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后农业的机遇、挑战与若干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机遇论文,农业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00)08-0031-05
中美两国于1999年11月15日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达成双边协议,协议内容包括市场准入、降低关税和削减非关税壁垒以及信息技术协定等三大协定。加入WTO将对中国经济、社会各个方面产生深刻广泛的影响,本文着重分析加入WTO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以及我国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一、加入世贸组织(WTO)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冲击与挑战
1.对农业与农村经济宏观层面的影响 从宏观农业经济的角度看,由于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存在下述问题:一、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技术含量低、成本高,主要粮棉价格已高出国际市场,整体经济效益低下;二、产业内部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多,农民负担较重,农民收入增速减缓;三、农产品结构性、区域性、季节性过剩,卖难的问题相当突出;四、农业产业化经营刚刚起步,乡镇企业结构性调整的“二次创业”举步维坚,处于徘徊状态;五、农村市场启而不动,扩大内需乏力;六、农村再就业机会减少,富裕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很大。因此,加入世贸组织会给农业带来下述严峻挑战:一是小麦、大豆、玉米、棉花、菜油等大宗农产品竞争乏力,卖难的问题将更加突出,市场需求不足将进一步导致总产下滑;二是大型跨国集团进入,使刚刚起步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涉农企业包括乡镇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环境;三是短期内加重失业的压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再就业问题将异常突出;四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的增长点培育、农民增收等问题的解决更加迫在眉睫;五是如何实现农村城镇化、现代化,有效启动和保持农村市场繁荣将成为政府需要研究和长期应对的复杂课题。
2.产业内部微观层面的影响 从农业产业内部的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看,加入WTO受冲击最大的将是种植业。将会对下述农产品生产与出口形成不同程度的冲击。
棉麻业 由于我国的棉麻蚕产品主要是初级原材料产品,成本高、品质低,商品率不高,加之纺织业计划经济体制带来的弊端尚未完全消除,加入WTO意味着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短期内纺织业及其相关的棉麻蚕桑业将受到冲击。
稻谷 我国稻谷生产长期以来偏重保障总量增长,品质问题未得到应有重视,结构性矛盾突出。加入WTO后,国外优质、专用大米涌入的渠道将更加畅通,国内产品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可能导致水稻生产相对萎缩。我国稻谷流通由粮食部门垄断专营,没有引入市场机制;同时,为了保护稻农利益,一律敞开收购,造成资金、仓储积压严重。加入WTO后大米进口配额有相当比例交由民营部门经营——他们具有经营成本低、机制活的竞争优势,国营企业面临一定挑战;还可能造成民营企业赚利润、国有企业背负担的局面。
玉米 由于我国玉米生产规模小、成本高、质量差、用途窄、效益低,普通品种积压,特用、专用、高效品种短缺。加入WTO的直接后果是短期内进口增加,种植面积和总产受到压制,预计普通玉米播种面积将下降到2300万公顷以下。
小麦 与玉米的情况类似,普通小麦过剩、本高、价低、卖难,专用优质(饼干、面包、面条、饺子、馒头以及各种加工专用的)品种供不应求,加入WTO后,国际市场的小麦,特别是北美地区质优价廉的专用品种将对国内小麦生产形成压迫之势。
大豆 在粮棉油五大作物中受冲击最大的作物是大豆。由于我国大豆品种单一、产量低、价高、质次,不适应多种用途之需。加入WTO后东北等大豆主产区的大豆生产将受到进口美国大豆的强大冲击。
油料 一是总量不足,二是质量不优(70%品种为非优质的双高品种,30%的双低优质油菜品种因与双高品种混种混收而未能实现优质优用,产品不符合出口标准,菜饼中硫苷含量高而不能饲用等),三是成本高(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四是价格高(花生除外),五是用途窄(饲用和工业用料缺),六是技术陈旧、劳动生产率低,七是产业链不配套(加工工艺、设备改造、质量标准、检测体系、基地建设、技术服务、信息咨询、市场收购等不配套),因此产业整体的经济效益低,市场竞争力差。
水果 一是平均单产水平较低,二是品种结构不尽合理,三是质量较差(营养与口味品质、外观品质、储藏包装品质、加工品质、药检安全性等),四是产业化经营未成规模。加入WTO后,我国水果产品会受到国外优质产品,特别是高档水果的一定程度的冲击。
畜禽肉类 主要是花色品种、营养品质和卫生安全性(带活的病菌,兽药与添加剂含量超标),特别是优质高档品种方面不敌国外产品。因此,加入WTO后,我国的猪、牛、禽肉类市场将受到国际高档产品的影响。
水产品 我国水产品出口具有市场竞争的价格优势,但产品结构单一,对虾等大宗传统出口产品因受流行病害困扰,需加大科技投入,尽早调整产品结构。
3.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影响 一是知识产权争端不可避免,我国与各国尤其是美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不尽一致,将继续出现有关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各种争端。二是对我国现行农业科技体制提出挑战,人才资本全球市场配置和加速流动,尤其是一些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研究与开发中心后,先进的管理体制、有效的激励机制、以人为本的宽松环境、优厚的物质待遇、一流的仪器设备将吸引一大批优秀人才流向这些研究中心,现行体制下的国内农业研究机构将面临更加尴尬的局面,自主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将会受到深刻而长远的影响。三是对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提出前所未有的的挑战与要求,企业只有不断依靠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系统持续地进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才能维持一定的市场份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四是以生物技术为主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竞争日趋激烈,迫使我们必须采取超常的发展战略。
