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科技发展态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之交论文,科技发展论文,态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更为迅猛
冷战结束以后,世界加速向多极化发展,许多国家根据形势的变化,不同程度地调整各自的科技战略和科技政策,更加着力于科技发展,世界科技尤其是高新技术发展空前加快,在很多方面都已经超出人们的预测。
在计算机技术方面:人们曾经预测大概要到1995年才可能生产出每秒运行速度达到万亿次的计算机,到2000年才能够生产出每秒运行速度达到百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但实际上美国思维公司在1991年就生产出一台每秒运行万亿次的CM-5巨型计算机。这种巨型计算机是科技发展水平的一种新标志。它可以用来制作世界气候的模型,识别语言或者图像,建立神经网络系统,模拟人脑思维和解释外来信息的功能。因此其应用价值非常大。
在能源方面:1991年11月9日,在欧洲的联合核聚变环形试验装置,首次实现了人类受控核聚变,产生出1.8兆瓦电力的聚变功率,持续时间2秒,温度达到3亿摄氏度,比太阳内部的温度还要高20倍,比核裂变产生的能量效率大概要高600倍,比普通煤值的效率要高1000万倍以上。因此,有人认为这个试验成功是能源革命的一个里程碑。虽然它距商业运用的路途还相当遥远,但显示了科技给人类带来的新的希望。
在生命科学方面:生物取代物理正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导观念。这不仅因为生命科学在研究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物特性,直至生命活动过程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而且在于用生物技术所得到的一些具体应用将获得较大的发展。突出表现在生物工厂和植物工厂。生物工厂通过改变牛或羊等动物的基因,使人们能够从牛羊的奶或血内获取名贵药物。在这方面,以前已做了不少工作,比如说,用遗传工程方法使牛产出的牛奶比普通牛产出的牛奶更有营养。进一步发展到生物工厂,我们在普通试验室里和普通工厂做不出来的,或者很难做的药物,就可以让动物作为工厂来生产了。还有植物工厂,随着生物技术在农业方面可提供的新产品越来越多,人们可望在大自然中获得更多的自由。不靠天吃饭,不管是旱灾水灾,人们可用植物工厂来更多地培育植物,即用人工控制环境和作物的生长,用计算机控制整个系统,实现工业化,降低成本,保持品质,及时供应。在这方面,日本走在前头,而且它不只是在农作物方面,在海洋水产方面也是一样。如鲍鱼的陆地养殖,可以人为地调整鲍鱼的产卵期,以达到全年稳定供应。
在原材料方面:将更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原材料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提高原材料技术,可以显著改善国民经济各部门所生产和使用的各种产品的性能。因此,经济发达国家正在进一步加快材料领域的革命进程。新型的高级金属、非金属和复合材料,以及全新的加工生产方法将会有大的发展。如高性能的结构陶瓷很有可能取代高温合金和耐热金属;金属陶瓷将是下一代喷气发动机必需的材料,从而较好地解决几倍于音速下产生的热烧蚀问题。实际上,有些材料目前就已取得了很大的新进展。如法国最近制成了第一个有机晶体管,也叫着软晶体管,它是用一种噻吩有机聚合物制成的。其意义在于成本低、性能足以与硅的器件媲美,可用来生产折式收音机、可卷式电视荧光屏等新一代电子装置。还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年进一步兴起了碳-60研究热。碳-60也叫布基球材料,是一种新的同素并构体,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化学家说它的产生也可能会像19世纪苯的发现一样,引出一个全新的化学研究领域,即芳香族的化合物时代。因为碳-60具有超凡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它可以与化学周期表上的各种元素起反应,并且可与称为自由基的化学物质进行反应。例如在碳-60内植入金属离子,就可以做成超导体。在这方面我国也做了许多试验,已取得相当的成就。如北大用掺锡而不是掺碱金属的办法制成超导体,意义很大。以前外国科学家掺进去的都是一些碱金属,比较活泼,而锡是非碱金属,做的超导体比较稳定,有高度的弹性和刚性,所以可以设想用它做火箭的材料。同时,它在高压状态下比金刚石的硬度还要高,且能大量地吸收和释放电子,所以将来也可以做治疗癌症的放射性药物和体积非常小的高能蓄电池。当然,这种材料要真正在室温条件下广泛运用,距离还很远。但它确实可能为人类开辟一个新的领域,其前景十分广阔。
