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试验本)介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论文,高级中学论文,教科书论文,提高学生论文,素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教科书的体系和结构
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突出实用性,培养学生的语文实用能力
加强文学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加大教材弹性
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试验本)是根据国家教委1996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用)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编写的。
编写本书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训练为主,注重文化熏陶,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训练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发展个性和特长,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改革教科书的体系和结构
这套教科书的体系和结构,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科书的基础上,作了三大改革:一是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分编;二是破除比较复杂的记叙、比较复杂的说明和比较复杂的议论“三阶段”模式;三是编写与教科书配套的语文读本,作为学生用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长期以来,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科书中,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混合编排。优点是便于阅读与表达结合,但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一方面,阅读为了照顾到写,尽管编排了大量课文,但用力最多的是文体特点、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偏偏丧失了阅读自身。实际上,阅读成了写作的附庸。另一方面,写作、口语交际在教科书中又“忝列末座”,地位低微,缺乏系统的安排,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是阅读的附庸。阅读和写作互为附庸,大大影响了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为了克服这个弊病,这套教科书以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分编的形式构造两个训练系统。
其实,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虽然有密切联系,但毕竟有各自的训练目的、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一般来说,阅读是理解、吸收读物的信息。阅读能力强,表现为理解得正确,吸收得快。教科书构造的阅读训练系统,就是致力于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扩大视野,以有利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而写作、口语交际,通常是把已有材料加工制作为语言作品。学生的写作、口语交际能力,涉及语言问题、表达问题,也涉及思维问题。教科书构造的写作、口语交际训练系统,就是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由此可见,采取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分编的形式的构造两个训练系统,有助于分别按照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各自的规律编排训练的内容、步骤和方法,使教科书线索简明,序列清晰,便于操作。
“分则系列分明”,这仅是一方面;还有另一方面,“合则相互为用”,根据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的天然联系,把两个训练系统合编成一本书。“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对写作有促进作用;反之,写作中运用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阅读。因此,教科书的阅读训练尽可能顾及写作、口语交际,比如设计一些单项性或者综合性的表达训练;在写作、口语交际训练中,尽可能顾及阅读,比如作文提示中的示例、命题取材,多采自课文。总之,处理好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的辩证关系,使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都得到提高。
二、高中语文教科书按照比较复杂的记叙、比较复杂的说明和比较复杂的议论三个阶段编排,由来已久。这种编排的长处,是便于学生掌握最基本、最常用的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这三种文章样式。但它的弊端似乎比长处更为突出。第一,初中教科书已经编排了大量记叙、说明、议论的文章,高中在初中的基础上来一个循环,教材内容陷于低层次上的重复,学生三年读下来感到枯燥乏味、所获不多。第二,明明编排了不少文学作品,但其中相当部分不得不划进记叙、说明、议论的圈子,当作一般文章来处理,把文学教育摒弃于外,致使文章教育与文学教育两败俱伤。第三,记叙、说明、议论三类文章固然需要依次训练,三类文章的共同规律在当前讲究各体文章相互渗透的大趋势下应该说更有训练价值,“三阶段”的编排模式恰恰对这一点无能为力。由于上述原因,“三阶段”模式必须进行改革。
这套新编教科书的总体结构如下:
阅读训练分为互相衔接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高一),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现代文章和浅易文言文,着重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章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二阶段(高二),学习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古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着重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第三阶段(高三),学习文化内涵丰富的现当代论文、科技说明文和文学名家名作,着重培养研讨、评析现代文章和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形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训练序列。
不难看出,第一阶段是对初中学习内容的巩固、延伸和深化。在初中已经学习大量记叙、说明和议论文章的基础上,高一教科书不分文体组织单元,以利于学生掌握三类文章的共同规律,提高阅读文章的能力;在初中已经读读背背少量文言文的基础上,高一教科书编排较多的文言文,以利于学生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了第一阶段的基础,第二阶段可以顺利进入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第三阶段对文化内涵丰富的文章作研讨,是文章阅读的高级阶段;对文学作品作评析,是文学作品欣赏的高级阶段。由于已分别由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打基础,进入这一高级阶段就是水到渠成的了。
