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雁[1]2002年在《纺织服装颜色风格的原理与应用》文中认为本文围绕着对纺织服装消费最有影响的颜色风格这一主题开展了系列的研究。通过仪器测试、感官评价和人体生理信息采集等试验手段,从不同的角度对颜色与颜色风格的概念、内涵、组成和评价方法进行探讨。首先是建立颜色风格概念。长期以来颜色与颜色的感觉效果的概念一直是比较模糊的,本文提出了颜色风格是颜色通过人的视觉系统所引起的、并通过一定的方式描述出来的感觉效果的综合,是由物质性和精神性两个方面构成,涉及到物理、生理和心理几个不同的学科领域,颜色风格的理论由来自这几个方面的技术和知识构成。颜色是一种物理现象,以往的颜色研究以其物质本性为中心。颜色还具有较大的精神作用,消费需求的变化迫使颜色的研究必须以感觉效果为中心。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的发展,为我们在新的知识平台上开展颜色风格的研究通过了可能。颜色的物理特征的测试是对颜色风格可视部分进行研究的基础。通过对一系列颜色特征值的测试和分析,提出了能够对颜色风格产生影响的主要物质因素的评价指标:颜色反射特征光谱的强度和分布,能够反映颜色在纺织材料上的实际效果的色深度,以及可以对颜色在虚拟空间中进行定位的CIE——L*a*b*值。利用医学领域的神经电测试技术,对颜色风格的不可视部分进行研究。通过在医学神经电测试仪和外接计算机之间的偶合,用VB语言编制了图象翻转和信号串行通讯信息传递和接收的控制程序,实现了颜色刺激与脑电扫描的同步。实验得到了比较理想的结果,能够检测出由颜色刺激诱发的脑电信号,对颜色感觉生理过程和特征转化成可视信息。颜色风格的感官评价是将颜色的物理特征与人的生理心理因素综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对颜色的感觉效果总和作出表达的方法。通过将颜色风格分解成多个单项风格,对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进行了调查。专业人员的评价结果可以将每种颜色的风格特征定量化地表达出来,可以用于对颜色风格在不同使用背景条件下的适合度评判。对专业人员的评价结果进行因子分析发现,本文提出的单项风格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出颜色风格的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纺织服装颜色风格的原理与应用摘要 颜色风格的评价可以借鉴手感风格的评价方法,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方法。文章对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多元回归和人工神经网络几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人工神经网络都能够比较好地处理颜色风格的分类和预测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人工神经网络的工作机理与人们的感觉过程非常相似,由采用了比较简单的数学模型,因此可以快速、准确地对颜色风格进行分类和预测。通过构作不同的网络结构,对网络结点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网络结点数主要影响的是网络训练速度,对网络给出的结果并没有明显的差异。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处理颜色风格的问题时,由于假设条件与实际情况的差异较大,加上在处理过程中不能充分利用所有的信息,因此颜色风格的预报函数不能准确地给出颜色风格特征。 本研究在提出颜色风格的科学概念的同时,在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和信息科学之间形成了新的结合点,提出了进行颜色风格研究的完整思路,为今后在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陈雁, 李栋高[2]2003年在《服装颜色风格的客观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颜色风格是人们对颜色感觉的总和,是与颜色的物理特征、人的生理感觉密切联系的。为了了解颜色风格的构成、本质和内涵,本文进行了专家调查、物理测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颜色风格的客观评价是可行的。