在信息技术方面,以“信息高速公路”为标志的全球信息革命的新时期已经到来。美国计划投资4000亿美元,用10~15年的时间,将现有的90%以上的有线电视线路和电话线路更换成更为现代化的光导纤维线路,并利用综合数据通信网、通讯卫星、广播电波、微波等手段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可容纳庞大的音像、数据及信息等高速、准确、及时的通讯服务。在欧洲,欧共体委员会于1993年12月公布了他们的白皮书,计划在今后5年内投资1500亿欧洲货币单位用于欧洲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在亚洲,经济大国日本公布了“新高速信息通讯服务计划”。韩国、新加坡也都把发展信息高速公路列为重要的议事日程。汉城已成立了以国务总理为首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促进委员会”,并制定了到2015年分阶段推进,总投资为447700亿韩元的庞大发展计划。新加坡政府已制定了把新加坡建成一个科技岛的发展计划,到2000年,每个新加坡公民都能使用并享受由电路、电视、电话等多媒体产生的信息产品。目前,新加坡已着手铺设光纤网络等基础工程。我国台湾省1994年也制定出了“信息高速公路”的蓝图。这一切足以说明,信息技术正成为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热点。它将对人类社会各领域产生巨大影响,人们可以更多更快更好地获得各种信息:相隔两地的医生和病人之间一天24小时可随时保持双向联系,通过X光检查和超声波诊断画面通信,将可使医疗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家上班的人将会成倍地增加,高速公路上的废气排放量将大量减少,从而使城市交通和环境都有较大的改观。从更深一层意义来说,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将进一步促使传统经济向智能型经济过渡。
由此可以看出,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是极为迅猛的,它预示着新的科技革命高潮不久就要到来。
二、世界科技战略格局更加不平衡
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实力、文化教育基础、社会政治环境等各方面的原因,世界各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北方发达国家和南方发展中国家之间处于严重的不平衡状态。世界科研活动80%以上掌握在几个工业化国家手中,它们的科研经费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9%,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科研经费只是上述百分数的1/10,科技成果实际上只不过是几个国家的特权。与科技发展不平衡相对应,经济发展同样悬殊很大。1989年整个世界国民生产总值(GNP)约20万亿美元,美国、日本、德国三个国家就达9.2万亿,占世界GNP的46%。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冷战结束以后,这种不平衡状态又出现新的特点:一是原苏联、东欧地区的科研事业因社会剧变和动荡而受到严重削弱。国家无力维持原有的科研规模,科研人员生活困难,科研条件恶化,许多科研人才外流或改行,大量尖端的科研项目被放弃,过去尚能与西方平列的科研水平现已难以抗衡。二是第三世界国家两极分化,很多国家特别是非洲地区天灾人祸、社会动荡和战乱使之进一步陷于贫困,科研事业更趋衰弱;而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如巴西、亚洲四小龙等,科技力量迅速崛起,并在世界科技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
三、科技与生产更趋一体化
首先,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作用愈益加强。科学技术走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经济建设紧紧依靠科学技术,这已成为当今经济科技发展的鲜明特色。现在往往是从市场需求出发,去安排产品的设计,甚至直接去寻求新的科学发现,以争取科学上的突破,进而促进技术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工业生产和市场销售之间的结合、交叉、反馈愈益紧密,甚至科学技术本身就在成为一种产业。其次,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周期日趋缩短。18世纪这一周期平均为70年,19世纪为20年,20世纪上半叶减少到15年左右,现在一般只有几年的时间,今后有可能趋于同步。第三,科学技术的渗透使生产力构成要素进一步发生质变。在劳动对象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用基础材料、化合物半导体材料、能源新材料、超导材料、各种复合材料层出不穷,极大地丰富了生产力的物质内涵。在劳动工具方面,80年代微电子的迅猛发展,使计算机每3年更换一代。