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成像对脑梗塞的临床诊断分析论文_王晓宇

辽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三病房 111000

摘要:目的:分析核磁共振成像对脑梗塞的临床诊断。方法:选取某医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间收治50例脑梗塞患者进行实验研究,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查并与临床资料进行比对,分析其诊断结果。结果:核磁共振成像检测:完全前循环梗死情形15(18)例,腔隙性梗死情形10(12)例,部分前循环梗死情形8(12)例,后循环梗死情形5(8)例,诊断正确率为76%,不同分型患者正确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利用核磁成像诊断脑梗塞准确率较高,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值得应用推广。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临床诊断;脑梗塞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导致脑梗塞的发病人数逐年递增。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诊断的手段并进行积极的治疗,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动脉堵塞后出现相应部分的脑组织损坏,可伴发出血称为脑梗塞。栓塞或血栓形成是主要的发病机制,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1]。糖尿病、高血压等都是脑梗塞的致病因素,如果患者存在肥胖症或家族遗传史,也会增大疾病的发生率。疾病严重者会引发脑组织损伤,导致患者出现神经性功能障碍。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脑梗塞临床效果较好,现有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某医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间收治50例脑梗塞患者进行实验研究,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64.23+8.45)岁。所有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脑梗塞临床诊断标准;(2)精神意识均正常;(3)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患者患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2)患者依从性差,不配合诊断;(3)患者精神意识不清晰。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检查和诊治,然后给予核磁共振诊断,主要检查患者的病灶部位、范围及特点,使患者全程保持仰卧位,进行核磁共振全身扫描。在头颅线圈的辅助下进行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DW1系列及T1W1、T2WI扫描,设定扫描参数:FSE序列:T1W1、T2WI,25ms:TE,200-2500ms:T2WITR,18cm×18cm:FOV,797×257为矩阵,保持0.5mm的间距,2.5mm的层厚。其中对于缺血性脑梗死、脑干和小脑梗死、静脉窦血栓利用T1、T2和Flair可以得到直观清晰的图像,同时发病2h内的病灶范围可以利用弥散加权成像进行确定,对脑干、皮质下的小梗死灶都能够清晰的显示,在检测过程中与表观弥散数据联合应用。然后根据临床资料对核磁共振成像进行比对,分析。核磁共振仪选择美国GE公司生产的3.0T扫描仪。

1.4统计学处理

计数的资料数据用(%)率表示,同时采用 t检测,计量平均数资料用±标准差(x±s)表示,其次采用χ2检验不良反应发生率,P<0.05。最后使用统计学SPSS21.0的软件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

表1.核磁共振成像结果准确率对比(n/%)

2结果

2.1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结果准确率对比

完全前循环梗死情形15(18)例,腔隙性梗死情形10(12)例,部分前循环梗死情形8(12)例,后循环梗死情形5(8)例,诊断正确率为76%,不同分型患者正确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脑梗塞具有发病急、病情严重的特点,患者经常在睡梦或者相对安静的环境发病,局部血栓的形成是主要致病因素,短暂性脑缺血是发病早期的主要临床症状[2]。患者首次发病后病情将会在很短时间内达到峰值,病情严重者会出现意识障碍。由血栓引发的脑梗死是脑梗死的常见的病症,通常伴随无症状脑梗死、栓塞性脑梗死等并发症,如果患者出现精神意识障碍或沟通障碍,应该及时诊断,因为很有可能是脑栓塞的临床病症[3]。在治疗脑梗塞的过程中,临床通常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给患者营造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保证患者的卧床时间,保证患者呼吸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治疗,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应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采用脱水剂进行脱水,提升患者脑部血液循环,积极分析探索患者的致病因素,积极的给予预防和治疗,护理人员积极的对患者实行心理疏导,完善其预后。

一般情况下,脑梗塞病症的主要诊断方式是CT诊断技术,目前取得一定的诊断效果,但是现阶段的CT诊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在诊断脑梗塞的过程中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也慢慢被应用。对比于传统的CT诊断方式,核磁共振成像更清晰,并且能够详细的观察患者的病灶位置,具有较高的准确度,诊断脑梗塞发病初期灵敏度更高,可有效减少漏诊、误诊的情况发生,为患者后续治疗和康复提供前提[4]。

本次实验研究中,核磁共振成像检测:完全前循环梗死情形15(18)例,腔隙性梗死情形10(12)例,部分前循环梗死情形8(12)例,后循环梗死情形5(8)例,诊断正确率为76%,不同分型患者正确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图像能够清晰显示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区别,诊断效果较好,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而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临床利用核磁成像诊断脑梗塞准确率较高,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普光宏.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塞的诊断价值 [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2014,(10):35-36.

[2]王红.皮质下脑梗塞运动康复及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多模态神经影像学研究 [D].天津医科大学,2012.

[3]宋维良.小脑梗塞10误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24(7):3952-3953.

[4]王艳玲.脑梗塞采用核磁共振诊断的临床价值[J].医药前沿,2017,7(16):210-211.

论文作者:王晓宇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7

标签:;  ;  ;  ;  ;  ;  ;  ;  

核磁共振成像对脑梗塞的临床诊断分析论文_王晓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