二、加入WTO带给我国农业的机遇
加入WTO,得益最大的莫过于农业、食品加工、乡镇企业以及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是由我国人口多、产业技术落后、处在国际分工的最底层等基本国情决定的。从长远看,植棉/麻、纺织和服装业有可能再吸纳大批劳动力就业,据测算大概能增加540万个就业机会;优势农产品如蔬菜、花卉、肉类、奶类、蛋类、水产品等将走向世界市场,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将促使我们引进一时难以赶超的、必要的先进技术与设备,优质品种和先进管理经验;促使我们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提高质量,彻底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使农产品生产与国际标准接轨,进入国际大循环。
1.加速结构调整 加入WTO是历史性的机遇和巨大的催化剂,会刺激我国农业加速调整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加速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市场经济的法则是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着眼于国际竞争,进行结构战略性的破产、转产、兼并、重组等,对产业、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来说是必要的,也是唯一的选择。激烈的市场竞争将迫使我们优化各种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换言之,加入WTO对于我国调整农业产业、企业、农产品结构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契机。
2.促进体制改革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彻底改革一系列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合理组织制度、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贸易、科技、推广等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互为壁垒、封建小农式的落后、低效的组织管理现状,借鉴国际上一切先进的组织管理经验,建立直接连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按产业链条组织的、一体化的农业生产科工贸产学研体系。
3.玉米、小麦专用化 过去30年,我国玉米增产速度大约每年每公顷120Kg,有关专家预测今后20年要达到每年每公顷增产135Kg的速度,才能使国内玉米自给率保持在90%左右,满足饲料产业发展的需求(每年3.68%的速度递增)。只要抓住人世前有限的宝贵时机,调整产品结构和发展方向,在降本、优质、专用、加工、转化、高效上下工夫,玉米种植业的发展前景和市场空间是很大的。
4.水稻、大豆、油菜优质化、多样化 水稻是大宗粮食作物中价格唯一低于国际市场的作物,加入WTO后优质大米生产有三个巨大的市场有待占领:一是国内市场对优质大米的巨大需求,二是港、澳等被优质泰国米占领的市场,三是日、韩等优质粳米市场。大豆、油料要在继续提高单产、降本的基础上,向优质、多样和个性化方向发展,注意利用我国丰富的野生资源、农家品种、风味产品的发展优势。
5.重整棉麻蚕桑业 加入WTO后,欧盟、美国将开放纺织业市场,取消或减少现行的出口配额限制,我国纺织业可以放手搏击国际市场;同时,国际市场上纺织业的先进观念、管理、技术、工艺等也将进入我国,促进民族纺织业的发展。这将给蚕桑丝绸业重振民族产业雄风、复兴植棉业、大力发展麻类种植业等提供广阔的国际市场。
6.水果进军国际市场 由于成本低、价格低于国际市场,加入WTO将为水果业提供一次大的发展机遇。在现有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只要合理区划,调整品种与花色结构(特别是风味小品种、地方名特品种、热带水果等),不断采用先进技术,加大投入,提高单产,优化质量,从产业整体上实施稳定国内市场、进军国际市场的战略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7.扩大蔬菜、花卉、热作、特产经济作物产品的出口 由于饮食结构改变,发达国家市场对新鲜蔬菜、花卉、特产经济作物的需求日益增加,但这些产业均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正在快速弱化。我们应抓住难得良机,大力发展和扩大蔬菜、花卉、热作、特产经济作物产品的生产出口。
8.发展优质、营养、安全、高档肉类产品生产 我国的大宗肉类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实力,猪肉、鸡肉、牛肉、羊肉等在亚洲市场的发展空间很大,具有传统优势。要着眼于解决优质、营养、安全、风味的问题,从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高度,将优质、营养、安全、风味的肉类产品生产放在优先的突出位置,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力度,加速畜牧业发展,开拓国际市场。
9.水产品结构多样化、风味化 水产品养殖也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我国在成本、类型、花色、风味、总产量等方面存在优势,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巨大,是有待进一步发展的大产业。
三、应对的措施
