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前言和初中二年级第一课教学意见_法律论文

新教材前言和初中二年级第一课教学意见_法律论文

初二新教材前言和第一课的教学意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一课论文,新教材论文,意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前言和第一课在全书中的地位

前言着重阐述公民生活与法律、国家治理与法律的关系和青少年学习法律常识的重要意义,在整个法律常识的起点课。上好“前言”课,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法律常识的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系甚大。

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但什么是法律,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在学习以后各课的内容之前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第一课是法律常识教育的开篇课,在整个法律常识教学中起着奠基的作用。

二、基本知识、观点

前言

1.法律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

2.国家实施各项职责,称之为国家的治理,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

3.青少年学习法律常识具有重要意义。

4.依法治国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

第一课

1.法律是按照统治阶级的要求,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则。

2.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4.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的阶级本质相同,指导思想相同,任务和目标相同。

5.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相辅相成,二者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互相补充。

6.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不能互相代替,人们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有着严格的区别。

7.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有助于人们自觉做到守法、护法。

三、教学提纲

前言

一、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

1.法律伴随着每个公民渡过其一生

2.生活中处处有法律

二、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

1.国家实施各项职责,称之为国家的治理

2.如果没有法律,国家承担的各项职责难以实施

三、青少年学习法律常识具有重要意义

1.是依法律己的需要

2.是依法办事的需要

3.是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需要

4.是承担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历史重任的需要

第一课 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

一、什么是法律

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则

(1)国家制定或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形式

①国家制定法律的含义

②国家认可法律的含义

(2)规定权利与义务是法律的一个重要特点

2.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

(1)国家强制力的含义

(2)为什么只有以国家强制力作后盾,法律才能得以实施

①只有依靠国家强制力作后盾,才能迫使被统治阶级遵循、服从法律

②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各种关系,制裁违法犯罪分子,法律需要国家强制力来保障

③为了使法定的权利与义务得到实现和履行,也需要国家强制力作后盾

3.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

(1)法律为什么会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2)在我国,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主要表现

4.法律的含义

二、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联系

1.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主要相同点

(1)阶级本质相同

(2)指导思想相同

(3)任务和目标相同

2.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相辅相成

(1)我国法律体现道德并维护社会主义道德

(2)社会主义道德补充着我国法律的不足,支持、促进法律的贯彻实施

3.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有助于人们自觉做到守法、护法

(1)道德水平提高了,就能更自觉地守法

(2)道德水平提高了,就能从行动和道义上支持与维护法律

(3)既要懂得法律与道德的相同点,又要了解二者的区别

四、重点和难点分析

前言重点和难点分析

“青少年学习法律常识的重要意义”是前言的教学重点。前言是学习法律常识的动员课,只有让学生懂得学习的重要意义,从依法律己,依法办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承担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历史重任的需要的高度来认识,才能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为学好法律常识打下基础。

“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是前言的教学难点。由于学生初次学习法律常识,一下子接触“国家治理”、“职责”等抽象的概念和“刑法”、“刑罚”等法律概念,会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而教师又不能对此讲得太多,这就增加了教学难度。

第一课重点和难点分析

第一框“什么是法律”是第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因为第一课主要通过讲述什么是法律,法律和道德的联系等内容,使学生在学习我国法律的作用及公民的权利、义务等具体内容前,对什么是法律以及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有一个初步了解。而弄懂什么是法律,则是依法律己、依法办事、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学习法律常识的基础。

本框内容比较抽象,学习第一次接触“统治阶级”、“阶级意志”、“国家强制力”、“法律”等概念,因此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上述概念是教学上的一个难题。由于学生是抱着极大的兴趣学习一门新课程的,而如果一开头就不能深入浅出地讲清上述概念,将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怎样讲清一些抽象的教学内容,从而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是教学上值得十分重视的问题。