贾君君[3]2016年在《基于丝织物色彩的视觉认知评价》文中认为织物色彩一直以来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与纺织品息息相关并影响着它的使用和消费。本文选择丝织物作为色彩的载体,研究丝织物色彩的视觉认知评价。针对不同色彩丝织物,采用345份市场调查问卷来研究消费者的主观认知趋势及购买行为。结果表明女性对红色、黄色、蓝色、黑色、白色、绿色、紫色颜色的丝织物比男性更加偏爱,而男性对灰色、咖啡色低明度颜色的丝织物比女性更加偏爱。针对丝织物色彩,采用心理学研究方法——认知行为学,通过66名被试的认知评价打分,研究人对不同色彩丝织物的视觉认知趋势及差异。结果表明:红色、黄色、蓝色样品的质朴—华丽感的视觉认知为样品颜色明度越低越华丽,灰色样品随明度降低华丽感先升后降。红色、黄色、蓝色样品的质朴—华丽和淡雅—热烈及蓝色样品的喜欢—讨厌、灰色样品淡雅—热烈的视觉认知评分与其明度值呈极其显着性相关;灰色样品的喜欢—讨厌的视觉认知评分与其明度值呈显着性相关;红色、黄色样品的喜欢—讨厌和灰色样品质朴—华丽视觉认知评分与其明度值均相关性不显着。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事件相关电位(ERP)P1和P2成分的潜伏期和最大峰值的分析,探究大脑对不同色彩视觉认知的时间进程、趋势及差异。同明度红色与蓝色刺激的P1成分潜伏期无显着差异,意味着刺激传递的速度相近,但红色比蓝色有较高的最大峰值,给人带来较大的视觉冲击;P2成分最大峰值差异不显着,意味着刺激引起的视觉认知强度较接近,但红色比蓝色有较大的潜伏期,意味着对其进行认知加工的速度较慢。低、中、高明度的红色刺激的P1成分最大峰值无显着差异,其视觉冲击强度相近,但潜伏期随明度的增加而变长,意味着引起人的视觉冲击的速度逐渐变小;P2成分的中明度最大峰值较高,能引起较高强度的视觉认知,但潜伏期随明度增加而变长,意味着对其进行认知加工的速度逐渐变慢。
支锦亦[4]2012年在《基于视觉感知特性的列车车内色彩环境舒适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铁路客运发展观念由生产者导向到消费者导向的转变,列车设计理念正经历着从“满足单纯的位移功能”到“重视硬件舒适度”并“考虑旅客的体验和感受”的过程。提高列车环境的舒适度是增强铁路客运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富有魅力的车内色彩环境氛围与客车的吸引力、旅客的舒适度密切相关。色彩在车内环境氛围表现力上起关键的作用,直接影响观看者或旅客的心理感受,利用适度的配色,还可以减少旅客的视觉疲劳,并使有限的车内空间显得更开阔,更有层次。目前在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由于客运竞争的压力,客车生产企业与设计者为了创造出富有魅力的载运工具,越来越重视旅客的使用心理,审美偏好、感性体验等心理需求,有针对性的用户偏好研究与评价方法也逐渐结合在车内设计中,“愉悦性”成为车内环境设计的一个重要指标,情感化、独特化的设计风格主题在客车设计中被广泛认可。然而,目前在我国的车内环境塑造中,色彩通常属于被忽视的因素,车内色彩设计普遍存在随意、单调、缺乏地域文化特点等问题,车内色彩的工效性、车内配色与空间感知的关系、以及车内颜色风格的形式与应用方法等尚不明确,缺乏理论的系统性和研究方法框架,对于车内色彩环境缺乏明确的指导性方法与规范。因此,本文通过大量调研国内外的理论方法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从车内色彩环境的视觉感知特点入手,系统考虑色彩对乘员的感知、情绪、行为等方面影响,将研究分为功能性和情感性两个层面,并将配色空间感知与风格认知作为研究的关键问题。并通过构建车内色彩环境、眼动分析、色度选择、感官评价等实验方法,对车内色彩环境空间感知特征、舒适性相关的配色规律、选色范围、色彩风格认知特性等进行了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在色彩环境感知特征研究方面,通过分析车内色彩环境的需求、环境色彩的功效、视觉运动特点等,发现车内的视觉感知特征无冷暖色调倾向性,座椅色在车内环境中起主要作用。