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面向21世纪的地理教育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即将来临。21世纪充满着机遇和挑战。我们能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现中国的腾飞,关键是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培养出大批的适应21世纪需要的人才。而民族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基础教育必须向素质教育转轨。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中学地理教育应怎样改革与发展,还是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中学地理教育只有通过改革与发展,才能巩固并加强其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赢得社会的承认。
改革与发展的根本,是树立面向21世纪的地理教育观,即跳出传统的对中学地理教育职能、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重新审视中学地理学科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究其具有的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职能。
一、地理教育观念的更新
学科教育与教学观念,反映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对本学科职能、目的和作用的认识。80年代以来,对我国中学地理教育职能的确认,从“双基”到“‘双基’加能力”,再到“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三方面并重”,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无论从面向21世纪的角度,还是从地理科学和教育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学地理学科的职能仍在变化,地理教育观念也需要进一步更新。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为地理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地理学已不是严格按照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界限,以描述和解释地理事实为目的的科学。21世纪的地理学,将以如何辩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维系充分和谐与协同进化;如何达到利己与利他、当代与后代、自律与互律、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如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区域协调发展为内涵,在资源开发、区域发展、国土整治、环境保护、灾害防治和城乡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并将建立全球发展的伦理道德体系。(见牛文元:《面向21世纪的地理学》本刊’95年10期)对于地学人才的培养,除了少数“基础型”人才以外,要大量培养“应用型”人才和中学地理教师。(见陈宗兴:《关于21世纪地学人才培养的思考》本刊’95年12期)这就意味着地理科学将真正成为能够应用其理论、技术和人才,服务于我国发展和全球问题的有价值的科学。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的价值观念也有了很大的变革。基础教育的基本职能已经不是使学生简单地接受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道德,而是要全面开发人脑资源,培养学生的智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具有创造能力和新的文化观念,以适应未来的需要。中学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已不是仅仅局限于向学生传授相关科学的系统理论知识,而是通过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掌握一定基础知识的同时,智力得以充分开发,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同时接受一定的德育。传统的“学术化”和“专业化”的课程及科目的细分,难以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需要。而21世纪需要的是通过课程的综合化或综合化的课程,使学生对人类文化作横断式了解,拓宽文化层面,逐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逐步形成适应21世纪的思想方法和价值观念,逐步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养成正确的行为方式,成为全面发展的有参与竞争和迎接挑战的潜在能力的人才。
因此,中学地理绝不应是单纯传授地理科学知识的一门课程,也不是一般的培养能力和渗透德育的学科,其作用在于可以教育学生关心并谋求人类的持续发展;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全球意识和正确的地理价值观念;可以促进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可以对多种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综合和广泛联系。从面向全体学生和面向21世纪的意义来审视,中学地理教育的职能,绝不应是仅为培养地理专业人才服务,使学生仅具有较为精深的地理专业知识,而是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进一步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使学生的智能得到全面开发和培养。
如果按照这种教育观念来改革和发展我国的地理教育,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试制度,使中学地理学科成为唯一的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基本内容的学科,把培养学生的智能,帮助学生形成地理思想方法和地理价值观念摆在突出地位,使学生从经济、社会、生态和伦理道德等方面理解和认识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及应该采取的对策,具有全球意识和参与国际交往、合作与竞争的能力,以及迎接21世纪挑战的素质,就会升华中学地理学科的地位,彻底扭转来自社会和地理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对中学地理教育的错误认识,使中学地理学科真正成为面向21世纪的、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基础教育学科。
二、地理教学内容的变革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人类将从各种传媒接受大容量、快增长的科学信息。知识的更新速度极快。但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又使得知识的储存、检索和提取变得非常方便。因此,毋须考虑学生在“信息爆炸”的情况下,如何记忆和储存更多的知识,而应考虑使学生在学校学会如何理解、分析、综合各种知识,同时学会运用适当的工具来提取资料和应用资料。面对这种形势,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势必也要变革,应从系统阐述地理科学知识为主,变为在阐述一定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运用资料的方法,逐步形成正确的观点和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变革以地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综合性和个性化为主要特点。
