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柴文化:追求桌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上海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员工餐厅的门厅前,有一块醒目的“日销柴油机”宣传牌。每天一早,这块宣传牌就会被按时更新,登录前一天完成的柴油机销售量和累计销售量。这块宣传牌时时刻刻牵动着每一位上柴员工的心,成为大家每天必读的“第一媒体”。
“今年二月最后一天结束的时候,宣传牌上显示出月销量8220台的数字,所有人都高兴极了!”记者随机采访一位上柴员工对宣传牌的最深印象时,他说:“在我们上柴,‘第二’意味着落后,所以每个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最好。8220台的月销量在行业内创了纪录,这块宣传牌给了我们最大的荣耀,也给了我们更大的压力。”
一块只有几个数字的简简单单的宣 传牌,其实承载了上柴这家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柴油机制造企业的企业精神和文化———“团结务实创一流,开足马力争第一”。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而文化是无形的,是深入到企业肌体中的共同价值观。在上柴,记者没有看到写满墙壁的各种各样的“精神”、“口号”,但分明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文化力量充盈在整个企业中。那么,上柴的文化精髓到底是什么?它又在哪里呢?
文化成形于目标我的任务是什么
文化成形于目标。上柴人对于任务指标的认识是非常一致而清晰的,具体到每年、每月、每天的指标,细化到每个人应当承担的责任,都清清楚楚。这不仅仅因为企业采取了精细化的指标管理体系,更重要的是,上柴围绕“企业目标”开展的各种教育,使每一位员工在开展岗位工作的同时,随时提醒自己:“我的任务是什么”。
上柴公司白洪法总经理在今年年初的一次全体员工会上说:“新年伊始,我们不仅思考今年10万台,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思索上柴未来的发展,上柴未来的BHAG,上柴未来几年持续高速的增长这一战略性的课题,我想,这是上柴的理想,也是上柴全体员工共同的心底呐喊!”
一位市场销售部的员工在事后的学习体会中写到:我们即将跨入“10万台”的竞争行列。市场在前进、在发展、在变化,市场在催促着我们不断进取,不断学习。我们在日常的工作和市场搏击中,经常会面临诸多的困惑和思考,这是市场在给我们营销人员出考题,我们是一个合格的、善于学习的营销人吗?
这位员工在接受采访时说:“当时白总的讲话的确非常激励我们,让我们觉得在这样一个目标下必须不断地超越自己,这就是上柴文化里常提到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由此可见,当企业目标被每一位员工理解为自己的任务的时候,上柴上升的动力就形成了。
仔细解读上柴的“目标文化”会发现一个非常可贵的现象:尽管企业的目标一次次被超越,但每在超越之际,从总经理到员工们最先做的不是开香槟庆祝,而是在更高的目标下问自己“我的任务是什么”。因为上柴人知道,上柴生存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企业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共同价值观下,必须永不停息地奋勇向前。就像白总说过的:“我们面临的任务是艰巨的,但也是企业发展的历史进程给了我们一次建功立业的机遇。如果没有一种超越自我的,良好的精神状态,我们将会无法面对今年的任务,我们也将会愧对这样一种历史性的机遇。”
在这样的“目标文化”鼓舞下,个人与团队形成了目标一致的共同体。在上半年“时间过六月,任务超六万”的目标和今年登上10万台高峰的任务下,上柴各个部门都呈现出强烈的进取精神。一位销售部门的主管说:“我们十分希望每个人都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但我们更重视团队的精神状态,以团队建设来激励和塑造每个团队成员,以团队建设来创造一种浓浓的精神氛围,在这个氛围中,每个团队成员也都呈现出良好的精神状态。”
文化成形于制度把条例变成习惯
