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梅州客家舞蹈并非是简单的舞蹈动作,其蕴含一定文化属性与艺术性,并在文化深度融合以及长期交流中,在推广与传播作用下,形成独特艺术形态。现阶段,梅州舞蹈与其他传统文化面临着一样的困境,就是传承与发展。本文对梅州地区民间舞蹈特色进行简单分析,对其形成与发展进行简单介绍,最后提出几点传承建议。
关键词:梅州地区;客家民俗舞蹈;传承发展
前言:
客家文化博大精深,在汉族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将客家文化看作是汉族文化格局中重要组成部分,客家先民在很早之前就到梅州地区生活,通过自身吃苦耐劳、开拓进取,为自己在恶劣环境中生存创下有利条件,并在长期沉淀中不断积累文化。
1.梅州地区民间舞蹈特色
1.1体现客家人精神特质
开拓进取与勤劳刻苦是客家精神关键内容。客家人在长期流离变迁与穷山恶水环境中锻炼了自身刻苦勤劳的品质。比如采茶灯,充分展现出茶农在采茶劳动中的情趣,比如,茶农在山中行走的矮子布与凉扇等均体现客家人在清苦环境中展现出的乐观精神[1]。另外,火龙舞充分体现出客家人勇于挑战的精神。
1.2表演特点
结合各种艺术成分是古老艺术重要特点,在客家舞蹈中也融合其他艺术成分。比如“打船灯”综合了民乐演奏、舞蹈、小戏、演唱等成分,只有花鼓和艄婆艄公环节为舞蹈成分;在“打狮舞”中,融合打击乐演奏、舞蹈、杂技与武术,其中猴子、驼背、大面、舞狮者为舞动动作。因此,客家舞蹈具有综合性特点。
另外,客家舞蹈内容主要是模仿劳动动作、模拟植物与动物、追求美好愿望的表现等。在其宗教舞蹈中并未对道教与其他宗教进行细分,并且其宗教舞蹈均是以客家实际生活为创作题材,充分彰显客家人现实主义精神。客家舞蹈是对生活的艺术化与理想化概括,具有幽默风趣、内涵集中以及结构单纯等特点。
2.梅州地区民间舞蹈的形成与发展
2.1梅州舞蹈形成文化背景
客家属于汉族地缘型群体,在秦汉之后,基于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北方汉人不断向粤、闽、赣边界迁移,并于当地居民展开杂居生活,历史迁移中创造了代表客家人精神、物质文化总和的客家文化。在客家文化形成之后,标志着客家群体具备了客家人识别标志,并为客家人发展与生存提供核心力量。基于历史条件仅形成于粤、闽、赣交界地区。在客家文化中原文化占有主要地位,在风俗、语言方面均体现出汉唐时期文化特点。
2.2舞蹈形成与发展
中原引入。基于战乱流离使得迁徙先民将汉族文化带到梅州地区,比如旱船,在汉族分布区较为流行,模拟渔民在船上生活、劳动的情景,200多年前由下坝乡传入平远县,之后在梅州地区年节时令中开始表演传灯[2]。又如马灯舞、舞春牛、竹马舞等,以动律、物资、表演形式角度分析,与中原地区跑竹马、变马等舞蹈较为相似。需要主义随缘此类客家舞蹈的舞姿、动律、内容、形式以及基本体态等与汉族舞蹈具有一定相似性,然而在演唱与伴奏方面均是以梅州地区形式为主。
本地原创。客家先民所在地的自然气候、地理环境在客家民系形成、品格、精神与心理养成等具有重要影响。梅州独创舞蹈主要是指客家先民在此种环境中创作的舞蹈类型,比如道教杯花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道教文化在梅州地区较为盛行,在紫金、五华、兴宁等客家地区的庙会活动中,通常请觋公巫婆表演风杯花、丰朝戏等舞蹈。而杯花舞由于其声音清脆、灵活多样等特点,成为重要道教舞蹈,并逐渐被人们所熟知。杯花舞起源于道教颂唱仪式五句板,100多年前朱官祥改革了主板,用伯公杯替代,有摇杯、转杯、甩杯等技巧。
3.梅州地区客家民俗民间舞蹈的传承之路
3.1借助媒体融合的优势,拓展传播渠道
在对客家民俗舞进行传承与发展时,要想提高舞蹈传承工作规范性与科学性需要对舞蹈美学挖掘和现代技术应用进行有机结合。借助传统电视与现代自媒体等进行传播,客家舞蹈展示方式得到充分优化,提高传播实效与社会影响力。在传统电视节目中,借助数字化录音以及编撰等,为客家舞蹈传播提供优良平台。基于媒体融合背景,传承客家舞蹈时,通过戏曲影视传播方案,翻拍录制当前具有高社会知名度、地标性的作品,进而提高客家舞蹈影响力。以当前社交媒体和自媒体应用形式角度分析,应该鼓励相关人员能够借助快手、抖音等力量进行客家舞蹈普及、传播与推广,借助新型媒介方式,促使民众能够对客家舞蹈发展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同时提高民众艺术欣赏能力。