写作训练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高一上),进行专题训练,培养从事写作必须具备的几种能力;这几种能力训练,又是按照写作过程进行的分解训练。第二阶段(高一下、高二),在专题训练的基础上,提高写作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能力,比如传记、通讯、游记、读后感、思想评论、文学评论等,并学习编辑作文集。第三阶段(高三),在继续训练实用文写作能力的基础上,培养文科学生、理科学生、预备就业学生各具特点的写作能力。
口语训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高一上),培养口语表达能力,训练内容有即度发言、演讲等。第二阶段(高一下、高二),培养口语交际能力,训练内容有体态语、交谈、采访、讨论、表演(对白)、辩论等。
与比较复杂的记叙、说明和议论“三阶段”模式相比,新编教科书的结构体系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构建了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各自独立又相辅相成的训练体系;按照能力形成的规律,对能力训练作了由简到繁、从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安排,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螺旋式进展的特点。
三、传统的高中语文教科书,也配有语文课外读物,然而这套与新编高中语文教科书配套的语文读本,与一般的语文课外读物有很大不同。1.按照新的高中课程计划,高中语文课时是有史以来最少的,而教学要求并未降低,因此有些教学内容不得不转移到语文读本中。2.语文读本中的内容,有些是帮助对教科书的理解和掌握,有些是对教科书的延伸和深化。要提高语文能力,不能完全依赖于教科书和课堂教学,还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课外认真阅读语文读本。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读本和教科书是姐妹篇,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或者侧重思想政治教育,忽视语文能力训练和语文知识传授,例如解放初期的教材、50年代末“大跃进”时期的教材:或者干脆不提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学教育,例如1963年编写的教材。70年代末的语文教材,强调语文能力训练和语文知识教学,兼顾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说比以往教材成熟得多,不过仍不重视思维能力、心理素质等的培养。这套新编高中语文教材、总结以往教材编写的经验教训,吸取最新教改成果,根据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力图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这就是:致力于发展语文能力,与此同时,提高思想水平,发展思维能力,丰富文化素养,培育审美观念,锻炼心理意志,扩大知识视野等等。
新编教材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除了把语文能力训练放在头等位置外,还大大加强了文化的分量。教材编选了占课文总数40%以上的文言文和大量的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和文化著作,使这套教材富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闪烁出民族文化的光芒。教材还编选了相当数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化著作,使学生一拿到教材,就能闻到外国文化的芳香。学生的文化根底牢了,语文素质就不会在浅层次上漂浮,而能真正得到提高。
除了注意选编文化气息浓厚、思想内容深邃、语言富有魅力,能启人智慧、开人心窍的精品以外,新编教材在写作训练、口语训练的设计,课文练习、提示和注释的撰写上,都着力于在能力训练的同时,拓宽知识视野、开发智力、塑造心灵。
当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有一些同志把语文学科的任务局限于语文工具的掌握,置其他语文素质的培养于不顾,热衷于大量的字、词、句、篇的所谓“基本训练”,迫使学生陷于无边无际的题海之中,一天到晚忙于打“√”打“×”。这看似“双基”抓得很紧,实际上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降低了学生的语文水平。殊不知,培养语文整体素质是发展语文能力的基础,尽管发展能力是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尽管其他语文素质只能在训练能力的过程中得到提高,然而学生只有语文整体素质提高了,语文能力才能随之发展,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新编高中教材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正是在这个原则问题上作出了正确的导向。
突出实用性,培养学生的语文实用能力
新编的这套高中语文教材,面向21世纪的表现之一,就是突出实用性,注重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语文能力。
先说阅读能力。当今的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社会,科学文化知识日新月异。据有人估算,人类的科学文化知识,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中叶是每10年增加一倍,现在则是每3年至5年增加一倍,到21世纪将增加得更快。这要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快速阅读”的习惯和本领,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时间来阅读尽可能多的资料,吸收尽可能多的信息,以适应21世纪工作和生活的需要。换句话说,21世纪所要求的阅读能力,一是会吸收信息,二是要吸收得多、快。然而,传统的阅读教材,引导学生在文章作法、表达方式、遣词造句上下功夫,又只求精不求快,篇篇文章都条分缕析、细嚼慢咽。新编的高中阅读教材摒弃传统教材不合时宜的东西,第一次把筛选信息、概括重点等作为训练重点,把培养判断、选择和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放在阅读训练的重要位置上。同时,注意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使学生读得更多、读得更快。
再说写作能力。到21世纪,对写作能力的要求将更为提高。主要是需要人们具备那时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所需要的写作能力,比如会写市场信息评折、情报资料综述、科技研究报告、考察报告、产品说明书等等应用性文章。因为那时一切都高效率、快节奏,所以要求人们不仅会写,还要写得快,最好是“下笔千言,立马可待”。就我国的传统来看,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要求学生写的是八股文。现在不要求写八股文了,但它的影响依然存在,表现在要求学生写一些在实际生活中、工作中不大用到的东西,写一些不着边际的东西,比如抒情散文之类。当前充斥书店、书摊的《优秀作文选》中,不就是这类文章占绝对优势吗?新编的高中写作教材,坚决与八股文及其影响划清界限,训练项目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21世纪初社会的需要为依据,比如训练学生写报告、总结、通讯、传记、读后感、科技说明文和科技小论文等实用文,培养学生具备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写作能力。同时,作文一般都要求当堂完成,逐步训练学生快速立意、快速构思、快速遣词造句、快速完稿的能力。
