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以人为本”_人本主义论文

解读“以人为本”_人本主义论文

对“以人为本”的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以人为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88(2005)03-0009-04

自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来,以人为本成了热门话题,也是 这一时期理论界热烈研讨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引起了一定的震动,实事求是地 讲,大家的意见并不一致,有些分歧还相当的大。经过学习和研究,我认为对“以人为 本”的解读有两个问题须进一步深入研究:一是以人为本的层次性问题;二是以人为本 中的“人”如何理解。

一、解读“以人为本”的五个层次

所谓以人为本的层次性问题是指人们可以从不同层面去解读以人为本。我以为解读以 人为本有五个主要层面。

第一,从生活层面去解读以人为本。这就是说,要不断地满足并日益提高人的物质生 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这是以人为本的最根本的基础和要求。没有这个基础,以人为本 将是空洞的,毫无意义,围绕以人为本的其他所有问题既无存在的前提,更无研讨的价 值。这里,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是基础的基础,而这个基础就只能通过发展经济来获 得。因此,发展经济,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就是在根本上贯彻和维护了以人为本 。

有一种意见认为,以人为本是针对“以物为本”而提出来的。以往只讲发展经济,而 不讲发展经济为了谁,为什么发展经济,丢弃了人。因此,应当纠正甚至抛弃这种丢弃 了人的“唯物主义”,代之以“以人为本”。这里把发展经济等同于唯物主义,姑且不 论这种等同是否正确;仅就发展经济与以人为本的关系而言,也不能把以人为本放在经 济发展的前头。这里有两点:其一,发展经济的确是为了人,但总要把经济发展起来才 谈得上去为,否则拿什么去为?什么都没有,或者经济极端贫乏,再强调什么以人为本 也是空的。可见,以人为本与发展经济的关系,后者是首位,是第一重要的前提。在过 去是这样,今天提出以人为本更应该如此。其二,不能把以往发展经济简单地理解为是 脱离以人为本的,不管以前是不是提以人为本,从根本上看问题,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 经济发展并没有偏离以人为本这个方向。20多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 生活和文化生活有了明显地提高。尽管今天我国还有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但绝大多数 人的生活有了改善和提高,许多人的生活上了好几个台阶,过上了真正的小康生活,这 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都公认中国人今天的状况使其更成其为人 。这就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未脱离以人为本最有力的明证。也正是有了这个基础,才能提 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是以往发展的进步,而不是要同以前的发展割裂开来,对 立起来。

第二,从工作层面解读以人为本。这就是说,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 不论什么工作都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人为什么要从事社会实践,为什么要进行工作 ?不为别的,就是为了人自己。此外,还能为什么呢?无论是多么复杂的工作,科学研究 、尖端技术,还是简单劳动,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为了人。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承担者 ,也是各项社会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世上有不为人的工作吗?

不必讳言,“为人”中的人是大可分析的,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他人、人民、人类 等,究竟为哪一种人?其中大有区别。不应简单地反对或否定为个人,过去只讲为他人 、为人民,忌讳提为个人,这是一种偏颇;但今天提出以人为本也不能理解为只为个人 ,这是另一种偏颇,我们不应以一种偏颇去反对另一种偏颇。

时下有一种见解,认为以人为本其基础是每个个体。也就是说,以人为本就是以个体 的人为本。在这个前提下,把个人主义说成是天然合理的,把对个人主义的批评和批判 说成是违背人性。这里有一种误解,即把以人为本应落实到人的个体与作为资产阶级思 想意识的突出表现的个人主义等同了起来。作为一个社会、一个执政党提倡以人为本当 然应落实到人的个体,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作为个体的人却不能把以人为本直接地理解 成个人主义,理解成就是为每个人自己。任何一个理性社会,不应当提倡个人主义;任 何一个有良知的个人,也决不会接受只为自己的个人主义。倘若不是这样,谁去为他人 、人民和人类呢?如果真的没有了他人、人民和人类,为个人、为自己也是为不好的, 责言之,是不能实现的。因为个人不能脱离他人、人民、人类而存在。

