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的人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区域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从人的生存空间、活动空间以及人的生存活动、社会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流来论述人地关系,并且从人的生存与发展需求的角度讨论了人地关系矛盾的内涵与外在表现,进而提出了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般原则。
关键词 人地关系;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系统
通过区域系统的元素构成与相互关系(见附图)[(1)]可以看出,“人”由基本层次的人与人关系组成了高层次的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地”由基本层次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土圈组成高层次的资源结构、环境结构及灾害[(2)]。
附图 区域系统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中的“人”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在一定区域空间中从事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人地关系中的“地”是指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联的无机物与有机物的自然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地理环境[(3)]。那么,人地关系则是指人的生存活动、生产活动、社会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它着重研究的是人与地的交界相互作用面,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自然环境有机物与无机物之间关系的规律[(4)][(5)]。
一、人地关系剖析
原始社会的人类一般以山洞作为生存活动的居所,以自然界的天然生物如动物、果类等作为食物。随着农业出现后,人类的活动空间大大扩展,建立了村庄与集镇等作为居住地以及活动的场所,食物则是人工种植的大米、土豆、小麦等,以及驯化了的动物如猪、羊等。工业革命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大大提高,人类的活动几乎遍及地球的每个角落,城镇大批涌现,物质财富迅速增加,人口大量增长。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作为一定社会中的人满足其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存在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占据的空间,包括生存空间和活动空间;二是在生存活动和社会生产活动中与自然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6)]。
生存空间包括个体空间和居住空间。个体空间是指人作为具有一定大小的实体,必须有容纳他们的空间,例如,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设计的旅客量,是基于个体空间以及个体活动舒适的考虑。居住空间是指人居住的房屋,是家庭生活的地方,用于睡觉、休息、挡风雨、避寒暑以及为人提供一个心灵依托。活动空间是指人进行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所需要的空间,例如修建的厂房、实验室、旅馆、娱乐场所、修筑的道路等。
人的生存活动与自然环境直接接触的物质有空气、水、土地、太阳光、树木等。人从空气中吸取氧,把二氧化碳吐进空气,并且人的身体皮肤表面与空气进行热量交换;人每天要喝一定量的水,维持人的生存和活动需要;土地用于生产大米、玉米、小麦等粮食供人食用;太阳光给人类带来温暖和光明,且为地球万物生存提供能量;树木用于盖建房屋,或做家具或作薪材取热等等。
人在上述的活动中,与自然环境一刻不停地进行信息的交流。例如,人在寒冷的冬天感到冷而增穿衣服,屋漏雨要修补等,都是由信息的反馈而被人感知,信息的交流是伴随人与自然环境的物质和能量交流而同时发生。所以,人的生存活动过程是与自然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流的过程。
生产活动中的原材料直接或间接地来自自然环境。如造纸用的自然资源是木材;矿产采选、冶炼用的是铁矿石、铜矿石等;服装用的是棉花加工而成的原料等。并且,在人的生产活动中,还需要各种能源,有的行业还要消耗大量的水,而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废物又排入自然环境中,生产活动获得的产品最终都用于消费,产品消费完后又进入自然环境中参与自然界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运动。
如果满足了人的生活的基本需求,则人要向前发展。表现在空间上,建筑更多的住房,改善人的居住条件;修建更多、更大的工厂,以适应不断扩大的生产活动;修筑大量的公路、铁路,加快物质的空间运动;在人与自然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关系上,则表现为交流量更大、交流更频繁。人要发展,就要进行量多且高效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需要更丰富、更好的物质。例如人要有较好的生活条件,必须要有足够的粮食作保证,这就要求粮食的生产必须稳定与高产,即提高本地的土地生产率,也就是要求有较高的物质投入,充分利用光温水土条件,这样就提高或改善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交流。人们社会生产活动愈加强,活动所需的能源也愈大,需要大量的石油、煤、金属矿等,而随物质、能量交流日益增大,信息的交流量同时也越大,交换也更广泛。所以,从上述人的生存与发展看,人地关系的两个基本点是:(1)人与自然环境的无机物、有机物界诸要素对空间的占据;(2)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
二、人地关系矛盾内涵
人地关系矛盾是指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在一定的区域中,人的生存、发展要求与自然环境的无机物、有机物界诸要素,在空间以及物质、能量、信息交流关系上的对立与统一。
对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区域R,其区域表面积S是一定的,其区域表面上层大气与地表面下层土层、水或岩石组成的三维空间体积V是一定的[(7)],即
S[,人]+S[,地]=S
V[,人]+V[,地]=V
