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工业化初期的历史机遇与战略选择_重工业论文

广西工业化初期的历史机遇与战略选择_重工业论文

广西工业化初期的历史机遇与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西论文,初期论文,机遇论文,战略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大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把握机遇,加快发展成为人们的共识。但经济发展不仅需要有良好的机遇,而且还要有正确的战略选择。历史是一面镜子,对历史进行反思,可以为我们提供许许多多经验和教训。本着这一宗旨,我们对广西工业化初始阶段(1950—1978)进行考察,发现由于对发展机遇的较好把握,和全国一些欠发达地区相比,广西工业的起步还不算太晚,但由于发展战略选择的失误,广西工业在起步之后却一波三折,发展十分缓慢,处于落后地位。本文将通过分析广西工业发展轨迹,揭示战略选择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从而为加快广西工业化进程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广西工业起步时期的发展机遇

建国以后到改革开放以前,广西工业发展经历了20多年的曲折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50—1957年,是完成恢复国民经济任务和胜利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这一时期,通过没收官僚资本主义工业,扶持私营工业,发展公私合营工业,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职工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生产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到1952 年, 工业总产值比1950年增长63.4%,年均递增27.8%。随着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国家逐步增加工业投资,“一五”计划期间,完成工业投资1.5亿元,最早建成了贵县、伶俐、明阳、田阳等一批糖厂, 新建扩建了一批小型企业,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到1957 年, 工业总产值达到8.43亿元(1957年不变价),5年中年平均递增18.6%。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50年的17.4%上升到1957年的35.4%。

第二阶段,从1958—1965年,是在“左”的急于求成的思想指导下曲折前进的8年。1958年“大跃进”,为保“钢铁元帅升帐”, 在缺少铁矿和焦炭的情况下开展全民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各地纷纷建设小锅炉、小电炉。由于经济效益很差,后来大部分被迫下马,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造成1960年以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1962年工业总产值仅完成8.08亿元(1957年不变价),比1958年下降29.3%,没有完成“二五”计划规定的工业生产指标。后来经过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纠正“左”的指导思想,工业又得到发展,1965年工业总产值回升到14.05亿元,比1958年增长22.96%,年均递增18.5%。相继建成一批大中型企业,如柳州钢铁厂、柳州水泥厂、大厂锡矿、西津水电站、柳州化肥厂、南宁化工厂、南宁糖纸厂等,加强了广西的现代工业基础。

第三阶段,1966—1978年,是受“文化大革命”、“左”的思想影响的13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以来,继续执行“以钢为纲”的方针,片面强调建立“小而全”的工业省和“支农工业”体系,组织钢铁、煤炭、电力、小化肥和农业机械“大会战”,盲目上马,结果经济效益很差,产品质量低,亏损面大,亏损额高。在这13年的工业发展过程中,广西虽然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但仍建成了一批骨干企业,扩大了生产能力,使1978年工业总产值达到73.09亿元(1970年不变价),比1965 年增长4.2倍,平均年递增13.5%。

在工业化初始阶段的28年当中,广西能够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在工业几乎是空白的条件下,建立起一大批现代工矿企业,生产能力大为增加,原因是很多的,但其中最关键是较好地把握住了历史发展机遇。

一是抓住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家将建设资金主要投向国营工业的发展机遇,积极发展机械、电力、冶矿、制糖和食品加工业,并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解放前,广西机械工业十分落后,只有柳州中国农械公司和几家机械修理厂,以手工操作为主,只能修理机械,机械制造能力很低。解放后,经过“一五”建设,广西机械工业初步具备了发展的基础,开始由修理走向制造。到1957 年, 全区机械工业总产值达4778万元,比1952年增长2倍。历史上从未生产过的小型柴油机、 空压机、水轮机、农业机械等已能够批量生产,有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食品工业发展比较快,1957年全区食品工业的产值达3.06亿元,比1952年增长1.37倍,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36.36%。

二是抓住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以来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各地建立比较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历史机遇,动员社会力量大办工业,大办钢铁,重点发展煤炭、冶金、电力、机械、建材等工业,新建、扩建了一批大中型企业,使得工业生产能力有了明显地增长,生产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能源工业方面,国家投资建设了东罗煤矿、红茂煤矿等中型企业,新建了大型水电站西津水电站、南宁、柳州、桂林三个大电厂也扩建成中型电厂。在冶金工业方面,新建了对广西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的柳州钢铁厂,填补了广西钢铁工业的空白。先后建成了八一锰矿、泗顶铅锌矿、南丹拉么锌矿等企业,初步形成有地质勘探、采矿、选矿和冶炼加工等工业体系。在机械工业方面,上马了一批骨干企业,有柳州工程机械厂、柳州空气压缩机厂、柳州开关厂、玉林柴油机厂、南宁冶金矿山机械厂等,形成了农机工业、机床工具工业、仪器仪表工业、重型矿山机械工业等制造行业。

三是抓住60年代中期国家集中力量建设“三线”的发展机遇,在战略后方的桂西北“小三线”地区大规模地进行以军工为主体的建设。为了贯彻中央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广西区党委提出了抢时间、争速度、赶在战争爆发前尽快建设好桂西北三线战略大后方的规划,要求加快小三线和国防工业的建设,狠抓基础工业、原材料工业和机械工业。在基本建设投资安排上,小三线地区投资占60%以上,新建工业项目布置在小三线地区的约占80%。由于国家先后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成一大批骨干企业,使桂西北地区原有的经济状况有所改变。