色调的明度对比和面积对比对眼动有较大影响,小面积的图形或纹样可以提高车内环境吸引力。2、在色彩的空间感知研究方面,通过比较实验和选择实验,研究颜色配置与车内空间感的影响关系。实验采用虚拟表现的方式,分别针对不同设施的颜色属性,控制变量,分析了不同环境条件下侧墙、端墙、座椅颜色属性的选择规律和色度值的选择范围,发现:(1)环境的空间感与环境总体亮度的亮面比、座椅颜色的红绿倾向相关。亮面比越大,车内的空间感越大,与单一表面的明度或明度对比无明显相关:座椅颜色为红色等暖色成分的空间感觉较扩张,座椅颜色为蓝绿色等冷色的空间感觉较小。(2)侧墙明度与座椅的明度存在一定关联,当座椅2.5<V<9,侧墙7.5<V<9;当座椅2.5<V<6,侧墙Vseat+△V1(2<△V1<3):当V>6侧墙Vseat-△V2(1<AV2<2)。(3)端墙色调选择与座椅明度和色调有一定关联,并呈现2种方式:①当侧墙色为高明度,偏暖色调的中性色,色彩倾向随座椅的色调冷暖而呈偏黄或偏蓝的变化。②不论座椅色如何变化,端墙色都是中低明度稍偏暖的中性色。(4)对于座椅彩度选择,被试普遍偏爱中低彩度的座椅颜色,此外对不同颜色彩度的选择高低不同,按照适合的彩度强弱排序:蓝>紫>黄>红>绿。(5)座椅织物纹样图底的明度对比对车内环境协调感和空间感等有较大影响,而纹样的尺度、密度因素的影响不大。3、在色彩环境的风格认知方面:1、基于室内设计风格发展及特征描述,通过设计师与用户群体的语义描述与筛选,建立了车内色彩风格描述语集。2、通过研究车内配色方式的风格认知,发现影响车内颜色环境认知的主要因素有:空间活跃性;功能性;东西方风格特征的可识别性。3、影响风格认知的配色特征主要有:(1)空间活跃感与环境色调总体明度和彩度呈正相关,座椅色为暖色调的比冷色调的更具有活跃感。(2)空间的功能性表达与色调总体明度对比和彩度对比的强弱呈正相关,冷色调的座椅比暖色调的座椅使人感觉更具有乘坐功能。(3)配色的东西方风格的可识别性主要体现在色彩图示风格和纹理的呈现上,非东方传统的配色模式会导致认同感低,而熟悉的纹样会带来较强烈的文化认同感。4、通过分析车内色彩特征与认知的关联,构建了车内环境配色的认知空间,体现了环境色调由深沉到鲜明,色彩文化特征由传统到现代的分布规律,并发现车内色彩风格的认知较易受到座椅色调明度和彩度的影响。该论文为列车车内色彩环境设计提供了依据与方法,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陈雁, 李栋高[5]2004年在《服装颜色的感觉生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讨论服装颜色的感觉形成原理、过程的基础上 ,对颜色引起的视感觉的测试手段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利用神经电生理检测技术对不同颜色引起的诱发电位进行了检测 ,分析了检测的技术要点 ,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
滕兆媛[6]2012年在《基于设计因素的男装色彩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立足于服装艺术设计学,以统计学、哲学、感性工学、数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交叉为主要研究手段,就目前我国服装设计尤其是色彩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关因素进行探讨。本文以男装为突破口,构建基于色彩设计因素的理论框架和应用平台,并将相关研究结果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一、研究对象的概述性研究这部分研究内容,旨在阐述本研究立题的必要性和应用价值。本文基于目前国内服装产业和服装品牌在自主创新领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色彩设计带来的显着经济效益和男装品牌的发展潜力,将两者结合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本文主旨立意深远,具体研究切合实际——切实解决品牌和设计师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因色彩设计因素繁杂而过分依赖设计师经验所产生的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前两章对研究对象的概述性分析,在整理统计了多组市场调研数据后,总结出色彩、男装以及设计因素的研究价值,并梳理出具有逻辑性的研究脉络。