五、教学建设

前言的教学建议

前言着重阐述公民生活与法律、国家治理与法律的关系和青少年学习法律常识的重要意义三个问题。

关于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一般来说学生对此不会太难理解,但对法律与公民生活的关系密切到什么程度却了解不多,特别是与青少年生活有什么关系更是思考得比较少。因此,教学时除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材料外,还可启发学生举出身边的例子予以说明,以加深对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的理解。

关于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教材在讲什么是治理时,所列内容均为国家职能的组成部分,但“国家职能”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好理解,故用了“职责”一词。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教师可结合当地实际就某些内容加以发挥,还可以举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如依法进行交通管理,处罚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保证现代化交通的畅通等。

关于青少年学习法律常识的重要意义,教师讲课时一定要紧扣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性这个中心。

前言课属学习动员课,建议采用讨论和讲解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为增强前言课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最好在课前召开小型座谈会或与学生个别谈话,了解他们过去接受过哪些法律教育,对学习法律常识有些什么想法,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第一课的教学建议

教师在讲授第一框《什么是法律》时要注意讲清:

1.教材在谈到创制法律的两种形式时首次出现“统治阶级”的概念。对什么是“统治阶级”,可在教材指出的即“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基础上,作些简要的解释。例如,在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他们制定或认可的法律当然是反映他们的阶级意志,为巩固他们的统治服务;在社会主义中国,由人民掌握国家政权,我国制定或认可的法律当然是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服务的。

2.国家制定法律的含义。关键是讲清“立法机关”和“立法程序”两个概念。“立法机关”,在我国主要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立法程序”,根据宪法、法律的有关规定和立法实践,我国的立法程序一般经过:法律议案(草案)的提出、草案的审议、草案的通过、法律的公布四个环节。重要的法律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如《宪法》、《刑法》、《婚姻法》、《民法通则》等,其他一般性法律由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如《仲裁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3.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法律与其他行为规则的最根本区别,也是法律最主要的特征。该问题有两个小栏目,一是列宁的语录。列宁强调的是国家强制力的重要性,他所说的法权,可以理解为法律权力或法律。二是“议一议”,也是要求学生理解国家强制力的重要性。教材用楷体字列举了一个案例,教师可再选择一些典型案例加以说明。

4.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法律虽然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但一经制定,不但要依靠国家强制力迫使被统治阶级遵循与服从,而且对统治阶级的成员也有约束力,需要用法律来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制裁统治阶级中的违法犯罪分子,这样法律就对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而其他行为规则就不具有这个特征。

第一框新知识比较多,可主要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

教师在讲授第二框《社会主义法律与道德的联系》时要注意讲清:

1.道德的阶级本质。关于法律的阶级本质,上一框题已经讲到,在此应着重说明的是道德的阶级本质。从根本上来说,各个阶级的道德规范,都是他们从阶级斗争的利益出发来概括当时社会的道德关系和道德生活的,任何一个阶级取得统治之后,总是把社会成员的行为,引导到本阶级需要的社会秩序范围来。社会主义道德也不例外,它和社会主义法律一样,都是工人阶级及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只不过法律是国家通过立法机关制定,由国家强制力保证的,而道德则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社会舆论中,是靠社会舆论的力量予以维持的。

2.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以及认识这种区别的重要性。(1)二者的实现手段不同。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道德则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信念来维持的。后者虽然也是一种强制力量,但它是一种舆论的强制力,它同作为国家的强制力,即有组织有系统的国家强制力有原则的区别。(2)二者的调整范围不同。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律要广泛得多,所以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并不完全一致,有严格的区别。如果把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当成道德义务,就会导致放纵违法犯罪;反过来如果把道德义务看成是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就会造成冤假错案的发生。

第二框有些内容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基本明白,有些内容则要通过议论和老师的讲解才能弄懂。因此可采用读、议、讲的教学方法,教师着重讲解学生在读、议中存在的疑问,讲教材的难点。

标签:;  ;  ;  ;  

新教材前言和初中二年级第一课教学意见_法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