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层级转换中美案例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美论文,公允论文,层级论文,案例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公允价值的讨论,在我国2006年新会计准则出台之后一直是国内学者关注的热点。但多数文献都是围绕公允价值的属性、计量与确认展开讨论,关注层级转换问题的讨论却尚不多见,而且,公允价值在企业具体实务应用中的问题层出不穷。其中,市场无序、缺乏层级转换计量指引是令审计师和学者较为头疼的问题。2014年1月26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以下简称39号会计准则),多角度全方位的对公允价值准则进行了规定。但是,仍鲜见关于公允价值层级转换的相关研究文献。因此,本文以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层级转换为研究重点,对层级转换的准则规范等问题进行探讨;以中国人寿、中国太保和中信证券3家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为例展开分析;并与美国摩根公司的相关处理进行对比,从而为公允价值准则的制定和执行提供参考;为国内企业依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以下简称IFRS 13)和39号会计准则的实施提供参考。 二、公允价值层级和层级转换综述 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由公允价值估价方法和估价方法所需的市场参照信息两部分组成。计量方法中的重点、难点就是确定公允价值层级,以下就公允价值层级和层级转换进行阐述。 (一)公允价值层级的中美会计准则比较 公允价值层级(Fair value hierarchy)是对公允价值估价时所需市场信息的分层,是可靠计量的重要保证,也会影响公司对公允价值的披露范围(郑春美等,2010)。 首先,分析美国会计相关准则。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6年9月发布了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 157)《公允价值计量》,被称为国际会计界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发展史上意义非凡的丰碑(谢诗芬等,2010)。该公告阐述了公允价值的定义、初始确认、计价技术等理论,并首次提出了公允价值的层级理论,即公允价值估价所需的市场信息分为三个层次:一级参数是计量日计量对象存在活跃市场且有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报价;二级参数是在前述一级参数之外,可直接或间接获得的其他可以观察到的市场参数,即在活跃市场可找到相似资产或负债报价,或者在非活跃市场上发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或负债报价,以及其他可观察到的市场参数;三级参数是资产或负债在市场上没有可观察参数,企业只能对市场价值自行估计。2009年8月,FASB发布《改进公允价值计量的披露》,对公允价值计量,尤其是对第三层级的估价信息给出了更具体的披露规定。 其次,反观中国会计准则的相关内容,仅在《投资性房地产》和《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相关准则中,提及可观察市场交易或者使用估值技术计量公允价值时稍有涉及(张敏等,2011)。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确定的公允价值层级与SFAS 157的公允价值层级最为接近(肖艳芳,2012)。因此,上市公司对公允价值信息披露都还处于原始自发状态,公司是否披露公允价值层级、披露的程度都自行决定,且无统一披露形式。2012年5月31日,为进一步规范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会计处理,并保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我国财政部会计司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2011年5月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中的做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了39号会计准则,已于2014年1月26日发布,要求于7月1日起在所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范围内施行,鼓励在境外上市的企业提前执行。39号会计准则共分为13章,从相关资产或负债、有序交易和市场、市场参与者、公允价值初始计量、估值技术、公允价值层次、非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和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市场风险或信用风险可抵消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披露等多个角度全方位的就公允价值准则进行了规定。 