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十年代美国教育改革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教育改革论文,美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是教育的世纪”,这已成为推动世界许多国家大张旗鼓进行教育改革的主要动力。作为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在进入90年代以后,虽然不再象80年代初,把“国家处于危机之中”这样耸人听闻的口号挂在嘴边,但国家自上而下,由学校到社会,从政府到民间,对教育问题的关注,推动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却一直没有减弱。
美国90年代的教育改革既是80年代教育改革基本目标和思想的延续,也是对这一时期确立的某些改革政策的调整,还是在反思十数年来教育改革历程的基础上,对美国新世纪教育发展方向的认定。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也是世界教育改革大潮翻起的浪花。它具有明显的国际背景,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际教育向新世纪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回顾美国自80年代开始的教育改革,有以下几个特点最为值得注意。
一、政府(联邦和州)的改革意愿强烈,成为发起、推动和领导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众所周知,地方分权是美国教育管理体制的主要特征。这一特征不仅通过联邦宪法的形式得以确立,而且,具体表现在美国人将公立学校更多地认可为“邻里学校”(neighborhood schools)的行为和观念中。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分析美国近一个世纪,特别是二战以后的教育发展轨迹,我们会发现,在对公立学校的管理上,美国州一级政府,乃至联邦政府越来越介入并加强了各种形式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本世纪初,美国全国有15万个左右的地方学区,目前这个数字为1.5万, 仅为世纪初的十分之一。这是各州政府运用自己的管理权,对小学区进行取消合并的结果。在整个20世纪,特别是近二三十年,美国各州政府不断加强对地方学区,乃至具体学校的管理。州政府管理权限的膨胀已在社会上引起很多讨论,并成为90年代教育改革所涉及的问题之一。在联邦政府方面,二战后美国通过最重要的教育改革法令《国防教育法》,不但使联邦政府直接介入公立学校的教育改革,而且确立了其在资助和影响教育改革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60、70年代,在社会民权运动的推动下,以强调社会公平、要求对少数族裔及处境不利人群进行补偿性教育(complementary education )为主要特色的教育改革也是在联邦政府的各种法令、法规,经济资助和专项拨款的推动下进行。
由冷战而导致的剧烈国际竞争,通过发展教育来增强国家实力,缓和国内矛盾的大背景在进入80年代以后并未改变。东欧剧变和前苏联的解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强化了美国要保持自己“世界第一”位置的意愿,因此,由1983年《国家处于危机之中》一书而起的教育改革浪潮,以更强劲的力量席卷全国,一直延续至今。
80年代以后,美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特征之一仍然是政府的作用。不管是里根,还是布什,一向社会政策保守,鼓吹自由经济,反对中央干预的共和党政府在推动教育改革中表现出很高热情。特别是以“教育总统”自居的布什在任期间不但组织召开了有各州州长参加的教育最高级工作会议,还正式出台了全面规划美国教育改革方向的《2000年目标》。自1990年起, 美国已连续六年发布《国家教育目标年度报告》(The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Report)。 虽然报告由“国家教育目标小组”(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Panel)提供,但只要看一下这个小组的人员构成,我们就可以了解其性质。国家教育目标小组有8 位州长,两位联邦政府阁员(一位是总统劝内事务助理,一位是联邦教育部长),四位国会议员,四位州立法委员(同时也都是国会议员)组成。可以说联邦、州两级政府的教育决策者和最高管理者尽在其中。以克林顿为首的民主党政府上台以后,对共和党推行的很多社会政策进行了改革,但在教育方面仍延续了布什在任期间的许多决定。1996年的总统选举中,两党的总统侯选人为争入主白宫,在很多问题上针锋相对,但在推动全国的教育改革,加强政府的教育责任这一点上似乎并没有明显不同。