这些计算机和企业精密柔性机床相结合,组成新的自动化生产系统,可以从订货开始,按照顾客需求进行设计、生产、销售,对生产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在劳动者方面,智能科技的发展使劳动力结构向非体力的智能化演变的趋势加强。第五代计算机可以进行智能判断,而第六代计算机则可能向完全模拟人的大脑活动的方向迈进。第四,科技发展使产业结构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新兴产业不断壮大,传统产业相对缩小或改组。在发达国家,以信息产业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大都在60%以上。总之,科技使生产发生了很大变化,生产又促进了科技的发展,科技与生产之间呈更加紧密的一体化关系。
四、科技与国际经济、军事、政治斗争更加紧密结合
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学技术实际上已成为大国之间进行战略竞争的重要手段;成为发达国家对欠发达国家进行剥削的主要渠道;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渗透、控制的有力工具;成为军事力量的组成核心。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与合作、交流与限制紧密交织,形成复杂态势。从科技实力和科技成就来衡量,美国仍然是科技大国。但近20多年来,日本许多产业占据了优势地位。在25种半导体技术中,日本有18种领先于美国,许多日产高新技术产品风靡世界市场。西欧在基础研究方面也有众多进展,研究开发与工业实力同美、日势均力敌。从而对美国的科技霸主地位构成强烈挑战。在激烈竞争的过程中,国际科技合作也在扩大。这看似矛盾,实际是统一的,其中竞争是绝对的,合作是相对的,合作归根到底还是为了竞争,之所以讲合作,是因为科学技术愈向前发展,技术复杂程度也愈增加,需要各国联合攻坚,特别是一些大型科研项目和工程,投资浩大,非一个国家力量所能承担。当前世界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全球性问题,也必须通过国际协作才能解决。当然,在国际协作中,各国从来不会忘记自己的国家利益,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总想执世界经济之牛耳,因此,以主体地位为目标的科技竞争,不但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而且愈演愈烈,触及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
从经济角度看,世界性的经济竞争,已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物化在商品中的技术水平的竞争。可以说,技术含量成为商品竞争力的命脉。50年代以来,南北经济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在拉大。除东南亚一些国家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日趋落后。据统计,南北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比,1968年为1:4,1977年为1:15.5,1987年为1:20.2,1992年为1:22.3。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为竞争力决定因素的科技水平的差距在拉大。80年代,除石油外,发达国家初级产品价格实际至少下降了35%。这表明现代工业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性在减弱,而对科技的依赖性在增强。
从政治角度看,西方大国在当代推行新殖民主义的核心内容就是凭借科技优势,对不发达国家在经济上进行超利润剥削的同时,在政治上推行强权政治。它们试图通过控制高科技来扼住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的咽喉。
再从军事角度看,现代战争可以说是高科技的战争。高科技出战斗力,并使作战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直到影响到战略战术和军事思想。这在海湾战争中已经突出地表现出来了,海湾战争开战前,美国派出几十架飞机进行软杀伤,使伊拉克雷达迷盲,通讯失灵,指挥中断。由于智能炸弹、激光炸弹的应用,加上精确制导轰炸的精确度大大提高,轰炸伊拉克总统府而使周围的四星级宾馆安然无损,这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由此可见,高科技已在现代军事力量中成为核心的成分。一个国家在科技上落后,在军事上就要被动挨打,这是一个十分严峻的现实。我们对此一定要有清醒和足够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危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