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通州实验中学
摘要:随着基础物理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教育的提出,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充分激活课堂教学氛围呢?为此,笔者深入、认真学习了新课标的相关资料,结合当代学生实际情况,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得出了一套较好的教学策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物理教育;方法;教学
一、挖掘新教材的亮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八年级学生刚接触物理感觉非常新鲜,对学好物理也十分渴望,但是当他们进入课程学习后,能否保持浓厚的兴趣,是他们能否学好物理的关键。新教材图文并茂、形式新颖、内容生动活泼切合了学生的心理实际,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只要教师能够重视新教材,发挥新教材的优势,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就能比较容易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我们应因势利导,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那些具有现代气息、形象直观、色彩鲜艳的插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让学生感受到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这样学生对课本内容的印象深了,对物理就有了感情。其次师生齐动手,发挥物理实验优势。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分组实验、课外小实险较原教材多很多。认真做好这些实验,既能清楚地引入概念,顺利地得出规律,启发引导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控制教师的"讲",让学生充分地"议"
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教师要明确自己的位置,别剥夺孩子的权力,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
课堂要实现高效,老师必须讲得少,一节课老师最多只能讲20分钟,让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质疑、交流、讨论,教师仅仅起点拨作用。在课堂上能让学生观察的就让学生多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就让学生多思考;能让学生回答的就让学生多回答,学生回答不上来时,教师要善用"眼神"、"手势"、"语言"等给予鼓励,对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要恰当引导,采取铺垫式、递进式,让学生顺利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的引导要"少而精"、"适可而止",决不能经不起课堂"沉默"而转换问题,更不能取代学生回答而"越俎代庖",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通过师生平等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总之,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有老师的"帮助",我一定能完成"任务"。这样"课堂"一旦成了学生的"舞台","高效课堂"也就有了动力的源泉。
三、多问细读,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能力
课本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学好物理的核心问题是掌握课本中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但是,许多学生却错误地认为能熟练地记住定律、概念、公式等就等于掌握了课本知识,反而不重视阅读课本,把主要精力花费在大量的资科和参考书上,缺乏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灵活运用,导致一看就会,但一做就错,这样的学习是极其有害的。教学中只有及时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多质疑、多释疑,才能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也才能得以稳步提高。阅读课本,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形式思维的重要手段。
3.1课前阅读,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包含哪些知识点以及这些知识点是如何总结出来的,同时找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以便学生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时更能有的放矢,集中精力突破重点、攻克难点。为了帮助学生课前阅读,教师可根椐教学内容,列出阅读提纲。如:①什么叫惯性?②哪些物体具有惯性?③惯性跟什么因素有关?④惯性与惯性定律有什么区别?⑤静止物体的惯性和运动物体的惯性各有什么异同?⑥同一物体是静止时惯性大还是运动时惯性大等等。
3.2课堂阅读,针对西藏地区的学生,汉语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教师在讲解前,要让学生熟读下本节的重点内容,再通过教师讲解,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消化所学的内容,不轻易放过一个疑点,并对重要内容及关键字、词、句、段落等用符号标记,只有抓住关键,才能深刻理解和准确掌握所学知识,如阅读"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要抓住"一切物体"、"不受外力"、"或"、"是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概括推理出来的"等,鼓励学生精读细抠,若遇疑难,必弄清其究竟,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四、突出学生主体,加强学生自我调节能力
初中物理新教材紧跟新的时代要求和素质教育理念。教材力图体现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发展学生的形式思维,最根本的方法是加强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和自觉性,把学生看成是对教学环境具有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主体。
在同一年级学习的学生,其处理信息的心理能力差异并不大,学生智力发展的中心在于自我,它不能由外部作用来代替。教师要充分运用教科书为学生学习提供有利条件,鼓励学生自己看书,多问几个"为什么",带着问题亲自动手做实验,安排时间让学生进行交谈、对话、辩论(同化),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生活中的具体事情联系在一起,促使概念的"内化"。在理论与实践想结合的过程中,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找出自己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顺应)。
参考文献
[1]张路. 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河南大学, 2013.
论文作者:张旭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8年8月总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3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惯性论文; 物理论文; 课本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物体论文; 《成长读本》2018年8月总第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