实的边境历史。而这一历史并不仅限于“政治型”的大历史,也关乎不同边境群体的小历史,为人们展现更全面的边疆画卷,是本文最主要的研究意义所在。乌拉特地区历史变迁是近代中国北部边疆历史的一个缩影,体现了国家边界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国际条约下与各国之间一种新的合作共赢。也是中国从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为止的百年文明复兴历程,由弱变强,为打造互联互通的命运共同体而努力的最现实写照。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构成。绪论部分旨在说明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相关概念的界定、研究现状综述、基本史料以及研究方法等。正文部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一,民国时期的内蒙古地区,面对外蒙古宣布独立、中苏交往以及日本侵略战争等不同历史危机与挑战,采取的立场和发挥的历史作用。二,建国初在同盟阵营下的中蒙“蜜月”期,内蒙古边境地区从传统边疆转变为现代边境地区,经历了看似和睦、并伴随了人畜越境、移民涌向边疆等不同的过渡状态。三,中苏关系恶化影响下,随着中蒙两国边境矛盾的加深,内蒙古边境地区又成为主要战备区之一,促进了边界的确定,进一步推动了现代边境制度的形成。四,随着国际格局变化,中蒙开启全面开放时代,双方互设口岸进行对外贸易,内蒙古边境地区又变成全球化视野下的经济合作区域,也成为了不同政治实体和社会文化接触的主要场域。五,进入21世纪,中蒙开启战略伙伴关系,内蒙古边境地区又有了新局面,口岸经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推动边境地区的城镇化,成为了跨界民族的聚居地。结论部分指出,随着“一带一路”的进一步实施,不断巩固和扩大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互利合作,它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打开世界范围内区域合作的新局面。而内蒙古边境地区作为互联互通中国与世界的主要通道和窗口,发挥了桥头堡作用,带来了中蒙两国发展的新机遇。
余学中[3](2016)在《新疆西天山区域航磁重力特征与成矿环境》文中研究指明新疆西天山地区以往地质工作程度较低,近年找矿勘查进展迅猛,亟待进行大地构造环境、区域成矿规律研究。本文以成矿系列理论为指导,通过系统分析西天山地区区域航磁、卫星重力资料,结合典型金属矿床分析,推断厘定了西天山地区不同大地构造单位分布特征及其边界位置,总结了不同大地构造单元金属矿产控矿因素与矿床分布规律,进而指出了其不同的找矿方向,同时对伊犁石炭二叠纪裂谷大地构造性质及分布特征进行了论述与推断。通过区域航磁及重力资料综合研究,明确西天山地区的中天山构造单元南界为那拉提南缘断裂,以那拉提杂岩带与南天山构造单元分界,北界以尼勒克深大断裂为界与北天山分开,西边为伊犁古陆,为零星分布的元古界变质结晶地块与显生宙造山带镶嵌构成。其中那拉提杂岩带属于不同性质的碰撞造山形成,形成西天山最重要的造山型金矿成矿带,找矿潜力巨大。通过区域航磁资料,准确厘定了伊利石炭-二叠纪裂谷的位置及空间分布特征,并明确了其大地构造性质。伊犁石炭纪裂谷属于大陆裂谷,喷出(侵入)岩以中酸性为主,夹杂部分中基性岩浆岩,裂谷的裂开规模是从西往东呈断块状逐渐减小,同时张裂深度也是从西往东呈台阶式变浅。裂谷孕育的铁多金属矿产成矿条件优越,尤其是东段,裂谷相对较浅,温度高,含矿热液在相对较浅部位易形成岩浆型、夕卡岩型和热液型铁多金属矿产,往西随着裂谷逐渐加深,温度渐低,易形成相对低温热液富集型铁矿。尼勒克附近二叠纪陆相中基性火山岩属于发育在伊犁石炭纪裂谷基础上的局部陆相裂谷,构造演化时间短,影响范围有限,主要为寻找与陆相(次)火山岩密切相关的斑岩型、热液型铜矿有利区域。通过区域布格重力资料分析:伊犁古陆对应的高值重力异常区范围清晰,伊犁石炭纪裂谷的西段以及尼勒克县城南边的二叠纪裂谷中西段都叠加在伊犁古陆之上。富含阿希、伊尔曼得等中大型金矿床以及铜、铅锌矿床(点)的吐拉苏火山岩盆地位于伊犁古陆之上,尼勒克县城南边数量众多的铜矿床(点)富集于伊犁古陆之上(中西部),而往东则铜矿床(点)数量少、规模小。据此推测吐拉苏金、铜矿集区以及尼勒克南边数量众多的铜矿床(点)与伊犁古陆关系密切。古陆中富含的金、铜等金属元素在后期构造和岩浆热液活动叠加下,在构造有利部位(吐拉苏火山岩盆地和二叠纪裂谷中西部)富集成大型-超大型金矿床以及数量众多的中小型金、铜等多金属矿床(点)。