式中:S[,人]表示人生存与活动所占有的区域R的表面面积;S[,地]表示自然环境元素占据的区域R之表面面积;S表示某特定区域表面积;V表示某特定区域表面上下的三维空间体积;V[,人]表示人在特定区域上占据的生存与活动三维空间体积;V[,地]表示自然元素(如水、大气、岩石、植被等)占据的区域R的上下三维空间体积。对于具体的区域R,其V、S是一定的,所以,如果V[,人]增大,那么V[,地]减少;S[,人]增大,S[,地]减少。
人地关系矛盾表现在空间上就是指人与自然环境要素对区域空间占有之间的矛盾。对于一定自然条件下的具体区域,其区域的表层面积、表面上下的三维空间体积是一定的,其区域上的物质、能量也是一定的。因为具体区域上自然资源,例如太阳辐射量,水资源量(降水、河、湖泊中的水量等),耕作的土地面积与土地肥力,存贮的矿藏如媒、天然气、铁矿等,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之生物量,地势高低提供的重力势能等等,在一定时期内都是有限的。另外,在具体区域内的有机物、无机物以及能量之间的比例、结构关系也是一定的。由于一定自然条件下的具体区域上的自然资源量、自然环境条件以及有机物、无机物之间的比例结构关系是一定的,那么在一定科学技术条件下的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量以及交流比例、交流频率也是受一定限制的。例如,对于具体区域R,其适于耕作的面积是确定的,再加上一定自然与社会条件下土地生产率的有限性,区域R生产的粮食是一定的。如果该区域的人需要的粮食超过区域上最大的生产量,那么人与地的粮食交流就发生了矛盾,矛盾的外在表现是从外界调进粮食,或移民,或开垦不适于耕作的土地,减少森林,或少投入,过量地耗竭土地的质量等。所以,人地关系的矛盾,除了表现在空间上的占有外,还表现在一定自然与社会条件下的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量、交流比例以及交流频率等方面。
三、人地关系矛盾的外在表现
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工业革命带来的传统人地对立关系认识的影响[(8)],现实生活中人地关系的矛盾渐渐地尖锐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在对空间的占有方面
(1)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导致住房扩建、道路的修筑;为了让更多的人就业,增建工厂,让更多的人入学受教育,增建学校等,从而占据大量的土地。
(2)人类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快速发展,需要增加住房数量,发展企业,建设大量的厂房设施;为了人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高效畅通,修建大量公路、铁路和线路管道(电线、电缆线、油管、煤气管)等,因此要占有土地,现实中,突出表现在耕地面积的减少。
(3)人口数量增长以及人类自身要求的向前发展,必将寻求与开拓空间、扩大资源的利用,导致原始森林的大片消失,开矿而毁坏土地,对宇宙空间探索而引起不良影响与污染等。
(4)人占据区域空间的扩大,导致动物、植物生活占据空间的缩小,再加上人类滥加捕捞、砍伐,不加保护,使生物多样性日益减少。
(二)在人的生存活动、社会生产活动中与自然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方面
(1)一定条件下的具体区域内,粮食的生产量是有限的,但为了满足人口增长以及社会发展所需求的粮食,开垦不适于耕作的贫脊土地或者坡度较陡的山地、林地或草地,从而引起土壤的流失、肥力的下降、土地的沙化、盐碱化等。
(2)因为贫穷,为了生存所必需的粮食,对土地进行不加投入的掠夺性使用,使土地生产率逐渐下降,导致土地退化而遭弃耕。
(3)为了短期利益,砍伐大量的森林木材,但不重视种植、培育,使消耗量大于森林生长量,使森林遭到破坏,森林蓄积量下降。
(4)人为了追求更多的物质生产,要消耗自然环境中大量的物质与能源,但在一定条件下采用非清洁性生产技术以及对环境污染的轻视,在社会生产活动中排放有害气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固体废弃物,使大气、水、土地污染日益严重,导致大气臭氧层的破坏,鱼类及其他动植物的死亡,影响生态平衡等。
四、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般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随着人地关系矛盾的尖锐而发展起来的。要改善人地关系,使人地协调和共荣即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人对自然环境的认识,提高人的文化教育水平,改变人的生存与发展模式,改善和协调自然环境中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等,其一般原则表述如下:
(1)控制人口的增长,积极发展教育,提高人的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妇女的地位。
(2)严格规划城市与乡村各类建筑设施的占地面积,控制对优良土地的占用,防止耕地的减少。
(3)发展生态农业,防止和治理土地的盐碱化、沙漠化,增加和改善水利设施,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进行水土保持,减少水土流失;适当使用农药,利用生物天敌来减少病虫害;合理发展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积极发展乡镇、村办企业和第三产业,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改善农民生水平。
(4)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森林蓄积量,严格控制森林年消耗量,使它小于森林年生长量;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水土涵养,改善区域小气候,优化环境等。
(5)发展清洁生产,改变资源与能源的利用结构,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并对工业生产的废物要多次循环,反复利用。对污染要进行治理,对污染严重、资源消耗大的企业不准上马或者进行取缔。
(6)改变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对可再生资源实现永续利用,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积极引进与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7)防止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8)减少或消除贫困,积极扶持贫困地区,进行科学技术教育和资金投资,实施环境治理工程,使贫困地区得到发展。
(9)保持社会平等,财富分配公平、合理,逐步缩小贫富阶层之间的距离。
(10)完善和健全法制,提高管理与决策水平。
收稿日期:1996-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