二、强调学术标准,提高教育质量
美国8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第二个特征是以提高质量,特别是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为中心。这一中心的确定既是60年代以来“回到基础”运动的延续,也是对同一时期在民权运动影响下,教育进一步大众化之后,在学校教育目标上的一种校正。美国人在教育上一直存有一种相当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他们不满欧洲教育历史上的精英教育的传统,即教育作为一种身份和特权的象征在社会上分配不均,因而为自己所建立的、面向大众的公立学校教育制度而骄傲,另一方面,他们又羡慕欧洲(包括亚洲一些国家)的教育水准,深深地为自己的公立学校花费巨大,却质量不高的状况而担忧。美国人在教育上的这种矛盾心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人民族性格中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既共生又冲突的特征。虽然从总的方面来说,美国人对教育改革的希望是既坚持民主社会教育大众化的基本原则,又改变这种教育质量低下、效益不高的顽症。但是,在具体实施中,美国人的这种双重教育改革目标常常不能实现。回顾美国多年来的教育改革,我们看到的是在公平与效益、平等与质量两方面的摇摆,甚至矫往过正。但如果以80年代以后的教育改革为例,我们可以说改革的重点是提高质量,加强学校的学业标准《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提供的一系列数据表明,美国公立学校教育质量低劣,学生学业水平在国际排名中远远落后,这震惊了美国人,他们几乎是众口一致地谴责教育的平庸,追求教育优异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呼声。在美国这样一个舆论多元的社会,这种“一致”和“共同”是十分少见的。其实,《国家处于危机之中》引起轰动不久,美国已出现对其中所使用数据的疑问。以后的一些关于学生学生成绩和教育质量的更为严谨的调查表明,美国的学校教育质量并不象报告所说的那样糟糕,但是这并未使美国人在教育上停止“狼来了”的呼喊,也并未降低人们对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而表现出的热情。
与50年代末《国际教育法》出台前后的情况相似,80年代为提高教育质量而进行的改革也吸收了大量科学家和有影响的学术界人物参与。由这一批人提出的《2061计划》最典型地代表了学界人士对美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期望。 1985 年,
由极有影响的“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组织了几百名美国科学、数学和技术界的知名专家与部分教育实践工作者一起,研究设计美国基础教育中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的课程改革问题。这个委员会于1989年完成的报告,用哈雷慧星下次与地球相遇的时间为代号,命名为《2061计划》。〔1 〕这一计划旨在加强基础教育中的科学内容,以提高美国人的科学素养,迎接21世纪全球性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挑战。该计划用三步走的形式设计出美国未来半个多世纪的科学教育蓝图,此后,美国又有一些专家设计出语言、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具体改革方案。所有这些努力朝向一个目标—为公立学校教育设定应该达到的基本标准,以此来推动现有学校的改革。
综上所述,加强政府(联邦、州)的教育责任,提高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这是8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进入90年代以后,这两个特点在美国的教育改革中仍清晰可见并有两者合一的趋势。
由共和党布什总统策划的《2000年目标》,(The Goals 2000 :Educate America Act),1992年正式由民主党总统克林顿签署, 并作为法令实施。这一法令建议50个州建立全州的课程和学业成绩标准,也可“自愿”采用国家制定的课程和学业成绩标准。虽然,法令规定禁止将是否采用国家标准作为向学校提供联邦经费资助的条件,但种种迹象表明,两者间已开始具有某种潜在联系。目前,总统已向国会申请一笔620亿美元的拨款,用于在全国资助16000所希望通过联邦资助改变面貌的学校(占全国学校总数的20%)。克林顿政府还提出对1965年通过的旨在帮助贫穷学生提高学业成绩的“初、 中等教育法”(Elementary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ESEA)进行修订。 