林鑫[4](2015)在《东天山荒漠戈壁多元素区域地球化学勘查方法对比解析》文中指出荒漠戈壁覆盖区因其特殊的自然地理景观条件,长期以来是地球化学勘查工作的难点之一。随着国内外一些大型、超大型金属矿床在该类地区相继被发现,人们逐渐将其视为能够发现巨型隐伏矿床的最具潜力地区之一。因此,发展适宜有效的地球化学勘查技术成为研究焦点。为避免风成沙与盐磐层的干扰,前人开发了表层粗粒风化岩屑(-4-+20目)与细粒沉积物(-120目)深穿透地球化学勘查技术。本文以粗粒级区域化探扫面数据和细粒级深穿透地球化学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数据体系(统计参数特征、多元统计及空间变异分析)、地球化学体系(采样介质、制备与分析、质量控制)与地质体系(区域成矿建造模型、遥感ETM+地貌模型、ASTER数字高程模型)对上述两种方法展开对比研究,以发现各自的数据结构特征与空间分布模式,进而建立荒漠戈壁地球化学调查体系、数据处理及地质解译技术。研究主要获得以下认识:(1)风成沙在大于830μm与小于96μm的粒级中所占比例极低,九成以上风成沙集中于120-830μm,其中最为“活跃”的集中于300μm左右(±100μm)。因此粗粒风化岩屑与细粒沉积物不受风成沙物质的干扰,均为指示地质和成矿作用的有效采样介质。此外,两套方法在高灵敏度与高精度多元素分析方法、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下获取的数据质量可靠且可对比。(2)基本统计参数显示多数元素含量(Ag、Co、Cr、Cu、Mn、Mo、Ni、Pb、Sr、Th、W、 Zn、 Al、Ca、Fe、Mg、K与Na)在粗粒风化岩屑与细粒沉积物中并无明显差异。Au、U、Li、 As与Sb在粗粒岩屑中贫化,而在细粒沉积物中富集,Hg呈相反趋势。主成分分析显示两组数据在与金、铀成矿有关的主成分上有明显差异。代表金成矿主成分中粗粒风化岩屑为Au-As-Sb组合,而细粒沉积物为Au-U-Li-As-Sr-Ca组合;代表铀成矿的U-Mo-Na元素组合仅在细粒沉积物出现。这是由于区域化探仅体现了出露的韧性剪切带型与岩浆热液型金矿成矿,除上述信息外,深穿透同时还涵盖了盆地隐伏Au、U成矿信息。空间变异分析显示所有主成分均在近EW向上空间连续性较好,近SN向上连续性较差,这与区域地质高度吻合。总体上细粒沉积物具有更好的空间连续性,易于在荒漠戈壁覆盖区超低密度-低密度地球化学调查中发现异常。(3)与基性-超基性元素有关的、与酸性岩浆岩(主要为花岗岩)风化过程有关的主成分的空间分布模式在两组数据中分别呈现了惊人的相似性,其空间分布模式与区域地质建造、地形地貌特征十分吻合。基性-超基性元素(主要为Co, Cr、Ni、Cu、Fe、Mn、Mg与Zn)和酸性岩浆岩风化过程有关的元素(主要为Th、Pb、W、K与U)在粗粒风化岩屑与细粒沉积物中的高度相似指示这些元素在上述两种介质中地球化学继承的稳定性。(4)与金成矿有关的主成分空间分布模式在两种介质中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在基岩出露和半出露区,这两种介质对韧性剪切带型与岩浆热液型金矿成矿建造所表现的空间分布特征是一致的。而在烟墩-哈密与鄯善泥质平原覆盖区细粒沉积物还捕获了可能在地气与地下水作用下沿隐伏断裂迁移至地表的深部Au矿化信息,形成两处Au的地球化学省。(5)与盆地砂岩型铀矿有关的主成分(U-Mo-Na)仅存在于细粒级沉积物中,并在烟墩-哈密、鄯善与吐鲁番圈定三处U-Mo地球化学省。水成铀矿成矿理论指示深部U矿化信息可在地下水作用下沿断裂迁移至地表被细粒沉积物吸附。由于吐哈盆地为泥质平原,因此无法采集粗粒岩屑样品。(6)统计参数特征、多元统计分析、空间变异特征与分布模式的剖析指示两组数据具有“既相似,又差异”的特征,细粒沉积物具有比粗粒岩屑更为丰富的地质信息。粗粒岩屑主要是继承了基岩原地物理风化产物,而细粒沉积物不仅继承了原地基岩物理和化学风化产物,还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覆盖层下方迁移上来的成矿元素。因此,粗粒岩屑只含有“浅源”基岩风化信息,细粒沉积物则包含了“浅源”基岩风化与“深源”迁移的双重信息。据此本文建立了荒漠戈壁地球化学样品信息量概念模型,细粒级沉积物具有全景观(盆地、山间覆盖区和基岩出露区)的适用性,但在基岩区信息相对要弱一些;而粗粒岩屑仅适用于基岩出露和半出露区,但信息强度大。经典统计学、多元统计学与地质统计学能够进行有效的数据挖掘,区域地质模型、遥感ETM+地貌模型与ASTER数字高程模型的综合运用可以更好地展现化探数据的地质解译。
苏虎[5](2014)在《新疆西天山那拉提一带铁矿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区处于西天山阿吾阿勒-伊什基里克Fe-Cu-Pb-Zn多金属成矿带和那拉提成矿带上,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批划定的以铁矿找矿为重点,兼顾其它矿种的整装勘查区(项目名称:新疆新源县那拉提一带铁矿整装地质勘查)。前人在该地区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对那拉提古地层中的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和花岗岩浆活动等研究方面,而在该地区大面积开展以勘查找矿为目的地质工作较少。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收集该区已有的地、物、化、遥等资料,特别是高精度磁法测量和水系沉积物化探土壤成果,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工作,通过对野外地质路线调查、剖面测制、地面工程等野外工作,获取第一手地质资料的收集,并结合室内样品分析结果,研究总结研究区的地质特征、成矿条件等。在此基础上,以式可布台铁矿、开门得廷铜多金属矿点等为典型矿床(点)展开剖析,从时空分布规律、区域岩浆演化特征、控矿因素与成矿及找矿标志等方面总结出研究区成矿规律。综合运用国内外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研究方面的最新理论,并进行对比研究,结合科学的成矿预测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总结,利用成矿预测的理论与准则,划分成矿远景区2个(那拉提北铁、铜、金成矿远景区和巴音布鲁克铜、金、铁多金属成矿远景区),并在远景区内根据成矿地质条件、矿化、构造规模、矿点分布、物化探异常等找矿靶区划分原则及级别划分标准,圈定出9个找矿靶区(I类2个,II类6个,Ⅲ类1个,其中新发现矿点6处,工程验证2处),为下一步地质找矿工作部署指明了方向。
