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BIM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可通过信息模型构建的方式,明确建筑工程中的要点。基于现阶段铝模设计,经常会出现环节控制问题,导致整体设计方案不够全面。本文基于BIM技术在铝模深化中的深度应用,通过构建三维立体模型的方式,发现铝模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铝模设计与加工进行优化。
关键词:BIM技术;铝模深化;图纸设计;技术优化
引言:BIM技术已经逐渐趋于完善,通过信息数据模型构建,能够明确整体项目工程中的重点以及难点,并以可视化的方式对项目各节点进行展现。由于铝模设计是一项复杂性的工程,对BIM技术进行深化应用,能够实现对铝模结构的全面优化,笔者结合了BIM技术特点,探索了BIM技术在铝模构建中的深化应用,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工程案例分析
某高层建筑施工,主体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总面积为41265平方米,高度为36层,是一项综合性的建筑。由于该工程存在面积较大,后浇带裙楼结构现象,并需要应用铝模进行结构性支撑。该工程实施具有一定的难度,以常规的二维设计方法无法满足铝模构建的需要,该部门对BIM技术进行了深化应用,并利用Revit软件构建数字化模型,对整体模型进行了直观展现。
二、BIM技术在铝模构建中的深化应用
(一)技术交底工作应用
在此工程中,以传统的铝模CAD图纸交底以及无法满足施工的具体需要,存在技术交底过于抽象、交底不够全面等问题。在本工程中,应用BIM技术,构建了铝模的三维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四维的动画展示,对各节点的施工技术进行了明确,并从整体角度对铝模的应用区域进行了控制。在该工程中,技术降低借助BIM技术的建模功能,对技术细节、技术协调性等进行了全面展示,并对各项节点的参数进行明确,以数据化的形式展现出来。该模型消除了铝模节点碰撞的情况,为现场施工、材料准备均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条件,甚至反映出了铝模施工的死角位置,为铝模施工以及安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
(二)图纸会审应用
传统技术通过二维图纸会审的方式,以人工分析的方式找到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会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时间资源,甚至很多隐藏的安全隐患无法发现,对施工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在图纸会审中,应用BIM技术,通过图形绘制、结构参数输入等方式,能够有效发现设计图纸中存在的隐患。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可以直接在软件中对模型参数进行修改,对整体结构进行完善,实现图纸会审的自动化。此外,图纸会审能够实现整体结构的协调,避免后期施工出现返工、技术变更请款管道出现。经过三维模型会审,本工程中铝模存在结构性问题16处,复杂节点问题2处[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抹灰成品处理应用
在铝模深化应用中,对后期抹灰工作、墙体压槽工作进行了分析,对墙体参数进行了综合考虑。通过BIM技术模型构建应用,在压槽施工中,对构造柱、砌块交接处进行了优化处理,确保墙体抹灰施工的平整度。在具体施工中,在墙体平面两侧预留了面积为10毫米×10毫米的凹口,并对原有方案中的构造柱进行了缩减,应用厚度为0.18米的砌体进行砌筑施工。按照BIM模型中的技术标准,对两侧砌块进行压网抹灰,使其厚度能够达到0.2米,并保障了整体结构的平整度以及垂直度。在铝模深化应用中,为了满足质量与平整度要求,在材料铰接位置预留槽,深度为1厘米,宽度在13厘米左右,能够保障铝模装饰、抹灰的质量。
(四)门垛及飘窗应用
通过BIM模型构建,对门垛、飘窗位置进行铝模深化应用,该区域为短肢砌体墙,宽度在20厘米以内,应用铝模深化对整体构造柱进行了优化。外层门窗需要进行二次制作,需要考虑窗安装的参数。在铝模深化施工中,外墙混凝土的浇筑作业与飘窗进行一体浇筑。在模型中,铝模模板与窗口进行了统一协调,在具体施工中可以应用一次性组装方法,能够减少后期维修的成本投入,提高企口的防水效果。
(五)铝模设计深化安全管理
在该图纸中,建筑电梯口应用砌块墙体施工模式,按照图纸方案,在两侧位置增加了面积为0.15米×0.2米的构造柱。通过铝模深化设计,在具体施工中,需要构造柱施工与混凝土施工进行结合。原有的剪力墙与构造柱之间的距离为0.3米左右,由于距离过小,对铝模的安装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在该模型中,通过对洞口的封闭防护施工,需要对墙体进行二次抹灰施工,并留置一定面积的压槽。通过BIM模型构建,应用此方法导致电梯位置施工成本增加,每洞需多投入成本30元,当有效的解决了电梯施工的安全问题。
(六)铝模挂板混凝土计算应用
在模型中,存在梁底标高过低情况,施工队伍在梁下安装了挂板。按照设计内容,对门窗、梁柱的距离进行了明确。计算过程应用BIM技术技术,直观的变大了洞口顶部位置挂板的高度,对铝模安装施工进行了优化。设备管井距离地面高度为28厘米,在结构优化过程中,将砌体进行了变更,采取混凝土结构浇筑的施工方式,使其能够满足防渗漏的施工要求。基于BIM技术在铝模深化中的应用,从整体角度对铝模结构节点进行分析,并从整体角度对结构进行控制,实现对原有铝模设计的优化。
结论:总而言之,基于软件设计的铝模深化应用,能够以三维可视化的形式,对铝模构建中的参数、节点等进行控制,可以实现对整体模板结构的优化。此技术应用具有很强的精准度,在模型建立过程中,若发现图纸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可通过此技术,实现对整体的全面优化,需要施工部门加强技术研究,使其能够满足铝模的深化应用。
参考文献:
[1]郭营飞 杜玲霞.基于BIM和RFID技术的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管理分析[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09-11]
[2]梁正松,杨建中.i配模:基于Cloud-BIM的建筑铝模工业化管理平台[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6,8(05):35-39.
论文作者:单猛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9
标签:技术论文; 进行了论文; 模型论文; 图纸论文; 结构论文; 节点论文; 工程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