1.更新观念,加强研究、保护和立法 要抓紧市场逐步开放前的有限时间,尽快熟悉农产品世界贸易的基本准则,收集和分析国际市场的相关信息,用长远的战略眼光看待“入世”;树立经济、产业、产品竞争的全球意识和科技竞争意识,以及讲法制重信用的观念,学会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种市场来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认识到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的兴起、跨国公司兼并重组的影响,深入研究入世后农业的总体发展战略,产业、产品技术立法、保护机制等问题和统一的对策。
2.重新定位市场经济中政府、部门的地位作用 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重新定位政府、部门的地位与作用,确定好运动员与裁判员、主体与辅助的关系,更好地履行为市场主体服务的职责,而不是“什么事情都自己扛”,或者反仆为主、越俎代庖。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再也不能在所有领域长期起主导作用了,而是要甘于和勇于退到幕后、扮演好服务的角色,致力于创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从组织制度、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上提高效率、杜绝腐败、清正廉洁,培养和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将注意力转移到对现代化人才、教育、科技、法制等“上游”的战略性工作上来,转变职能抓大事;尽可能地减少审批管理;尽可能将具体的行业科技研究开发项目管理交由研发院所管理,实施项目专家负责制;尽可能少管或不直接管“春种秋收”等生产经营性活动,尽可能多地将市场活动中的管理权力交由市场主体企业去完成。
3.调整产业结构 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内容涉及农业、农村经济的各个方面:既要保证农产品总量平衡,又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既要大力发展畜牧、水产业,优化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又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向二、三产业发展;既要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东、中、西部战略,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区划等),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的比较优势,又要在生态脆弱地区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既要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又要全面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特别是加速乡镇企业发展,带动农村城镇化建设,推动农村三产的发展,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其基本目标是机制调活、档次调高、市场调外、效益调好。因此,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21世纪初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性课题,解决的不仅是农产品卖难的问题,而是面对入世后全面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与农村经济的素质和效益,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4.深化体制改革 借加入WTO的东风,适时彻底改革我国农业宏观管理的落后状态,借鉴美国、日本、法国、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等农业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在中央政府的层次上,对涉农的产前、产中、产后生产、加工、运输、储藏、科技、贸易、信息、服务等,按照市场链条、产业化经营所需功能,对相关机构进行整合重组,组建统一的系统服务和管理部门,克服目前农业、外贸、内贸、加工、储藏、科技、市场信息、支农工业等条块分割、互为壁垒、各自为战的分散、落后、低效状态,与国际的通行管理模式接轨,按照国际公认的游戏规则运行。同时,适时启动粮食流通的市场化改革,在国家战略储备(也要象发达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一样利用两个市场的机制进行有进有出的调蓄)的基础上逐步放开粮食市场。
5.加速产业化经营进程 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完整地联结起来,形成各环节有机结合、利益共享的产业链条,实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等形式的一体化经营和资源的科学配置,形成农业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良性循环。是提高农业经营效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农业由弱质基础产业向高效现代产业转变的一条有效的途径;是促进农业商品化、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和集团化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大生产、大市场与分散的农户、小规模经营的矛盾统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快同国际接轨,迎战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挑战,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我们要力争在5年内逐步、基本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6.