一方面大大提高资助金额,1965年联邦资助总金额为10亿美元,1994年增至70亿,1998年的建立资助金额为75亿美元。另一方面在各地区建立专门机构,负责掌管资金的分配,并以此来改变现有学校面貌。对于以贫穷学生为主的学区和学校来说,来自联邦政府的资助已成为学校维持运转的不可缺少的经费来源。为保持并提高自己所获联邦政府的资助,这些学区和学校显然要力争达到某种既定的学业成绩标准,这就使联邦政府对教育的控制和影响直达学校。克林顿对“初、中等教育法”的修正案目前尚未获得国会通过。由于其过于明显的联邦政府干预学校工作的意图,以及巨大的经费开支预算,一般些专家估计国会不会批准这一修正案。但人们显然已经从此看出,总统和联邦政府在加强政府教育干预,提高教育质量上的决心。
进入90年代以后,始自80年代的教育改革虽然仍在继续,改革的两个主要特点也还在坚持,但细心的人们已经可以感受到某些新的变化和特点。本文重点谈两个问题:
三、私营企业对公立学校的介入,公立学校实行私有化管理的改革
美国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市场经济体制运转的规则之一就是对效益、对投入和产出相互关系的强调。虽然办教育并不等同于搞经济,美国社会在探讨公立学校教育办得不成功的原因时,也一直存在着自由派与保守派的争论(自由派倾向于认为公立学校缺乏资金,保守派则归结为政府的控制和政治的干扰),但进入90年代以后,熟谙市场经济原则的美国人,越来越不能容忍教育经费大幅度增加而表现在学生学业成绩上的收益却没有相应提高的状况。〔2〕而且, 人们对政府不断增强学校教育的干预也表现出疑虑。因此,改革出现了向市场化方向的调整。一向主张增加教育经费,力图表现自己不同于共和党保守政策的克林顿政府也多次表示:我们需要把如何改进公立学校的努力从经费转向结构,亦即转向公共教育事业的组织和管理方式。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美国加强了对公立学校管理体制和形式的改革,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私营企业的介入。
对美国的企业家而言,几乎没有不可以商品化的东西,教育也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具有很大的投资和赢利性。
《纽约时报》1996年1月31 日以“教育市场对企业界的诱惑”为标题,报道说:美国每年用于从学前到高中教育的教育经费为3400亿美元,其中300亿左右已为赢利性公司所掌握。 这些公司所从事的工作包括:管理学校、提供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业务、出售教科书、教学软件及新技术、设计课程、提供咨询服务等。其业务范围大大超过提供餐饮、校车运输及校舍维修等传统项目。
1996年刚刚出版的《教育产业指南》(The Education IndustryDirectory)一书提供了有关这一方面的更详尽数字。 该书称:教育是美国国内最大的事业之一,每年耗资600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8.9%,超过国防费用,是仅次于医疗保健的全国第二大支出。在这笔费用中,用于从学前到高中阶段教育的经费大约为3400亿美元。据该书统计:目前私营企业掌握了810亿美元的教育经费。 其中一半多一些的钱用于企业及公共机构的人员培养,剩下的300亿元,有150亿用于教育产品,如教材、电脑、软件等,100亿元用于经营赢利性学前教育机构。 另外还有由学区与私营公司签署合同,由公司承担诸如校舍的修缮、餐饮、保安服务等。
目前到底有多少家这样的教育企业公司,连这本权威的“指南”也未能提供出准确数字,因为由于电脑软件、赢利性学前教育机构的需求太大,教育企业公司的增长速度非常快。一家设在波士顿,专门为企业投资教育提供咨询服务的机构“教育冒险公司”(Eduventures Inc.of Boston)的负责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产业, 具有极好的发展潜力。
作为这一产业具有吸引力的一个佐证,《华盛顿邮报》在1996 年2月11日的商业版指导人们如何投资的栏目中说:从长期投资的角度来看,很少有哪些企业能够和那些管理公立学校、出售教育软件、提供中等后教育培训的赢利性教育企业公司相匹敌。据其引用的“教育产业通讯”报道,对20家股票上市的教育产业公司赢利情况的分析表明,平均赢利为73%。作者还特别提请投资者注意经营技术学校的DeVry公司、 由菲尼克斯大学经营的阿波罗集团(Apollo Group)、提供家教和辅导业务的Sylvan公司、制作教育软件的学习公司(The Learning Go.)等几家公司的股票走向。《纽约时报》根据另外的资料来源对教育产业公司股票状况的分析结果也很让人兴奋。1995年,25家教育产业公司的股票上涨幅度为65.47%,远远超过Russel排名的全国2000 家小型企业增长26.2%的平均值。