与此同时,广西还大力发展了各地的“五小”工业。1970年2月,全国计划会议要求,各省、市、自治区都要建立自己的小煤矿、小钢铁厂、小化肥厂、小电站、小水泥厂和小机械厂。从1970年起,国家相应采取了一些政策措施,支持“五小”工业的发展,如规定:5 年内由中央财政安排80亿专项资金用于扶植“五小”工业;新建的县办“五小”工业,在两三年内所得利润的60%留给县财政,继续用于发展“五小”工业;对于亏损的“五小”工业,经省、市、自治区批准,可以由财政给予补偿。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广西的“五小”工业发展势头良好。

据不完全统计,到1978年止,广西工业投资累计近百亿元,建立了轻工、纺织、电力、煤炭、钢铁、有色金属、机械、电子、化工、石油、森工等工业部门。由于广西工业的发展,走的是一条由投资需求带动的以重工业为主的增长道路,因而有着一些鲜明的自身特点:其一,企业的规模相对于经济发达省要小得多,整体竞争实力要小一些;其二,当时企业的技术设备比较先进,生产机械化程度也较高;其三,工业结构偏重型化,重工业以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为主,初级产品比重大。不能否认广西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工业起点比较高,工艺设备比较先进,有的工业产品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占有重要地位,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产业。

二、广西工业化战略选择存在的误区

改革开放以前,广西有发展工业的强烈愿望和迫切需要,但却仍然落后于其他发达地区,原因十分复杂。其中,在抓住机遇的同时,没有认真分析区情,在工业化道路上战略选择的失误是主要原因之一。为此,有必要弄清当时广西工业发展客观环境的主要特征。

广西地处亚热带,水力资源丰富,动植物品种繁多,地下蕴藏着多种矿产资源。由于工业化进程比较缓慢,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因而保存着相当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一定优势的经济资源。如广西的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储量居全国前10名的达54种,这些都是现代工业赖以发展的最基本的原料来源。

广西当时虽然具备多种发展工业的资源条件,但经济、社会环境却相当差,例如,交通运输落后,市场发育程度低,与外界联系不密切,经济上呈现封闭或半封闭的状态。广西的人口基数较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文化素质低,不能适应工业化进程的需要等等。

由于工业发展受上述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要求广西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扬长避短,选择一条切合实际的工业化路子。但事实表明,在工业化初期中的28年间,广西选择的工业发展战略有所失误,工业结构不够合理,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低等问题十分突出。工业在发展中始终难以解决自身的问题,因此无法改变广西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局面,工业化进程缓慢,甚至停滞。

归纳起来,广西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工业发展战略选择上出现的失误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倚重于重工业优先发展,使有限的投资大部分投向重工业。从“二五”开始,广西开展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以钢为纲”,大办钢铁,大办地方工业,进行钢铁、煤炭、化肥大会战。在工业投资中,重工业所占比重,“三五”达到85.48%, “四五”达到88.79%。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战略, 为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独立的、完整的工业化体系而打下坚实的基础,是起到相当积极的作用的。但是过分强调重工业优先发展,必然挤压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使农轻重比例关系遭受破坏,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因为发展重工业需要大量的投资,所以对农业抽血过多,对轻工业发展重视不够。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缓慢,直接影响到人民生活,1978年,广西城市居民的人均生活费收入为543元,生活水平相当低下。

第二,在工业化推进过程中,只注重城市工业化,而大大忽视了农村工业化。城市搞工业,农村搞农业,在城乡隔离的环境中,造就了一端是有机构成很低的传统农业,另一端是有机构成较高的现代工业,这样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即使在桂西山区建立了较为现代的工业体系,但由于当时农村与其工业开发和建设甚少关联,所形成的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并存的二元结构更为典型。二元经济结构制约了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的落后拖了工业化的后腿。

第三,片面强调建立“小而全”的工业体系,阻碍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60年代末,广西提出建立“小而全”工业省的思路,使得工业化道路出现了严重的偏差。致使一批产品不对路、消耗高、质量差的小化肥、小钢铁、小煤炭、小机械、小水泥等重工业企业纷纷上马,重复生产、重复建设的现象十分严重。追求“小而全”工业体系的后果,使得工业结构不合理,表现为重工业偏重,轻工业偏轻;大企业不大,小企业不小,企业之间缺乏必要的分工与协作。工业整体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差,难以形成对全局有影响能力的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一句话,由于片面强调建立“小而全”的工业体系,所造成的广西工业“低、小、散”的弱点,使后来的工业化道路无法走下去。

第四,投资总量不足,阻碍了工业的快速发展。对广西这样的经济落后地区来讲,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就是投资,由于多种原因,广西的投资一直很少。 “一五”时期广西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为1.01%;“二五”时期为1.5%;“三五”时期为1.61%;“四五”时期1.44%;“五五”时期为1.51%。这就造成广西工业先天不足,后天发育不良的状况。

第五,在经济发展战略的误导下,工业布局极不合理。基于对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考虑,广西在工业化初始阶段,首先把工业项目放在桂西地区,将投资向桂西山区倾斜,而对商品经济较好的桂东南则投资过少。例如,1978年,桂西的河池地区全民所有制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24亿元(按1970年不变价,下同),比桂东南的玉林地区的0.83%亿元多0.4亿元;而当年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只有3.4亿元,仅及玉林地区的7亿元的49%。可见,尽管桂西山区建设起现代化工业企业, 但由于其闭塞落后,交通条件差,结果必然是高投入、低产出,损失严重。不仅如此,在现今的结构调整过程中,还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一个国家或地区要走向现代化,工业化是必然阶段。广西要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必须加快工业化进程。要不失时机地把握机遇,加大发展现代工业的力度。还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正确选择工业发展战略,促进工业快速健康发展,尽快实现工业化。这就是我们对广西工业化初始阶段的历史回顾和总结以后得出的深层次思考。

标签:;  ;  ;  ;  

广西工业化初期的历史机遇与战略选择_重工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