李晓瑜[6](2013)在《新疆民族装饰艺术审美心理追溯 ——以“金妆文化”及其形式表现为例》文中提出本文以新疆民族装饰艺术中的“金妆文化”现象为思考角度,梳理并试图探讨了形成其民族装饰艺术审美心理所产生的历史及社会文化成因,全文也一直围绕着这样一个问题展开,即形成新疆的民族装饰艺术中的“金妆文化”为何在新疆存在,为何呈现出金装的视觉文化特征。本文从现象的思考入手,第一章梳理了黄金作为自然物质本身到成为承载人类文化载体的过程,黄金被东西方各民族赋予了不同的文化样貌。第二章从新疆的民族装饰艺术中的“金妆文化”表现形式进行视觉上的分析,讨论了黄金对于新疆民族而言,被赋予了怎样的民族文化信息。第三章从早于中原地区的用金和饰金审美传统的新疆的主要金工艺现象进一步讨论了新疆“金妆文化”存在的悠久历史传统,第四章及第五章从民族审美心理学理论分析的方法入手,从形成民族审美心理发生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原始文化的最初民族集体无意识开始,对形成新疆“金妆文化”的“原始密码”进行了线索梳理,然而,形成其民族审美心理最终积淀的还是社会文化系统,新疆的历史文化所具有的诸多特性也最终将用金的审美意识稳固下来,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审美观念中。结语对新疆的用金传统对中原用金及其工艺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讨论,进一步说明了新疆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的中介作用。
陈世平[7](2006)在《新疆哈密地区矿产资源成矿规律及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哈密地区地层分布齐全、沉积建造多样、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变形变质作用明显,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形成了区内多种类型的矿产资源远景区。本区主体属中亚成矿域,是研究大陆成矿作用的典型地区;同时,也是全球古生代多旋回造山带的典型地区之一。哈密地区目前已知矿点和已发现矿床达680多处,基础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有一定的基础,但以往工作侧重于某些区块或某些基础地质问题,对全地区性的成矿规律的综合性研究还较为薄弱,影响到矿产勘查部署与开发的长远规划。为此,开展哈密地区成矿规律的研究,不但有助于深化对成矿作用的认识,而且有助于为地质找矿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哈密地区是新疆对外开放“东出西进”的门户,被称为“欧亚大陆桥”的中哈铁路横贯本区,交通位置上,扼新疆与内地交通的要冲,是新疆乃至全国重要的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和煤炭资源的重要基地,是新疆东部最重要的经济区。因此,开展地区性矿产资源的评价研究,对于地方经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哈密地区各类矿床开展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充分整理、吸收消化前人大量研究成果,运用矿床成矿系列的理论,对哈密地区四维成矿规律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比较系统地阐明了哈密地区的地质构造格局及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划分了成矿区带,对各区带的地质特征、成矿规律进行了总结。结合日常工作,参加编制了哈密地区地质矿产图;在典型矿床研究方面,选择前寒武纪的池西铁铜矿床和天湖铁矿、古生代的葫芦和黄山东等铜镍硫化物矿床、中生代的小红山铁矿和镜儿泉的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等代表性矿床进行了重点调研,其中池西和小红山属于本次工作新发现的矿产地。经过初步评价,池西铁铜矿中铁的最高品位可达62%以上,铜品位最高可达1.7%,Au最高可达5.89g/t;小红山铁矿铁的最高品位可达60%以上。利用Re-Os法测定了葫芦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成矿年龄为283Ma,利用40Ar-39Ar法测定了镜儿泉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成矿年龄为243Ma,丰富了成矿系列与成矿规律的研究,进一步讨论了地壳演化与成矿作用的演化轨迹,建立了重要矿床的区域成矿模式。