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视野中的地理风水与人文风水——兼论风水迷信的破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风水论文,美学论文,迷信论文,视野论文,人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14)05-0064-04 中国风水文化源远流长,对中国文化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是中国文化“择居意识”的集中体现。它以气为本体基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精神。在当今生态文明时代,它显现出极大的生态美学意义,是建设当代生态美学的重要思想资源。生态美学是中国学者面临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而提出的全新美学理念,“是我国新时期美学研究的重要收获之一”[1](P.3)。它以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与主客二元思想的生态存在论为理论基础,以人与世界“共在”的共生共荣的一体关系为基本内涵。因而生态美与传统美学观所理解的存在于社会生活之外的“自然美”具有本质的不同。生态美实则“是生态系统中的关系之美,这种生态系统中的关系之美不是一种物质的或精神的实体之美”[2](P.141),其实质是人与自然构成的“此在与世界”共生共存的机缘性关系。这种关系与风水文化具有对话与沟通的渠道。风水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凝聚了中国人的生态观、世界观,具有深厚的生态美学意蕴,特别是其中的气论思想,与生态美学的基本理念具有内在一致性,值得深入挖掘与研究。 一、天人合一:气为本体 气是风水文化中具有本体意义的范畴。风水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诸多不同的理论学派与实践方法,各种观念差异巨大,有的甚至相互对立。但是,其本体基础却是相同的,这就是气。清代赵玉材《绘图地理五诀》亦云:“地理之道,首重龙。龙者,地之气也。”[3](P.23)现代学者们对此也有着共同的认识:“相地术的理论是建立在古代中国哲学‘气’的概念之上的。”[4](P.2)“风水的核心是生气。”[5](P.3) 风水中的本体之气实则是中国哲学中气的思想的体现。中国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来源于气,气是造化自然与人类的本体,是创造一切的源始性力量。在气论视野中,人类与万物不是对待性的主客二元关系,而是绝待性的一体不二,是浑然合一的共生共荣的生命系统,因而气内在地具有天人合一的维度,与生态美中人与自然“共生性”的关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气早在先秦就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概念,从那时起,它就把人与万物统摄于有机的生态整体当中。在后来的思想发展过程中,气具有了深刻的本体意义,它具有两方面的重要内涵: 第一,气是天地万物的本体,万物皆是气之所生。 大千世界事物繁多,上自昊天,下至九渊,都是由气凝聚而成。张载认为宇宙的本体只是一气,万物只是气的另一种状态,所有具体之物均由气凝聚而成。“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正蒙·太和》)“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正蒙·乾称》)[6](P.499)《管氏地理指蒙》认为,气之“轻清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中和为万物”[7](P.114),明末清初风水学家蒋平阶《秘传水龙经》曰:“斗星漠乎一气。”[8](P.35)风水中诸要素中,最重要的是水与山,二者的本质也都是气。风水家认为水在诸物中与天地本体之气的关系最直接。明代缪希雍《葬经翼》曰:“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观水深浅,可以卜气盛衰矣。”[9](P.117)山也是气的体现,《葬经翼》云:“山川为两仪之巨迹,气质之根蒂,世界依之而建立,万物所出入者也。然则气,其形之本乎。”[9](P.104)《青囊海角经》亦云:“夫五行之气,行乎地中。堆阜有起伏,气亦随之。”[7](P.87)现象诸物虽有不同的形态,但在气的层面上都是一致的。中国人看天地万物的最高境界,就是要看出这本体之气,因为这气是才天地万物的生命本质,是世界的真相,它是真、也是美。 第二,气不但是天地万物的本体,也是人的生命本体,人的生命也源于气。 正因如此,人与万物才能成为有机的生命整体,天人才是合一的而不是主客二元对立的关系。《论衡·论死》说:“气之生人,犹水之为冰也。