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_素质教育论文

关于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_素质教育论文

对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中论文,实施素质教育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由恢复、整顿进入到改革、实验、探索的总体性转变新阶段。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我国的普通教育系统,从各级领导到一般教师正在经历着教育观、人才观、发展观的转变,并且积极地投入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中进行实验研究,推动着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体制的革新、教育价值取向的重新审定。从各地涌现出的一批批成功的教改经验和成功的办学实践中,理出了一条基本的改革思路:中国的基础教育应该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是我国普教事业发展中的一个伟大的进步。它明确了教育的本体功能和本体任务,即把教育的第一要义看作是发展素质,它意味着我国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超越了忽视受教育者素质的发展而造成的误区。走出误区,这是人们教育意识的觉醒、教育事业发展成熟的标志。

在很长时期里,我们忽视了教育的本体功能,强调教育为政治服务。改革开放以后,注重教育的经济功能,片面强调社会本位,以升学为目的,以考分为选拔人才的依据,以知识灌输为主要的教育方法,采用简单的“一刀切”的方式作为教育和评估的标尺,形成了忽视人的素质差异、忽视人的个性发展的“应试教育”模式。我们认为,转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并非取消考试,不要升学,其根本在于两种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不同。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本位,但并不排斥社会的要求,它既要从社会需要出发,更要从人自身需要的角度来规范教育,才能使个性发展与社会要求相统一。它以发展人的素质作为教育的着眼点,提高人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对于基础教育来说,更应该强调发展人的素质。因为素质是教育的基础与条件,基础教育正是针对人的不同状态,力求去发展提高人的水平、开发人的潜能。有的同志把中小学的素质教育比作原钢的生产,只有炼出好的原钢,才能造出各种好的钢材,这是很有说服力的比喻。可见素质教育的提出,对于进一步认清基础教育的性质、任务和目标,克服基础教育中的种种弊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前中小学整体改革的实践中所创造的成功经验。(例如:愉快教育、自主教育、参与教育、成功教育、和谐教育、希望教育等等)无不都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中心。实践表明,只有实施素质发展的教育,才能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打好基础,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发挥教育在社会现代化中的巨大作用,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

人们预测未来社会的经济将加速发展,国际开放合作将进一步扩大,人类社会将继续全面进步。概览国际国内的教育实验和教育改革,普遍认为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不仅应当学习掌握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应该对国家、社会、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环境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学校要引导学生勇于探索未来,并进行文化、道德与心理等综合的素质教育,为人的不断学习和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如何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学校应怎样培养素质良好的、跨世纪的一代新人。所以,中小学实施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是我国进一步开展教育改革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核心,也是世界性的研究课题。

(二)

在明确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和现实意义之后,重要的是要讨论什么是素质教育,中小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这也是当前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和重点。关于什么是素质和素质教育,有着许多不同的认识和意见,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揭示并讨论了素质和素质教育的内涵,但至今未有定论。

笔者认为素质是一个体现人的身心发展质量、水平和个性特征的概念。人的素质是先天秉赋与后天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品质特性,是社会的要求通过个体的内化与外化逐步转化、积淀而成的一种持质潜藏在体内,一旦人们需要,这些潜藏的品质和能量,就能按主体的意志,转化为思想、态度和行为,人的素质养成和提高,是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包括生理和体能在内,其质量、水平、结构和特点都深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其主要特性如下:

1.主体性

人的素质是人区别于其他生命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是人自身比较稳定的、带有原始状态的特质,它是在社会影响和实践活动中引发人体内部身心发展而养成的品质。从发生学的意义上看,人生来就具有主体性,人的个性心理素质就是一个主体制导系统,它由一系列基本素质构成的。例如,自知、自尊、自信、自主、自律、自控、自强,还有魄力、魅力等等,都是人类文明长期沉淀、培育发展起来的品质。每个人都具有某些基本的、共同的素质,但每个人之间又都有差异性。这种同一性和差异性也就构成对教育的不同的要求和发展的不同取向。

2.基础性

素质是反映人的一种基础的、基本的品质,表现了个人的基本质量、水平、特点、倾向,制约着个人的意识、认知、技能、行为。重视素质的基础性,抓好基本素质的培育,就能提高人的质量。人的可供发展的潜能主要表现在他的心理能力和精神能力方面。由知、情、意、行等因素组成的结构系统,这是与任何物种的根本不同所在。所以,人的素质反映了人类文化在个体身上的积淀。当然,素质的基础性是相对的,社会愈进步对人的素质要求也愈高。作为国民的素质和青少年的素质培育应是一致的,那就是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3.稳定性

