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之诗意生活论文_郭慧娟

古诗文教学之诗意生活论文_郭慧娟

郭慧娟(西北工业大学启迪中学 陕西 咸阳 712000)

摘要:中华古诗文语言精美、思想深刻,充满情趣诗意。现在教学往往为了读诗而读诗,支离破碎地分析解读古诗文的含义,却忽略蕴含在其中的情趣、意趣、理趣,忽略古诗文课堂的情趣诗意。教师应重视课堂引领,使学生深刻体会古诗文学习的情趣诗意。

关键词:古诗文 情趣 诗意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5-006-01

何为生动课堂?即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把学生引向文本,并走深、走远。古诗文教学更需要教师的引导,但必须以生为本,那才是真正的幸福课堂,才能体现“学为中心”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说:“像一般艺术一样,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诗是最凝练的情感,诗是最凝练的文字,可以说,诗其实就是用最凝练的文字表达最凝练的情感。充实又完美的诗是人格涵养的自然结晶,是人的天性的“至性至情”,其内涵是“理智渗透情感所生的智慧”。笔者认为这就是诗歌中的情趣、意趣与理趣。那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透过凝练的文字,领会诗人的至情至性,感受古诗文带给我们的情趣诗意,纯粹进入诗中的境界?

一、重视古诗文“背景”的价值,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境

任何一首古诗都有极其丰富的“背景”资源:诗人的生活经历与创作历程;与古诗密切相关的创作故事;古诗涉及的相关典故、传说;诗人的相关诗作;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诗人的创作风格,等等。如果联系特定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加以研究,就能走近诗人。教师应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古诗的“背景”,体验古诗的内容、情感、思想。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古诗中,领略古诗表达的奇妙意境。

二、重视朗读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文的情趣诗意

朗读教学一般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步感受诗意的朗读。让学生在把古诗读通读顺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理解注释、想象画面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第二阶段,加深理解诗意的朗读。这阶段朗读要设置一些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一些问题。再与分析相结合,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朗读巩固。

1.吟诵引意趣。

自《诗经》起,历经唐宋诗词文明的洗礼,中国古诗文颇具音韵、形式、语言、意境等诸多美感。诗是有音律的纯文学。所以古诗文教学非朗读无以体会诗歌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非朗读无以了解诗歌的神韵、情感。每一首诗都是一首歌,从朗读中读出节奏的长短、轻重、缓急;读准音调的起伏顿挫;读懂蕴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情趣。

2.朗读现诗情。

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对学生来讲,词中画面感不如其他诗词强,进入诗境较难,对辛弃疾“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复杂情感,学生很难理解。我们不妨设计问题:孙权“坐断东南战未休”,连年征战,受苦的是百姓,为什么作者如此推崇他呢?你能结合当时政治背景说说原因吗?在教师主问题的引导之下,让学生朗读全词,并要求多次反复朗读最后一句,或你认为反复朗读几次比较恰当就朗读几次。通过反复朗读再现辛弃疾当时的情怀,这里有辛弃疾对千古兴亡、英雄不再的感慨;有对南宋王朝没有一个像孙权一样能保家卫国的英明君主的叹息无奈;有对朝廷主降派不敢与金人对抗的懦弱行径的愤怒鄙视;还有被朝廷重新启用后,能像孙权一样有着盖世武功,带领部下北上抗金、收复河山的壮志雄心……反复吟咏最后一句,从不同角度、不同语气读出诗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重视文字品析,推进学生把握古诗文的情趣诗意

文字构成文章,文章是作者的思想情感、道德评价、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等的载体。“如果只着眼于词句本身的学习,而忽视甚至舍弃它所承载的丰富内容,那叫‘买椟还珠’,结果必然连语言本身也不可能真正学好。”所以阅读文章就应该从情感、审美等文学角度去解读、去感受、去体悟,古诗文也不例外。因此,古诗文学习还应注重欣赏,想象文中之景,体悟文中之情,领悟文中之道,感悟文中之雅,进行文章文学的审美教育。

1.善抓古诗文中的“眼睛”,细嚼慢咽。

诗歌的生命力往往体现在看来平常的、人们都自以为懂的词语。如《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片断:

师:“有人说‘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是神来之笔,哪个字写得神?”生:“卷。”生1:“这是上千个人参加,气势很磅礴。”

师:“改为‘千骑满平岗’好不好?”生:“不好。‘卷’字有不停留的意思,有力量。”

师:“就像‘龙卷风、风卷残云’,都很磅礴。请大家想象一下‘千骑卷平岗’的场面。”生:沉浸在磅礴的想象幻景中。

如果让学生自我学习,可能不大会关注到“卷”字的庞大气势,但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换字、想象,让学生随着苏轼策马驰骋,享受平凡文字带来的宏伟场面的壮观。此时,苏轼之潇洒俊逸、苏轼之狂尽在不言中。

2.统筹把握,修改对比激发学生的思辨意识。

如《答谢中书书》一文,这是一首写景小品文,写景之句优美至极,可谓增之一字嫌多,减之一字嫌少。如何让学生品味美文,并让学生兴味盎然?改诗:两岸石壁五色辉,青林翠竹四时备。晓雾将散猿鸟鸣,夕日欲坠沉鳞跃。让学生比较根据原文修改的诗与原文,哪个写得更好?这个犹如黑暗中的一颗流星,瞬间划亮了天际,学生的兴趣斗志被激发出来了,思路打开了。学生抓住“交”字,这是一种动态之美;有的说“乱”,这是鸟儿争相和鸣,富有生机;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这就是我们需要的学生的个性阅读、自主阅读,真正体现“以生为本、学为中心”的课堂改革理念。

3.想象明意象。

诗不可缺少的便是意象。而诗的意象总是超脱意象的本身,成为一种思想,一种感情的象征。如月喻思乡,菊喻清高,梅即傲骨,松柏正直,梧桐凄伤,浮云游子,鸿雁相思……这些意象已成为一种代名词,使人们看到这些意象便自然想到它们所含的情感。美学家称此为“移情作用”。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景是个人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同样是山,陶潜“悠然见南山”时,杜甫见到“造化钟神秀,阴阳割分晓”。李白觉得“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时,辛弃疾想到的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山的美便生出多种姿态。因时因事因人不同,倾注在这个意象“山”中的情趣也就不同了,每首诗都是一种境界。如果我们不能通过想象明了蕴藏在这些意象中的意境情趣,那么,这些文字只能是一些文字符号。因为诗人创作诗的时候,肯定从自然界中见到这种意境,感到这种情趣,然后用文字通过意象传达出来。所以我们读诗时,必须学会想象感受诗人笔下的种种意象,然后透过意象直达诗人的内心深处。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诗论.

论文作者:郭慧娟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5月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8

标签:;  ;  ;  ;  ;  ;  ;  ;  

古诗文教学之诗意生活论文_郭慧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