在成矿规律和成矿系列研究的基础上,对哈密地区的大型矿集区进行了预测评价,提出了进一步勘查与研究的建议,为地区矿产资源规划提供了依据。文中指出,哈密的特征性矿产资源主要是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矿床可以形成于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等不同时代;同时也指出了在中新生代岩浆活动区寻找黑色金属和贵金属矿床以及在前寒武系分布区寻找铁、铜、铅锌矿床的可能性。这些规律及其它成矿规律的揭示丰富了区域成矿学的内容,深化了对于哈密地区成矿规律的理性认识,对该区今后地质矿产勘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戴自希[8](2005)在《20世纪矿产勘查的重大发现》文中研究表明
Roger Ellis,张苺[9](2004)在《中东亚矿产潜力》文中指出
李恩东[10](2003)在《新疆萨瓦亚尔顿(穆龙套型)金矿床物质来源与成矿机制》文中认为萨瓦亚尔顿金矿床是我国90年代金矿地质工作者在新疆西南天山地区寻找穆龙套型金矿床的一个突破。本文通过对新疆萨瓦亚尔顿金矿床的矿石矿物组成、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以及流体包裹体特征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萨瓦亚尔顿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金的赋存状态及成矿流体特征、成矿流体来源,提出了该矿床的成矿机制,取得如下认识: 1.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研究表明,萨瓦亚尔顿金矿床的流体包裹体主要为V+L相和富CO2相包裹体,前者为NaCl—H2O体系,后者主要有LCO2、LCO2+L、VCO2+L、VCO2+LCO2+L相包裹体;并发现极少量含子晶流体包裹体。 2.通过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学研究,表明金矿床的均一温度成矿早阶段为270~320℃,成矿主阶段为170~250℃,成矿晚阶段为110~250℃,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低温成矿作用明显。 3.单个流体包裹体的激光拉曼分析表明,流体包裹体中除含有CO2之外,还含有一定量的N2和CH4。 4.成矿物质来源的复杂性。萨瓦亚尔顿金矿床矿石中微量元素组成、稀土配分模式大都反映了成矿金属物质主要来自赋矿地层本身。金属硫化物的δ 34S=-3.4‰~+2.6‰,西南天山地区下古生界地层中广泛存在各类火山岩可能是该矿床的主要硫源,部分可能有深部物质的参与。矿石中主要脉石矿物石英和菱铁矿中包裹体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为δ D=-72‰~-62‰,δ 18O=-11.6‰~+5.4‰。成矿流体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的地下卤水,并有少量岩浆水的混合。 5.Ar-Ar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萨瓦亚尔顿金矿床的主要成矿时代为印支晚期,210 Ma。 6.对矿石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温度、压力、成分、pH、含盐度等的分析,并系统地进行了矿床形成时的物理化学条件的理论计算,其中包括Eh、pH、fO2、fS2等及金在矿液运移中的搬运形式。指出减压过程或伴生沸腾的减压过程,是矿床形成过程中矿质卸载的基本机制,此外,酸蚀变过程(如绢云母化等)中由于H+的消耗促进了溶液中pH值的升高;含高炭质的围岩,降低了矿液的氧逸度以及含矿热液与地表下渗冷水的混合等诸多因素,则是矿床形成的辅助机制。
二、库木托尔金矿床改变了吉尔吉斯的经济面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库木托尔金矿床改变了吉尔吉斯的经济面貌(论文提纲范文)
(1)东天山雅满苏地区石炭系、二叠系地层厘定及含矿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雅满苏地区石炭系、二叠系地层研究现状 |
1.2.2 雅满苏地区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进展及研究现状 |
1.2.3 地层含矿性评价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完成的工作量 |
1.3.4 技术路线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地层区划 |
2.3 区域矿产资源 |
第3章 地层厘定各论 |
3.1 下石炭统阿奇山组 |
3.1.1 地层分布概况及划分沿革 |
3.1.2 岩石地层 |
3.1.3 地层年代学 |
3.1.4 沉积与构造环境 |
3.2 下石炭统雅满苏组 |
3.2.1 地层分布概况及划分沿革 |
3.2.2 岩石地层 |
3.2.3 地层年代学 |
3.2.4 沉积与构造环境 |
3.3 上石炭统梧桐窝子组 |
3.3.1 地层分布概况及划分沿革 |
3.3.2 岩石地层 |
3.3.3 地层年代学 |
