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精神疾病患者社区康复需求调查分析论文_刘寒,俞祺桑,庄晓伟

静安区精神疾病患者社区康复需求调查分析论文_刘寒,俞祺桑,庄晓伟

(上海市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 上海 200000)

【摘 要】目的:了解社区精神分裂症康复者群体的自我管理现状与康复需求。方法:通过对抽取的300名患者,进行自制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方式来调查需求情况。结果:被调查者平均年龄为53.52岁。中年人居多。当调查者问及喜欢的康复方式时,有195人选择“遵从医生要求按时吃药”,占64.8%。有意向选择参加社区机构康复,选择“到社区康复机构”的有117人,占到39%。接近一半的被调查者对社区精神康复机构“了解不多”。结论:宣传社区康复模式,动员康复者走出家门。突出阳光心园特点,宣传康复机构特色,

【关键词】精神疾病患者;康复需求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194(2015)02-0531-02

根据静安区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分中心2014年12月底统计,全区登记在册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2600余人,90%以上为重性精神疾患者,其中绝大数的患者在家属的看护下在社区中进行康复。 静安区社区康复机构主要是“阳光心园”,它专为病情稳定的精神病患者提供日间照料、心理疏导、简单劳动、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等服务的机构。本次调查旨在进一步了解社区精神分裂症康复者群体的自我管理现状与康复需求,收集患者的实证材料,更全面、更客观的了解静安区精精神疾病患者的实际需求、心理变化和兴趣爱好,以及提出更切实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案,为社区康复服务、制定自我管理计划提供一手资料。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为静安区内精神患者或病人家属(因有部分患者持抵抗心理或不愿配合等情况,故邀请家属参与),在取得调查对象同意后由精神科医师与助残员入户向被调查者逐一的提出问题完成问卷,并根据被调查者的回答在问卷上选择合适的答案。

1.2 方法 通过对2600余名社区精神疾病患者情况摸底,剔除户籍在人不在的人户分离情况以及住院的患者,进行简单随机抽样原则,共抽取300名患者,进行自制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方式来调查需求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用EpiData软件建库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

被调查者年龄最大的为85岁,年龄最小的为16岁,其平均年龄为53.52岁。中年人居多,占68.7%,其次是青年,占16.7%。性别分布比较均匀,女性155名,男性145名。

2.2 社区康复方式和目前康复状况及个人意愿调查

当调查者问及喜欢的康复方式时,有195人选择“遵从医生要求按时吃药”,占64.8%。们发现患者与家属已经逐渐能够接受精神病的药物治疗模式,并且也有意向选择参加社区机构康复,选择“到社区康复机构”的有117人,占到39%。

整体来说调查对象大都对目前生活状况表示“比较满意”,占总数的57.8%。选择“非常不满意”、“比较不满意”都比较少。在个人意愿中,有178人选择“能够照顾好自己”。

2.3 社区康复机构知晓度调查

接近一半(144人)的被调查者对社区精神康复机构“了解不多”,仅有65人(21.7%)的人表示“仔细了解并熟悉阳光心园的信息”。患者与家属对社区精神康复机构的知晓率尚可,但缺乏详细的了解。然而我们在下一题中发现大部分精神病患者与家属对阳光心园的定位还是比较准确的,认为是一个多方位的社区康复机构。结果显示,大部分调查对象认为阳光心园是一个“可以提供心理支持、康复课程、游戏娱乐、学习生活技能”的地方,占总数的51%,学习与交友是康复者目前比较明显的需求。

约有四分之一的调查对象知道自己的朋友在阳光心园参与康复活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问及调查对象之所以不去阳光心园的原因时,我们发现最多的是“对它不了解”,有144人,占48%;其次是“路远不方便”,占24.6%。患者存在自身原因不能前去阳光心园进行康复治疗,不同的阳光心园康复内容也会略有不同,患者与家属对于康复内容仍有自己的想法。

2.4 已在阳光心园的康复者的康复需求

参与阳光心园康复活动从各个方面向患者展示了社区康复的模式,让他们有所了了解康复的机会,这有利于帮助他们增强康复的意愿。这一点在问卷中也有所反映。在问及“如果愿意来到阳光心园,您希望?”只有19.7%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偶尔来。

