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度#183;跨度#183;精度#183;亮度——思想政治课课堂设问的原则及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设问论文,频度论文,政治课论文,跨度论文,亮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如今的思想政治课堂更多地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而有效的课堂设问方式便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举措。然而,过犹不及,在时下的一些思想政治课课堂上,课堂设问和提问满天飞,由过去教师“满堂灌”变为现在教师“满堂问”。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或是表现为有问必答,热热闹闹;或是表现为教师台上设问频频,学生台下默默无语。针对这一弊端,笔者认为,课堂设问要在频度、跨度、精度、亮度方面下一番苦功,方能达到施教者的预期目标。
一、准确性——调控课堂设问的频度
传统教学模式下,“填鸭式”和“满堂灌”教学是不足取的,而频繁的设问和由此引发的过多提问一样不利于教学目标实现。成功的教学经验表明,设问和提问过多不仅繁琐费时,而且会导致学生“随大流”,增加回答问题的盲目性,致使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得不到化解,使得原本较为整体系统的知识体系变得支离破碎,从而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制约教学目标的实现。
那么,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掌控课堂设问的频度呢?笔者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问题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抓住所教知识的重点、难点,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追求问题的质量,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这样的设问和由此引发的提问才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探索新知、掌握新知的能力。应从学习内容的重点出发,抓住主要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追求问题的质量而非数量,力求避免以下几点:一是“为问而问”。如教学高中《政治生活》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性质和宗旨,我国政府的性质、职能等方面的内容时,就未必需要刻意地设计问题。这些课本上一眼就能找到现成答案的问题要点,可以通过教师着重强调和重点提醒的方式解决,必要时可以提请学生代表阅读,以示其重要程度。设问若流于形式,提问也就自然失去了本身的价值。二是“一疑就问”。设问的目的是引发学生思考,“一疑就问”显然抹杀了学生思考的前奏。要让学生在深入思考之后再提问,那些能通过学生自身努力得以解决的问题则不必提出,可避免学生的问题流于肤浅和表面化。如在讲授《政治生活》“我国政府的职能”内容时,不要只停留在“我国政府有哪几个职能”、“怎样理解我国政府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公共服务职能”的设问之上。不妨可先让学生就某一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探究,如“新疆7?5事件”、“瘦肉精”事件等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事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针对相关事件进行思考并相互讨论,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设问,并提请学生作答。学生通过感性的热点素材,自然明白了我国政府实施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尤其是市场监管的重要性。这样的设问才具有思考价值和探索价值,也完全符合政治新课改之意。
二、整体性——把握课堂设问的跨度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课堂设问既要考虑问题设计的整体,又要考虑问题回答对象的整体。维果茨基关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易,则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不仅使学生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设问失去价值。如教学高中《政治生活》“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内容时,若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和表现分别是什么?这样问没意义。可以改为:每年的“两会”期间,我国都会产生或形成某些大政方针和重要决策。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方针和决策的权力来源是哪里?为什么?某某大政方针和重要决策的最终形成体现了我国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其表现形式有哪些?这样的设问体现了知识的跨度。因而,经验丰富教师的设问总能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后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这些教师常常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在知识的“增长点”处设置问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并最终使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发展为“已知区”。
教师应改变“这些学生就是这个样子的”静态的观念,充分挖掘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潜能,力求从班级学生整体出发,研究如何选择作答对象的针对性策略。其策略关键在于要因材而问,因人而问。对于尚处于中下等发展水平的学生,宜先训练回答相对复杂的“是什么”型问题、较容易的“为什么”型和“怎么办”型问题。答题要求以清理知识线索,获得知识为主,但应辅以能力、方法和心理素质的训练,使其在付出“努力”的前提下获得成功感。对目前处于中等发展水平的学生,必须让其回答中等及中等水平以上的“为什么”型和“怎么办”型问题,要让他们建立向高水平发展的自信心和满足感。对中上和高水平的学生,必须让其回答较难、较复杂的探索性问题,并要求他们策略性答题,要求的侧重面在于知识结构的完善和思维品质的提高。
三、有效性——挖掘课堂设问的精度
知识基础是教学的立足点,能力培养则是教学的着眼点,而思维能力的提高又是能力培养的核心,因此,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是政治课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终身受益的条件。为此,课堂设问要留出必要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分析、质疑。
教师抛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诱发学生思考,进而解决问题,最终达成掌握知识的目的。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所设疑问需在时机和角度上做文章,充分挖掘设问的精度,提升设问的有效性。因而政治教师要善于捕获和创造设问的良机。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却弄不明白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地表达出来时不要去启发他。”设问时机一般应选在:教学环节的联结处;知识的交叉点或衔接处;课堂情景变换时等。其捕获和创设,决定于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设问时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态,通常学生心理有较强的兴奋度、呈积极心态时是最佳良机。但是一节课上,学生并不能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教学内容也并不都是有趣的。因此,如何保持学生良好心理状态也是政治教师值得关注的问题。
政治课堂设问要有艺术性和富于变化。从提问的角度来看,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还是变换角度,采用迂回策略?不同的方式所达到的效果也不同。采用正问,优点是设计简单、意图明确,缺点是显得单薄、呆板。而采用曲问、倒问的方式可以使提问富于变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挖掘出问题背后所隐含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既告诉学生应该怎样提问和分析问题,又教会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意识性——创造课堂设问的亮度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即让学生自己设计提出问题,这是课堂设问的最佳教学策略。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产生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因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性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最佳选择是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提前预备好的包含一定情感的意境中去,让学生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撼而产生共鸣。这就要求教师设计问题要“问由境生,问随境异。”创设问题情境是一门教学艺术,它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同时还需要教师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作为政治教师,可以从精悍的小故事破题,一开始就把学生带人问题的迷宫;或以生动具体的现实事例启发诱导,使学生不得不竖起耳朵,去追寻问题的答案;或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渲染烘托,使学生渴望探究情境中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在客观上会使师生之间处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在宽松、愉快的氛围里学生就会产生各种奇思异想,就会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由于思想政治课本身的特点,许多时候答案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教师决不能在某些难以作答的问题上掩饰自己的失察或困惑,更不能用似是而非或“这个问题高考一定不考”或“不要了解这么深,这么细”等这样的回答来应付学生。哪怕是超出了课程标准要求的问题,教师还是应该尊重并认真思考学生的提问。即使一时回答不上,也应采取诚恳态度,鼓励、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各种途径,查找、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并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否定和超越自己,这也是政治新课改的最终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