中美会计准则中关于公允价值层级规定的比较见表1。可以看出美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层级的规定较为明确和清晰,中国39号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明确规定“企业应当将公允价值计量所使用的输入值划分为三个层次”,并且对层级的估值计算以及层级间的转换作出了明确的披露规定。 (二)公允价值的层级转换缺乏准则依据 公允价值层级转换是指一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在不同层级之间转换。随着金融市场风云变幻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相继爆发,金融工具可能由于股票市场或金融市场的暴跌等原因,其估价也面临从第一或者第二层级跌落至第二或者第三层级的可能。在面临层级转换时,39号会计准则作出了更加明确的规定,如第四十四条所示“在相关资产或负债初始确认后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企业至少应当在附注中披露持续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每组资产和负债的下列信息:……在各层次之间转换的金额和原因,以及确定各层次之间转换时点的政策。每一层次的转入与转出应当分别披露”。 公允价值与经济事实的相符程度主要依赖于会计师的理性判断并借助于模型,但模型一般是简化某些现实影响因素后理想化的模拟结果。因此,现实中即使某一因素有微量变化,模型估计结果的可靠性都会受到质疑。因此当公允价值计量进入第三层级时,需要对市场信息进行较多的假设、估计和判断,因而根据模型估算的结果可能不够可靠和公允(郑春美等,2007)。所以一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在不同层级之间随意转换会严重影响当期的公司价值。而层级转换的披露不全也为审计人员和投资者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和困扰。这也是急盼公允价值层级转换准则细化的原因所在。 三、公允价值层级转换案例分析 为了说明公允价值层级转换在公司中的具体情况,本文对中国和美国的公司进行案例比较分析。本文手工搜索了2011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年报,发现中国仅三家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中国人寿、中国太保和中信证券)在年报附注的审计报告中披露了公允价值层级转换的文字和数据。但因旧准则规定不够明确,公司披露信息较为模糊,无法准确计算金额。而在美国上市公司年报中,本文发现摩根公司对公允价值层级转换的说明则较为具体。以下分别对中美公司进行比较。 (一)中国公司发生公允价值层级转换的案例分析 以下对公司的案例分析,均从层级转换以及披露影响这两方面展开。 1.中国人寿公司案例分析(A股代码:601628,以下简称中国人寿) (1)公司对公允价值层级转换的说明 公司在2011年的年报中对2011和2010年的公允价值层级转换,仅说明“于2011(2010)年,由于可观察的市场参数变化,本集团的部分债券型证券和股权型证券在第一层级、第二层级和第三层级之间进行了转移。”均没有具体说明各级之间转移了多少金额,仅能看出在2011(2010)年股权型证券转入第三层级的有5 000(1 700)万元,如表2。 (2)公允价值层级转换信息披露对报表使用者的影响 面对中国人寿公司年报披露的信息,报表使用者对该公司公允价值层级转换所能了解的信息有限,因此对报表使用者将产生以下影响: 1)报表使用者无法得知此类层级转换对公司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影响,解释如下:如果该类转换发生在交易性金融资产,可能会对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造成影响,如果发生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能对资本公积、甚至资产减值损失造成影响;由于是证券型投资的转换,暂时排除持有至到期投资转换的可能性。 2)报表使用者无法得知转换的真实理由,也无法明确“可观察的市场参数变化”指的什么。众所周知,债券型证券和股权型证券从上市变为非上市、从活跃市场变为非活跃市场的可能性较小,那么,从第一层级转入第二层级或者第三层级的可能性极小。但中国人寿报告描述,是在三个层级之间进行了转移。因此,到底哪个可观察的市场参数变化导致层级转换?是股价、债券公开市场价,还是成交量?不准确的说明可能导致投资者缺乏判断依据、对公司逐渐失去信任和投资倾向。 总之,即使是具备专业能力的报表使用者,面对上述层级转换披露,也是一头雾水。更何况一般的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就更加难以判断巨额公允价值的层级转换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继而对公司股价的影响。