文化成形于制度。今年春节刚过,上柴公司内流传了一个从遥远的青藏高原格尔木传来的动人故事:上柴格尔木办事处服务人员钱仁良同志,在摄氏零下20余度的严寒中,抢修两台配套徐工50装载机的D114发动机。为完成维修服务承诺,他忍着严重的高原反应和刺骨的寒风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公路上修理发动机,手臂实在没力气了,就把一条腿插到机壳和机体中间,硬顶着上好一颗颗螺栓,最终在规定时间内保证用户顺利启动了发动机。钱仁良受到公司表彰,但他却说:“我只是尽我努力完成条例规定的工作,做了一个上柴人应该做的事情。”
不错,上柴对任何一项工作流程都有非常详尽的管理制度,特别是针对服务体系,条例和计划几乎深入到产品流通领域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但上柴并没有要求员工死记硬背这些条例,而是让生硬的条款变成一种精神和意识,印刻到每个人的脑海中,让上柴人无论在
何时何地都表现出一样的品质———“诚信至上,客户第一”。
把无形的企业文化落实到有形的规定中,落实到员工的行为里,这是上柴几代管理者用最多精力做的一件事。白总说:“企业文化建设乍看很虚、很难搞,好多都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是思想意识的东西。但仔细想想,精神、意识的东西时常是反映在人的行为和工作的结果的各个方面,是显现得最多、最广的东西。因此,我们一定要注重文化与管理的刚柔配套和持续磨合。”
首先,在企业文化确立之后,上柴立即通过配套的措施来落实和渗透。在上柴工作过一段时间的人都对具有鲜明特色的“上柴管理”留有深刻印象。比如上柴文化中特别强调创新,公司就从人才引进培养、新技术新产品开拓、销售服务模式等多个方面确立鼓励创新的制度,对干部和员工的考核,对各部门条线计划的审核,也把有无创新精神和进取心作为首要标准。再比如上柴强调团结务实的作风,公司就在制订的各项制度、法规,展开的各种活动以及部门对员工的考核等方面,要求精打细算、责任明确、从严务实。
其次,上柴把企业文化建设看成一项系统工程,贵在坚持。一位上柴的老员工对记者说:“上柴的企业文化是‘日久见工夫’,大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企业文化是‘有血有肉’、有用有为的东西,这样,所有干部员工就都能自觉地进入‘角色’了。”
文化成形于细节无声处见真情
文化成形于细节。今年10万台销售目标锁定以后,每一位上柴人都感到了很大的压力,同时也看到了难得的机遇。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团队,都把工作任务更加深入地精细化,并且把团队与个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股不可战胜的精神合力。
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体现在非常细微的工作细节里,体现在无声处的默默关怀里。今年“情人节”前一天的傍晚,上柴公司驻天津办事处王协龙同志的母亲在家中突然病逝。而此时老王正乘在开往天津的火车上,儿子也出差在广州,家中只有老王的妻子和病故的婆婆。消息在第一时间传到营销部办公室,党总支书记朱立谋果断指令,一方面立即通知王协龙就近下车,尽快返折回沪;另一方面在老王未到家之前由营销部派人去协助处理后事。第一个接到通知的营销部员工蔡锋华刚刚结婚一个月,正准备在“情人节”的前夜与新婚妻子故地重游,重温当时的美好时光。接到通知后,他与妻子通了个电话后二话没说就直奔丧家。紧接着,几乎所有听到消息的部门员工都陆续赶到王家帮忙,直到老王流着眼泪赶回家。
朱书记对记者说,年初销售任务一下来,营销部党总支就提出“抓住三个第一时间”的设想,第一是营销部内部各级人员要确立在第一时间内为外部市场服务的观念;其次,各级领导要确立在第一时间解决市场所反映问题的观念;最后,所有营销、服务人员要确立在第一时间投入为客户服务的行动观念。为了保证这三个“第一时间”的落实,部门内部员工团结一致,干部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大家结成一个整体,保障每个人都无后顾之忧,以最大的精力和热情拼博到销售第一线。
从理论上讲,企业文化作为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一项管理方略已经历了从“自在”到“自为”的过程。上柴公司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柴油机制造企业之一,把优良传统融会提升为一个高科技上市公司的企业文化,为公司向国际化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标签:企业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