该部分不仅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意义之所在,肯定了本课题高度的实践价值,对后续理论研究和应用分析也具有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二、色彩设计因素的纵向研究该部分内容可以分成两大板块: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前者针对服装色彩设计因素的分类依据、类别特点和相互关系进行纵向深度研究——首先,利用哲学中的叁原结构理论和国学中的叁才学说,将服装色彩设计因素的分类源头科学化、系统化,使其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弥补了现有文献资料在这方面含混不清的问题,并创新性地总结了基于叁类色彩设计因素外部关联的IDS原则——针对目前服装色彩设计实践提出合理的设计原则;其次,针对叁类设计因素内部关系的特性和相互作用,利用AHP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这种管理科学领域的经典方法,得出影响服装色彩设计权重最大的7个因素,该数据对后文进一步分析色彩设计因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实践分析部分中,本文以男装为研究点,分析上述7种重要因素在男装色彩设计中的具体表现和实践作用,其中,在日本色彩研究所的P.C.C.S色彩体系中分析得到的风格色域以及各因素的风格特点等成果,对后文进行设计因素的横向研究起到了关键的连接作用。叁、色彩设计因素的横向研究通过纵向分析,文中得到了7种设计因素,风格色域以及各类因素的特点等结论。基于此,在横向分析环节中,本研究展开了两部分内容:模糊理论的因素隶属分析和色彩心理学成果的应用分析。前者采用模糊理论的常规方法,对各类因素的风格隶属度进行了科学分析,得到了八种男装风格所的设计因素范围;后者根据目前感性工学的研究现状和成果,将日本色彩与设计研究所开发的NCD语义和配色形象空间引入到服装色彩设计因素研究中,通过创新性地比对研究P.C.C.S风格色域和NCD两大空间,探索并建立了以男装为例的色彩形象空间。上述两部分,通过环境因素中的服装风格,构建起配色、语义、风格、因素之间的等质交换空间,不仅完成了服装色彩研究的横纵交叉模式,也为色彩设计因素的应用研究部分奠定了基础。四、色彩设计因素的应用研究本文将该部分内容分为针对性研究和整合性研究两大板块:前者结合男装色彩形象空间的成果,在辅助服装品牌产品企划、建立品牌色彩形象系统以及优化品牌色彩设计流程叁方面进行了应用分析。针对性应用的研究目的旨在通过色彩设计因素的全面分析成果,从理论、方法、原则等角度减少品牌各部门之间的沟通环节,并提升后期设计工作的效率,使服装品牌在进行产品色彩设计时,较好地把握专属品牌风格,恰当地结合流行时尚的变化并满足目标消费群的色彩诉求。整合性应用是从辅助工具的角度出发,开发以设计因素为基础的服装色彩设计软件,该软件以男式衬衫为素材库,通过因素选择模块和自由设计模块的有序结合,在理性地限定用户操作范围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实现用户的设计创意。上述两方面的因素应用,体现出理论上横纵交叉的系统性,应用上从方法到工具的全面性,是系统理论和全面实践的高度结合。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对色彩设计因素的纵向研究。在哲学叁元结构理论和中国古代叁才学说的启发下,系统地将服装色彩设计因素总结为环境因素、服饰因素和个性因素叁类。针对叁类因素外部关联的特点,创造性地归纳出具有针对性的色彩设计IDS原则及其叁大状态以及各状态内部色彩设计所需面对的问题和解决方法。针对叁类因素的内部特点,创新性地将普遍应用于管理科学领域的AHP层次分析法引入到以感性经验为主要设计方法的服装色彩设计中,通过分析专家意见,结合AHP分析方法,提取了影响服装色彩设计的7个重要因素。二、对色彩设计因素的横向研究。