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县人民医院 湖南湘潭 411228
【摘 要】目的:分析评估采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诊断结果。方法:将2015年9月~2016年9月间收治的68例心肌缺血患者分为两组,常规组(36例)为非SMI病例,研究组(32例)为SMI病例,回顾性分析两组心电图资料。结果:研究组心肌缺血持续时间较常规组更长,检出率以及阵次比例更高,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ST段降幅略高于常规组,但组间差异并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在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方法中,动态心电图可有效评估患者病情发作情况,指导临床诊疗,建议临床予以推广。
【关键词】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检出率;动态心电图
心电图是临床常用的一种诊断技术,其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应用快捷方便,兼有无创特点,在以冠心病为代表的心血管疾病诊断中应用极为广泛。一部分冠心病患者存在冠脉病变、左心室功能异常、心肌血流灌注异常和心肌代谢异常等问题[1],但并无明显症状,临床将其称之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常规心电图对于SMI的检出率不高,本研究主要分析评估采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诊断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纳入2015年9月~2016年9月间收治的68例心肌缺血患者,纳入标准:①与WHO相关诊断标准相符;②检测基准J点0.08s、0.05s处的心率分别为低于120次/分钟、高于120次/分钟;③ST段降低性移位间隔时间大于1分钟[2]。排除标准:①药物因素引起的ST段变化;②房室传导阻滞引起的ST段变化;③电解质紊乱或者心肌肥厚因素导致的ST段变化。回顾性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并按照是否为SMI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常规组(36例)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47~66岁,平均53.5岁;研究组(32例)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47~69岁,平均54.1岁。两组年龄、性别、等基线特征近似,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博英BI9800动态心电图系统对两组患者实施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利用电脑对两组心率、T波和ST段异常变化进行同步分析,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生活日志,并对其平均心率以及心肌缺血发作状态下心率波动情况进行监测。结合患者日常活动、情绪波动以及日常饮食变化,就患者在不同状态下的症状表现做好观察记录。通过便携式动态心电监护仪对患者情况实施监测,以报表形式呈现测试参数和症状统计相关数据,对比两组诊断情况。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收集的数据均通过SPSS18.0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检验分别为t、x2,P<0.05时提示样本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和ST段变化对比
研究组心肌缺血持续时间较常规组更长,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ST段降幅略高于常规组,但组间差异并无显著意义(P>0.05),见表1。
注:两组数据对比aP<0.05
2.2 两组心肌缺血检出情况对比
本次研究中68例患者检测ST段缺血性改变共计366次,其中196阵次发作时间为上午,107次发作时间为下午,63例发作时间为晚间~凌晨。研究组32例患者心肌缺血共计253阵次,占比69.13%,常规组36例患者心肌缺血共计检出113阵次,占比30.87%,研究组ST段缺血性改变检出率更高,与常规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从生理解剖角度分析来看,SMI患者一般情况下都有相对明显的冠脉病变表现,临床可察及客观的心肌缺血证据,但受一系列因素影响,此类患者并无心绞痛等伴发症状。SMI患者一般以高龄冠心病人群为主,由于本病发病相对隐匿,常规心电图临床检出率较低,动态心电图则对常规心电图的局限有了很大突破,能够明确诊断以往难以检出的SMI病例。研究表明,动态心电图早期用于诊断心律失常以及冠心病的效果极为显著,部分因发作性胸闷而被临床诊断为心绞痛的病例,由动态心电图查验后可确诊为房颤[3]。显而易见,动态心电图诊断可靠性较常规诊断方法更高。
SMI的发作主要是因为心肌血氧供给匮乏、耗氧量升高引发。从表1数据分析来看,研究组心肌缺血持续时间较常规组更长,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ST段降幅略高于常规组,但组间差异并无显著意义(P>0.05),说明SMI与非SMI患者存在一定相似之处,同时也相互区别。我们认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包括如下几点:(1)部分SMI患者疼痛阈值相对较高,或病情发作状态下未达到自身痛阈值;(2)SMI患者心肌缺血程度并不严重;(3)患者因疼痛传导功能异常、疼痛感知系统障碍影响,无明显应激反应表现;(4)部分SMI患者内源性镇痛物质分泌量较高[4]。我们还发现,SMI患者病情发作时间大多集中于上午,即6~12点时间段内SMI患者与非SMI患者病情发作最为频繁,占比高达53.55(196/366),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患者清晨睡醒起床后一段时间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病率远高于其他时段,而且在起床、晨练活动量增加以及进餐后会出现缺血型ST-T改变。这对SMI患者是一个很重要的警示,因为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导致干预不及时,心肌缺血危险性也更为严重。
综上所述,在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方法中,动态心电图可有效评估患者病情发作情况,指导临床诊疗,建议临床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纪亚杰.胸痛及心肌缺血患者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意义[J].中国民康医学,2015,(23):63-64.
[2]郑寥寥,俞幼燕,钱赛芳等.心肌缺血心电图ST段与T波及心率的变化[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3):2038-2039.
[3]牛福坤,张路霞,朱玲等.中老年人群肾脏损伤与心电图异常的关系[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21):6723-6727.
[4]杨洁,何义明.90例呈典型心肌缺血心电图改变的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J].北方药学,2012,09(4):86-86.
论文作者:周好文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6
标签:心肌论文; 心电图论文; 患者论文; 两组论文; 常规论文; 检出论文; 动态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