水凝为冰,气凝为人。”《管氏地理指蒙》把这种气称为“神气”:“人处天地之中,合天地之神气以成形。”[7](P.116)黄宗羲认为人的心灵也同样是气所生成:“天地间只有一气充周,生人生物。人禀是气以生,心即气之灵处。”[10](P.60)明代魏校则认为本体之气分为精英与渣滓两种,精英部分形成人的精神,渣滓部分形成人的肉体,“气之渣滓滞而为形,其精英为神。”[11](P.52) 总之,人与万物都是由气所生,其本质是相同的,“观于人身及万物动植,皆全是气所鼓荡。气才绝,即腐败臭恶不可近。”[12](P.25)人与整个宇宙是一体的浑然一气,此气的本质乃是宇宙化育万物的生命力。中国人强调生命的大化与通透,能够真切地体验到生命的真相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生态美学境界。生态之美就存在于这种自然与人的浑然一体当中,存在于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有机整体。生态美学认为,人与生态美不是观赏与被观赏的关系,生态美并不是先验地独存于人的生存之外,而是存在于人与生态的“交互”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与生态构成了因缘性的、物我合一的生命共同体,此生命体处在生生不息、浑灏流转的变易过程,永不停息,这就是生态美学中最重要的整体性原则。这样,人与自然就不再是主客关系,而是互融互摄的一体关系。人不是存在于万物之外,而是活“在”万物之中;同样,自然也不是与人无关的物,而是人的生命的体现,是人的“在世”方式。 人类的居住场所就是这种“在世”方式的重要体现之一,是生态美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此美学视野中的“居所意识”有其特别的内涵,中国风水中的居所不只是现代人眼中的房子,而是一个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巨大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是以气为本体的活的生命体系,房子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要素。中国人认为人是居住在天地之间的,居所是与天地之气往来、从而获得天地之气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场所,居所本然地具有生态之美。 这种建立在气论观念基础之上的天人合一的风水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生态美学观,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正是西方文化所缺乏的。李约瑟对此给予很高评价:“在许多方面,风水对中国人是恩物,如劝种树和竹以作防风物,强调流水靠近屋址……我初从中国回到欧洲,最强烈的印象之一是与天气失去密切的感觉。在中国,木格子窗糊以纸张,单薄的抹灰墙壁,每一房间外的空廊走廊,雨水落在庭院和小天井内的淅沥之声音,使个人温暖的皮袍和木炭——再有令人觉得自然的意境雨、雷、风、日,等等,而在欧洲人的房屋中,人完全孤立在这种境界之外……就整体而言,我相信风水包含显著的美学成分,遍及中国农田、屋宇、乡村,不可胜收,皆可借此得以说明。”[13](P.195)西方传统文化以二元语境为主,其择居文化中无不显现着主客分立、物我二元的特点,居所“孤立”于天地生态系统之外;而中国文化则以天人合一为基础,择居文化处处显示着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物我一体的生态之美,中国人如此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在风水文化的研究中,很多人认为气是某种“高能量”物质,从而把本体性的气解释为现象性的具体之物。气作为本体,从根本意义上看,它不属于“什么”问题,因为“什么”属现象界,只有当一个东西是“存在者”时,我们才能对其进行“是什么”的追问。然而气作为本体范畴,是使存在者成为存在者的“东西”,它本来就不是“什么”;它是“物自体”,而不是物。所以,任何对气进行实体性、物质性的解释,都会失去其本体意义。这是自然科学的思路,只能局限于现象界,处于存在者层面,无法到达本体领域。诚然,风水文化中的确涉及大量的自然科学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只有技术性的意义,并不涉及本体问题。因此,如果把本体之气现象化、实证化,就会落入西式的主客二元文化模式,从而失落风水文化中特有的一元的、天人合一思想基础,更无从揭示其人与生态共生共荣的生态美学思想。但是,这种主客二元思维模式在当代风水文化的研究中普遍存在,如有的学者认为:“这个气不同于空气之气。近年来,射电天文学家研究结果提示,它属于宇宙创生时宇宙背景微波辐射,也包括星体的电磁辐射。这是风水学中最基本而又最神秘的内容,以往是个空白,今天科学揭开了风水的神秘面纱。”