结合男装色彩的设计特点,创新性地将普遍应用于计算机领域的蒙赛尔色彩面积调和理论应用于男装色彩设计中,通过分析服装的图形特点并利用AutoCAD测量其面积,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了深入探索。利用模糊理论和感性工学的研究成果,通过P.C.C.S色彩体系和NCD意象空间的异同,比对研究了以男装风格为的环境因素,构建起了配色、语义、风格、因素之间的等质交换空间。叁、对色彩设计因素的应用研究。以环境因素、个性因素和服饰因素为开发逻辑,整合色彩设计因素的横纵交叉分析成果,通过针对性应用和整合性应用两方面的分析,实现了以设计因素为核心的色彩设计数字化操作平台,体现了理论上的成果在应用方法和应用工具层面上的双赢。
杨倩[7]2010年在《我国男式休闲正装的实用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个性化需求时代的到来,使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已不再是仅仅为了获得更多的物质产品以及对产品本身的占有,而是越来越注重对商品的能否表现其自身的个性特点及满足其自身的心理需求的考虑。随着“知识精英族群”日益成为都市社会的主流人群,品味休闲、人本与自然的双重追求成为时尚,大量生活化正装、休闲化正装、时尚化正装、商务休闲装的出现,跳脱了传统正装或休闲装的领域,正装休闲化已经成为了近年国际服装市场的一大流行趋势,营造出一种品位休闲、人本与自然的双重追求时尚,为男士提供了一种8小时以外同样可以展示个人魅力的选择,休闲正装可以满足这一切。休闲正装的发展是男装发展的主流,休闲正装是男装中设计含量很高的一个品类,实用功能的体现是男式休闲正装设计的重要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休闲正装开始衍生,精英男士们对它的需求越来越大,休闲正装的市场也变得庞大起来。所以,研究男士休闲正装的实用功能设计与应用也变得更具价值。整篇论文主要通过文献检索法、调研法、和图片资料分析法来研究我国男式休闲正装的功能。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是对休闲装和正装的概念及特点加以阐述和区分。第二章对休闲正装的概念产生及其发展进程加以阐述与剖析。第叁章是对我国男式休闲正装实用功能进行研究。第四章是对我国男式休闲正装的市场进行研究与总结。最后一章是阐述我国男式休闲正装实用功能的设计应用。
刘正[8]2013年在《多要素耦合驱动的个性化服装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时尚产业快速发展和个性化潮流的到来,人们对服装的要求逐渐从舒适、美观的大众化转变为修饰自我、彰显气质的个性化。服装个性化包含款式、合体、风格等多个层面偏好设计。传统服装CAD技术自底而上的设计流程和功能模块相对独立的设置,隔断了不同设计层面内容相互关联,无法反映服装要素组合形成特征过程中的构成规律,难以把握服装整体设计状态。为了体现服装个性化特征,需准确选择服装要素及组构形式,实现不同层面设计特征的关联呼应。因此,本文在分析服装构成要素基础上,提出了以要素耦合驱动来表征服装多个层面的偏好设计。通过人体参数与间隙量耦合形成着装空间类要素,由用户偏好驱动间隙量空间分布实现个性服装合体设计;通过造型特征与风格特征耦合生成造型风格类要素,由用户交互驱动造型实现个性服装进化设计;通过对服装耦合状态分析及干涉冲突处理,提出属性相似和用户评价相似的个性服装系列化设计。主要内容包括:提出基于着装空间的个性服装合体设计。基于因子分析和服装知识确定人体特征参数,利用特征参数驱动人体高维尺寸参数重构;通过叁维测量试验获取着装间隙量数据,定义间隙量空间分布表述,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建立了人体参数与间隙量分布的耦合关联;将叁维间隙量数据转化为二维尺寸从而改进服装纸样设计,通过结合用户合体偏好和试穿模糊评价确定间隙量分布权重,利用权重调整人体特征部位间隙量数据驱动服装纸样修正。提出基于造型风格的个性服装进化设计。将服装造型要素解构为款式、装饰、色彩和图纹,明晰服装造型在图像信息层面的细节构成;采用感性工程获取服装整体意象风格特征,通过核主成分分析提取服装造型细节特征,利用支持向量机建立造型细节特征与整体风格特征的关联;在造型风格耦合下构建用户偏好驱动的遗传进化设计,将进化后代造型的风格关联计算值作为风格适应度,将用户交互评价作为偏好适应度,两者结合指导遗传进化过程,实现个性服装进化设计。