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生态廊道的建设论文_杜靓

浅谈城市生态廊道的建设论文_杜靓

浙江省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322100

摘要:城市在建设、发展中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不容小觑,城市及更广阔地域上的生态构建和系统规划已成为城市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减少城市绿地的破碎化,生态学家和生物保护学家开始提倡通过规划和发展城市绿地生态廊道来维持和增加绿地的连接。基于此,文章就城市生态廊道的建设进行简要的分析,希望可以提供一个借鉴。

关键词:城市生态廊道;建设;措施

1.生态廊道的概念及内涵

1.1生态廊道概念

生态廊道概念有各种表述,广州、沈阳、杭州等地也进行了有益探索。但全域性、规范化、复合型的生态廊道建设当以浙中生态廊道为范例,它的概念是指浙中地区县级以上河流两侧一定陆域构成的带状功能区,是以生态修复、美丽城防、绿色产业、休闲观光、文化体验五方面为主要功能的复合型生态廊道。它有五大特点:生态为基、江河为脉、文化为魂、产业为本、市县共建。

1.2生态廊道内涵

生态廊道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全域性的庞大工程,是贯穿全境的网状生态系统。基于“修水脉、复生态、美产业”的理念,将“五水共治”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努力打造“水中航道、生态廊道、岸上绿道、景观通道”和“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生态格局。

2.城市生态廊道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2.1结构特征

城市生态廊道的重要结构特征包括廊道长度、廊道宽度、廊道曲度、内部主体与道路的连接关系、周遭嵌块体的位置与环境坡度、廊道的时序变化、生物种类、植物密度等。通常,生态廊道内可能有一个特殊的内部主体,如溪流、河川、道路、小径、沟渠、围墙等。廊道的宽度及其内部主体所在环境,动、植物群落的特性(包括垂直象限的结构),以及物种的组成及丰度、廊道形状、连续性以及生态廊道与周围缀块或基底的相互关系是影响廊道结构的关键因素。

2.2基本功能

生态廊道的主要功能可归纳为4类:①栖息地或生境功能;②物质传输功能;③过滤或阻抑功能;④物质、能量和生物的供给源或汇功能。

2.2.1栖息地

廊道所形成的栖息地通常以边缘种、生存能力强的物种占优势,同时有助于外来种及多栖性物种入侵。廊道的宽度会限制进驻的生物物种,线状廊道多以边缘种为主;带状廊道中央为内部种,边缘则为边缘种。

2.2.2物质传输

在自然力的作用下,水、养分以及有机物质在廊道中移动;能量、气流及种子由附近的环境进入廊道里。动物可沿着廊道移动,并作为巢穴范围,在其中移动、传播、繁殖及迁徙。廊道的宽度及其中移动的物质都可能影响物质传输功能。

2.2.3过滤或阻抑

对于不同的物质,廊道有不同的渗透率,同时植物及动物也以不同的渗透率进入廊道中。廊道中的狭窄处和断裂缝、廊道的宽度及种类直接影响廊道的过滤或阻抑功能,如道路中的安全岛、河流中的小岛对其过滤或阻抑功能十分关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4供给源或汇

廊道中移动的物质,如人类、动物、水、植物、养分,甚至是噪音、灰尘、化学物质等,都可以自廊道扩散到周遭的基质环境中,其中较大、较宽的廊道,可能提供更强的供给源效果。

3.城市生态廊道的规划建设

3.1绿化带生态廊道

稳定自然的动植物体系是绿化带廊道的主要构成,它有可能是纯自然的区域,也有可能是人工建造的。依据景观的阻力学原理,廊道在异质性较低时其内部的生物才有利于空间运动,因此使其呈现低异质的特性才更有利于绿化带廊道的生态化建设。而经过人工设计构筑的绿化带生态廊道则应依据其自身的生态条件合理地搭配各种物种,在空间分布上,应通过地被层———灌木层———乔木层自下而上的空间形式来分层搭配不同物种,而且在各个层次中应当确立它的优势品种和附属品种;在水平布置上,各类物种要以生物群的形式布置,增大种群的竞争力,使其能在自然的运作规律下可持续地向下发展。

3.2河流生态廊道

河流廊道是指小溪汇聚而成的江河,其景观格局是树枝形状的,其空间特征是互相连接且分布广。我国大部分城市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没有考虑到过河流的景观生态价值,它仅被建设为排污、涝和航运的基础,导致河流被污染、景观被破坏,断面构型不完整,水生、湿生各种植被生境严重匮乏。目前我国是河道廊道建设应是在不损坏其自然的属性的基础上,恢复其断面结构的完整性、各廊道间的连续性及其景观生态效果。河流生态廊道完整性不仅能增加滨水物种的类型,还能阻止污染物汇集净化其水质,更为城市中的居民提供了健康舒适的滨水环境。河流廊道的植物物种的选择能净化水体的,尽量模拟天然的湿地生态群落构成。

3.3道路生态廊道

道路生态廊道是人工系统产物,它是城市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城市内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道路廊道中的污染主要包括灰尘和噪音等。植物有较强的降噪除尘作用。另外在城市中往往会出现道路廊道与绿化带廊道、河流廊道交叉的现象,这样就将生态廊道的连通性打破了,使景观的连接度降低。因此在城市的交通节点上应尽量用立交的形式来保证自然景观廊道的连通性,而且其上跨下穿的宽度应至少能满足生态廊道必要宽度。

3.4自然型生态廊道

自然型生态廊道就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为主要目的的生态廊道,如在自然保护区中的林带、沟渠等。对于自然型生态廊道在规划设计中要特别注重植物群落的构建,要考虑不同的动物对生态廊道宽度的要求等等。

3.5娱乐型生态廊道

娱乐型生态廊道就是以满足城市居民休闲、游憩等需求为主要目的的生态廊道。如北大景观设计研究院所做的台州市洪家场浦游憩廊道规划,将廊道划分为九个功能与景观区段,向人们展示农田、村落、旱地、滩涂等不同的景观特色,并设置农业观光、骑马、垂钓、观鸟等各种极具特色的游憩活动。

3.6文化型生态廊道

文化型生态廊道就是结合城市原有的名胜古迹等具有文化价值的场所而建立的生态廊道。这类廊道以向人们展示城市特有的历史文脉为主要目的,并起到一定文化教育的作用,如西江遗产廊道规划,就是以西江—南中泾—鉴洋湖水系为基础,结合其主要的三个文化遗产点而建立的乡土文化遗产廊道。

3.7综合型生态廊道

有些城市生态廊道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同时具有上述三种功能中的几种,这类廊道不仅能够对城市生态环境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也能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游憩场所。在现今的城市生态廊道规划设计中,要在建立单一功能廊道的基础上,努力建立多功能的复合型生态廊道。

综上所述,城市中的生态廊道建设涉及到了多个学科的综合运用,不仅包括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科的内容,还包括了生物学和景观生态学等学科的内容,因此在建设城市生态廊道时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开展。

参考文献:

[1]侯方锐.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生态廊道规划研究[D].长安大学,2017.

[2]张一超.基于生态修复理念的城市河流生态廊道设计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

[3]许从宝,李青晓,田晨,刘征宇.城乡规划领域廊道相关研究述评[J].规划师,2017,33(04):5-11.

论文作者:杜靓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6

标签:;  ;  ;  ;  ;  ;  ;  ;  

浅谈城市生态廊道的建设论文_杜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