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系统失灵及其改进措施_竞争优势理论论文

区域创新系统失灵及其改进措施_竞争优势理论论文

区域创新系统的失灵及完善措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论文,措施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766(2001)03-0137-05

建设国家创新系统已成为当前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最重要的环节。区域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区必须在国家创新系统的框架内,依托现有科技资源,加强官、产、学、研合作,构建完善的区域创新系统,并将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融入国家创新系统的建设之中,有效发挥系统功能,才能形成持续创新能力,确保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区域创新系统(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RIS)是借鉴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一国内特定区域的创新问题。当前,国内外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还少有问津。区域创新系统研究既是对创新系统理论的发展,又是对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背景下,相信区域创新系统将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一、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特点及功能

区域创新系统是在一国内的一定地域范围内,将新的区域经济发展要素或这些要素的新组合引入区域经济系统,创造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新的系统功能,使区域内经济资源得到更有效利用,从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创新系统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区域创新系统是中观层次的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属于宏观层次的创新系统。

区域创新系统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各区域创新系统的地位不同。由于各区域的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不同,区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同,因而,各区域创新系统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地位不同;第二,区域创新系统的多样性。区域创新系统受区域经济、文化和资源等条件与水平的制约,各区域的经济发展要素各具特色,其创新活动必然会有不同的起点、内容和途径,因而区域创新系统具有鲜明的多样性特征;第三,区域创新效率的差异性。由于区域创新能力的不同,不同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效率存在极大差异,正是由于创新效率的差异使区域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的特征。

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在空间或时间方面的有机联系与相互作用的方式或顺序[1]。区域创新系统是由地域内的次级子系统构成的系统,包括:跨省区区域创新系统、省区市区域创新系统、城市区域创新系统、科技园区域创新系统等。这些不同层次的区域创新系统排成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等级序列。每一级区域创新系统均由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政府等四个要素构成。这些要素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在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各不相同。其中,企业是中心要素,决定整个创新系统的创新效率,其他要素如大学、科研机构、政府为非中心要素。需要说明的是,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可能在系统所在区域内,也可能在系统所在区域外,而政府只能在系统所在区域内。要素是区域创新系统最基本的成分,也是其存在的基础,区域创新系统的性质是由要素决定的。区域创新系统结构直接由要素之间的协调作用体现出来。即使是优质的要素如果协调得不好,形成的结构可能不是最优的,但质量略差的要素,如果协调得好,也可能形成优异结构。因此,处理好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的关系,对于发挥区域创新系统功能至关重要。

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是指区域创新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的秩序和能力,体现了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的变换关系以及包括了改变被作用对象的秩序。具体而言,区域创新系统具有以下功能:

1.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区域创新系统可以通过系统内各创新主体的互动,持续地产生激励创新的动力,形成连锁反应机制,加快创新扩散,推动创新从企业创新扩散到产业创新,从单个产业创新扩散到产业簇群创新,从而推动整个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原因在于:(1)区域创新系统运行会导致根本性创新出现,形成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和新的技术——经济发展轨道,打破技术体系的内在平衡以及技术个体间的原有关系,原有产业和产业部门分解,形成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另一方面,新产品、新工艺、新能源、新材料的发明和应用,扩大了社会分工范围,拓宽了生产活动空间,形成了新的生产门类和部门;(2)在区域经济体系中,产业之间存在着前向或后向关联关系。区域创新系统改变了产业间的投入产出联系,使得上下游产品和上下游产业之间互为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因而,一个产业的创新依次向其前向或后向关联产业扩散,促使其发生创新,进而导致产业的扩张或收缩;(3)区域创新系统在催生新兴产业的同时,使传统产业部门有可能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提高其技术水平,促进原有产品的更新换代,甚至创造出全新的产品,改变传统产业的面貌,成为某些新兴产业依托的重要条件之一[2]。区域创新系统使整个产业结构建立在新的技术基础之上,并赋予产业结构新的内涵。