提出基于多要素耦合的个性服装系列化设计。定义服装要素耦合状态分析方法,采用特征协同优化处理要素耦合干涉;定义服装系列耦合冲突检测方法,利用服装属性相似度计算处理服装间冲突,实现服装本征系列设计;引入协同过滤算法对服装协同评价,基于用户偏好要素改进近邻服装相似计算方法,基于服装多要素耦合特点,结合属性相似和评价相似两个层面获得相似服装集,基于提取要素特征进行服装集分类,实现服装主题系列设计。以本文研究成果为核心,结合采集人体数据,完成合体纸样设计实例,开发个性服装进化设计和系列化设计原型平台,展示进化设计和系列化设计实例。最后,总结全文研究内容,针对研究工作存在的不足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
侯彩虹[9]2007年在《多评估空间智能融合及其在感官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在全球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以客户为中心的研发和生产模式成为很多企业发展的核心,感官评估是保证产品质量和挖掘顾客对产品的反应的重要方式,是生产和消费领域内广受关注的问题。为了解决传统的感官评估研究分散而独立的问题,本文从系统的的角度对感官评估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多源信息融合是对目标对象进行系统分析,并将其中各信息源整合以完成需要的评估和决策而进行的一系列处理过程。在对感官评估进行系统研究时,可以利用信息融合将客观评估、主观评估、评估专家、评估词汇等评估信息融合进行分析,并给出适时完整的评价。本课题将信息融合的一些分析思想、算法和模型,应用到感官评估的研究中,定义了一个智能感官评估融合系统,并在此系统架构的基础上完成了感官评估的多源信息融合方法,最终实现了对感官评估的系统分析和研究。首先,从评估系统的基本概念开始,对感官评估的评估方法、评估内容以及感官评估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指出了目前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并进一步指出了进行感官评估研究的实际需求;介绍了信息融合基本原理、概念、方法和应用,为感官评估融合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提供了技术支撑。其次,从理论基础和实际需求出发,给出了一个两层感官评估结构,定义了面向设计的感官评估和面向市场的感官评估。总结了感官评估的四个主要要素,并以集合的形式进行了描述。基于感官评估的这个分层模型,定义了多评估空间,并完成了多评估空间的数学描述。然后,在感官评估的两层架构基础上,对纺织品智能感官评估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定义了五个模块,并简单地介绍了系统各组成模块的功能以及模块之间的关系。再次,在面向产品设计开发的客观数据评估模块中,采用核聚类对织物的机械性能指标进行融合;并采用免疫聚类对客观数据进行聚类融合,提取此织物的机械性能特性,并对两种不同的方法在用于感官数据聚类上的效果进行比较。接着,在面向产品设计开发的专家评估研究中,对感官评估基础数据的标准化和感官数据的融合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感官评估基础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为数据分析阶段提供了有效的目标数据;并对顾客感官评估数据进行分析,借助于信息融合算子给出了专家评估的群决策结果。再接着,在顾客和市场研究一层,分析顾客偏好心理,据此设计顾客满意度调查表,提取了顾客偏好心理;并依据专家系统建立了顾客感官偏好与织物类别间的联系;并实现智能感官评估融合系统。最后,对全文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指出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明确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何玲[10]2014年在《抗冲击无缝针织物性能研究与防护运动服开发》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人们的安全健康意识普遍加强,运动安全防护成了热点问题。