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经济合作形势与环渤海战略选择_经济论文

东北亚经济合作形势与环渤海战略选择_经济论文

东北亚经济合作的态势与环渤海地区的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北亚论文,经济合作论文,态势论文,环渤海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东北亚经济合作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有其有利条件,这主要是指地理上的相近和资源上的互补。一般来说,东北亚六国有着发展经济的良好条件,但各有长短,其优势和劣势都十分明显。俄罗斯远东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并有一定的基础科技力量,但缺乏劳力、资金和先进技术。中国东北三省、内蒙古、河北、山东、天津和北京一带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也有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产品,但缺乏资金和先进技术。蒙古地域宽广、畜牧业具有一定基础,但缺乏劳力、资金和技术。朝鲜也有一定的资源和劳力,而资金和技术不足。日本、韩国的优势是有雄厚的资金、先进的科技力量和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但国内资源贫乏、劳力不足,对国外市场依赖性强。如果把域内各国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结合起来,使这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就可以形成一个取长补短、共同发展、颇具威力的新经济区。

但是,由于东北亚地区存在着一些历史纠葛和相对复杂的政治局势以及各国不同的经济战略选择,所以其经济合作还存在着若干制约因素,主要有:第一,朝鲜半岛形势尽管有了较大缓和,但在重大问题上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这既影响着朝韩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又制约了东北亚国家的合作。第二,韩国与日本之间由于二战期间遗留的诸如“慰安妇”、“战争赔偿”等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不仅影响双方的感情,也影响双方在各个领域的合作。第三,日本、俄罗斯在北方四岛问题上的分歧,是制约两国经济合作的重要因素。日本政府奉行归还北方四岛是改善和扩大日、俄经济合作前提的原则,而俄罗斯政府则企望在政治与经济分离的前提下同日本进行合作。目前,两国在北方四岛的归属问题上尚未取得任何进展。第四,近年来中日两国的合作与交流虽不断增强,但是从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后出现的矛盾和风波来看,目前两国政府在“台湾问题”、“对过去历史的认识”、“钓鱼岛归属”等问题上还存在着分歧和矛盾,今后是否还会出现新的矛盾、摩擦和对立,尚难以预测。第五,影响韩国与俄罗斯之间经贸关系的政治原因,须追溯到1983年9月1日韩国航空公司007 号客机在萨哈林岛上空被前苏联导弹击落一事上。现在俄罗斯政府已查明韩国客机被击落的原因,并公诸于世,但对韩国要求索赔一事,俄罗斯政府却明确表示拒绝。对此,韩国朝野不满。这一事件造成的后果,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影响韩国国民的情绪和韩、俄关系。第六,日本是东北亚诸国中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国家,它对发展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态度和它的战略取向如何,对实现本地区区域经济合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到目前为止,日本没有独立的东北亚政策,没有把建立东北亚经济区纳入自己的对外经济整体战略之中,90年代对外经济政策中也没有提及东北亚经济区的问题。当然这不是说日本不重视东北亚问题,而是日本对东北亚的战略思想包含在它的亚太经济战略的总体之中,因而目前日本对东北亚经济合作基本是持冷淡态度。日本政府的这种态度,对该地区的经济合作无疑会产生某种消极影响。

二、东北亚经济合作的现状与态势

尽管东北亚的经济合作有着诸多制约因素,但毕竟该地区各国有着共同的利益所在,因而进入90年代以来,该地区的经济合作已经开始起步,并且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首先,中国珲春、黑河、绥芬河、满州里在1992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我国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城市。 其次,朝鲜政务院1991年12月决定设立图门江沿岸的先锋、罗津地区为自由经济贸易区,1993年又制定了分阶段开发这一地区的发展规划。第三、俄罗斯开放了海参崴等远东地区,鼓励同中国加强双边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计划把同中、朝接壤的哈嗓地区建设成为“远东香港式”的自由经济区,在纳霍德卡准备同韩国共建专用工业区。第四、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主持下,开发图门江流域的多边国际经济合作已由学者探讨、专家酝酿进入开始实地考察、策划阶段。第五,我国同意蒙古外贸货物通过我国陆地到海上进出口。第六,韩国企业不断增加对我国山东、天津、东北地区的投资,经济技术合作势头看好;从韩国仁川到山东威海开通了海运,从汉城到天津开通了海运、空运。第七,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决定参加图门江流域开发计划,加入了由日本的银行、证券公司、贸易商社和厂家组成的“东北亚委员会”。根据上述情况,可以说,东北亚经济合作已经从学者、专家学术讨论、规划设计阶段,开始走向探索进行多种经济合作形式的实践。当前,学界人士倾向性的看法是,可以把东北亚经济协作区划分为环日本海经济协作区,环黄海、渤海经济协作区,中、俄、蒙、朝之间的内陆经济协作区这样三个各自不同特点的次经济协作区。