2.形成区域竞争优势。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培育和发展能在未来市场上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的区域核心竞争力。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区域经济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使整个区域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长期持续发展的区域竞争力中最基本的竞争力,是有效配置资源的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和自组织能力。区域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同于一般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特征:(1)稀缺性。区域核心竞争力为其他区域所不具备,如果其他区域也具备相同或相似的竞争力,则没有哪个区域能获得竞争优势;(2)长期性。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在一定的自然历史基础上经过长期演变而逐步形成的;(3)独特性。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区域创新能力的反映,是“干中学”、“用中学”的产物,其他区域很难通过模仿而获得这种能力,因而能使区域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区域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区域内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竞争力[3]。

任何区域要想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准确把握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不断创新,努力建立和发展核心竞争力。对那些已经拥有较强区域核心竞争力、并取得显著竞争优势的先进区域来说,不管已经建立起来的核心竞争力多么强大,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技术进步和其他区域的竞争努力,区域已有的核心竞争力会逐渐削弱,以至于消失。对于尚未形成竞争优势的后进区域来说,尽快建立核心竞争力是获得区域竞争优势的唯一途径。

区域创新系统可以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加强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提高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使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4]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保持持久竞争优势,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国内和国际竞争。

3.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由于不同区域之间区域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差异,必然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尽管后进区域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选择更快的发展道路和更开放的发展政策,并利用其相对低廉的劳动力,生产出质优价廉商品,形成一定的比较优势,但后进区域并不必然具有后发优势,同时,后发优势也并不必然成为比较优势。后进区域能够引进的技术要么是即将或正在被更先进的技术所取代的成熟技术,要么就是处于创新期、离产业化尚有很长距离的技术,如果后进区域不能对引进的技术进行再创新,就只能跟在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后面,亦步亦趋,走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

区域创新系统可以使后进区域在模仿创新的基础上,将引进的先进技术吸收、消化、创新,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发挥后发优势,跨越技术发展阶段,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赶上或超越先进区域。

二、我国现行区域创新系统的“失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区域创新系统经过不断演化,已从计划主导型系统向市场主导型系统转变,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型区域创新系统正在形成。但经济和科技体制尚处于转轨之中,科技与经济相脱离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现行区域创新系统已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系统“失灵”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系统要素的功能定位未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既缺乏创新能力,又缺乏创新的动力。企业在创新投入方面没有起到主导作用,主要靠从国外引进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差,研究与开发能力在不断下降;二是,政府直接介入创新活动,现行宏观管理方式仍带有较浓的计划经济色彩,以项目来推动创新,把创新与计划、资金、政绩挂钩,造成创新需求不足;三是,各类科研机构分属于不同的单位和部门,大而全,小而全,无法形成专业化协作,国家和地方科研机构承担着知识创新的重任,获得了国家和地方拨付的大部分科研经费,但科研机构脱离市场需求,游离于市场之外、闭门造车的现象依然存在;四是,大学的功能偏重于教学和科研,科技成果产业化功能还远远没有发挥。尽管目前一些大学的科技产业化工作已取得很大成绩,但大多数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率仍很低。

第二,要素之间的互动机制尚未建立起来[5]。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尚未建立长期、稳定和紧密的合作和联系,系统要素之间的知识和技术的流动渠道不畅通,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产业化程度低下,有限的创新资源被大量浪费。政府各部门间面向创新系统的工作缺乏应有的协调,政府对创新的激励作用尚未有效发挥。

第三,系统环境不完善。影响区域创新系统的环境因素包括:经济制度、资源、人口、教育、文化观念以及国际环境等。目前,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市场机制还有待完善。从投融资体制来看,科技企业的融资受到许多限制,风险资金没有建立。从人事体制来看,作为知识载体的人才流动受到户口、住房、医疗制度、保险、社会保障体系等许多限制。在教育体制上,存在办学模式、办学主体、投资渠道和管理方式单一的弊端,造成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教育投入不足。同时,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造性,综合素质较差,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从文化观念来看,崇尚创新、鼓励冒险的文化环境尚未确立,因循守旧的观念正成为阻碍创新的一大障碍。

