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模型法求解生物问题_生物技术论文

运用模型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物学论文,模型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地将生物学模型与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并列为学科知识的重点[1]。解决生物学问题是巩固、深化、活化生物学知识的途径,是发展学生能力、训练学生掌握科学方法的有效学习活动。生物学模型方法是解决生物学问题的一种逻辑方法。

1 对模型方法的理解

模型方法是以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逻辑方法的一种特有形式。模型舍去了原型的一些次要的细节、非本质的联系,以简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去再现原型的各种复杂结构、功能和联系,是连接理论和应用的桥梁[2]。

笔者对高中生物课程中使用的生物学模型进行了分类,并将其归纳为如下:

2 模型方法在生物学问题解决中的教学策略

一般而言,对于生物学问题的拟题,主要是拟题者根据自己头脑中选择的一个理想化的生物学模型,再结合某些生物学事实,给出已知条件,提出需要得出的生物学结论。对于解题者来说,整个解题过程可以说是还原生物模型的过程,学生解题时头脑中所建立的生物模型,应与拟题者拟提供的生物学模型一致。

2.1 运用已经建立的生物学模型解决生物学问题

2.1.1 运用物质模型解决生物学综合问题,增强模型意识。高中生物学研究的是生物的共性,是生命本质的特征。生物学科内的综合是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因此,将相关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生物学知识的结构和体系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方法。运用生物学的物质模型,可以便捷地将相关知识进行综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模型意识。

例如,有关以生物细胞结构为基础的代谢、生殖、遗传等内容的综合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细胞结构模型这种物质模拟模型来分析问题。一方面,通过细胞模型来解释生物原型,认识模型与原型的不同(动植物细胞的模型是真实细胞的简约化和抽象化的结果,如蛔虫细胞没有线粒体、根尖细胞一般没有叶绿体是原型的特殊性,并不能由此说明细胞模型的错误)。另一方面,模型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一个大的模型中有一些子模型,一个模型的不同方面又有相关模型,它们之间连接成一个模型系统。如细胞模型系统中,各细胞器的结构模型是其子模型,细胞的呼吸作用、矿质元素的吸收、DNA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等生理过程是其相关模型。这样,从整个模型系统来考虑细胞才可能对细胞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2.1.2 合理移植思想模型,活化模型方法。生物体的生理过程,在教学中往往以思想模型形式让学生理解和建构。如何将这些已建立的模型和实际的生物学问题相匹配,既是模型的应用,也是模型的移植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了解生物学模型,更要引导学生分析建模范例,体会模型是如何建立的,使学生主动参与用心体验模型的再发现过程。如DNA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

这是在绝大部分以D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的基础上建立的模型,再以少部分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为补充进行完善的。运用这个思想模型不仅可以解决真核细胞、原核细胞等以D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的基因决定性状的相关问题,而且可以分析以HIV、SARS等为背景的遗传信息传递的有关问题。

2.1.3 将生物事实模型化,挖掘模型的数学特征。生物学计算问题往往是学生最感头痛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方法问题。生物学计算题一般是基于生物学事实基础上,根据生物学规律进行相关推理、演算,从而得出结果。模型方法可以将生物事实模型化,在模型中挖掘数学特征,从而解决问题,这具有特别的效果,如遗传计算、种群频率计算等。

例题: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km[2]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头,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头,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头。问该地区田鼠个体总数为多少?

本题的生物学事实可以转化为标记重捕法计算种群数量的数学模型N:a=b:c(其中N表示种群数量,a表示第一次捕获并标志的数量,b表示第2次捕获数量,c表示第2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量),于是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且合理地将生物事实转化为数学模型。在教学中教会学生数学模型方法,可以使学生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较快地解决问题,提高效率。生物学中有许多类似模型,如种群年龄组成的数学模型、种群数量增长的理论计算公式、“J”型增长数学模型、“S”型增长数学模型等等。

2.1.4 理解模型方法,体现模型探究功能。探究性问题以调动学生的思维而见长,越来越被重视。模型方法通过运用抽象化、简化、分析、推理、具象思维等形式去再现原形的各种复杂结构、功能和联系。生物模型的建立是在抽取的生物对象的基础上,寻找生物对象在发生、发展、遗传等生命过程中的定量或定性规律,它对探究思维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解决探究性问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模型方法,理解模型建立的思维过程。合理运用模型方法,为探究性问题的解决和培养探究性思维都具有促进作用。例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中对脊蛙神经根功能的探究,根据给定的一定电刺激所作出的反应,判断神经根的功能。该题并不是考查关于脊神经背根和腹根的功能知识,而是要求运用提供的脊髓横切模型,根据电刺激的部位和产生反应的关系,经过分析,推断脊神经背根和腹根的功能。这是一种典型的“黑箱模型”[3],体现了模型的直观化和简化的科学探究功能。2006年全国高考理综卷Ⅰ的探究题“关于验证叶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也是类似的思维方式。

2.2 学会建立模型,并利用模型得出科学的结论,提高建模能力

生物学问题的解决,有的需要学生利用原有生物学模型,重新建立新的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进行分析,准确地找出解题的方法。例如,小麦品种是纯合体,生产上用种子繁殖,现要选育矮秆(aa)、抗病(BB)的小麦新品种;马铃薯品种是杂合体(有一对基因杂合即可称为杂合体),生产上通常用块茎繁殖,现要选育黄肉(Yy)、抗病(Rr)的马铃薯新品种。请分别设计小麦品种间杂交育种程序,以及马铃薯品种间杂交育种程序。要求用遗传图解表示并加以简要说明(写出包括亲本在内的前3代即可)。此题实际上要求学生利用所给的条件,建立一个生物学育种模型,考查学生的初步建模能力。首先,将小麦与马铃薯分开考虑,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干扰。其次,分析相关变量,能从复杂的现象中分析矮秆和高秆、抗病和不抗病、黄肉和非黄肉等相对性状。第三,根据已有的两对相对性状的自由组合模型,确定亲本,建立小麦品种间杂交的生物模型。对于马铃薯的种间杂交育种程序要求在确定亲本基因型基础上,利用自由组合定律模型和营养生殖模型重新建立一个新的育种模型,这就要求考生具有综合性和创造性的建模能力。最后,对结果进行预测。

3 解题教学中运用模型方法的体会

3.1 注意在解题中教给方法

在运用生物学模型方法解题时,要防止只粗略地介绍模型的知识而忽视模型方法。

3.2 防止将模型当作绝对真理或实物去认识和应用

模型是原型的一种抽象,是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建立的,并不是原物本身。因此,运用生物模型方法去解决生物学问题时要注意条件或做必要的修正,如基因分离规律模型对于细胞质遗传及无性生殖过程就不能应用。

3.3 生物科学史为模型方法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生物学发展史上许多典型的建模案例,如生长素的发现、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分子结构等,为培养学生生物学模型方法,提高建模能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此,充分挖掘教材的建模范例,培养模型方法,是提高解决生物学问题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生物学模型方法是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必须贯彻落实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模型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可以充分、有效地发挥模型方法的功能,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

标签:;  ;  

用模型法求解生物问题_生物技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