环日本海经济协作区包括日本(主要是西海岸部分)、朝鲜、韩国、中国东三省、俄国的远东滨海地区。 该区幅员广大, 占亚洲面积的1/5,拥有2亿人口。以俄罗斯远东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中国、朝鲜的劳动力,日本、韩国的资金、技术为代表,这个地区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互补性很强。但目前该地区包括图门江三角洲地区在内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一些可能对经济协作带来不良影响的政治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因此,该地区要立即进入实质性开发,尚有一定难度。但该地区发展前景很好,可以说是东北亚最有发展前途的地区,是“21世纪的经济协作区”。

环黄海、渤海经济协作区包括朝鲜、韩国、日本的九州地区、中国的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以及北京市和天津市。该地区幅员虽不如环日本海经济区那样广大,但地理条件优越,海岸线长、港口较多,人口较集中,大中城市较密集。处于该地区的各个国家的局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使有些合作容易开展。在基础设施方面,已有一定的条件,如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将能较快产生积极效果,特别是在海运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此外,中国的大连、天津、日照、连运港是欧亚大陆桥的桥头堡。该地区的经济合作在当前已经开始,有些具体的开发项目实施起来所遇到的困难不是很多,因而,若能集思广益,正确决策,该地区的经济合作可望在近期内获得较大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环黄渤海经济协作区是“90年代的经济协作区”。

中、俄、蒙、朝内陆经济协作区,包括上述四国的交界地区。该区相邻各国原来都是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现在,这些国家的情况都有了新的变化,有的国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的国家走向私有化和市场经济,也有的国家开始采取一定程度的对外开放措施。在这个过程中,各国相互之间的经济交流日益频繁。在现阶段,该区经济交流主要是从流通发展起来的。比如,中俄边贸不仅十分活跃,而且已深入到两国的内地,成为东北亚经济合作的重要一环,尽管这个地区的经济交流在目前仍然是以互通有无为目的“流通主导型”。

三、环渤海地区在东北亚经济合作中的战略选择

环渤海地区包括辽宁、河北、山东和北京、天津3省2市,陆地面积51.4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4%,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近1/4。该地区作为中国北方经济、政治、文化的重心, 在经济发展和国际合作方面潜力巨大。首先,该区自然资源丰富。铁矿、石油的探明储量占全国的40%,集中了我国三大铁矿区中的两个:沿岸油田与海上油田连成一片,是我国第二个巨大的含油气区。此外,菱镁、硼、铬、金刚石、滑石、石膏等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藏,储量大,易于开采。其次,工业门类齐全,生产布局合理,该区集中了全国2/5 以上的工业生产能力,各种重要的轻、重工业产品产量都占全国的30%以上。工业企业绝大多数都靠近原料产地和交通干线,而且沿岸有900 多万亩滩涂和大量盐碱滩地,发展生产有可靠的保证。第三,气候适宜,农业发达,该区四季分明,生物繁茂,辽河平原,华北平原适于各种动植物的繁衍生长。最突出的是棉花,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0%以上。第四,交通运输发达。沈大、京津塘、济青等高速公路的开通使用,使这一地区密集的公路网又添风采;铁路干线纵横交错,运输繁忙;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等港口是海上对外开放的门户。大连、沈阳、北京、天津、济南、青岛等空港通往世界各地。第五,文化教育发达,科技力量雄厚。该区人均受教育的程度高于其他地区,可以提供充足的质量较高的劳动力。

环渤海地区位于东北亚经济协作区内,并且是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积极参与东北亚的经济合作将成为环渤海地区经济腾飞的重要一环。那么,环渤海地区应当怎样分层次、分阶段地参与东北亚的经济合作呢?或者说,环渤海地区在东北亚经济合作中应当做出怎样的战略选择呢?我们认为,应当分为如下三个层次或三个阶段来参与东北亚的经济合作,作出自己的战略选择。