[14](P.242)这是在现象界层面上对气进行界定,我们认为,从学理上看,这种具体的物质性的东西并不是风水中“气”的真正意义。气作为本体概念,是源始性的造物力量,它使人与万物合一的生命世界涌现出来,并赋予这个世界以生命与灵魂,从而使其持存。正是以此本体之气为前提,人与万物才能成为同源共生的生命整体,风水文化才能确立,其中的生态美学意义才产生出来。 二、人文风水与地理风水:五行为结构 中国风水观以气为本体基础,表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观。它包括人文风水与地理风水两大内容,其中人文风水是其精华部分,地理风水则从属于人文风水。人文风水是以德性修养为核心的命理学说,它以人的身心和谐、人与社会及自然的和谐为基本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命运规律的科学认知。古人对此的认识非常清楚,“宋人倪思父有云:‘住场好不如肚肠好,坟地好不如心地好。’又宋壶山谦父《赠地理师》云:‘世人尽知穴在山,岂知穴在方寸间……’钱水部仁夫诗云:‘……肯信人间好风水,山头不在在心头。’”[15](P.244-245)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人生的吉凶福祸是由人的思想与行为决定的,人的命运是由思想与性格所造就,而不是由生存的地理位置所造成,正确的思想才有正确的人生,这是生活的基本常识。空青先生《风水论》中有“阳宅三十六祥”,其内容均是家风建设与人生修养,如:“居家尚理义,一也;子孙耕读,二也;俭勤,三也;无峻宇雕墙,四也;……寝兴以时,二十八也;不闻嬉笑骂詈,二十九也;婚娶不慕势利,三十也;田宅不求方圆,三十一也;主人有先几远虑,三十二也;务养元气,三十三也;座右多格言庄语,三十四也;能忍,三十五也;常思清议,畏法度,畏阴隧,三十六也。……所谓移门换向、趋吉避凶之真诀也。”[15](P.245)明末高僧莲池大师也说:“嗟乎!穴在人心不在山。妇人、小子无不知之,而若罔闻,吾不知其何为而然也。”[16](P.4140-4141)这才是中国风水学说最核心、最有价值的内容。一些人对中国风水文化的认识失之片面,甚至给予神秘主义解释,认为地理风水对人的命运起决定作用,从而导致风水迷信在某种程度上的泛滥。在一些新闻报道中,此类事情时有披露,甚至一些官员一边搞腐败,一边搞风水迷信,妄认“风水宝地”能保佑自己平安。这都是对中国风水文化的歪曲,应当破除。当一个人的人文风水出了问题时,再好的地理风水也无济于事。民国高僧印光法师曾批评这种现象说:“世人不在心上求福田,而在外境上求福田,每每丧天良以谋人之吉宅吉地,弄至家败人亡,子孙灭绝者,皆堪舆师所惑而致也。若堪舆师知祸福皆由心造,亦由心转,则便为有益于世之风鉴矣。又堪舆家人各异见,凡古人今人所看者,彼必不全见许,以显彼知见高超。实则多半是小人之用心,欲借此以欺世盗名耳。试看堪舆之家谁大发达?彼能为人谋,何不为己谋乎?”[17](P.190) 风水结构的理论模式比较复杂,有阴阳、五行、八卦、天干、地支、四象等,其中以五行影响最广泛。五行观念最早出现于《尚书·洪范》,后来逐渐成为包容天地人一体的宏大理论模式,是风水文化的核心理论之一。作为世界本体的气分为阴阳,又进而分为五行。《白虎通·五行》曰:“五行者,何谓也?谓金木水火土也。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宋代周敦颐《太极图说》曰:“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是天人合一智慧的产物,是中国文化对宇宙生命规律的认知。它是本体之气显现为现象界的基本结构方式,是宇宙造化万物的基本模式,万物莫不以此为结构,包括自然、人文在内的所有现象皆统摄在五行当中。《管氏地理指蒙》曰:“盖五行运于天,而其气寓于上,人、物皆禀是以生也。”[7](P.121)又赵坊《葬书问对》曰:“五行阴阳,天地之化育。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人有五脏,外应天地,流精布气以养形也。”[9](P.336)人与天地不但同一本体,而且也是同构的,统一于五行生态整体结构之中。天有五行,地有五行,人亦有五行。如自然现象中有五色、五方、五声、五味等,人的生理则有五脏、五窍、五体等,在人文方面则有五情、五常、五事等。并且,五行之间具有相生、相克的辩证关系,使其具有了稳定的结构。 五行及其相生、相克的结构模式体现的生态整体观,具有重要的生态美学意义。 第一,它意味整个生态系统是相互依存、相互依靠的生命整体。当一个部分出现问题时,整个全局也会相应地出现问题。人类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类应当建立起对生态的敬畏感,对生态的负责就是对人类自身的负责,主客二元文化语境中那种人与自然对立的观点是有缺陷的。 第二,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没有主体与客体之别,没有主要与次要之分,一切生态要素都是平等的,每一个要素对其它要素都具有制约作用。