3.3.4 沉积与构造环境 |
3.4 中二叠统阿其克布拉克组 |
3.4.1 地层分布概况及划分沿革 |
3.4.2 岩石地层 |
3.4.3 地层年代学 |
3.4.4 沉积与构造环境 |
3.5 中二叠统阿尔巴萨依组 |
3.5.1 地层分布概况及划分沿革 |
3.5.2 岩石地层 |
3.5.3 地层年代学 |
3.5.4 沉积与构造环境 |
3.6 石炭纪-二叠纪雅满苏地区大地构造演化 |
第4章 地层含矿性分析 |
4.1 样品采集、测试和数据处理 |
4.1.1 样品采集与测试 |
4.1.2 数据处理原则和依据 |
4.2 地层含矿性分析与评价 |
4.2.1 成矿元素的相对富集与贫化 |
4.2.2 成矿元素的后期叠加强度 |
4.2.3 成矿元素的变化性 |
4.2.4 成矿有利度系数 |
4.2.5 综合评序 |
第5章 结论 |
5.1 取得的成果及认识 |
5.2 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内蒙古边境地区演变研究 ——以乌拉特地区为主(1911-2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相关研究概念界定 |
(一)边疆、边境与边界的概念界定 |
(二)边疆与边境的地理范围 |
(三)国际关系与边界意识 |
(四)时间范围的确定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一)关于中国北部边疆研究 |
(二)国内、外关于边疆、边界、边境的研究 |
(三)国际关系研究 |
(四)乌拉特相关研究 |
四、基本史料 |
(一)民国时期史料 |
(二)建国以后的史料 |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内蒙古地区(1911—1949) |
第一节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内蒙古地区 |
一、清朝的覆亡与“外蒙古独立” |
二、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内蒙古地区 |
三、民国前期的乌拉特草原与中苏交通 |
第二节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内蒙古地区 |
一、南京政府的边疆政策 |
二、成为抗战前线的内蒙古地区 |
第二章 同盟阵营下的和睦边境(1949—1962) |
第一节 同志加兄弟般的和睦边境 |
一、友谊边境 |
二、中蒙边界条约的签订 |
第二节 边境轶事 |
一、借境放牧 |
二、越境事件 |
第三节 建国初的边疆移民 |
一、边疆移民 |
二、知识青年支援边境地区 |
第三章 对立时期的中蒙边境(1963—1989) |
第一节 中苏关系与中蒙边境 |
一、中苏关系的恶化 |
二、中蒙边界的最终确定 |
第二节 中蒙边境线上的乌拉特中旗 |
一、中蒙冷淡时期的边境 |
二、乌拉特中旗境内的边界线 |
第三节 生产建设兵团与边防 |
一、巴彦淖尔盟生产建设兵团的建立 |
二、生产建设兵团与边防 |
第四节 边境检查制度的雏形 |
一、民兵组织 |
二、武装放牧点和堵卡站 |
三、“净化边境” |
四、会晤站 |
第四章 全面开放的中蒙边境(1990—2004) |
第一节 内蒙古边境口岸发展 |
一、内蒙古边境口岸发展概况 |
二、甘其毛都口岸发展现状 |
三、口岸与园区一体化模式 |
第二节 口岸与边境社区的联系——以图古日格嘎查为例 |
一、边境社区——图古日格嘎查 |
二、口岸建设中当地牧民的生活变迁 |
第五章 战略伙伴时期的中蒙边境(2005—2014) |
第一节 中蒙关系演变与对外贸易发展 |
一、中蒙关系及其演变 |
二、中蒙对外贸易 |
第二节 乌拉特中旗边境地区的新格局 |
一、口岸贸易发展对乌拉特中旗经济的影响 |
二、边境城镇化的驱动因素 |
三、新兴口岸城市——甘其毛都镇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致谢 |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新疆西天山区域航磁重力特征与成矿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现状 |
1.1.1 区域地质构造研究现状与问题 |
1.1.2 西天山大陆动力学研究现状和问题 |
1.1.3 西天山矿产勘查研究现状和问题 |
1.2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5 主要研究成果 |
2 西天山地区地质矿产特征 |
2.1 地层 |
2.1.1 前南华系 |
2.1.2 南华-震旦系 |
2.1.3 下古生界 |
2.1.4 上古生界 |
2.1.5 中-新生界 |
2.2 岩浆岩 |
2.2.1 火山岩 |
2.2.2 侵入岩 |
2.3 构造 |
2.3.1 构造单元划分 |
2.3.2 断裂构造 |
2.4 矿产 |
2.4.1 主要成矿带 |
2.4.2 主要矿产类型及分布特征 |
2.4.3 典型矿床 |
2.5 岩矿石物性特征 |
2.5.1 岩矿石磁性特征 |
2.5.2 岩矿石密度特征 |
2.6 地球化学异常 |
2.6.1 阿拉套Sn、W、Cu、Au异常带 |
2.6.2 依连哈比尔尕Au、Cu、Ni异常带 |
2.6.3 赛里木湖Cu、Au、Mo、Zn、Ag异常带 |
2.6.4 博罗科努Au、Cu、Mo、Pb、Zn异常带 |