3.2因地制宜确定传承方式,以达到多元化传承目的
传承方式对客家舞蹈传承效率与效果有着较大影响。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先民们在传承实践中不断丰富经验,同时制定一套传承方式,比如,传统医学中主要以家庭式传承为主,在传统杂技与体育中主要以师徒式传承为主,在传统民俗与戏曲舞蹈中主要以群体性传承为主。先民们的实践经验体现出因地制宜确定传承方式的作用。另外,在社会进步与时代发展中,老一辈传承人已经迈进晚年,而传统师徒式与家族式传承手段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要求,对此相关部门可以借助展览馆就、影像资料、学校以及社会博物馆等方式进行传承,对社会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可以有效提高传承效果,保护客家舞蹈文化[3]。
3.3积极发挥社会作用
(1)发挥学校作用,积极培养传承人才。培养人才是学校主要任务,对于客家舞蹈传承人才需要充分借助梅州地区学校的作用。特别在梅州舞蹈传承人年龄日益老化背景下,培养传承人才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已经完全体现出来。学校的学生具有较高学习兴趣、基础设施非常齐全、师资力量卓越。当前,学校逐渐发展成为培养传承文化传承人才的基地,充分证明学校传承之路是正确的选择。学校可以将客家舞蹈文化引进校园,促使学校与教师可以对其加以了解,并提高培养传承人才的认识与重视。校园引入仅仅是第一步,充分激发学生客家舞蹈学习兴趣、培养传承人才是主要目的。在培养人才时应该注意质量、数量与速度并重,并突出培养质量重要性。
(2)强化客家舞蹈实用性研究。对于客家舞蹈文化,有着较多理论性研究,高等学校研究中心、文化部门等在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客家舞蹈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对于理论研究成果主要是在实践中进行指导。客家舞蹈传承属于系统性工程,需要积极进行实用性研究,进而丰富当前理论框架,同时为客家舞蹈传承工作提供充分理论指导。
总结:
综上所述,基于西方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击使得梅州客家舞蹈传承受到一定影响,对此相关部门应该积极通过借助媒体融合的优势拓展传播渠道、因地制宜确定传承方式以达到多元化传承目的、积极发挥社会作用等策略提高客家舞蹈传承效果。另外,政府应该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加大扶持力度与资金投入。
参考文献
[1]童颜.赣南采茶戏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J].福建茶叶,2019,41(05):208-208.
[2]桂美娜,苏婕,吴林,刘文韬,陈亚琳.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及其可行性发展研究——以赣南采茶戏为例[J].市场周刊,2019(03):53-54.
[3]吕聪颖.赣南采茶戏传承与发展[J].戏剧之家,2018(01):31-31.
论文作者:詹申花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2月6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4
标签:客家论文; 舞蹈论文; 梅州论文; 文化论文; 客家人论文; 地区论文; 汉族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2月6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