人类应当具有与大自然平等的观念,应当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生态伦理应当成为当代社会的共识。 第三,任何一个小的生态体系与其他生态体系及更大的生态系统之间,是全息同构关系,它们都是由五行建构起来的。部分等于整体,整个生态系统的问题,会在子系统中表现出来;同理,子系统的问题,也会对母系统产生影响。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五行观念“隐含了某种具有深刻意味的思想:宇宙间,万物同理,万物同等,万物间存在着某种互动和制约的关系,所有的现象都是互相关联的。只有意识到,并处理好这种关系,方能昌盛富强。这正是当代生态保护的核心。”[13](P.69) 在人文风水中,人的生命不是主客二元文化视野中的心理与生理、精神与肉体的二分或统一,而是五行结构下的五气统一体。人文风水诸学说中,最典型的莫过于王凤仪的命理五行观点[18],他把中国文化的修心养性与中医学说熔为一炉,认为人得天地之气而生,生下来就有天性与禀性,天性是纯善的,是生命的正能量;而禀性则是不善的,是生命中的负能量。人们如果想改变命运,必须有切实的修心养性功夫,化尽不善的禀性,复归纯善的天性。 而天性与禀性各分别统摄在五行结构中,若简言之,木火土金水(按相生为序)在人的天性中表现为仁、礼、信、义、智。仁即仁爱柔和、正直无私,礼即克己守礼、光明磊落,信即忠厚笃诚、淳朴宽宏,义即见善勇为、豪爽开朗,智即善辨是非、儒雅沉稳;木火土金水五行在人的禀性中则分别表现为怒、恨、怨、恼、烦,怒则执拗顽梗、偏执己见,恨则虚荣好争、性急心窄,怨则蛮横死板、虚伪狭隘,恼则诡诈善妒、凶狠刻薄,烦则愚鲁自卑、迟钝昏懦。五行又与肝心脾肺肾五脏五俯相对应,如经常发怒则伤害肝胆,当以天性中的仁爱柔和对治;经常怨人则伤害脾胃,当以忠厚宽宏对治,等等。 此命理五行学说认为,一般人如果没有经过很好的修养功夫,皆是以禀性五行中的一两种为主,兼有其他,并由此决定了人的身心疾病及学习、工作、生活状况。如果能笃诚反省,克禀性而复天性,明明德,止于至善,养成君子人格,则身心和谐,与社会和谐,其人生与命运必然好转;反之,若不能反躬内省,不注重德性修养,就会被禀性所牵引,怒恨怨恼烦具足,必然身心俱病,与他人及社会不和谐,必然造成命运坎坷。此为中国人文风水之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应当发扬光大。 五行当然也是地理风水的基础,是居所结构的基本模式。居所构成的诸要系如穴、明堂、水、玄武山、青龙山、白虎山、案山、朝山、护山、水口山等,无论要素如何多,都依五行原则进行结构。由于中国处在北半球,为了避开冬季寒冷的北风,典型居所的结构方式都是坐北朝南,背靠较为高大的山脉,左右两侧有较低的护山,前有曲水环抱,稍远的前方则是较低的案山及朝山;中间是作为居住点的龙穴,穴前则是作为明堂的比较开阔的平地。这是最为常见的居所五行结构,也即南为火、北为水、东为木、西为金、中央为土。风水家们认为只有五行俱全,此地的天地之气才会中和平衡,成为一个以气为本体,以五行为结构的完整生态系统。在这种五气齐备的居所结构中,才能得天地之全气。这样,居住在此处的人的内在的五行之气与居所的外在五行之气相互配合,内外合一,构成一个天人合一的理想而完整的系统。如果居所五行不全,人会受到此地偏性之气的影响,从而在生理、心理产生相应的偏性特征,形成不同的人文风貌,即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此影响绝不能过分夸大,人文风水才是根本,中国文化以修身养性为核心,无论什么地方的人,无论是什么禀性,只要克己修身,复归性天,都能得天地中和之气,成为君子。 生态美的本质是人与生态的和谐,这种和谐建基于人的身心和谐、社会和谐。如果人们生活在一个以二元思维模式为主导的时代,欲望横流,过度消费,以物质财富为人生第一价值目标,不仅和谐就很难产生,生态美也只是一种美好的理想。生态美离不开正确的人生态度,中国人文风水修身养性学说对和谐人生具有重要意义,对生态美的建设也具要重要价值。德之不修,性之不养,为人生之耻辱,为时代之鄙陋。人生之美、社会之美、生态之美,具建基于此。 五行学说不是简单比附,不是人为的概念设定与理论假设,而是中国人生存智慧的体现。这种智慧不像西方那样来自逻辑推演,而是来自于生存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内省式的人生体悟。它发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规律,发现了天人一体的生命结构模式。我们应当超越西方主客二元语境,在现代视野中重新认识这种理论,总结其实践经验,进一步发掘其学术意义与实践价值,使其为建设现代生态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从生态美学角度看地理风水与人文风水--兼论风水迷信的消除_风水论文
从生态美学角度看地理风水与人文风水--兼论风水迷信的消除_风水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