除开发、经营教育产品,为学校提供各种赢利性服务外,90年代以后,美国教育市场出现的一个新现象是私营公司通过承包方式,接管公立学校的管理。据美国《美国新闻与国际报道》杂志1996年1 月号的一篇文章统计,1995年底,美国大约有7个州的20 所公立学校已由私营公司管理,涉及的学生人数大约有14900名,经费为9千多万美元。目前还有更多的私营公司正在考虑从事这一工作。
1996年初,美国很多新闻媒体报道了较早开始经营公立学校,并在这一工作中很有影响的“教育选择公司”(Education
AlternativesInc.)的消息。
教育选择公司被认为是全美最大的以接管经营公立学校为主要工作的教育企业。它最先从接管佛罗里达州达德县的南点小学开始。据达德县督学维西多的评价:教育选择公司在南点小学做的很不错,但在其经营期内,南点小学的考试成绩并未比同一地区的其他学校有所提高。而且教育选择公司总要求更多的管理学校财权。合同期满,学区未再与公司续约,转而雇佣教育选择公司的对手爱德森公司。教育选择公司并未气馁,又于1992年与巴尔狄摩的11个学校,哈福德的整个学区签署了为期五年的接管协议。这些学校的状况比南点小学还要糟。特别是哈福德学区(Hartford's school district)生均教育经费在全美最高,而学生学业成绩在全州排名最差。教育选择公司承诺接管后提高两个地区学校的学业成绩,改善办学条件和财政管理。目前,这两个地区的合同都已中止,教育选择公司也因此陷入巨大困境。
据分析,导致教育选择公司经营失败的原因很多,其中人事和财政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教育选择公司接管巴尔狄摩学校以后,要求课堂教学辅导教师也必须具有大学文凭,这使100 名教师工会成员不能继续其教学辅导工作,因而引起教师工会的强烈反对,导致管理失败。哈福德学区雇佣教育选择公司时曾要求其在经营期间压缩现有教育经费的开支,由于教育选择公司未能成功做到这一点而被停止合同。对于公司接管后在学校管理的其他方面,特别是改善学生学业成绩方面的表现,各界评价不一。据巴尔狄摩县雇佣的独立评估专家对教育选择公司在这一学区工作情况的评估报告,公司接管后第一年学生成绩下降,第二年有所上升,停止合同后,学生成绩最高。评估结果表明,公司并未象它许诺的那样降低费用,公司管理的学校生均教育开支比同地区其他学校高11%。但是评估专家最后也表示,从公司所进行的各种创新来看,增加的开支物有所值。
目前美国各界对教育市场的发展前景,对公立学校的私有化管理尝试不同意见很多。笔者仅从已经看到的材料来概括,似乎企业界的反应较为积极。例如爱德森公司的总裁就认为:“目前有很多关于革新政府、用新的方式提供服务的想法出现,公立学校所寻求的正是同样的东西。”对于教育选择公司的失败,企业界人士也更多地归结为合同对象、内容、管理方式等方面的问题,而不认为是目标或性质上的错误。与此相对,教育界的看法较为悲观,批评意见也更多。例如,哈佛教育通讯的编辑米勒(Edward Miller )评论说:“我就看不出经营那些由于缺乏经费,而不是管理不善而濒临倒闭的学校会赚钱。接管象哈福德这样的现成的学区,把它完全变个样,我认为这是我所听说过的最愚蠢、最不切实际的想法。”更多的教育界人士认为,将公立学校交给私营公司管理是危险的尝试。这些公司的目的是赢利,而不是对青年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由这些公司来管理公立学校将削弱美国社会的民主基础,使美国失去自己一向引以为骄傲的伟大成就—普遍的公共教育。不是教育界人士而从事教育管理的人们在这个问题上似乎更灵活一些。最近一次对全国学校董事会联合会(The National School Boards Association)的一项调查表明,超过60%的学校董事会已经考虑或正在考虑雇佣私营公司管理学区或为学校提供服务。当然其中绝大多数只打算让私营企业从事餐饮、运输、校舍修理等工作。
与公立学校的私有公管理相联系,但性质并不完全相同的另一项改革是特许学校的出现。
四、“特许学校”与教育选择
特许学校(Charter School,也称为执照学校)是美国教育市场上近年来出现的新的学校“品种”。所谓特许学校是指由公共教育经费支持、由私人(一般是教育界人士或家长)或私人团体经营和管理的学校。这些学校奉行公共教育的基本原则,如不收学费、不能挑选学生,不具有宗教性质等,但不受地方学区及传统公立学校所要接受的规章制度的约束。特许学校可以制定自己的教学大纲,办学经费由州政府按学生人均数计算直接支付给学校。但如果学生家长和公众对学校的教学结果不满意可以随时将学生转走。特许学校正是靠对特定教学标准的承诺,靠竞争学生以及随学生而来的公共教育经费的支持而存在。关于这种学校的构想在80年代末出现,1991年明尼苏达州,1992年加利福尼亚州先后通过特许学校法。以后这种学校的发展势头很猛。据统计至1995年底,全美已有20个州通过了允许特许学校得以建立的法令,还有十几个州正在酝酿并即将通过类似法令。1994年联邦政府通过的两个教育法令都提出对特许学校的资助问题。《2000年目标》中规定各州可以用从联邦政府获得的经费, 资助特许学校的改革。 《改进美国学校法》(TheImproving America's School Act)则专设了一笔经费,用于特许学校的设计和创办。〔3〕几年来,特许学校的发展速度令人瞠目。5年前,美国只有一所特许学校,目前,全国特许学校的数目已超过400所。 数目更多的特许学校正在办理手续的过程之中。克林顿总统已经提出1998年度拨款1亿美元, 用于特许学校的启动, 其目标是在1998 年内创办1100所特许学校,在未来的7年中,创办3000所以上的特许学校。