第三,从政治层面解读以人为本。政治就是阶级斗争,就是管理国家,都是人的一种 存在方式。

阶级斗争虽然是一群人与另一群人之间的冲突,但每一群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总 体上说,还是为了人,只不过是为了不同的人而已。有一种意见我以为是不正确的。这 种意见认为阶级斗争不是为了人而是戕害人的。这种看法至少不全面。无论何种时代的 阶级斗争都决不是无因而至,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在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对被 剥削阶级的压榨常常达到极其残忍的地步,使后者根本不能作为一个正常的人生活下去 。人们常说,在旧社会,劳动人民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就是对这种社会把人不当人的 一种控诉,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就是要推翻这种不合理的社会,使自己能获得人的待遇 。这种反抗和斗争的确也存在残酷的一面,但我们能有什么别的办法让奴隶主把奴隶、 地主阶级把农民、资产阶级把无产阶级当人来对待,使得前者不剥削压迫后者?由此可 见,阶级斗争与以人为本并非绝对不相容,而是在本质上相通的。在革命时期讲阶级斗 争是为了人,今天讲建设小康社会也是为了人,阶级斗争、小康社会是社会发展不同阶 段为了人的不同实践方式。

在阶级存在的社会中,国家作为似乎凌驾社会之上的特殊力量,具有把阶级斗争限制 在一定范围内的作用,以免阶级斗争导致对抗阶级的同归于尽。国家限制的手段之一就 是法律。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法律表现,即用统治阶级的意志去统一所有人的言行。 也正由于此,国家总是统治阶级的国家。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从国家政权层面解读以人为本,一是要做到国家政权为人民服 务;二是要实现人民对国家的管理。国家不是哪个个人或政党的,而是人民的。人民才 是国家的真正主人。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人民掌管国家政权的。所以,以中国共产党为执 政党的国家必须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国家。怎样才能保证和实现人民的国家主人的地位 ,实现人民对国家的管理?这就要通过立法,实现和发扬民主。相对于国家而言,也就 是说,相对于凌驾于社会之上的这种特殊机器、特殊力量而言,个人是渺小的。如何使 渺小的个人在这庞大的国家机器面前仍然是一个人?这就要发扬民主。在我们国家发扬 民主是什么涵义?邓小平指出:“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 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任何犯了法的人都不能逍遥法外 。”[1](P332)“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1](P146)他还指出:“要使我们的宪 法更加完备、周密、准确,能够切实保证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各级组织和各项企事业 的权力,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利”[1](P339)我们离这个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从政治 层面实现以人为本还需作出巨大努力。

第四,从人权层面解读以人为本。原初的人无所谓权利,也无所谓义务,他们就是按 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生活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以后,私有者和统治阶级为了他们自己 的利益,利用手中的权力剥夺了另一部分人的生存权、自由权、平等权和追求幸福权等 。在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前,人们、特别是被压迫的人们还意识不到自己有什么权利 ,他们只知道压迫得实在受不了就揭竿而起,进行起义和反抗。直到资产阶级登上历史 舞台,资产阶级及其理论家才将上述内容上升为一种理论,即人权理论。尽管资产阶级 在自己成为统治阶级以后,把自由、平等、生存、追求幸福变成了仅仅是它一个阶级的 权利;尽管资产阶级理论家所讲的人是一般的人、抽象的人,但自那时以后,人对自己 应有什么权利却有了真正的觉悟,懂得人应有自己的价值、尊严和人格。这是资产阶级 的历史功绩。以人为本就是要保护和尊重人的这种觉悟,切实地去实现人的上述权利, 维护人的尊严,尊重人的价值和人格。

第五,从哲学层面去解读以人为本。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也是我国理论界长期争 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其核心是对以人为本中的“人”如何理解?因此,我将它作为一个 专门问题来研究。

以上这五个层次都是以人为核心提出来的,每个层次各有特点,但却有着内在的联系 ,并不能把它们截然割裂和分开。我们可以看到,层次不同,对人的视角也就不同,对 以人为本的理解自然会产生差异。我之所以提出以人为本的层次性问题,就是要人们对 以人为本持一种宽容的精神,不必以某一层面的解读为独尊。这样,才能够繁荣和丰富 以人为本理论本身,加深人们对它的理解,更好地实践以人为本。