第四,市场机制对创新资源的配置作用没有有效发挥,创新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导致创新资源分散,系统运行效率低下。

三、完善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的措施

由于我国区域创新系统存在以上问题,导致区域创新系统创新效率低,创新能力弱,完善区域创新系统已迫在眉睫。要完善我国区域创新系统,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发挥政府对创新的激励作用,为区域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创新是一项具有巨大外部经济性的活动,由于创新投入高、周期长、风险大,创新主体在没有足够大的激励和足够强的风险承受能力的情况下,不会贸然创新。中央和地方政府应从全社会的利益出发,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从宏观上调控区域创新活动,制定激励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财政、税收、教育、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政策和法规,规范创新主体的行为。

第二,完善市场激励机制,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市场的发育程度、规范程度和运行效率,对区域创新活动具有重要影响。要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对创新的激励作用,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完善投融资体制,建立风险投资机制,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二是改革人才流动机制,以人才流动带动知识流动;三是建立和健全包括人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生产力促进中心和成果推广机构在内的创新服务体系,强化各类市场的宏观管理,加强各类中介机构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使之为区域创新系统的要素之间的互动起到桥梁作用,为知识和人才的流动、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有效途径。

第三,提高系统要素的创新能力。区域创新系统各要素自身的创新能力是决定区域创新系统整体创新能力的基础。企业、科研机构、大学和政府只有具备良好的运行机制,才能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为此,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自主进行创新决策,分享创新收益,承担创新风险;二要转变政府职能,采用以间接方式为主的宏观调控手段,减少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同时加强法制建设,为创新活动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地方政府应集中力量,抓好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科技项目的规划和实施,有所为有所不为,力争在区域优势领域取得新进展,增加区域科技发展后劲。三要加大知识创新的投入,有重点地建设一批区域知识创新基地,包括科研机构和教学科研型大学,使其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知识支撑和科技储备。

第四,加强系统要素间的互动,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系统要素间的互动,将促进知识的融合,降低创新风险,减少创新成本,加快创新速度,提高创新效益,提高区域创新系统的整体效率。创新要素间的互动关键在于要加强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和大学之间的联系,发挥中介机构的桥梁作用,加强政府各部门间的协调。产学研合作创新可以将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是推动区域创新活动的一种有效方式。企业要针对自身需求和条件,充分利用外部技术优势,弥补自身创新能力的不足,避免盲目投入和重复开发,降低创新风险。科研机构要自觉面向市场,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针对企业的技术需求,组织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要深化科研机构内部改革,引入竞争机制,促进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力量进入企业,鼓励应用型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或直接办成科技企业,改变我国大部分科技力量游离于市场之外的局面。同时,鼓励大学科技产业发展,提高大学科技成果的产出率和转化率。

第五,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形成产业簇群。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大学科技园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园区不仅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加快社会发展,而且使区域具备持续创新能力,成为区域创新的源泉。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科技园区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效途径,并以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成功的科技园区可以促使新企业不断地繁衍,区域内企业之间频繁的相互作用可以减少交易费用,产生协同效应和集聚效益,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转化和升级。从地区的产业联系来看,只有当孤立的企业间形成有机的集聚,企业间产生的物资流和信息流汇成“网络”时,科技园区的功能才能实现。因此,应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为创新活动创造良好条件,推动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和完善。

第六,加强区际与国际合作。区域创新系统是开放的、国际化的系统,加强系统间的区际与国际合作,促进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快速流动,是区域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参与区际和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有效途径。我国区域创新系统要素的创新能力弱,只有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强系统间的区际和国际联系,吸引国内外的创新资源,才能迅速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我国各地区之间区域创新系统差异很大,存在很大的互补性,应发挥各地区的区位优势,大力促进区域之间的分工协作和跨地区的合作创新,促进先进地区和后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从而实现共同富裕。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应与自主开发相结合,在模仿创新的基础上实现自主创新,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脱节的问题。

[收稿日期]2000-12-25

标签:;  ;  ;  ;  ;  ;  ;  ;  

区域创新系统失灵及其改进措施_竞争优势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