从事体育运动的人员,尤其是职业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中常常会受到意外冲击,造成运动损伤。在激烈和高速的运动项目中,运动人员通过佩戴头盔、背甲、护膝、手套等护具来避免人体受到重大冲击伤害。目前在人体运动过程中抗冲击防护方面的研究普遍是关于护具,服装对于运动人员的抗冲击保护作用则没有深入研究。护具的作用是保护人体的局部关键部位,而服装是覆盖人体最大面积的物品,能够更全面的保护人体,因此研究服装的抗冲击防护性能非常重要。本论文从织物的抗冲击性能出发,研究无缝针织物的服用性能并开发防护运动服。通过文献研究和市场调研,用正交实验设计确立试样方案,结合无缝生产工艺,织造9种实验织物。测试实验织物基本参数、抗冲击性、弹性、变形率、吸湿性、透湿性、透气性、起毛气球性的服用性能。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针织物基本参数与抗冲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间隔织物的厚度与抗冲击性不相关,织物平方米克重、密度与抗冲击性显着相关。通过正交分析研究表层材料、里层材料、组织结构、密度对抗冲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针织物抗冲击性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密度、组织结构、表层材料、里层材料。其中,密度越大,织物抗冲击性越好,锦纶混纺织物的抗冲击性好于coolmax混纺织物、棉混纺织物。里层纱线对织物抗冲击性的影响效果较小,采用不同规格的锦氨包覆丝对织物抗冲击性影响不大。利用熵权TOPSIS法对9种实验试样进行综合评价排序,综合性能最好的是coolmax混纺织物,其次是锦纶混纺织物,最后是棉混纺织物,其中综合性能最好的是织物#6,即表层材料为coolmax、里层材料为20D氨纶/30D锦纶包覆丝、组织结构为间隔组织1、密度为+10的织物。通过问卷调查确定摔跤服和拳击服的功能性与外观性需求,指导防护运动服装的开发。摔跤运动受伤较多的部位在背部、腰部、胸部、腹部等,拳击运动受伤较多的部位在头面部、胸部、腰部、腹部等。服装开发时需要重视服装的吸湿排汗性、抗冲击防护性、强度、弹性、柔软性等性能,适宜选择简洁、合体的款式,清爽的颜色。在这些基础上,分别设计开发一款摔跤服和拳击服。最后,通过主观舒适性评价实验,证明开发的抗冲击无缝摔跤服和拳击服的舒适性较好,具有实用性。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填补了防护运动产品除了护具之外的研究空缺,同时为提高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运动安全性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纺织服装颜色风格的原理与应用[D]. 陈雁. 苏州大学. 2002
[2]. 服装颜色风格的客观评价[J]. 陈雁, 李栋高. 纺织学报. 2003
[3]. 基于丝织物色彩的视觉认知评价[D]. 贾君君. 苏州大学. 2016
[4]. 基于视觉感知特性的列车车内色彩环境舒适性研究[D]. 支锦亦. 西南交通大学. 2012
[5]. 服装颜色的感觉生理研究[J]. 陈雁, 李栋高. 纺织学报. 2004
[6]. 基于设计因素的男装色彩研究[D]. 滕兆媛. 东华大学. 2012
[7]. 我国男式休闲正装的实用功能研究[D]. 杨倩. 大连工业大学. 2010
[8]. 多要素耦合驱动的个性化服装设计方法研究[D]. 刘正. 浙江大学. 2013
[9]. 多评估空间智能融合及其在感官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 侯彩虹. 东华大学. 2007
[10]. 抗冲击无缝针织物性能研究与防护运动服开发[D]. 何玲. 浙江理工大学. 2014
标签:轻工业手工业论文; 休闲男装论文; 服装风格论文; 视觉文化论文; 色彩明度论文; 认知过程论文; 服装分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