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科研院所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论文

基层科研院所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

李 敏,杨云斌,沈 悦,冯新民,王奎山

(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 如皋 226541)

[摘 要] 本文以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为例,对基层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群体网络舆情的群体组成情况、网络舆情传播方式及内容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在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网络监管意识淡薄、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差、网络舆情监管机制不健全等,提出了应对网络舆情的一些措施,如加强政治意识、强化责任担当、完善管理机制、强化积极舆论引导、强化道德教育等,以期在基层科研院所内建设一个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

[关键词] 网络舆情;传播;基层科研院所

0 引 言

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使网络世界里不断出现各种新兴媒体,如微博、微信等,丰富了信息传播途径。基层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群体通过使用这些网络媒介自由地表达自己对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等各方面的看法和意见。基层科研院所如何顺应网络舆情发展趋势,把握网络舆情的演变规律,研究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发展方向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方干又有诗《题龟山穆上人院》,据《宋高僧传·越州妙喜寺僧达传》载:“释僧达姓王氏,会稽人也,稚齿英奇不参戏,参与龟山妙喜道场。”又有《宋高僧传·唐洪州宝历寺幽玄传》:“未几移居湖心龟山妙喜古寺。”[11]可知龟山便处于镜湖当中。

1 基层科研院所网络舆情的构成特点

1.1 群体组成特点

以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为例,截至2017年底,在职人员中科研人员占比76%,工勤人员占比24%;其中,35岁及以下人员占比22%,36~50岁人员占比30%,55岁及以上人员占比15%。科研人员中专业技术职称中,高级职称占比58%,中级占比24%,初级占比18%,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36%,本科占比64%,该群体高级职称人员较多,职称上升空间不大;中年人数占比较多,年龄构成偏中年;科研人员中,学历集中在本科,研究生以上学历偏少;工勤人员比例多于年青科技人员。

1.2 网络舆情传播方式及内容

网络舆情的传播方式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信息获取来源;二是信息传播平台。信息来源一般以传统媒体或网络主流媒体为主,是作为公众获取的原始信息,从统计结果表1可以看出,网民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主要是搜索引擎、网络视频、网络新闻等。信息传播主要以网民交流沟通为主,可能是网民加工后的信息,带有自身某种情感言论,主要通过互动网络媒介实现信息扩散,推动舆情发展。从表1可知,网民交流沟通平台主要有即时通信、电子邮件、网络直播等。调查显示,该单位科研人员主要从搜索引擎上获取信息,其中,QQ使用率达100%,微信使用率达98.9%。建立的QQ群有26个,微信群有10个,在群体网络中表达内容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有党员学习交流、学术心得交流、发布工作通知、学习材料、动画等,也包含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表达形式。

截至201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8.02亿人,2018上半年新增网民数量2 968万人,与2017年相比,增长了3.8%,互联网普及率为57.7%。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手机网民方面,截至2018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88亿人,2018上半年新增手机网民数量为3 509万人,与2017年相比增长4.7%。值得一提的是,手机网民占网民数量比重持续攀升,2018年占比高达98.3%。

2 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网络监管意识淡薄

本单位群体组成结构特点显示,青年科技人员比例较少,具有一定的突发性。目前,科研院所基本无网络舆情监管的专门机构,也未责任到人。人员结构划分为科研创新和科研管理工作,网络群中主要以工作信息上传下达为主,内容大多以单向传达为主,双向互动沟通较少,缺乏预见性、系统化、制度化的监管机制,影响单位人员之间的安定团结。

2.2 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差

近年来,网络的普及和自媒体的兴起,为意识形态工作构建了多样化、便捷化、即时化的平台,相关部门需要深入研究,探索出一套成熟、有效的工作方法,进一步加强网络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相关部门应明确责任主体,根据“谁建设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科研院所各部门、各党组织、各小团体组织进行网络群体调查,明确网络群组内部责任分工,切实把握正确、健康的舆论导向,为基层科研院所建设网络良好生态、营造良好的政治舆论环境。

2.3 网络舆情监管机制不健全

在基层科研院所,形成网络群体的目的是快速发布通知、学习材料等,以便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管理工作,但网络舆情监管缺乏专业性,疏于解决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易造成不必要的错误,让单位管理层受到质疑、缺乏公信力。

3 网络舆情管理应对措施

3.1 加强政治意识,强化责任担当

首先,应对网络舆情的观念落后,常用行政手段应对网络舆情,缺乏及时科学引导和日常网络道德教育;其次,对网络舆情发生的规律及对舆情导向影响把握不足;最后,网络舆情应对手段单一,常用堵、删、闭手段,缺乏针对性。

选择地形地貌、林相、水肥条件等相似的竹林设置样地,2013年7月对样地进行疏伐,保留3种林分密度,亦即立竹数分别为:1 500、2 000和2 500 株/667 m2,试验重复3次,共设置9块样地,每块样地面积为400 m2。于同年9—10月进行样地调查,调查指标有出笋数、笋大小、出笋量等。

表1 2016-2018上半年全国互联网应用使用率

3.2 加强舆情监管,强化管理机制

加强网络舆情监管,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南通市党员干部网络行为规范(试行)》等法律法规,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使网络群组健康、和谐、有序运行。一要建立网络群组登记备案机制。对党员和非党员干部凡以职务身份在微博、微信、QQ、网络直播、论坛社区等境内外网络平台注册账号、建立群组的实行备案并纳入管理体系,清楚知晓群组成员,依法有序地进行群组信息传播。二是建立内部网络群组“群主负责制”。在群组建立后要明确群组建立者及管理者,并履行群组内相应的管理责任。同时,群组内的成员也可对建立者及管理者进行监督,共同构建积极向上、风清气正的网络群体空间。三是建立舆情处置机制。鼓励群组成员符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行为,约束和克制损害社会公德、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及时发现并处置不良舆情,缩小信息传播范围;加大对信息源的审查力度,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②汉江中下游部分地区灌溉条件大为改善。大坝加高并对灌区实行续建配套后,引丹灌区由抽水灌溉变为自流灌溉,襄阳市北部253万亩(15亩=1 hm2)农田基本避免旱灾,同时为沿引丹灌区的老河口市和襄阳市襄州区30多个乡镇提供了清洁水源。

3.3 加强正面引导,强化道德教育

科研院所内部网络群组应该加强正确引导,鼓舞单位人员坚持符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行为,建设贴近职工、线下加强沟通的机制,如通过领导接待日、征求意见会等形式面对面地听取意见,防止一边倒的“群体极化”现象或虚假陈述,避免个性化问题、非理性化的情绪化表述,非理性的群体性舆情有时会传播负面情绪。及时处置员工提出的意见,有效利用舆情;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创新道德教育模式,并通过传帮带手段使正面导向作用延伸到员工身边每一个人,共同构建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晶.基于网络舆情的企业危机管理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2.

[2]张义庭.信息化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与危机管理研究[J].情报杂志,2011(30).

[3]曾亚琴,黄智敏,游凌翔,等.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网络舆情管理研究对策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7(15).

[4]赵扬.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6.

[5]邹伯安.浅析企业网络舆情的特点及应对[J].办公室业务,2015(46).

[6]刘宪伟.加强国企内部网络媒体(群组)管理[J].现代国企研究,2017(11).

doi: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9.18.090

[中图分类号] D625;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194(2019)18-0193-02

[收稿日期] 2019-08-05

注:杨云斌,通讯作者

标签:;  ;  ;  ;  

基层科研院所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