再说口语交际能力。当前,传声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使音声语言可以“不依靠文字”,传到过去无法想象的远处;第五代电子计算机诞生以后,人们可以不用程序语言而用自然语言指挥生产和工作,人机可以对话;中文打字机应用“拼音自动变换汉字”的技术已经研制成功,下一代的“语词处理机”将是“语音输入、文字自动输出”的智能化电脑,这就是“说写”。到21世纪,传声技术、人机对话、“说写”方法将有更大的发展,这就对人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简言之,要求人们能够使用规范、简明、连贯、得体的口头语言。所谓规范,就是指使用全国通用的、国际上通用的、规范化的标准语言,笼统一点说,就是我们所说的普通话。因为机器无法听懂方言,也听不懂带有浓重地方口音的普通话。所谓简明,就是指使用简洁、明确的口头语言,因为机器理解与控制语言意义的能力较差,无法排除语言杂质。所谓连贯,就是使用逻辑性强的口头语言,因为机器不理解中心不明确、顺序不合理的语言。所谓得体,就是指使用口头语言要符合语境条件,如场合、对象、话题和表达方式等,否则口头交际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然而,由于文言(书面)白话(口语)长期并行这样一个世界语言史上的特殊现象,以及科举制度“以文取仕”的历史原因,我国历来重视书面表达而轻视口头表达,口语训练教材80年代以后才开始出现,但又很不如人意。新编高中口语训练教材,从学生实际和社会需要出发,对学生的口语能力进行系统的严格的训练,使学生的口语能力能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并向能够使用规范、简明、连贯、得体的口头语言这个目标前进。
新编教材面向21世纪,突出实用性,还表现在改革旧汉语知识体系,初步建立一个应用语言知识系统。旧汉语知识体系以上个世纪的分类作为方法特征,内容烦琐,而且难以指导语言实践。新建立的应用语言知识系统,吸取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注重对语言的动态研究,致力于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例如,从汉语知识、规律上指导学生,怎样根据目的、对象、场合、上下文等语境因素,灵活地调整言语行为。应该说,这样讲应用语言知识,能够使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使学生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
加强文学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这套书编排的文学作品课文,约占课文总数的60%。高二全部是文学作品,包括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古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着重培养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欣赏能力。高三三分之二是文学作品,在高二的基础上着重培养理解、评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同时,编写关于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学欣赏常识的短文,穿插编排在教科书中,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教育走过了曲折的道路。1956年增经编写过一套文字课本,推行文学教育,但到1958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被迫停用。60年代初,权威人士念起“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文学课”的紧箍咒,以后干脆写进教学大纲,于是文学教育成为禁区。直到198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全国越来越高的要求恢复乃至加强文学教育的呼声的鼓舞下,才在《阅读》《写作》分编教材的说明中,重提文学教育的任务。到1986年,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一条,才写进了教学大纲。文学教育终于恢复了应有的地位。
文学教育之所以能“春风吹又生”,是有其深刻原因的。第一,可以进行语言教育。文学作品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是“语言的艺术”。优秀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丰富的、优美的,保留了语言艺术的精华。例如《诗经》《楚辞》,先秦两汉的散文,唐诗、宋词和唐宋散文,元明清戏曲和古代白话小说,以及现、当代的鲁迅、郭沫若、茅盾、朱自清、巴金、老舍、曹禺、赵树理等文学巨匠的著名作品,都代表着语言艺术的高峰。在运用语言方面,足以作为学习的楷模。学生学习这些作品,揣摩语言运用的妙处,有利于读写听说能力的提高。如果把这些作品排斥在外,只囿于阅读记叙、说明、议论的文章,学习语言的收获就相当有限了。再说,就语言的运用来说,记叙、说明、议论的语言和文学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有些精彩的应用性文章也是用文学语言写的。古代的《祭十二郎文》《陈情表》《答司马谏议书》,现代的鲁迅的书信,郭沫若的一些序,不是用文学语言写的吗?因此,学习文学作品有益于学生写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
第二,文学作品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思想道德水平和审美能力。
文学作品通过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再现现实生活的图景,描绘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类生活和社会风尚,表现各种人物的风貌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因此,学生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了解到各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状况,获得具体生动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知识,提高观察生活和认识生活的能力。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寄寓着作家美好的社会理想和崇高的审美观念,表现出作家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正确评价,总是告诉读者什么是好的,值得赞美的,什么是坏的,应该反对的。由于文学作品的思想倾向,一般地不是用论辩的方式或者作者的说教,而是借助对事物的描绘和人物的刻画,自然地流露出来的,因此给读者的教育特别深刻。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强意志性格,以至形成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都是大有裨益的。
