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场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及其定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阶段论文,定义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市场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一股重要思潮,它是对将近一个世纪以来倡导和探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道路与模式的笼统称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不同结合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模式。这些模式特征迥异,因而在探求市场社会主义的定义时必须充分注意其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分别具体界定。
一、市场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关于市场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虽然学术界尚未对此展开专题讨论,但在一些著述中已经或明或隐这样那样地表述了各方论者的看法。分析起来,从两阶段划分法到五阶段划分法都有人论及。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默(J·E·Roemer)在讨论“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简史”时,依据不同时期辩论的主题或认识的发展,把市场社会主义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把价格运用于经济测算;第二阶段的特征是确定社会主义的一般均衡价格可以通过求解一系列复杂的联立方程式获得;第三阶段的辩论产生了兰格模式;第四阶段与50年代以后相继出现的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相联系;第五阶段的特征是90年代以来西方左翼理论家重新建构未来社会主义蓝图的种种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参见罗默:《社会主义的未来》,中文1版,25~32页,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 )国内有论者专题介绍了“市场社会主义思潮发展的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的特征分别为:(1)二三十年代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产生了兰格模式;(2)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期市场社会主义思潮在东西方一些国家分别确立;(3 )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是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大发展时期;(4)90 年代以来市场社会主义在美、英、法等发达国家重新活跃,重构市场社会主义蓝图。(参见杨龙芳:《市场社会主义思潮发展的四个阶段》,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7(1)。 )国内也有经济学专家从纯经济思想史的角度,把“国外市场社会主义发展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萌芽时期(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指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对社会主义条件下资源配置可行性问题的探讨与肯定;第二阶段是市场社会主义理论逐步形成时期(20世纪20~50年代),关于社会主义计划可行性和资源配置效率性的大论战,产生了兰格模式,否定了所谓社会主义与市场不相兼容的传统观点;第三阶段是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确定和发展的阶段(60年代至今),市场社会主义思潮被国际经济学界公认为一种独立的经济学说、经济流派和经济体制理论而日益受到重视,在实践上则表现为南斯拉夫和1968年匈牙利的经济改革。(参见颜鹏飞:《国外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的新动向——论“市场社会主义”思潮》,载胡代光主编:《现代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1版,168~172页,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6。)
我们认为,根据市场社会主义思潮在不同时期产生的不同模式及其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对市场作用的不同认识),可把它划分为四个阶段:(1)30 年代产生(并在此后获得补充)的计划模拟市场的兰格模式的市场社会主义;(2)60~70 年代产生的计划与市场并存的分权模式的市场社会主义;(3)80 年代中后期产生的市场主导的市场社会主义;(4)苏东社会主义国家解体后市场社会主义模式的新建构。 此外,还可以以苏东剧变为界把市场社会主义的发展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两个时期的市场社会主义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不同的实质内容——对所有制、中央计划与市场作用范围的强调有实质性差异。必须补充强调的是,后一时期实际上应该包括市场主导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因为90年代诸多新模式的产生,实际上是市场主导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在经济政治与民主、效率与平等各个方面的具体展开。我们关于市场社会主义历史发展阶段的观点的依据是:
首先,市场社会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思想,而且是(甚至更重要的是)一股政治思潮,不能单纯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去考察。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如瓦尔拉、维塞尔、帕累托等人为了探讨“经济行为的一般逻辑”,证明他们所发现的经济法则在社会主义也起作用,而探讨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这些理论对后来市场社会主义模式的建构产生了有益启迪,提供了理论参照框架和论证方法。但是,这些理论不是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本身。它们可以用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可行性辩护的武器,也可以被用作攻击社会主义理想必然失败的弹药。市场社会主义的历史应该从社会主义思想家的建构或实践开始,应该把市场社会主义当作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次,罗默划分的五个阶段,其中前三个阶段均发生在1940年之前,这是“仰仗哈耶克”的划分法,且最早的两个阶段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模式的形成没有正面作用。而罗默本人对于80年代市场主导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却反而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再次,把市场社会主义发展划分为两个时期、四个阶段,能够把市场社会主义与本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起落跌荡的历史联系起来。尤其是从中可以领略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运行、改革的历程,以及在整个国际大背景下经济社会制度冲撞与整合的情景,从而有利于准确把握市场社会主义具体的基本特征。
二、市场社会主义的具体定义
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对市场社会主义的界定各有不同。在经济学上,市场社会主义被定义为“关于社会主义资源配置的经济学”,(参见高鸿业,吴易风:《现代西方经济学》(下册),1版,241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这是纯粹的经济学定义,而且过于简单。著名经济学家格雷戈里(P·R·Gregory)和斯图尔特(R·C·Stuart )以所有制、决策机制、调节机制和激励机制四个要素为依据划分经济制度,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特征的经济体制,决策采取分权制,由市场机制加以调节,兼用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来推动参与者实现这一体制的目标。(参见格雷戈里,斯图尔特:《比较经济制度学》,中文1版,20页, 上海, 上海三联出版社, 1988 。 )林德布洛姆(Charls E·Lindblom)以消费者主权和生产者主权作为划分标准,把市场社会主义定义为公有制加消费者偏好的混合型市场导向制度,即“市场取向的社会主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市场社会主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界定,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经济体制的理论概念(或模式),在这种经济体制中,生产资料公有或集体所有,而资源配置则遵循市场(包括产品市场、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规律。对于现有的种种社会主义经济来说,这一名词往往是更广地概括这样两种体制:在严格意义上趋于接近这一定义的那种体制(像南斯拉夫1965年后形成的体制),以金融调节和种种刺激作为中央计划的手段来替代命令和对生产商品进行实物分配的那种体制(即受调节的市场,像匈牙利1968年改革后的‘新经济体制’)”。(《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文1版,第3卷,363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虽然以上几种定义的结构要素有多有少,各自关注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但其共同的特征是,都离不开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与利用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如此看来,关于市场社会主义的定义似乎已经基本达成共识。然而仔细分析市场社会主义的前期形态(包括第一、二阶段)和近期形态(包括第三、四阶段)的基本特征,即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差异迥然。前期的市场社会主义无论是兰格模式还是布鲁斯模式或是锡克模式,甚至后来的科尔奈模式,都是在传统的公有制与计划经济的框架内运用市场,使计划模拟市场或市场与计划并存。而近期的市场社会主义,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到其基本特征,均与前期形态有很大不同。在英国产生“市场主导的市场社会主义”的80年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弊端已充分暴露,计划与市场并存的二元机制在“实验”中未能很好协调。此外,英国工党在大选中的接连败北使其痛下决心废除一直被视为表现其社会主义重要特征的国有化政策。90年代重构各种新模式时,又出现了苏东剧变之后中央计划经济被彻底抛弃和接踵而来的国有资产私有化浪潮。与这种背景相一致,当代市场社会主义强调市场的主导作用,强调只在市场无法奏效的地方才运用政府干预;在所有制问题上也很少有人主张国有经济,而是提倡其他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主张用劳动合作组织形式“雇用资本”,突出分配平等要求,或福利共享。这类市场社会主义已经脱离了传统社会主义的框架。
据此,我们认为,前面所提到的各种市场社会主义的定义,更多地适用于其前期形态。按照我们的观点,前期市场社会主义是:探索革新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替代模式,寻找传统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与运用市场配置资源争取效率的有机结合,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当代市场社会主义就其社会主义性质而言是:以某种形式的公有制为基础,运用市场去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如经济民主、分配平等、选择自由、消灭剥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