第一阶段,把参与“环黄海渤海经济协作区”放在首位。从空间上讲,环渤海地区就包含于环黄海渤海经济协作区内。因此,全力参与该区的经济协作应当成为环渤海地区对外经济合作的首选战略。环黄海渤海经济协作区,较之于东北亚其他地区,具有基础设施好、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水平高、投资少见效快的优势,因而这个次区域经济区有可能在东北亚最先形成和发展起来。从中国方面来看,环黄海、渤海地区有17个地市沿海岸线排列,平均不到300公里有1个。有5 个年吞吐能力在500万吨以上的世界有名的港口城市。每100 平方公里拥有国有企业18.7个。铁路、公路、空港的密度在全国首屈一指。高等院校和科技人才密集。积极发展环黄海渤海地区的经济协作是符合中国的发展战略的,政府对此也非常重视,从韩国方面看,他们早就提出了“环黄海经济圈”的设想,韩国政府欲通过这一计划,使其沿西海岸落后的地区振兴起来。因此,在环黄海渤海地区,至少中国、韩国的意图是十分接近和吻合的。朝鲜为了摆脱经济困境,正在实行有限度的对外开放,有可能参加环黄海渤海的经济协作。日本的九州地区,由于地理上的邻近,也可能积极参与进来。自中韩建交以来,双方经贸关系发展很快。中韩之间的贸易额1990年为37亿,1991年增长到58亿美元,1992年已达85亿美元。韩国在华投资已达数亿美元,大部分集中在北京、天津、山东半岛和大连等地。中国为了加强同韩国的经贸合作,在青岛、烟台、威海、天津、大连等城市专门设立了韩国工业园区。这些情况说明,在环黄海渤海地区经济合作的实际步伐发展很快。如能因势利导,加以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很可能不是在其他次区域,而是在黄海、渤海地区最先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为了加速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以期在尽可能短的期间取得较为明显的效益,在90年代后半期,环渤海地区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应当把经济合作的战略重点放在环黄海渤海经济协作区。

第二阶段,在时间上与第一阶段并列,即在重点参与环黄海渤海经济合作的同时,积极参与中、俄、蒙、朝内陆经济协作区。环渤海地区,除了辽宁省与朝鲜交界外,与俄、蒙都不联界,和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省区比较起来,缺少地利,这对该区参与内陆协作显然是一制约因素。不过,当前中俄边贸相当活跃,并已深入到内陆地区,我国已同意蒙古外贸货物经天津到海上进出口,加之环渤海地区本身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因此可以弱化上述制约因素,并进而有效地参与协作。首先,应当发挥环渤海地区轻工业相对发达的优势,继续发展边贸,并在俄、蒙、朝建立更多的轻工合资企业。其次,利用环渤海地区较强的科技实力和改革开放的成果对俄、蒙、朝开展多领域的经济技术合作。第三,发挥环渤海地区人力资源优势和整体优势,积极参与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资源的共同开发。第四,利用港口优势,与俄、蒙合作,共同开辟海上运输和当好欧亚大陆桥的桥头堡。

第三阶段,环渤海地区在参与环黄海渤海经济协作区和中、俄、蒙、朝内陆经济协作区取得一定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大约是21世纪初,可以开始实质性地介入环日本海经济协作区。环日本海经济协作区符合有关国家的利益,有利于地区内的和平与发展,与欧共体、美加墨自由贸易区一样符合时代的潮流,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国际环境的改善和环日本海各国的积极努力,又使之具备了现实可能性。因而前景是十分广阔的。但在初始阶段,全地区整体合作的大型综合项目因涉及面广、利益关系复杂,预计难以迅速取得进展。目前该地区除图门江三角洲的开发外,尚无其他项目。图门江三角洲的开发是最早引人注目的热点。该三角洲的优势是:地跨中、俄、朝三国接壤地区,背靠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中国东北的广大腹地,面临日本海,是发展跨国经济合作的理想之地。因此这个地区的开发方案一经出台,即刻引起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极大兴趣。1991年10月24日,开发计划署在纽约总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向世界介绍了一项投资300亿美元,需时20年,使东北亚3亿人口受益的特大项目——图门江地区的开发项目。这个项目的开发前景是好的,近期的进展也是很快的。但这项工程也有其困难和复杂的方面。就自然条件来讲,图门江水浅量小,即使经过疏浚也难通航大海轮,而且每年冬季有3个月左右的冰冻期。俄、朝邻近图门江地区虽有大型海港, 但腹地狭窄或人烟稀少,不充分利用中国东北广阔的腹地,将有港无货可运。客观形势表明,该地区的有关各方面必须认识到合则俱兴,分则俱损。但要完全充分认识这一点需要有个过程。由于耗资巨大,建设周期长,基础设施差,交通欠发达,即使进展顺利,短期内也难以见效。实际上,这是一项跨世纪的工程。因此,环渤海地区在全力参与环黄海渤海地区和内陆协作区经济合作的同时,要想再参与耗资巨大、建设周期长的图门江三角洲开发直至环日本海地区的经济协作,显然是力所不达的。所以,参与环日本海地区的经济协作,只能是环渤海地区21世纪的战略选择。而当环渤海地区能够同时参与三个次区域经济协作区时,也就意味着东北亚经济全面合作时期的到来。

标签:;  ;  ;  ;  

东北亚经济合作形势与环渤海战略选择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