因为如果通过层级转换的方式而规避对可能面临减值的公允价值计提减值,是对公司价值的不准确披露,会误导投资者的决策判断。因此公允价值层级转换的随意性具有严重的经济后果,急需相应准则的完善和理论的支撑。 2.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案例分析(A股代码:601601,以下简称中国太保) (1)公司对公允价值层级转换说明 中国太保仅在年报附注中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说明“于2011年,由于无法获得活跃市场上的报价,本集团部分债券从第一层级转换为第二层级,于2011年12月31日,上述债券的账面价值约为人民币11.56亿元。于2010年,在第一层级和第二层级之间未发生转换。”中国太保第三层级金融工具2010-2011年度的变动情况见表3。 (2)公允价值层级转换信息披露对报表使用者的影响 相对于中国人寿,中国太保年报披露的公允价值层级转换信息更为准确,报表使用者从中可以判断出公允价值层级转换可能对报表影响的程度,解释如下: 1)中国太保披露相对谨慎,准确披露了转换层级的金融资产类别、转换层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报表使用者至少可以根据该类转换金额占比来判断层级转换可能对报表影响的程度。此外,可从报表附注看出,2011年末归于第二层级的债券,均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核算。可供出售金融债券2011年末余额647亿元,包括国债、金融债、企业债。可计算出11.56亿元的层级转换,占债券余额比仅为1.8%,对报表影响程度不大。 2)中国太保亦没有披露,在2010年能够获得公开市场(未经调整)报价的情况下,是何种原因导致无法就上述债券获得公开市场(未经调整)报价。 总之,作为具备专业能力的报表使用者,在公司详细披露了转换层级金融资产类别、金额的情况下,至少能够合理推断对其报表使用的影响。然而,上述处理并没有完全消除报表使用者的疑惑,仍不易判断公允价值层级转换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3.中信证券案例分析(A股代码:600030,以下简称中信证券) (1)公司对公允价值层级转换说明 公司在财务报表附注中的“十四、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之“公允价值确定的原则和公允价值层级”中用列表的方式仅说明2011年12月31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权益投资”,“从第二层级转入第一层级”的金额为1.01亿元;2010年12月31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债券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权益投资”,“从第二层级转入第一层级”的金额分别为2.19亿元和0.56亿元。金融工具在第一层级和第二层级之间转换的情况见表4。 (2)公允价值层级转换信息披露对报表使用者的影响 1)与上例中国太保类似,中信证券披露较为谨慎,准确披露了转换层级的金融资产类别、转换层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报表使用者至少可以根据该类转换金额占比来判断层级转换可能对报表影响的程度。根据中信证券报表附注,2010年末可供出售金融债券余额148亿元,可计算2.19亿元的层级转换,占债券余额比仅为1.5%,对报表影响不大。 2)但同时,中信证券亦没有披露,在2009年仅能通过可观察的活跃市场报价外的值计算得出该等债券公允价值的情况下,如何在2010年可以通过活跃市场报价不经调整直接获取。也许是该类债券以前没有上市交易,在2010年度上市交易?抑或是以前上市交易被中信证券管理层判断为市场不活跃?在此,我们没有质疑中信证券关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权益投资从第二层级转换到第一层级,是因为对于权益工具,在公开发行股票前不可直接获得公开市场报价,在公开发行后可直接获得市场报价,其具有合理性。 总之,作为具备专业能力的报表使用者,在中信证券详细披露转换层级金融资产类别和金额情况下,至少能够合理推断对报表使用的影响,但仍没有完全消除报表使用者的疑惑。 (二)美国摩根公司发生公允价值层级转换的案例分析 1.公司对公允价值层级转换说明 2011年度第一层级与第二层级转换披露如下:“2011年度,公司将9亿美元持有其他政府债资产以及17亿美元出售其他政府负债从第一层级转入第二层级。这些债券主要系欧洲债券,该类债券交易价格变动剧烈、买入与卖出价差额较大。公司继续以可观察的市场价格作为评估参数。“2011年度,公司将7亿美元持有衍生金融资产以及10亿美元售出衍生金融负债从第二层级转入第一层级,系该类上市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变得活跃,因此以公开市场报价作为估值参数。同时,公司将13亿美元持有衍生金融资产以及14亿美元售出衍生金融负债从第一层级转入第二层级,系该类合约的交易频率与成交量不足以继续判定为活跃市场”。