2.6.5 阿吾拉勒一伊什基里克Cu、Pb、Zn、Au异常带 |
2.6.6 那拉提Cu、Ni、Au、W、Sn异常带 |
2.6.7 哈尔克—巴伦台Au、Cu、Pb、Sn异常带 |
2.6.8 南天山黑英山Sb、Hg、Cu、Au异常带 |
2.7 构造演化 |
2.7.1 前寒武纪古陆形成 |
2.7.2 古生代洋-陆俯冲增生 |
2.7.3 晚古生代陆-陆碰撞造山 |
2.7.4 伊犁石炭-二叠纪裂谷张开及闭合 |
2.7.5 中-新生代陆内成盆 |
3 区域航磁场特征 |
3.1 编图范围及资料概况 |
3.2 编图方法及技术参数 |
3.2.1 编图方法 |
3.2.2 主要技术参数 |
3.3 航磁反映的地质构造特征 |
3.3.1 重点磁场分区分析 |
3.3.2 航磁反映的构造特征 |
3.3.3 航磁反映的岩性特征 |
3.4 航磁与金属矿产的关系 |
3.4.1 航磁反映的海相火山岩型铁矿特征 |
3.4.2 航磁反映的陆相火山岩型铜矿特征 |
3.4.3 航磁反映的造山带型金矿特征 |
4 区域重力场特征 |
4.1 编图范围及资料概况 |
4.1.1 重力数据来源 |
4.1.2 重力资料精度评价 |
4.2 编图方法及技术参数 |
4.2.1 数据预处理流程 |
4.2.2 地形改正方法 |
4.2.3 中间层改正方法 |
4.3 重力场反映的地质构造特征 |
4.3.1 重力场分区解释 |
4.3.2 重力反映的构造特征 |
4.4 星布格重力与金属矿产的关系 |
4.4.1 星布格重力反映的金矿特征 |
4.4.2 星布格重力反映的陆相火山岩型铜矿特征 |
4.4.3 星布格重力反映的海相火山岩型铁矿特征 |
5 区域成矿环境 |
5.1 元古宙边缘裂陷盆地铅锌成矿系统 |
5.2 古生代洋-陆俯冲岛弧金铜铅锌成矿系统 |
5.2.1 乌兹别克斯坦Kalmakyr金铜矿床 |
5.2.2 中国新疆哈勒尕提铜矿床 |
5.3 晚古生代陆-陆碰撞造山金铅锌成矿系统 |
5.4 伊犁石炭纪裂谷海相火山岩型铁多金属矿床 |
5.4.1 备战铁矿 |
5.4.2 松湖铁矿 |
5.4.3 式可布台铁矿 |
6 找矿方向 |
6.1 找矿方向 |
6.1.1 造山型金矿床与找矿 |
6.1.2 浅层低温热液型金矿床与找矿 |
6.1.3 伊犁石炭纪裂谷铁多金属成矿与找矿 |
6.1.4 陆相火山岩型铜矿与找矿 |
6.1.5 古生代洋-陆俯冲岛弧金铜铅锌成矿与找矿 |
6.2 矿产预测 |
6.2.1 金矿 |
6.2.2 铁多金属 |
6.2.3 铜矿 |
6.2.4 金铜铅锌矿 |
6.3 结论 |
7 结论 |
8 致谢 |
9 个人简历 |
(4)东天山荒漠戈壁多元素区域地球化学勘查方法对比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荒漠戈壁区域地球化学勘查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与成矿 |
第一节 地层 |
第二节 区域构造 |
第三节 岩浆岩 |
第四节 构造演化与成矿 |
第五节 成矿建造与典型矿床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荒漠戈壁覆盖区特征 |
第一节 荒漠戈壁自然地理 |
第二节 Landsat ETM+遥感地貌模型 |
第三节 ASTER数字高程模型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东天山区域地球化学勘查 |
第一节 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 |
第二节 深穿透地球化学调查与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区域地球化学数据特征 |
第一节 数据预处理 |
第二节 统计分布概述 |
第三节 多元统计特征 |
第四节 空间结构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区域地球化学空间分布模式 |
第一节 基性-超基性元素 |
第二节 酸性岩浆岩风化 |
第三节 金成矿作用 |
第四节 盆地隐伏铀成矿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荒漠戈壁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讨论 |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旳学术论文 |
(5)新疆西天山那拉提一带铁矿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研究现状 |
1.2.1 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西天山那拉提一带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
1.3.1 研究区简介 |
1.3.2 研究目的 |
1.3.3 研究内容 |
1.3.4 完成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矿产概况 |
2.1 成矿地质背景 |
2.1.1 大地构造特征 |
2.1.2 地层 |
2.1.3 构造 |
2.1.4 岩浆岩 |
2.1.5 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
