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工人医院 063000
摘要:目的:研究循证护理在进行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4年6月到2016年9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措施,给予试验组患者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并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并且试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P<0.05。结论: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能明显降低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关键词:循证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急性心肌梗死是因为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导致心肌坏死而引起的症状,患者在发病后经常会出现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力衰竭等症状,严重时导致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1]。根据临床上对进行心肌梗死的研究,患者一般在过劳、暴饮暴食、大量饮酒和激动时发病。本研究对循证护理在进行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4年6月到2016年9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患者年龄在48~79岁,平均年龄(61.25 5.62)岁。试验组男29例,女21例,患者年龄在47~78岁,平均年龄(61.37 5.79)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等基本资料相比P>0.05,满足对比研究的要求。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方式,其中主要是在患者入院后对其心电图进行密切关注,在发生异常变化时及时与主治医师取得联系并采取相应措施。给予试验组患者循证护理方式,其具体方法如下。
1.2.1循证护理方案的制定
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因,对患者护理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其中患者发病后并发心律失常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几率较大,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要先确定患者的抢救方案,选择合理的方式对患者进行镇静和止痛处理,并确定如何降低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等。之后护理人员要通过资料的查阅,对患者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确定,并查找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循证护理相关的文献,查阅其中的具体护理方式。护理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找到的资料进行严格的评价,确定资料中循证护理方案的可行性,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循证护理小组,让小组成员对制定的护理方案进行深入了解后开展护理工作。
1.2.2护理方案的实施
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首先要加强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监测,在患者出现心悸、气促和昏厥等情况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避免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情况,并随时准备好为患者实施电除颤和药物治疗。同时,在患者意识状态较好的情况下,护理人员要对情况进行心理干预,让其认识到良好的心态对治疗效果的提升有很大促进作用。并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掌握其具体的心理状态,其中对于恐惧和焦虑的患者,护理人员要为其介绍详细治疗方式,并为其讲解成功治愈的案例,从而让患者建立治愈的信心。在患者出现疼痛情况时,护理人员要及时给予患者止痛药物。在患者治疗期间要尽量消除可能对患者造成刺激的因素,控制病房的探视时间和频率,防止患者因激动而出现心律失常或病情加重的情况。患者治疗过程中还要为其搭配合理的饮食结构,尽量为患者准备易消化的食物,并且要限制患者的饮食量,确保其大便通畅并且饮食健康。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并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其中护理满意度调查采用医院自制满意度量表完成,总分为100分,90分以上视为非常满意,60~89分视为基本满意,60分以下视为不满意。
1.4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完成,其中分别采用百分率和( )表示,采用X2检验和t检验,P<0.05视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中6例发生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2.00%。对照组中14例发生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8.00%。试验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P<0.05。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例)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基础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在患者病情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因饮酒、激动喝过度饮食等因素的影响,可导致其心肌正常供血受到影响,从而发生急性心肌梗死[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出现心律失常的几率很高,病情出现心律失常后的死亡率较高,因此在患者发病后必须要对其进行及时的治疗和护理[3]。
循证护理[4]是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的护理方式,其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对其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然后通过资料的查阅,分析问题的具体解决方式,并制定与患者相符合的护理方案,建立护理小组后对护理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全面评估,确定可行后实施。
本研究对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其中试验组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并且试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P<0.05。说明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明显降低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先枝,赵华,党丹.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6,(06):124-125.
[2]熊秀云.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6,(05):87-89.
[3]王洋.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河南医学研究,2016,(03):575.
[4]孙叶.研究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A2):330-331.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 孔令娜,女,1978-12-10,河北省唐山市,汉族,唐山市工人医院,心内一监护室,本科,内科护理,主管护师,
第二作者李芬,河北省唐山市工人医院,急诊观察室,副主任护师,063000
论文作者:孔令娜,李芬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9
标签:患者论文; 心律失常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两组论文; 对照组论文; 发生率论文; 满意度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