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人民医院 安徽 铜陵 244000)
【摘要】目的:探究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型肺疾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呼吸内科2017年3月-2018年9月诊治的慢性阻塞型肺疾病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9例。对照组用无创呼吸机进行治疗;实验组使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联合无创呼吸机进行治疗。结果:经治疗后,两组病情均好转,其中实验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常规对照组(P<0.05)。结论:慢阻肺患者采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减少,值得应用。
【关键词】无创呼吸机治疗;氧气驱动雾化;慢性阻塞型肺疾病;血气
【中图分类号】R45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7-0141-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英文缩写为COPD,简称慢阻肺)属于社区常见疾病,其持续气流受限及相关呼吸道症状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长期发展对呼吸道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严重者可引发呼吸衰竭等呼吸道严重并发症[1]。现阶段常规治疗手段除了抗感染、舒张气道等治疗,还可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改善患者的呼吸情况。雾化吸入可消除炎症和水肿,可作为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此次探讨研究的内容就是观察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型肺病在临床方向的疗效情况。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呼吸内科)在2017年3月-2018年9月诊治的病情相近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经过筛选排查共有98例患者符合纳入条件,根据患者的情况随机地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成员各49例。其中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19例;实验组中男性34,女性15例。年龄区间为40岁~6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抗感染、化痰、舒张气道等常规治疗手段,其中对照组在此基础之上使用无创呼吸机进行治疗,实验组采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联合无创呼吸机来进行吸入治疗,最后检测计算两组患者的呼气量和肺活量、呼出肺功量以及两者的比值、呼吸障碍指标等肺部情况的变化[2]。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方法,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3],通过卡方检验以及T检验等方法计算得出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检测治疗前后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指标进行对比,可观察到患者在治疗后PaO2显著升高,PaCO2急剧下降,表明实验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见表1。
通过两组治疗期间呼吸情况的比较可见实验组情况要好一些,指数都比对照组的要低。两组的χ2和P都在正常范围内,可见治疗是有效的,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见表2。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慢性疾病,疾病负担巨大,2018年中国成人肺部研究(CPHS)首次明确COPD人数将近一亿。目前COPD常规医疗手段就是进行抗感染来减少气道粘液分泌量,此外,可加用β2-受体激动剂扩张气管及无创呼吸机改善呼吸环境状况来减少感染的危机[4]。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联合无创呼吸机进行治疗,其主要原理就是将氧气流快速运转将新鲜配置的药液转变为雾气进入患者的呼吸道,这样药物可直接作用于气道,相对传统治疗其起效快,更利于吸收,也减少了感染风险[5]。但在使用此设备时需注意其使用时间、用药的量以及药液配置的新鲜程度,以减少患者的不适感,若出现无法坚持,立即停止,待患者情况平稳后继续。此次研究表明实验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常规对照组。另在治疗期间呼吸情况对比可见实验组患者身体不适情况更加少。综上,当慢阻肺患者出现呼吸功能衰竭时,临床上将无创呼吸机及氧气驱动雾化联合运用后可明显改善症状,减少不良反应,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李远航,文艳红,唐文辉,等.无创呼吸机联合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效果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7,46(8):1095-1096.
[2]罗香香,刘少精,郑珊,等.无创正压通气联合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COPD 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西部医学,2018,26(9):1249-251,1254.
[3]陈裕民.无创呼吸机联合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在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临床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8,27(7):1303-1304.
[4]丁震,刘骅,陈洁,等.不同雾化方法吸入布地奈德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疗效及血药浓度对比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7,20(11):2027-2030.
[5]焦薇,胡世俊,廖兴志.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21(21):200-203.
论文作者:宁美玲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7
标签:实验组论文; 患者论文; 氧气论文; 呼吸机论文; 呼吸论文; 情况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医药前沿》2019年27期论文;