2.2 区域矿产特征 |
2.3 区域地球物理化学特征 |
2.3.1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3.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3.3 遥感 |
第3章 典型矿床研究 |
3.1 式可布台铁矿 |
3.1.1 式可布台铁矿简介 |
3.1.2 矿区地质概况 |
3.2 开门得廷铜多金属矿点 |
3.2.1 矿区地质特征 |
3.2.2 矿床地质特征 |
3.2.3 化探异常特征 |
3.2.4 远景评价 |
第4章 成矿规律研究 |
4.1 研究区时空分布规律 |
4.2 研究区岩浆演化特征 |
4.2.1 阿吾拉勒-伊什基里克裂谷带地球化学特征 |
4.2.2 那拉提-红柳河缝合带地球化学特征 |
4.3 控矿因素与成矿 |
4.4 找矿标志 |
第5章 研究区铁矿综合信息研究 |
5.1 研究区内矿(化)点特征 |
5.2 研究区地球物理特征 |
5.2.1 1:5 万航磁异常特征 |
5.2.2 地面高精度磁测异常特征 |
5.3 研究区地球化学特征 |
5.3.1 概况 |
5.3.2 组合异常分布特征 |
5.3.3 聚类分析 |
5.3.4 元素组合规律 |
5.4 研究区综合信息提取 |
第6章 成矿远景区划分及靶区优选 |
6.1 成矿远景区划分及特征 |
6.2 靶区的圈定 |
6.2.1 找矿靶区划分原则 |
6.2.2 找矿靶区级别及编号 |
6.2.3 找矿靶区划分 |
6.2.4 重点靶区简介 |
6.2.5 靶区内已发现矿点地质特征 |
第7章 结论 |
7.1 主要成果 |
7.2 下一步工作建议 |
论文图版 |
图版说明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参与编写着作及获得奖项 |
致谢 |
(6)新疆民族装饰艺术审美心理追溯 ——以“金妆文化”及其形式表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选题缘起 |
1 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金饰文化 |
2 新疆古代的金饰文化及其本选题的提出 |
3 涉及本选题的几个问题及选题研究成果综述 |
4 选题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1 黄金的文化概述 |
1.1 人类所认识的黄金 |
1.1.1 作为物质存在的黄金 |
1.1.2 人类最早对黄金的认识和使用 |
1.2 作为神圣宗教文化存在的黄金工艺美术 |
1.2.1 以光为美的原始思维 |
1.2.2 以神圣宗教存在的黄金工艺美术 |
1.3 金器在中国古代的发展 |
2 新疆民族装饰艺术中的“金妆文化”形式表现 |
2.1 视觉呈现效果 |
2.1.1 鲜艳明亮的纯色系 |
2.1.2 炫目闪耀的金色 |
2.2 闪光材质的喜好 |
2.2.1 黄金首饰的情结 |
2.2.2 金光熠熠的日用铜器 |
2.3 饰金的审美习俗 |
2.3.1 服饰的饰金 |
2.3.2 生活用品的饰金 |
3 新疆古代的用金工艺 |
3.1 织物的用金工艺 |
3.1.1 新疆古代的织物织金工艺 |
3.1.2 新疆古代的织物印金工艺 |
3.2 金器细金工艺 |
3.2.1 新疆古代的镶嵌、掐丝金珠工艺 |
3.2.2 新疆古代的其他细金工艺 |
4 “金妆文化”审美心理的发生 |
4.1 “干燥”的视觉审美心理 |
4.1.1 地理生态环境 |
4.1.2 自然气候下的地域视觉呈现 |
4.2 “厚土藏金”的用金审美经验 |
4.2.1 产金盛地 |
4.2.2 用金经验 |
4.3 “金色之光”的宗教神圣审美心理 |
4.3.1 原始自然宗教中对太阳的崇拜 |
4.3.2 原始岩画中的太阳崇拜 |
5 “金妆文化”审美心理的文化形成 |
5.1 早期的草原游牧黄金崇拜 |
5.1.1 早期草原文化的尚金传统 |
5.1.2 新疆古代的“黄金”塞人 |
5.2 东西方商业贸易往来的文化汇聚 |
5.2.1 商业文化与黄金 |
5.2.2 中亚、西亚的金属手工艺影响 |
5.3 “英雄文化”的民族精神和性格 |
5.3.1 英雄神话和英雄史诗的传统 |
5.3.2 英雄文化的力量之“金” |
结语 |
1 作为历史文化的必然而存在于新疆民族的装饰艺术“金妆文化”审美心理 |
2 新疆民族的用金传统及其金工艺对中原的影响 |
插图出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新疆哈密地区矿产资源成矿规律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言 |
第一节 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的主要成果 |
第二节 哈密地区自然地理及经济条件 |
第三节 哈密地区地质勘查程度 |
第四节 哈密矿产资源开发简史及现状 |
第五节 哈密地质勘查与矿业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第一节 区域地质特征 |
第二节 区域构造 |
第三节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第四节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第三章 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矿床类型的探讨 |