在询问希望参与的康复内容时,我们发现患者最希望“了解更多健康知识疾病不再复发”、“锻炼自己学会照顾自己”。其他表示“沟通技巧和社交技能”与“掌握一些职业技能”的有155人、119人,占51.5%、39.5%。由此可见精神患者对阳光心园康复机构的康复训练感兴趣,并希望在康复过程中可以学习到知识或技能。

3 结论

本调查中发现,社区中年精神疾病患者更愿意接受调查,这与精神病人登记在册有关,本市约有11万精神病人登记在册,长期患病的中年精神病人更容易接受疾病的现实[1],愿意接受社区服务并登记,在本次抽样中,也更容易接受访问。患者的康复需求仍以传统康复模式,定期门诊服药等理念仍占主导,回归社会意识显薄弱[2]。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和进步,患者与家属的生活处于积极的状态,对于提高生活质量,获得康复需求和进步有迫切的希望,并且患者有很强的独立意识,期待在治疗与康复中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在“能够照顾好自己”有很强的意愿,但是,大多数患者还有人为病情稳定的基础上才会考虑改善社会支持系统,对走出社区、与人接触和继续学习以及就业方面稍有欠缺[3]。总体来说,患者的康复模式选择和个人改变意愿比较保守,这可能与目前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区康复资源有关,社区康复资源的宣传不到位以及康复资源的稀缺是主要原因[4]。调查中,特别设置了精神疾病患者对康复机构的知晓率调查,有不少患者或家属不知道康复机构或者康复机构的活动,但是对于阳光心园这样的康复机构,患者都表现出很大兴趣,已在康复机构活动的患者是社区康复的获益者,他们对学习康复新技能有也特别大的需求[5]。阳光心园是社区康复的一大亮点,应该继续继承与发扬。

4 调查建议

4.1 宣传社区康复模式,动员康复者走出家门。

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康复者大都喜欢的传统康复方式,如“遵医嘱”并“居家康复”,这说明精神患者对于社区康复机构的接受能力欠缺,倾向于喜欢自己在家不愿外出与他人接触,因此要在社区动员精神疾病康复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能走出家门,融入社区,利于整体的康复效果。

4.2 突出阳光心园特点,宣传康复机构特色。

调查数据显示很多人表示不了解阳光心园,对其业务范围与作用不清楚。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精神病康复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排斥康复机构,只是因为阳光心园机构本身对外的宣传力度欠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在此方面需要加强宣传。

4.3 建立一支社区精神关爱志愿者队伍,形成社区支持网络[6]。

目前我国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社区康复服务尚未能全面性开展,社区精神疾病患者自我保健和自我管理意识淡薄、能力较差。建议挖掘和利用现有资源,建立由精神科医生、护工、助残员、社区医生、社工、康复师、培训师等人参加的一个具有特色技能、定期服务的志愿者队伍,让社区精神患者知道康复机构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

参考文献:

[1]杨轶华与王璐航, 不同年龄段精神残疾人社会保障需求研究——基于东北农村残疾人的调查与思考.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4(01): 第90-97页.

[2]张春燕, 胡国芹与易正辉, 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家属社区综合康复需求的研究现状. 精神医学杂志, 2013(06): 第468-470页.

[3]余雪强等, 中山市三乡镇社区持证残疾人康复现状与需求调查分析. 中国医学创新, 2014(05): 第140-143页.

[4]黄悦勤, 精神障碍的预防与控制.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03): 第16-21页.

[5]申文武等, “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精神康复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3(10): 第1176-1179页.

[6]郑飞雪与贝维斯, 社区康复管理和技术人员培训模式探讨.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4(05): 第495-496页.

资助项目:

静安区卫生计生系统特色项目(JWXK201220)资助

上海市残联系统康复人才培养计划资助

论文作者:刘寒,俞祺桑,庄晓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4

标签:;  ;  ;  ;  ;  ;  ;  ;  

静安区精神疾病患者社区康复需求调查分析论文_刘寒,俞祺桑,庄晓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