特许学校的出现与美国社会越来越强烈的要求实现教育选择的呼声相联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实现教育选择是一种带有世界潮流的发展趋势。伦敦《泰吾士报》教育副刊1995年底的一篇报道显示:英国越来越多的家长要求为自己的孩子选择学校, 全国关于择校的诉讼1993 —1994年度比1989—1990年度增长120%。美国在共和党执政期间, 布什总统曾建议向不满意自己所属学区公立学校教育、希望送子女入私立学校学习的家长提供凭单(voucher)(报销学费),克林顿上台以后, 认为这种凭单制作法实际是在鼓励家长放弃公立学校,听任教育由变化莫测的消费力量所左右,结果只会“造成一个由阶级和种族分割成多层次的教育市场”。但是,从理念上来说,他也支持教育选择,支持在公立学校教育中引进竞争机制,进行制度创新。因此,他积极支持特许学校运动。他认为实行选择的目的,是创办新型公共教育,不是为私立学校提供资金,更不是把公共教育转变为私人教育。特许学校既有可以提供选择的好处,又不会象凭单制度那样有可能导致公立学校的破产。
特许学校是否属于公立学校教育?当今的美国人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并不相同。一些人认为:特许学校是公立学校进行改革的产物,其经费来源、办学规则等与公立学校基本相同,因此应该属于公立学校教育的范畴。但是也有不少人认为:特许学校之所以出现正是因为社会公众对于公立学校系统和现状的强烈不满。因此,特许学校,与私营公司经营管理公立学校、与家长凭单向学区报销送子女入私立学校的学费开支等一样,属于美国教育日益市场化、私营化的结果。好在美国人大都比较务实,除学界人士,人们并不怎么在乎特许学校的名分,也不急于为其定性。大家更关注的是其实际效果。然而即使在这一方面,人们似乎也难有一致看法。
从目前情况来看,特许学校确实具有一些不同于传统公立学校的特征,但是其长处与短处也正是由这些特征而来。
首先,特许学校在人员聘用、课程设置、经费使用等诸方面具有更大的自主权。仅以经费为例:特许学校的经费一般由州或学区根据学生人数向学校统一拨款,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安排使用。这种自主就导出了相当不同的结果:设在波士顿的山城学校是一所仅有60多名学生的特许学校。波士顿学区每年为每个学生拨款7000美元,学校年经费50万元左右。由于可以自主安排使用,学校处处精打细算。根据波士顿学区的规定,该学区所有公立学校可为学生选择乘坐学区统一提供的校车或获得每人每年590美元的交通补贴。山城学校选择了后者。 学校为每位学生每年花100元购买了地铁月票,剩下的钱用于学校购买图书。 学校还为每位学生在当地的基督教青年会俱乐部办理了常年会员卡,这样学校可以利用青年会的场地、设备给学生上体育课,进行体育锻炼。学校为此支付的3万美元还不够维持一个体育馆每年用于地板打蜡的钱。 与山城学校相比,大量特许学校并没有这样好的经费支持,在经费使用上也缺乏这样好的安排。据报载:特许学校较多的亚利桑那州仅拿出63万美元维持现有的46所特许学校,平均每校不过1万多美元。 《洛杉叽时报》披露:不久前被关闭的一所专为有过失青少年学生开设的特许学校,校长竟用学校经费为自己购买了价值近4万美元的高级汽车, 高档办公设备,还为自己雇佣了私人保镖。学校关闭前,全校仅有4 名教师应付着200多名学生。虽然并非所有特许学校的管理者都这样腐败, 但是经费不足、缺乏严格的财会制度、经费管理不严、使用不当等却是困扰许多特许学校的一个共同问题,也是导致一些学校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特许学校的主办者和积极参与者大多是对公立学校状况不满的教师、家长。他们的状况正如亚利桑那州一所特许学校的创始人所说:“我们都有很好的教育理想,但是缺乏具体经验的人才。”根据最近由华盛顿的一个研究机构对7个州的35所特许学校的实地考察报告, 所有这些学校都对课程进行了某种程度的改革,采用了小班上课、个别辅导等措施,师生关系更为亲密,学生的出勤率、教师的责任感等指标都高于一般公立学校。但是,报告也指出:很多特许学校的设施不足,经费紧张,管理不善,一些学校已近倒闭。报告认为导致这些学校失败的主要原因不是教育上的,而是经费与经营上的。因此,《纽约时报》的分析文章提出:特许学校目前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一是各州与学区是否为这些学校提供足够经费,二是开办这些学校的家长与教师是否能尽快使自己具有足够的经营与管理能力。
目前,教育选择的思想和特许学校的实践在美国正处于蓬勃兴起、方兴未艾的时刻。民意调查表明,三分之二的人支持对公立学校实行选择教育。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城市、有色人种、青年人、低收入、低学历的人当中,支持率最高。关于特许学校的调查也反映出:特许学校有40%的学生是少数种族(17%是黑人,15%为西班牙语后裔,5 %的印第安人,3%的亚裔),这个比例高于一般公立学校31 %的少数族裔学生的比例。