二、“以人为本”中的“人”是现实的、具体的

“以人为本”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题。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我尚未发现 有这样的提法。有论者说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这个提法 给了人们这样一种印象:似乎马克思主义与人本主义、以人为本没有什么区别,甚至人 本主义、以人为本更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其实这个问题非常复杂,需要认真研究,远不 像论者所说的那么简单。在我看来至少涉及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关系。这是两个涵义有别又密切相关的用语。在哲学上 ,人本主义又称“人本学”,其含义是比较确定的,主要是指把人生物化的唯物主义哲 学学派,其代表是德国的费尔巴哈和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他们反对把灵魂和肉体看 作是可以分割的两个独立的实体;在灵魂与肉体关系的问题上,他们主张肉体是第一性 的,反对灵魂第一性的唯心主义观点。对于这种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上已 有定论。马克思、恩格斯曾针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写道:“诚然,费尔巴哈比‘纯粹 的’唯物主义者有很大的优点:他承认人也是‘感性对象’。但是,他把人只看作是‘ 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因为他在这里也仍然停留在理论的领域内,没有从 人们现有的社会联系,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生活条件来观察人们—— 这一点且不说,他还从来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个的、肉体的人’,也就是说,除了爱与友情,而且是观念化了的爱与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他的‘人的关系’。他没有批判现在的爱的关系。可见,他从来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的活动,因而比方说,当他看到的是大批患瘰疬病的、积劳成疾的和患肺痨的穷苦人而不是健康人的时候,便不得不求助于‘最高的直观’和观念上的‘类的平等化’,这就是说,正是在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者看到改造工业和社会结构的必要性和条件的地方,他却重新陷入了唯心主义。”[2](P77-78)马克思、恩格斯的分析表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即人本主义致使的缺点是脱离了人的社会性和人的实践去考察人,这种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列宁对人本主义也作过分析,指出它是对唯物主义不确切的肤浅的表述。

我们重提这个事实,就是要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人本主义有着原则的区别。由此可 见,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费尔巴哈哲学最主要的正是它的人本主义,是多么地不符合 事实。

以人为本就其哲学上的意义而言,涵义是很不确定的。首先,以人为本是对以神为本 的否定,在这个意义上,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其次,在封建社会中,是对君 主本位的否定。再次,相对于国家本位、官本位来说,以人为本是对国家和官员的超越 。就其一般哲学意义而言,以人为本是指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 为了人,以人为社会本位。但由于不同哲学对人的认识和理解不同,因而以人为本在不 同哲学流派那里所给的解释也各异。现代西方哲学,流派纷呈,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对 立的思潮,即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后者以叔本华、尼采唯意志主义为发端,以萨特存 在主义为高峰,宣扬非理性主义。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愈 益显露,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日趋严重,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早期所提倡的 理性主义越来越感到失望。一些哲学家一方面对这种现象进行批判和揭露;另一方面, 他们又缺乏与这种制度决裂的勇气和决心,更不可能从根本去变革这种制度,于是便回 到主观意识,把他们向往的一切从主观精神上去获得实现和满足。他们提出关心人的存 在、人的价值和人的自由等问题,认为哲学应以人为本,哲学就是人学。从此“以人为 本”便在世界范围广泛地传播开来。这派思潮虽然人们把它叫做人本主义,但与德国古 典哲学所主张的人本主义已经根本不同。以人为本虽然与这种哲学不无关系,但这种以 人为本与我们所说的以人为本有着天壤之别。

以上分析表明: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哲学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决不可将二者简单地等 同起来,更不用说把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混淆起来。有论者责问道:马克思主义不以人 为本,那么以什么为本?难道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敌吗?这种指责似乎很有力度,其实是经 不起认真分析的。广义而言,人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人,都可以说是以人为本,无 论理论研究,还是其他实践活动,概莫能外。在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也 是可以的。然而在如此宽泛的意义上去理解马克思主义,能说是一种严肃的态度吗?在 我们看来,问题并在于是不是为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解决的是为什么人、怎样去为人 ?正是在这点上,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全部哲学从根本上区别开来。