基础性,即区别地理基础教育与地理专业教育的不同性质,改变中学地理教学内容过于“专业化”和“学术化”的倾向,减少过多过难的地理原理和地理理论,特别是天文、气象、水文、地质等自然科学的相关理论,应增加人文地理知识,增加区域地理知识,特别要增加有关以PRED为中心的现代人地关系、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使中学地理教学的核心内容变为;使学生了解基本国情,懂得基本国策,理解人类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逐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综合性,即打破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人为界限,改变将地理知识机械地分为自然和人文两大部分的传统作法,实行着眼于地理环境整体和人地关系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综合,尤其要改革沿袭已久的,将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中的基础知识按要素和部门加以罗列,先自然后人文,以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首都、城市的顺序依次描述的组织方式,以“区域—环境”为重点,突出反映人地关系的典型事物与特征,着重从人类活动的角度,来综合认识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分析和评价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推动与制约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强调从人的角度认识地理环境和从环境的角度评价人的活动。还要实行基础知识内容、智能培养内容和德育内容的综合,一方面将智能培养的内容(如地理图像知识、学生活动等)和德育内容显性化和序列化,另一方面注意基础知识的多种教学功能,如中国地理知识的许多内容,既是科学知识,又是国情教育、国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又如有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内容,既是科学知识的传授,又是科学观点的树立。
个性化,即改变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的整齐划一,逐步实现对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以适应个体差异和利于个性发展。实践证明,“一纲多本”仍不足以使教材多样化,甚至使不同版本的教材内容趋同。因此,应尽早实行教材的“多纲多本”。同一版本教材,也应加大内容的弹性,增加“阅读”内容,以便于学生自学和选学。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在不同类型的高级中学开设不同内容的地理必修课和选修课。
三、地理教学过程的优化
21世纪的教育,将着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这一趋势使得教学过程中的能力培养比知识传授更重要,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比能力培养更重要。而能力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又依赖于教学过程的优化。离开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就谈不上智能培养和全面发展。
通过地理教学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认知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行为能力的核心是观察和使用地理图像的能力,以及野外活动能力。中学地理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特点,决定了形象思维能力、阅读和使用地图能力,是中学地理学科能力培养的重点。通过地理教学过程,还可以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情感、意志、兴趣、动机、品德等个性心理的发展。为此,要求中学地理教学过程,必须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必须优化中学地理教学过程。
受传统的封闭式地理教学过程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教师,还习惯于“师讲生听”的教学方式,教学信息的传递方式,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述,教学信息的流向,过于偏向“从师到生”的单一方向,教学环境基本局限在课堂之内,多数课还是注入式的“满堂灌”。开放式的地理教学过程的特点在于,教师应当运用多种教学媒体,通过多种渠道传递教学信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实现教师与学生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创造各种教学情境,实行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以便使每一个学生的各种感官都能接受到及时变化的教学信息刺激,都能作到眼、耳、手、脑并用,都有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优化教学过程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方面要使教学内容的编排,合于地理知识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要避免把学生尚无足够基础知识,包括相关学科知识的教学内容硬“灌”给学生,还要避免简单重述教材,机械地“照本宣科”,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整理组织教材,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之间的事理关系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要使各项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编排,合于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把握地理学科的特点,避免单纯用语言和文字来阐述内容,机械记忆定义或名词术语,过分注重运用概念来推理、论证,而应充分联系学生实际,通过各种图像或实地观察,使学生充分进行感知,并在具有足够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再转入想象和思维,最后再得出结论。在思维方面,应吸收思维科学的最新成果,充分认识形象思维在科学研究和创造性劳动中的重要作用,改变传统的把形象思维作为思维过程的低级阶段的认识,充分发挥中学地理教学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方面的特殊作用,加强形象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优化教学过程,势必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恰当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方式、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科学的检测评价,这些都是影响教学过程整体优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和环节。因此,优化教学过程,可以促进中学地理学科的整体教学改革。由于信息传输方式的变革,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的迅速推广,教学方式将更趋于个别化,而不是全体学生整齐划一。这又会使传统的课堂结构和教学模式发生变化,并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为了适应这一趋势,今后的中学地理教学改革,应当注重以优化教学过程为基点的整体改革,并以“结构—模式”的研究,为优化教学过程的核心。在以区域地理为主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可多采用“结合事实、提出问题——展示图像、引导观察——展开联想、促进想象——组织讨论、启发思维——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练习检测、获取反馈”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以系统地理为主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可多采用“结合实际、提出课题——利用图像演示过程和规律——引导观察并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分析比较、展开想象——推理论证、得出结论——练习检测、获取反馈”的课堂教学模式。
综上所述,面向21世纪的地理教育观应是以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材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变革中学地理学科教学内容、优化中学地理教学过程、实现以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关系为基本内容的开放式教学;使学生具有21世纪公民所应有的地理知识、能力、思想方法和价值观念,以升华中学地理学科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