从理论和法律规定上来看,美国的教育选择从来都是存在的。没有什么人强迫你必须入那一所学校。对于经济状况良好,而所在学区不佳的家庭来说,他们可以搬家,也可以交学费,将子女送入所在学区质优的私立学校。而贫困家庭却几乎没有选择的可能,这种极不公平的现象已成为对美国社会教育平等原则的讽刺。特许学校的出现之所以特别受到社会下层的欢迎,是因为面向他们的公立学校一般办得很糟,而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又没有可能择校。特许学校利用公共资金的资助,一定程度上为他们提供了选择的可能。
虽然特许学校,作为对现有公立学校制度的一种改革,得到了政府的推崇和社会上不少人的赞同,但对它的批评和不同意见也相当强烈。全美教师联合会(American Federation of Teachers )主席山克(Albert Shanker)曾著文指出,这是一项冒险的实验。特许学校正象小型企业一样,倒闭率很高。与企业不同的是,学校倒闭了,损失的是纳税人的金钱,最大的受害者是学生。他们失去了不可弥补的受教育时间。对于这种警告,美国社会上有相当一批人并不以为然。他们的争辩是,特许学校大都是在教育质量实在太差的地区开办。这些地区的公立学校已经误人子弟多年,而且丝毫没有改变的迹象。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冒险创新。也许特许学校的尝试能为公立学校的改革闯出一条生路。
纵观美国八、九十年代的教育改革,我们会发现一些矛盾的现象。例如,一方面是政府的责任加强,影响增大,另一方面是市场的作用明显,手段活跃;一方面是对质量和效益的强调,另一方面是对平等和公平的追求;改革一方面呈自上而下的发展特点,由政府用法令、最高级教育会议、大额度联邦经费资助等方式推动,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广泛的社会动员,各地参与改革的不但有专家学者、教育界人士,还有不少平民百姓、社会基层人士。这些矛盾的出现与美国的社会特征和教育状况相一致,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教育发展中的共同问题。
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是一项公共事业。既与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又与个人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因此在教育上,国家管理与个人选择从事是具有某种紧张关系的一个事务的两个方面。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中,它又与另一对具有内在紧张关系的问题联系在一起—教育上的平等与效益。当代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虽然目标不同,针对的问题也有异,但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涉及到这两大基本矛盾。正是在这个意义,美国80年代以后的教育改革,为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也使我们对这一改革的关注和深入研究具有价值。
注释:
〔1〕这一计划已由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力量译成中文, 并发表于《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四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2〕据美国“进步政策研究所”的研究,美国80年代至90 年代初,公立学校的人均教育经费增加了36%(按通货膨胀率调整后的数字计算),但学生学业能力倾向测验的分数却没有明显提高,仍停留在60年代初的水平。见《克林顿变革方略》,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第188 页。
〔3〕United States 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Charter Schools:New Model for Public Schools Provid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Washington D.C.1995.
〔4〕Chester E.Finn,Charter Schools in Action: a FirstLook.Hudson Institute,January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