加强科技创新 着眼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国家综合国力、科技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彻底改革我国现行的农业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立足于产业经济效益、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围绕产业发展重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市场经济的根本是技术进步是人才资本的竞争。政府要围绕建设和营造一个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诚实劳动、勤劳致富、科技强国的社会制度、文化环境和价值导向,用事业、待遇和感情留住人才,吸引一大批一流的顶尖人才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聪明才智。没有一流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顶尖人才,就不可能出一流的创新性成果,就不可能形成真正有实力的国际竞争力,国家就只能永远处在国际分工的最低层、处在被动挨打的地位,这是铁的市场规律。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有步骤地对现行的政治、经济体制作大幅度的、实质性的、不断的调整和改革。
7.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根据我国与主要贸易国达成的协议,中国关税最迟在5-10年内减至或接近零。21世纪是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的世纪,要紧紧抓住5-10年这个最后的战略调整机会,认真研究把握发展趋势,冷静分析我们的优势和特色,调整力量和部署,下定决心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领域作出几件真正有国际竞争力、经得起国际市场考验的大事,构筑民族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航空母舰。比如在种苗业、饲料业、园艺业、畜牧业、水产业、疫苗与制药业、肥料业、食品加工业、茶业、蚕丝业、养蜂业、热带经济作物等涉农的主要领域,用5-10年时间集中支持发展一批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到2010年实行零或接近零关税时,新兴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中的至少1/2的产成品作到国内市场提供,部分进入国际市场。
8.加快乡镇企业“二次创业” 乡镇企业要在入世后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关键要努力提高竞争实力:一要确定全新的发展战略,根据国际市场的不同层次、区域及需求,围绕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制定未来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市场目标并以此来配置、整合企业的资源,尽快发展适销对路产品、调整自身结构;二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入世后本土产品失去高关税保护,企业只有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制度和机制,加大R&D投入,激发创新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实现规模化经营,必须破除“大而全、小而全”的小农观念,逐步向虚拟化经营转变,即企业保留最关键的功能,将内部智力和资源用于那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活动上,而将其他活动外包给专业公司完成;四是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入世后市场、金融、经济的全球化扩张,导致不确定因素增长,而且由于信息不完备和非对称分布,也会增加企业经营风险,它对企业制度的要求只有一个,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熟练掌握新的游戏规则,按照国际惯例重组管理结构,即从产权的清晰性、产权结构的多元化、产权的可流通性和交易性以及产权制度的设置、调动人力资本的积极性等方面使之规范化、程序化,建立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才能参加国际市场竞争,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降低和回避市场风险。
9.着眼于全球市场配置资源 一是通过技术贸易引进技术,利用后发优势,这是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捷径。对提高我国农业的技术水平,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结构升级,对新兴产业的建立和高速发展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二是通过制定、完善法律、法规和利用多边协议,协调和保护知识产权。我国是许多国际组织中的大国和重要的成员,要尽快学会巧妙利用有关的多边协议(如WTO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和争端解决机制等)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三是引进一流的科技人才。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发挥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创造条件、改善环境,培养、引进和吸引科技人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国有巨大市场的吸引力,如果再加上人才优势,就有可能创造经济奇迹。四是利用WTO的幼稚产业保护条款,对高新技术产业实行优惠政策,最终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国家可以实行优惠的政策,例如对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减免税和信贷上的支持;改革现行的投融资体制,从各方面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鼓励国外企业来华从事高新技术产业。五是研究适当适时利用金融技术与汇率机制,支持我国优势农产品的扩大出口。
收稿日期:200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