第二,在对人的认识上不应该倒退。我们过去谈论人的时候,一方面肯定资产阶级思 想家发现了人,把人从神的禁锢中解放了出来,提出了人性和人权与人的价值的问题,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贡献;但另一方面批评他们讲的人是抽象的人,他们的人性理论是抽 象的人性论。对于这个批判始终存在争议,直至今日,有些人一提到对资产阶级人性论 的批判就反感,许多人仍把坚持这种批判的人说成是极“左”。我认为这里有个立场问 题,即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来讨论问题还是站在别的什么立场来讨论问题?如果是 前者,就必须承认这种批判的正确性和必要性。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把马克思主 义同人道主义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关于人性的理论绝对地对立起来、割裂开来, 但马克思主义对人道主义和人性论决不是简单地继承和搬用,而是对它进行了“扬弃” 。这一点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是非常清楚的。哲学总要抽象,“以前的哲学是从天国 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2]是对物质生活过程的必 然升华。唯物史观从来没有丢弃人,恰恰相反,它是以人为出发点的。在这一点上,马 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并无不同。那么是什么东西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哲学从根本 上区别开来的呢?是马克思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人的全新的考察。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 出,他们的理论前提和出发点是人,但这里所说的人不是想象的、抽象的人,而是现实 的具体的人。“现实的人”是什么意思?“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 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2](P67)所谓“具体的人 ”是指“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 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 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2](P67-68)为什么要强调现实的 人、具体的人与抽象的人区别和对立?因为抹杀这个对立和区别,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哲 学,就不能解决为什么人和怎样去为的问题。请想一想,如果撇开每个人的现实生活和 实际活动,还有什么个人的存在呢?如果抛弃了现实的人、具体的人,还能有唯物史观 吗?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论述,过去是、今天仍然是我们考察人的科学的方法论原则 。试想,如果我们把人们的具体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状况放置不问,而去抽象地讲尊重人 的独立人格和自由,高谈什么尊重人的价值、关怀人、关爱人,又有什么意义呢?马克 思主义也是讲人性的,但强调的是具体的人性。可以说,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中 ,我们总可以发觉,凡是以往哲学讲抽象的人性的地方,马克思、恩格斯总是用具体的 人性观点与之对立。

我们不赞成以往在批判资产阶级人性论问题上的极“左”做法,一切夸大不实之词统统应予抛弃,一切“帽子”、“棍子”应统统扔到太平洋里去。但我们也不主张在人的问题上重新回到资产阶级抽象的人性论那里去;如果这样做就是倒退,倒退没有出路,倒退也决不是创新。

第三,在上述基础上,我们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人”应当是现实的人、具体的人。决 不能像现代非理性主义哲学那样,把人说成是一种主观意识,然后赋予它人的全部意义 和权利;也不能像以往资产阶级哲学家那样,把人理解为一般的、抽象的人,这样的人 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在一定意义上,以人为本中的“人”就是指人民,以人为本 就是以人民为本。这并非是歪曲了以人为本,而是抓住了以人为本最主要的实质。

一般说来,人这个概念外延更宽,指社会中一切成员。在这个意义上,以人为本中的 人包括所有的人,哪怕他是一个罪犯,在依法判决后,也应给予他人的待遇,保护他应 当享有的权利。但必须明确,以人为本中作为人的主体是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没有人民就没有历史,还有什么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亲民、爱民、为民。亲民、 爱民、为民也要具体化。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社会公民的组成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分成了许多不同的阶层。每个阶层工作的形式和性质不同,获得物质利益的方式和 多寡也不相同,从而造成社会群体的分化。按时下通行的说法,可分为强势群体和弱势 群体,以人为本毫无疑问地应该既包括强势群体,也包括弱势群体。但无需讳言,以人 为本应该把弱势群体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因为弱势群体即使在我们今天这样的社会中 也是最需要亲近、关爱和帮助的人。如果抛弃了他们,以人为本就会变“味”,就是一 句空洞的口号。

标签:;  ;  ;  ;  

解读“以人为本”_人本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