素质是人们自身中具有稳定性、潜在性的某些因素,不是那种偶然的、片断的、一时的表现。其所以稳定,都是经过个体的反复多次的内、外化活动长期磨炼而成,并与个体的知、情、意、行结构系统整合一致,表现为结构功能上都比较健全的品质。愈是优异的品质,其结构愈完善,愈是稳定有力,表现出连续性和一贯性。稳定并非一成不变、不可捉摸的,并不否定素质的发展性,稳定与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素质可以通过教育得到开发和提高,只有相对稳定的素质,才能进一步获得发展、只有继续获得发展的素质才能求得进一步稳定、巩固。

总之,人的素质体现了人的质量和发展水平,它是人类进化的结果,所以又是一个历史的概念。素质的内涵相当丰富,又是不断发展的,但任何时代人的素质都离不开主体性、基础性和稳定性的特质。

(三)

社会、教育和人的发展三者是同步的。现代社会要求教育培育现代人的素质,当今提出素质教育,对基础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把基础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就是充分发挥教育育人的功能,为提高人的素质水平打基础。这个任务完成得好,自然能够提高升学与就业的质量。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就是在全面提高素质的基础上把升学和就业二者结合起来。既反映社会生活的要求,又体现人的发展、既给予选择又引导对理想的追求。因此,我们认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解放师生的精神压力,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模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抓住最基本的东西,进行理想人格的教育,促进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让师生共同进入探索人生智慧和人生价值的情境,在实施和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中,培育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青少年素质的培育与提高,主要靠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但学校教育是基本渠道,中小学如何进行发展素质的教育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为了把素质教育转化为具体的学校办学的思路和学校改革的运作机制,应重视对两大问题进行思考。

1.按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真正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反映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需要,并考虑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办学必须坚持培养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向,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新型劳动者和各种专门人才。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本位,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学校要坚持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而不是少数学生的选拔教育;使学生受到德、智、体、美、劳全面的教育,强调全面育人的教育,而不是追求单纯的升学、单纯的就业,要把对每个学生负责,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放在首位,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过程中重视个体素质差异,要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只有转变旧观念,在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指导下,才能从‘应试教育’迅速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使基础教育在提高全民族素质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具有真正的效益。

2.构建素质教育的一套运行机制

机制是指规范、引导、激励组织发展的一种运行模式,是组织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制约和作用的方式。在教育改革实践中,转变观念是首要的,同时必须建立一套机制,以保证教改目标的实现。

学校构建素质教育的机制,包括导向机制,制约机制和评估机制等主要方面,在一定时空结构中,由信息流通而联系起来,由教育活动中主客体相互作用而构成组织的运动。

导向机制主要研究学生素质教育目标建构的问题,也就是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进一步具体化。素质教育目标的建构,是提高素质应达到的目标或指标设计。它体现学校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容,及教师必须完成的责任,使中小学教育目的更为明确化、具体化和规范化。这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笔者认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目标构建应该以发展学生主体性为核心,抓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的落实和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心理素质的培育,通过富有情趣性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使教育内容和学生身心素质两者形成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和谐发展的互动圈。

主体性是现代人的基本特性。培养主体性、发展人的创造精神是现代社会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人类就是在永不停息的创造中跃迁更新,扬弃旧质,实现改造自己完善自己的目的。学校教育只有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产生创造性学习的动力,使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渗入“主观状态”转化为内在的精神财富,成为发展人的智慧潜能的源泉。构建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在于根据学生的角色要求在做人的基本行为和学习的基本行为两大方面提出整体的要求,随后对他们在德、智、体、美、劳及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方面素质有明确、具体的要求。

制约机制和评估机制都是作为系统监控的动作机能,其基本功能是通过学校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制衡、约束、监督、评估、调节、激励,以增强学校的自控能力,规范和制约实施发展素质的教育行为和管理行为朝向实现素质目标的正常运行,是学校教育和管理活动沿着素质教育目标方向的有机结合、有序运行的一种态势和轨迹。从宏观看还包括整个基础教育制度,例如,考试与升学机制,淡化升学率的指挥棒作用。从学校管理机制看要建立对素质教育运行过程进行控制、对运行过程中出现的行为偏差及时纠正的机制。总之,当前应重视在实施发展学生素质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创建和完善各项制度,保证素质教育的落实。特别是改革和完善基础教育的评估标准与方式,改变以分数、升学率或听话与否划分“好学生”与“差生”的简单化方式。要重视研究如何通过目标制约和制度制约,及评估激励的手段,保证实施素质教育的正常运作,进而实现办学目标。

总之,构建素质教育的指标体系及建设一套实施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又是当前中小学深化教育改革的核心和主题,需要从已有经验中提炼、概括,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发展的课题。

标签:;  ;  ;  

关于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