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生动、优美的艺术形象,赞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批判一切落后、丑恶的东西。学生在阅读作品时,对其中人物的命运和种种生活情景,必然会引起美好的或丑恶的、高尚的或卑下的、悲惨的或可笑的等等感觉,从而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陶冶,增强对生活中是非、美丑的判断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第三,文学教育的根本优势在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阅读文学作品需要想象和创造,需要形象思维。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也是培养形象思维的能力。而形象思维是非常重要的。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强调形象思维的重要性。钱老认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虽然各有特点,但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它们往往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针对忽视形象思维的倾向,他以自己的感受为例,说,正是他的夫人介绍的音乐艺术里所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使他学会了艺术的、广阔的思维方法,从而避免了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他认为科学思维源于形象思维,一个科学家搞设计,首先要有形象思维。当前中学教育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对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掉以轻心,甚至有意无意地加以抑制,这对于发展学生健全的思维能力是十分不利的。加强文学教育,促进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种状况,使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协同发展,从而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全面思维。
综上所述,文学教育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这套教科书加大文学课文的比例,重视初步欣赏文学作品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成为适应21世纪需要的建设人才,将产生重大的作用。
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加大教材弹性
开展个性和特长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趋势。以素质教育为特征的中学教育新模式,是从单一的选拔性教育转变为发展性教育,也就是加强基础,发展个性和特长,除了为学生打下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基础外,还要开发学生的潜能,为使学生成为现实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打下基础。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要适应这种发展的形势,除了重视面向全体学生外,还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第一,根据国家教委1996年颁布的课程计划的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分为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学科类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分为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与课程相适应,教材分编为必修课教材、限定选修课教材、任意选修课教材和活动课教材。具体地说,高一、高二都用必修课教材;高三,文科学生选用文科的限定选修课教材,理科学生选用理科的限定选修课教材,预备就业的学生选用预备就业的限定选修课教材。此外,若干种任意选修课教材和活动课教材,供各类学生选用。在这个教材系列中,如果说,必修课教材主要保证学生基本语文素质的培养的话,那么选修课教材和活动课教材主要用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第二,教材内容的编选上有所侧重。文科用的限定选修课教材,可以是《写作》《文言文选读》《中外文学名著选读》等,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理科用的限定选修课教材,可以是《中外科普论著选读》《科学小论文写作》等,侧重于提高学生阅读科普论著的能力和写作实验报告、科技报告和科学小论文的能力。预备就业的学生用的限定选修课教材,可以是《实用口语》《应用写作》等,侧重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常用应用文的能力。任意选修课教材,可以是《汉字和书法》《实用语法修辞》《语言逻辑》《影视欣赏和评论》《实用美学》《民俗文化》《中外文化史话》等,侧重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各种特长。活动类课程的教材,包括读、写、听、说活动的各个方面,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主动活泼地发展个性和特长。
第三,加大教材的弹性,能力训练分出层次,以使教材适用于全体学生,并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发展。教材包括课内用的教科书和课外用的语文读本,教学要求有较高要求和基本要求,课文有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练习有必做题和选做题。一般学生只要掌握教材中的基本部分,就能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教材又为有余力学得高一点、难一点的学生,为有志于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的学生,提供了非常宽广的天地。
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材,称为“教本”,教材编写者的着眼点是利于教师的“教”,而不怎么考虑利于学生的“学”。新编的高中语文教材则不然,教材既是“教本”,又是“学本”,而且更主要是“学本”,我们编写者的着眼点当然不只是利于教师的“教”,而是更要利于学生自学。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材包括教科书和语文读本,课文分为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以利于学生把在教读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举一反三,运用到自读课文和语文读本中,进行自学训练。课文配有训练重点、提示、注释和练习,有的还有评点、批语,以利于学生自学。教科书中有补白性的小方块,介绍课文作者、作品背景和对作品的片段评论,供学生自学课文用。教材还引进关于自学语文的方法,包括读、写、听、说各个方面,使学生能掌握方法,进而养成自学的习惯。
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顺应时代潮流。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量急剧增加,新出版的书刊之多,称为“汗牛充栋”已是毫不夸张的了。而中学,只能选取最基础、最基本的知识教给学生。其他更多的知识,包括源源不断地出现的新知识,只能靠学生自己今后进一步学习,或者说终生学习。难怪有人说,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自学的人。新编高中语文教材有利于学生自学,是适应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
(执笔 顾振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