摩根公司对2010年度及2009年度,第一层级与第二层级转入、转出亦做了如上所述披露。 2011年度第三层级的转入与转出披露如下:“2011年度,公司将持有的18亿美元的公司债及其他债(主要是公司债券)从第三层级转入第二层级。公司该重分类是基于该等公司债券市场价格或可被投资者获得的输入值变得可观察到”以及“2011年度公司将持有的8亿美元的公司债及其他债从第二层级转入第三层级。该重分类是基于该等债券(或相关债券)可获得市场成交价格的减少或者缺少经纪人报价,因此债券的公允价值计量取决于不可观察的输入值”。摩根公司对2010年度及2009年度,第二层级与第三层级转入、转出亦做了如上所述披露。 2.公允价值层级转换信息披露对报表使用者的影响 (1)摩根公司不仅准确披露了转换层级的金融资产类别(资产类别中的明细种类)、转换层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还详细披露了任意两个不同层级转换的详细原因。 (2)报表使用者可以根据该类转换金额占比判断层级转换可能对报表影响的程度。因为根据上述披露,任何一个转换的金额都可获取,任何一个转换的资产、负债类别亦可以获取。 同时,报表使用者可以根据转换原因,思考并判断层级转换的合理性。比如,国债从第一层级转入第二层级,多为由于欧洲债务危机等原因,主权国家债务交易不活跃,从而导致公开市场价格仅能作为输入值进行参考。再如,衍生金融工具从第一层级转入第二层级,多为该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条件发生转变,市场由活跃市场转换为非活跃市场所致。 总之,作为具备专业能力的报表使用者,在公司详细披露了转换层级金融资产明细类别、金额,以及各个转换原因的情况下,不仅能够合理推断对其报表使用的影响,而且能消除报表使用者对公司层级转换原因的疑虑。摩根公司很好地阐述了各层级明细、金额以及转换,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了清晰的数据与准确的判断依据。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分析比较了三家中国金融保险类公司(中国人寿、中国太保和中信证券)年报附注对公允价值层级转换的披露,并与美国摩根公司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中国公司对公允价值层级转换的披露不够严谨和清晰。这为投资者、债权人等报表使用者在判断公司价值和未来潜在风险时带来了障碍。其原因不仅仅是公司不愿意主动披露,更多的是由于旧会计准则中相关规定的欠缺。随着39号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上市公司将有更加详细的指引。 (一)39号会计准则完善改进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仅将国际准则中的相应内容简单照搬而来,却未依据我国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导致实务中会计和审计工作者难以理解和实施,亦无法正确判断和操作。尤其是金融、保险类公司对估值技术感觉较为困难和模糊。财政部会计司2014年1月26日颁布39号会计准则将有助于解决我国企业公允价值计量中的实务问题,并最终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此次借鉴修订后的有关国际准则,并保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是继2012年会计准则修订后的又一次大规模修订。 (二)对39号会计准则规范层级细分和层级转换的建议 当会计师在日常工作进行估值或审计师进行审计判断时,应充分考虑估值依据。在估值信息不充分或技术复杂时,需要主体对参数进行估计,此时可以利用资产评估专家的意见。39号会计准则虽然在第四十四条明确规定“(四)对于第二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企业应当披露使用的估值技术和输入值的描述性信息。当变更估值技术时,企业还应当披露这一变更以及变更的原因”。但是仍未指出,当第一或第二层级的估值计算不能满足,需要下调层级时如何进行判断及披露。 因此,本文建议按照市场上资产和负债报价信息可观察性的顺序排列层级,如果某一调整对公允价值计量整体产生重大影响,则该计量可能下调原公允价值划分的层级。这一思路为公允价值在层级之间转换提供了参考意见,以便更合理地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从而使层级理念更好地充分发挥作用,增强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 关于准则的衔接问题,39号会计准则规定“本准则施行日之前的公允价值计量与本准则要求不一致的,企业不作追溯调整。”因此,39号会计准则在实施中的问题,将在2014年年报中有所显露。课题组后续还将持续关注上市公司2014年年报公允价值披露相关问题。中美公允价值计量模型层次转换比较研究_公允价值论文
中美公允价值计量模型层次转换比较研究_公允价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