第一节 哈密地区矿产资源基本特征 |
第二节 矿床类型及其基本特征 |
第四章 新发现矿床(点)的初步研究 |
第一节 池西铁铜矿 |
第二节 小红山铁矿 |
第三节 红岭镍矿 |
第五章 区域成矿规律与矿床成矿系列 |
第一节 矿产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 |
第二节 矿床成矿系列 |
第三节 哈密地区成矿控制条件及成矿的基本规律 |
第六章重要矿床成矿类型的区域成矿模式及典型矿床 |
第一节 前寒武纪与海相火山作用有关的铁-铜多金属矿床区域成矿模式 |
第二节 海西期与镁铁-超镁铁岩有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区域成矿模式 |
第三节 海西期与火山作用有关的铁铜矿床区域成矿模式 |
第四节 印支期与陆内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有色、稀有金属区域成矿模式 |
第七章 哈密地区大型矿集区的预测评价研究 |
第一节 额仁山—淖毛湖北山铁、铜、金矿集区 |
第二节 纸房—麦钦乌拉铜金汞矿集区 |
第三节 吐-哈盆地中新生代铀矿集区 |
第四节 土屋—赤湖铜、钼矿集区 |
第五节 黄山-镜儿泉铜镍钼金矿集区 |
第六节 雅满苏-天湖铁钛铜镍矿集区 |
第七节 铁岭—沙垄铁、铜、铅锌、金、银矿集区 |
第八节 玉西—大水铁、铜、铂族元素矿集区 |
第八章 矿产资源规划与开发建议 |
引言 |
第一节 矿产资源规划 |
第二节 矿产资源开发建议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20世纪矿产勘查的重大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一、能源矿产勘查成果显着 |
二、金属矿产勘查发现令人瞩目 |
三、非金属矿产的勘查、开发出现了空前的热潮 |
(9)中东亚矿产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存清单 |
二、各国分论 |
1.中国 |
2.哈萨克斯坦 |
3.吉尔吉斯斯坦 |
4.老挝 |
5.蒙古 |
6.塔吉克斯坦 |
7.乌兹别克斯坦 |
8.越南 |
(10)新疆萨瓦亚尔顿(穆龙套型)金矿床物质来源与成矿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第二节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成矿地质背景 |
第一节 地层 |
第二节 构造 |
第三节 岩浆活动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一节 矿化产出特征及规模 |
第二节 矿物组成 |
第三节 矿石的结构构造 |
第四节 矿石类型 |
第五节 围岩蚀变 |
第六节 金的赋存状态 |
第七节 成矿阶段 |
第四章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一节 赋矿地层的年代 |
第二节 成矿时代 |
第五章 成矿流体流体地球化学研究 |
第一节 流体包裹体类型及特征 |
第二节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学 |
第三节 流体包裹体的成分 |
第四节 金的迁移与沉淀机理 |
第六章 成矿模式 |
第一节 萨瓦亚尔顿金矿床与穆龙套型金矿床的异同性 |
第二节 成矿分析 |
第三节 成矿模式 |
参考文献 |
四、库木托尔金矿床改变了吉尔吉斯的经济面貌(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天山雅满苏地区石炭系、二叠系地层厘定及含矿性分析[D]. 孙乾龙. 新疆大学, 2020(07)
- [2]内蒙古边境地区演变研究 ——以乌拉特地区为主(1911-2014)[D]. 乌云. 内蒙古大学, 2019(05)
- [3]新疆西天山区域航磁重力特征与成矿环境[D]. 余学中.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5)
- [4]东天山荒漠戈壁多元素区域地球化学勘查方法对比解析[D]. 林鑫.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5(08)
- [5]新疆西天山那拉提一带铁矿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研究[D]. 苏虎. 新疆大学, 2014(02)
- [6]新疆民族装饰艺术审美心理追溯 ——以“金妆文化”及其形式表现为例[D]. 李晓瑜. 中央美术学院, 2013(07)
- [7]新疆哈密地区矿产资源成矿规律及评价研究[D]. 陈世平.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6(02)
- [8]20世纪矿产勘查的重大发现[J]. 戴自希. 国土资源情报, 2005(03)
- [9]中东亚矿产潜力[J]. Roger Ellis,张苺. 国土资源情报, 2004(06)
- [10]新疆萨瓦亚尔顿(穆龙套型)金矿床物质来源与成矿机制[D]. 李恩东.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