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射阳县中医院 江苏盐城 224300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Ⅱ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在我科住院治疗的46例Ⅱ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就医先后顺序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干预。用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分别对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进行评定患者的情绪和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及临床各相关生化检验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周,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况及临床各相关生化检验指标均好于对照组,组间对应参数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随访患者FBC(空腹血糖);2HPG(餐后2h血糖);HbALc(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及治疗依从性,观察组对应参数均好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理护理干预护理对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心理具有积极的开导作用,使得患者能够正确面对病魔,治疗积极配合,情绪稳定饱满。对病情的控制有较好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Ⅱ型糖尿病;心理护理干预;情绪障碍
【中图分类号】R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6-050-02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多发病、常见病,特别是随着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群不能把握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辨证关系,错误的以为每天大鱼大肉、胡吃海喝就是高生活质量。从而导致Ⅱ型糖尿病(T2DM)有逐步增多的趋势,而且有向青壮年人群蔓延。一旦患上糖尿病,对患者的心理均是一个承重的打击,甚至能演变成一种心身综合性疾病。有文献报道,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均与心理社会因素存在一定的关系,特别是与情绪障碍密切相关,主要是躯体化抑郁、焦虑症状为主。情绪可以影响糖尿病,糖尿病又可以引起情绪障碍。情绪抑制对糖尿病的治疗与康复极为不利,可引起糖代谢控制紊乱,治疗依从性降低,增加各种并发症的产生的风险。糖尿病患者群的生活质量及生理功能、心理状态、独立性、社会交往和物质生活环境领域显著低于健康人群。本文有意对32例Ⅱ型糖尿病心理护理干预入手,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Ⅱ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我科2014年1月-2015年6月间46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前均进行常规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相关项目的检查,均符合2010年ADA(美国糖尿病协会)糖尿病诊断标准[1]。病程在3-5年之间12例,大于等于5年34例,糖尿病并发症31例,占67.39%,分别为:糖尿病足病7例,糖尿病肾病11例,糖尿病眼病9例、糖尿病皮肤病19例,46例患者按照就医先后顺序分均分为两组,观察组、对照组各2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在45-6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3±1.2)岁,其中,男性31例,女性15例,两组患者在病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病程、并发症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 方法
2.1 常规治疗与护理措施 两组患者均加强对症治疗和专科护理工作,并反复强调糖尿病饮食及适度运动的重要性。
2.2 心理护理干预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以下心理护理干预措施:①由于多数患者对糖尿病的疾病相关知识有所了解,认为糖尿病是一种治疗不好的“二号癌症”,是一种长期消耗性疾病;同时,也担心治疗费用的加重家庭经济负担,所以,患者容易分析自己的病情和家庭、社会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容易产生消极的负性情绪。因此,我们护理人员要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帮助患者纠正对糖尿病不正确或肤浅的、道听途说的错误认知,使得患者能正确面对疾病,树立信心,与我们医护人员密切配合,积极治疗,增加药物治疗的依从性。②定期评价患者抑郁、焦虑等负性的而带来的负性行为的状态,如果患者出现焦虑、悲观失望、恐惧、自卑、情绪不稳定、兴趣索然、心理和行为倒退,过多的依赖家庭和医护人员,直接影响疾病康复,应加强患者心理开导工作,督促家人给更多的社会力量支持,鼓励患者多参加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多参与集体活动,放松心情,劳逸结合。③充分运用心理暗示方法,一方面对患者的积极言行给予肯定和鼓励,另一方面通过暗示使得患者直接相互学习对方身上的积极品质及积极的生活态度,并通过该治疗效果较好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以自身的经历鼓励其他患者,对出院患者也可以建议他们建立患友信息交流群,由护理人员在群里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解答患者出院后的疾病防控、治疗相关知识,患者间也可以交流治疗效果、分享治疗较好的成果。④与患者家属共同建立患者每天活动计划,避免患者长期卧床,缺乏主动运动,有些患者一卧床就思前虑后,甚至长期浸泡在痛苦的回忆中,这样使得情绪更加抑郁、烦躁、焦虑。因此,我们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家属,定期陪同患者进行室外活动,畅谈一些愉快的事情,分散患者的抑郁情结,鼓励患者多参与集体活动,交上几个正能量的患者,从而使得正能量在病友中相互感染、传播。室外活动中,可以由易到难,活动量也由小到大,但一定要掌握分寸,意在于力所能及。⑤加强患者不良生活习惯的纠正工作,积极推行健康的模拟适应。患者的不良认知、生活习惯的纠正工作有一个较为艰难的历程,有些患者纠正甚至变得异常困惑。因此,我们护理人员应加强正确引导和认真督查,使患者逐步适应健康生活模式,健康锻炼也由消极被动变成积极主动,情绪逐步稳定,而乐观的接受现实,与医护人员积极配合。同时也重新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3 观察内容及疗效评价标准 治疗1周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为[2]:以空腹血糖(FBG)下降为参照,优:下降≥3.3mmol/L;良:下降2.2-3.23.3mmol/L;一般:下降:1.1-2.1 mmol/L;差:下降<1.1 mmol/L。治疗3个月,随访患者FBC;2HPG;HbALc指标及治疗依从性,患者能够按时按量进行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治疗,且行糖尿病饮食及适度运动,视为依从性好。
2.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 ±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优良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
4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身心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在其发生、发展及其转归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有研究认为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社会支持和良好的应对措施,心理损害的危险度可达到43.3%[3]。是普通人群的2倍。心理护理干预是指在遇到突发性事件时对当事人进行的一系列心理疏导的活动。心理护理干预最重要的是倾听,就是让患者宣泄疾病引起的抑郁、焦虑、恐惧不安等负性情绪,让他们说出来,而非压抑和回避,这是成功干预的第一步[4]。心理护理干预主要通过心理疏导,消除患者对疾病紧张、恐惧、焦虑、抑郁、挫折感,纠正其心理偏差。支持性心理治疗是通过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安慰、支持、劝解、保证、暗示和环境调整等增强患者对精神应激的防御能力,帮助患者控制混乱的思维和情绪,重建心理平衡,激发与病魔抗争的斗志与能力。认知疗法是根据个体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一定的技术和手段来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以达到消除其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目的。通过认知干预,改变患者对自己、他人及周围事物的看法。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其情绪和行为。通过相关医学知识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同机制,使患者的认知代替不正确的认识。从而解除心理障碍,增强健康的信心。
从本组心理护理干预的各种相关参数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临床作用和意义。观察组患者经过一周的心理干预,多数患者情绪稳定,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的参数值均好于对照组,特别是患者的药物治疗依从性和不良生活习惯的纠正能力都由于对照组。从而使得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观察组优良率为95.65%,对照组为60.87%,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
因此,我们认为心理护理干预护理对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心理具有积极的开导作用,使得患者能够正确面对病魔,治疗积极配合,情绪稳定饱满。对病情的控制有较好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晓玲.心理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 中国当代医药. 2010,17(14):95-96.
[2]喻欣.心理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影响的临床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08:296-297.
[3]任翠萍,李芳. 心理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状态及血糖控制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19(04):17-19.
[4]章志琼,吴育平,郭笑盈. 心理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分析[J]. 中国医药科学. 2016,6(03): 128-130+146.
论文作者:李红英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5
标签:患者论文; 心理论文; 糖尿病论文; 情绪论文; 糖尿病患者论文; 对照组论文; 焦虑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